书城励志八位革命女前辈的故事之四
3869500000004

第4章 卓琳的故事(4)

江西省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女工程红杏家的床头上,挂着一串用一朵朵洁白清新的栀子花精心编织成的一个美丽、漂亮的花环。这十分珍贵、不同寻常的礼物,是曾与她一同劳动的卓琳送的。

原来,在望城岗“将军楼”安顿下来后,邓小平和卓琳就被安排到邻近的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监管劳动。性格开朗,活泼、健谈的卓琳,刚一进厂,就与程红杏等女工攀谈起来,并且一见如故。车间主任见卓琳与程红杏已相识,便将她安排在程红杏所在的电工班劳动。卓琳听了,高兴地牵着程红杏的手,朝她们的工作地点走去。

此后,22岁的程红杏与53岁的卓琳成为“师徒”。在三年多的劳动中,她们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当时,卓琳是以“全国第二号走资派”的夫人的身分入厂劳动的,又加上新来乍到,生活和工作上有很多困难,程红杏是卓琳的师傅,卓琳自然得到了她的很多帮助。

到江西后,卓琳、邓小平没有了工资,改领生活费,家里的收入减少,生活水平降低。为了节约家庭开支,从未为生计而发愁的卓琳,也开始为节俭持家想办法了。

一天,她来到程红杏的身旁,悄声问:“你能不能弄到好的酒药?”

“怎么,你要酿米酒?”程红杏问。

“老头儿爱喝米酒。”卓琳回答。

程红杏马上说道:“行,没问题。”

第二天早晨一上班,程红杏就拿来一包上海产的酒药和一袋糯米,交给卓琳。卓琳高兴地连声道谢。程红杏又将酿酒的要领传授给卓琳。不久,卓琳就酿得一手好米酒。她酿出的酒邓小平很爱喝。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到了端午节。

这是邓小平一家在江西下放监管劳动期间迎来的第一个端午节。为了让北京来的客人领略江西的节日风味,程红杏决定登门帮助卓琳包粽子。

卓琳是不愿意麻烦人的,但实在拗不过程红杏的热心肠,便答应程红杏包下买糯米和粽叶的活,并教自己学会包粽子的手艺。

程红杏像个东道主似的,奔向菜市场,买回上等的粽叶和糯米,高高兴兴地来到“将军楼”。

程红杏和卓琳“师徒”俩,虽然天天见面,在一起劳动,却很少串门。这次程红杏到来,犹如稀客一般,受到卓琳的热情欢迎。刚一进门,卓琳一把拉住她的手,就象对待自己的亲姐妹一般。

程红杏也不怠慢,卷起袖子,进厨房干起来。

只见她淘好糯米,配上赤豆和碱水,用两张粽叶叠成漏斗形,装上糯米,封好口,再用细麻绳使劲捆住,一个粽子便做成了。

卓琳耐心地站在程红杏身旁,微笑地看着。

说实话,程红杏包粽子的手艺并不高,但她那份热情劲儿,那份孩子般的稚气,深深地打动了卓琳的心,她十分喜爱这位孩子似的小“师傅”。

几个粽子包下来,卓琳看出了门道,也试着包起来。看来包并不难的,捆却是比较费劲的一道工序。由于麻绳细,不容易捆紧,师徒俩就用牙咬。一抬头,两个人的目光相遇,相互看见对方一副认真的模样,不由得开怀大笑起来。

卓琳虽然原来不会包粽子,但十分熟悉粽子的来历和品种。她向程红杏讲了屈原在国破家亡、报国无门的情况下投汩罗江的故事,告诉程红杏楚国人民非常痛惜屈原的死,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每逢端午便纷纷朝江中投粽子。

程红杏第一次听到粽子的来历,感叹不已。

想到卓琳夫妇具有那么渊博的知识,却在这里劳动,真是太可惜了,她心里油然升起一股强烈的敬慕感。她为自己能遇上卓琳夫妇这样的好人而感到庆幸。从此,对于他们夫妇的事情,她更加热心了。

有一天,邓小平在车间劳动时突然昏倒在地上,不省人事。

卓琳闻迅跑来,一看丈夫的模样,顿时眼泪刷刷地流下来。但她很快镇定住了。

卓琳知道邓小平的病因:一定是低血糖又复发了。这个病邓小平已经好几年没有发作过了。

她要赶快想办法。

卓琳擦了一把眼泪,用手摸摸邓小平的额头,看了看瞳孔。见邓小平面无血色,眼睛失神,她想到了一个简单的应急办法。

她朝围在身边的工人们望了一眼,看到程红杏也在其中时,便喊道:“小程,你有开水吗?”

已被吓呆了的程红杏忙回答:“有开水。”

“你家有红糖吗?”

“也有。”

卓琳请程红杏马上冲杯红糖水拿来。并且叮嘱:要快!

程红杏没等卓琳说完,拔腿就往家里跑。她跑进家,翻出盛糖的罐子,洗净一个大茶杯,一下装了半杯红糖。迅速冲成一杯很浓的糖水,又端起杯子,飞快地跑回车间,将杯子递给卓琳,然后一屁股坐在地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卓琳接过杯子,以感激的目光望了望坐在地上的程红杏,随即把糖水喂进邓小平嘴里。

邓小平一口气喝完一大杯子糖水,渐渐苏醒过来。

卓琳这才向大家说起的邓小平的病史:小平的身体本来是很好的,只是前些年在苏联莫斯科与赫鲁晓夫谈判时,没有很好地休息而累出了这种病。发病时,只要喝上一杯红糖水,很快就会好的,请大家放心好了。

为了让邓小平得到更好的休息,车间主任陶端晋、女工程红杏与卓琳一起护送他安全地回到家里。

卓琳十分感激。第二天,她到车间劳动时特地带了一包红糖,亲手送给程红杏,说:“小程,这包糖送还你。多亏了你,谢谢!”

“卓琳同志呀,这还用还吗?这是我应该做的。”程红杏十分过意不去地说。

卓琳执意要还。程红杏见推辞不掉,便把糖朝大伙儿的茶缸里分,边分边说:“老邓病好了,大家喝糖水吧!”

卓琳笑了。

“师徒”俩的感情越来越深。卓琳更加喜欢这位善良活泼、热心积极的女工,注意从一点一滴上关心她的成长。

程红杏在城郊长大,与外界事物接触少,对很多事情特别好奇。卓琳是知识分子出身,年纪大,经历丰富,见多识广,善于与人交谈,并且耐心细致,能够以理服人。

有一次,程红杏将修理线圈用过的铜质套子扔掉。

卓琳看到后,十分爱惜地捡起来,用纱布擦擦,以征询的口气说:“这是铜的,丢了不可惜吗?”

程红杏心想:这是没用的。但抬头一看卓琳那副认真的样子,便止住了要说的话。

卓琳给她出了一个主意:“能不能找个什么东西装起来,积少成多?”

程红杏一听有些道理。于是,找来一个纸盒,专门用来装废弃的铜件。时间一长,积了满满一大盒。拿去一卖,给公家换回了不少钱。为此,她还光荣地出席了县里举办的勤俭节约模范大会。

会后,程红杏高兴地拿着奖状来到卓琳家。

“将军楼”前,当空一轮圆月高悬,晚风送来一阵清香,程红杏顿觉沁人心脾,惬意无比,连声赞叹道:“好香啊!”

卓琳迎上前,拉着程红杏的手问:“知道是什么香吗?”

程红杏摇摇头。

卓琳指着旁边树上的栀子花说:“是它发出的香味,喜欢吗?”

程红杏放眼看去,一朵朵洁白如玉的栀子花盛开在枝头。“太漂亮了!”她感叹道。

几天后,卓琳送给程红杏一串她亲手编织的花环。程红杏接过这一珍贵的礼物,轻轻抚摸,发现每个花朵都是略略张开的。显然,这是主人精选的花朵,而且每朵花都是在花茎处用细线串成,这要耗费多么细致的劳动啊!

程红杏想到:卓琳眼睛不好,又有高血压,真是难为她了。捧着这精致的花环,她的眼睛湿润了。

洁白的花环,象征着白璧无暇的纯洁友谊。

柳暗花明

1971年9月13日凌晨,随着蒙古人民共和国温都尔汗荒漠里的一声猛烈爆炸,历史宣告了林彪反革命集团——这个“文化大革命”中孕育的怪胎的覆灭。

50余天后,在江西省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监管劳动的邓小平、卓琳,首次享受了一次厂里的“政治待遇”——和工人们一起听中央文件的传达。

这天上午,卓琳和邓小平在监管人员的护送下,来到一间面积不大,约有200多平方米,十分简陋的食堂内。按照安排,他们坐在全厂100多个职工的中间。

邓小平端坐在椅子上,双目凝视前方,目不转睛,若有所思;卓琳紧挨邓小平坐着,不时用眼睛与熟悉的工人打招呼,微笑着点点头。

厂领导罗朋快步来到会场,坐在用两张四方桌排成的主席台上。

罗朋曾是邓小平在太行山时的部下,聆听过邓小平的报告,对他十分钦佩。不料想,二十多年后,邓小平以“全国第二号走资派”的身分,出现在罗朋身边,真是历史的巧合。罗朋对邓小平素来尊敬,因而,邓小平及夫人卓琳到厂里劳动,罗朋给了他们很多照顾和帮助。

这时罗朋抬头扫一眼台下的人群,突然发现邓小平、卓琳坐在一条长条木凳上,拥挤在密密麻麻的工人中间。

于是,罗朋的目光停住了。他以会议主席的身分站起来,向邓小平打了一个手势:

“老邓呀,你耳朵听不清,请你和卓琳同志坐到前面来。”

邓小平见罗朋起身让座,随即点点头,和卓琳一起来到前边,坐在了罗朋的身边。

接着,罗朋给邓小平、卓琳各倒了一杯茶放到面前。邓小平微笑着望了一眼,卓琳则点头致谢。

随即,罗朋铺开文件,拉开了嗓门,开始传达。

这是一份关于9月13日林彪一家乘机叛逃在蒙古温都尔汗坠机身亡的过程和林彪、陈伯达的罪证的材料。

整整两个半小时的传达,卓琳、邓小平始终一动不动,认真地听着。看得出,他们此时的心情都很不平静。

传达文件结束后,大伙儿各自回到车间。邓小平端坐在工作椅上,双手放在膝盖上,静静地听工人们的讨论,没有讲一句话。

性格开朗、活泼的卓琳,则积极投入讨论。

她显得非常活跃,不断发表着自己的看法,并且表示要认真研究文件的内容。她高兴地对车间主任陶端晋说:“陶排长,把文件给我看看。”接过文件,她认真地读起来,不时露出欣慰的笑容。

看到卓琳那认真的样子,也为了使他们夫妇二人更好地领会文件精神,经过商议,厂里同意他们把文件带回家里去再看一遍。

卓琳兴奋地连声说道:“太好了!太谢谢了。”

到下班的时候了,夫妇二人离开工厂,沿着“邓小平小道”(工人们对他们常年上班踩出的一条小路的称呼)向“将军楼”走去。

尽管邓小平在车间里没有说一句话,但是他的心中此时已经掀起了波澜。林彪一伙阴谋家、野心家,为了达到自己向上爬的目的,不惜把国家搞乱,把军队搞乱,把党的优秀干部往死里整。

手段之卑劣,亘古未有。卓琳的心里一直荡漾着喜悦之波。她觉得脚下轻松了许多,原来坑洼不平的小道,似乎变得平坦、宽阔。人逢喜事精神爽,她的精神也轻松了许多。

不多时,他们便到了家门口。

进了家门,卓琳仍掩饰不住心头的喜悦。因监管人员在场,她悄悄将前来探亲的小女儿邓榕拉到厨房,用手指在她手里写下了“林彪死了”

四个字,这才踏下心来。

待监管人员离开后,全家人才得以聚集。卓琳详细地向邓榕和夏伯根讲了文件的内容。

在一旁的邓小平激动而兴奋地说道:“林彪不亡,天理难容。”说罢,点燃一支烟,狠劲地吸了一口。

夜深了,邓小平、卓琳的房内依然亮着灯光。

林彪事件的发生,使他们心里不断地翻腾,一方面为毛泽东、党中央粉碎林彪一伙的阴谋而庆幸,另一方面又为国家的前途、命运而担忧。

他们越想越觉得不能再等待了。他们感到,有必要把自己对党和国家前途的看法向中央汇报。想到这里,邓小平坐到写字台前,奋笔疾书。

不久,一封来自江西的信,放在了中南海毛泽东的办公桌上。这是正处在“监管劳动”中的邓小平的来信。

毛泽东看到这封信后,伏案沉思许久。然后提笔作了如下批示:

请总理阅后,交汪主任(汪东兴)印发各同志。邓小平同志所犯错误是严重的。但应与刘少奇加以区别。(一)他在中央苏区是挨整的,即邓、毛、谢、古四个罪人之一,是所谓毛派的头子。

整他的材料见两条路线,六大以来两书。

(二)他没有历史问题。即没有投降过敌人。(三)他协助刘伯承同志打仗是得力的,有战功。除此以外,进城以后,也不是一件好事都没做的,例如率领代表团到莫斯科谈判,他没有屈服于苏修。

这些事我过去讲过多次,现在再说一遍。

毛泽东。

七二年八月十四日。

周恩来最先看到了这个指示。他看出来:这是启用邓小平的一个信号。

作为老朋友,周恩来十分了解邓小平的为人和品格,为了使老朋友尽早出来工作,他决定借毛泽东发出的信号,再助一臂之力。于是,他当机立断,一方面将毛泽东的批示和邓小平的信,一起交给中央办公厅印刷厂印出若干份,分送中央政治局委员传阅;另一方面立即以中共中央的名义通知江西省委,宣布邓小平即日解除监管劳动,恢复党组织生活,安排搞一些参观访问、调查研究形式的活动。

邓小平和卓琳终于恢复自由,回到了组织的怀抱。后来,邓榕回忆说:正是在这个时候,“我们家的政治环境开始有了一些转机,生活待遇也较以前逐步好转。”

1972年底,邓小平、卓琳被安排到江西老根据地等一些地方参观。他们游历了井冈山,凭吊了革命遗迹,重访了红都瑞金等地。在赣东北的行程中,参观了闻名中外的瓷艺之都——景德镇。

在景德镇雕塑瓷厂,卓琳被那些五光十色的彩绘陶瓷吸引住了。她不断寻问着生产的工艺和彩绘的方法,尤其对新产品“玉兰花”台灯给予很高的评价。邓小平则关心工厂的生产规模和产品的销路,不时提出各方面的问题。

为了表示对小平同志夫妇的敬意,厂里特意选了两个色彩鲜艳的“玉兰花”台灯赠送给他们。

上车时,邓小平发现了台灯,执意不要,厂里仍然坚持要送,卓琳马上走下车,付了钱。

不久,他们回到新建县,回到“将军楼”。

1973年2月20日这天,曙光初照的时候,邓小平、卓琳一家人告别新建县,在南昌登上了北去的列车。

车轮飞转。列车穿越中原大地,开往北京。

邓小平在被“打倒”约7年之后,就要“复出”,重新回到中央工作了。

礼轻情谊重

回北京的前夜,邓小平、卓琳夫妇在“将军楼”里几乎彻夜未眠。

半夜里,邓小平点燃一支香烟,若有所思地说:“咱们不能这样不声不响地就走。”卓琳倚靠在邓小平身旁,深情地感叹道:“是呀,多亏了这些工人师傅,帮助咱们渡过难关,一辈子都忘不了他们的情谊。”邓小平欠了欠身子,弹了一下烟灰,接着说:“工人们太好了,三年多实在太麻烦他们了。”

吸着烟,邓小平思索着,用什么方式才能表达自己和妻子对工人们的感激之情?忽然,他想起一句俗话——礼轻情谊重,于是有了主意。他侧过脸对卓琳说道:“明天,你去买些东西,到工人们家中看看,算是表达咱们的一点心意。”

“好!好!好!还是你想得周到。”卓琳高兴地说。

不知不觉,东方泛白?早上,卓琳上街买来一些糖果、饼干和香烟,按照昨晚夫妇二人商量的意思,亲自上门向工人师傅们一一道别。

她先来到车间主任陶端晋家。

陶端晋对邓小平一家的关照实在太多了。卓琳与邓小平都在陶端晋领导的车间里劳动,平常遇到什么事情,他总是热情关照,耐心帮助。有一次,邓小平干活时突然昏倒。陶端晋以高超的驾驶技术,开着拖拉机,送邓小平回家休息。路上,为了减轻颠簸,他小心翼翼地开车,直到将邓小平安全地送回家中。家里的脸盆漏了,卓琳拿给陶端晋,他二话不说,马上就给补上。

当卓琳敲开门后,陶端晋的妻子出现在门口。

她告诉卓琳,陶端晋不在家,出差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