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浩土,广阔无边——
中原大地水秀山灵,海瀚谷丰。在这个历经数千年岁月变幻的沃土上,多少英雄曾在这里争峰逐鹿……
华国南境,青云山,梵音寺——
“师父,萧夫人已在外面跪了三个时辰了,她刚刚才十月怀胎生完孩子,您看是否——”
禅房里,普贤和尚望了望窗外,狂风中一个倩影不住颤抖,终于向正在潜心修行的高僧,自己的师傅玄智大师进言。
良久后,坐在禅垫上的玄智,依旧看着禅书,语调不紧不慢,“告诉萧夫人,让她请回吧。她所求的,贫僧解破不了!”
普贤和尚小心地看了一眼玄智大师,知是自己多舌,可还是忍不住劝道:“师傅,萧夫人已来寺里六次,您从来不见,此次萧夫人派兵把整个寺院都围起来了,她说如果,如果今日师傅再不见她,她就将一把火烧了梵音寺,把我们这些和尚都赶下山去还俗,还,还要娶妻生子!”
玄智闻听一愣,随即苦笑,“这位萧夫人真是大胆妄为!竟以此来要挟贫僧!”
普贤一脸无奈:“您知道,萧夫人是当今皇上最喜欢的御妹,境安大将军萧峰最宠爱的夫人,华国哪个人敢得罪她,就连皇太后对她的任意妄为,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虽然,她真不会火烧梵音寺,但——”普贤瞄了眼玄智,没敢在往下说。心里却暗想,这位萧夫人真急了,可真是什么坏主意都有!
玄智移目窗外,望着跪在房院中那位美艳高贵,有绝世之容的萧夫人,深深叹息一声。
这个女子,真的是不顾一切啊!
秋日午后,一声雷鸣,风卷残云,天边乌云翻滚。
梵音寺,玄智禅房里,萧夫人和玄智两人面对面坐着,谁也不曾说话。
萧夫人听着外面的急风骤雨,不自觉地用手小心的抚摸下自己肚子,她的第二个儿子在十日之前,也是一个风雨之夜降临人世。
想到这儿,她满脸笑意,用清亮的声音打破房中的寂静:
“普贤大师——当世奇才,华国国师!我们都是“老朋友”了,还摆这么大架式,您真是贵人难见啊!”
玄智鹤骨仙风,双眼温润,两手合十,微微笑道:“夫人多年不见,依旧伶牙俐齿,风彩更胜当年!”
萧夫人秀脸一红,正要说话,却被玄智抢先言道:
“非是不见,只是萧夫人此来所为何事,贫僧知道!”
“可解?”萧夫人不顾身份,急急冲口而出。
“贫僧—无解!”
“那你是说,我的孩子一出生就注定要死?”
“他命相如此,贫僧也无能为力。”
“你们出家人不是讲究悲天悯人吗,你难道眼看着我儿子刚出生就必须死吗?”萧夫人杏目圆睁,愤怒地一拍桌子,身子猛然前倾,两行热泪划过双颊。
玄智冷静的看着恼怒的萧夫人,脸上多了几分怜悯。
他长叹一口气,低声道:“萧夫人,您自己就是位优秀的占星师,你应该知道,你这孩子的命相!”
萧夫人颓然坐倒,刚才的凌厉瞬间全无,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悲伤。
她的心中空荡荡的,一股寒意袭上心头。
玄智面无表情的瞅着沉默无语的萧夫人,口中喃喃自语,却字字敲打在萧夫人的心中,那正是当时儿子出生时,她为孩子推算的命格。
“此子,破军入命宫,孤傲一生,带血饮之光转世,是天之煞星!长大后可获雍容绚华之姿、笑傲天下之智,富贵荣华享之不尽,但却是使君妄臣佞之徒,好战嗜杀之人,至百姓于水火,让天下再起战端!”
“所以,他不能在这个世上存活!”玄智的嗓音抬高了几分。
外面依旧风雨交加,房内空气冷若霜雪冰天。
玄智看着眼前这个悲痛欲绝的美丽夫人,心中也是思绪百缕,他不想去杀死一个刚刚出生的婴童,可是这个孩子的生死又关系着华国,乃至整个天下的命运!
“萧夫人,现在太子刚登基三年,朝堂才稳,百姓刚刚安定,希望萧夫人以华国为重,以天下百姓为重。”
“华国为重?”萧夫人抬头,眼神迷茫的找寻玄智的目光,一个冷凝的声音似有些犹疑的问道:
“为了华国,为了天下,我儿子就得去死吗?”
玄智闭眼不敢言语,他不知道还能再说什么。
许久,萧夫人绽颜一笑,如皎洁之月飘然而起,“我不会让我儿子去死的!”
玄智立时抬头,还要说什么却被萧夫人打断,“我知道大师要说什么,就算他将来真的成为天之煞星,我也要把他抚养成人——”
“因为,他是投奔我来的生命!”萧夫人身形摇摇欲坠,可是目光无比明亮。
“萧夫人!”一声暴喝直冲九霄,震慑整个梵音寺。
“大师莫气,我说的是肺腑之言!”无视玄智的恼火,萧夫人一双瞳眸明澈无比,看向远方。
“作为占星师,我知道人不可与天争命,可是为了我刚出生的儿子,我愿意——逆天而行!”
“妾身有一事相求,望大师本着慈悲为怀之心,答应妾身,不要将我儿子的出生命相,告诉任何人!”
玄智望着眼前一脸哀求的萧夫人,没有言语,表情若有所思。
“我知道大师的意思,您就算不说,京都也会有人策算出来,当世不只有你我两个占星师呢,但是我只希望大师您不要说出来!”
“因为,我当您是我和萧郎的朋友!”
不等玄智的回答,萧夫人摇摇晃晃的站起来,一步一颤的向门外走去,如履薄冰。
一室空寂,一室阴凉,痴坐在椅上的玄智,满脸迷惘。
许多年后,胡须花白的玄智,在风雨飘淋的午后,还能记起那位美洁如碧的萧夫人,最让他难以忘怀的是她的眼神。
决绝而又孤傲、坚定而又凄美——
“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华严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