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世界观是唯心主义的,他虽然反对佛教,却又相信天命和鬼神,不过对鬼神是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他从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出发,在《原性》一文中着重论述人性三品的主张,又以人性三品为理论依据,来说明教育的作用和规定教育的权利。
韩愈明确地认为人是受命于天,他说:“形于上者谓之天,形于下者谓之地,命于其两间者谓之人。”人由天命而生,人性也由天命而成,“性也者,与生俱生也。性之品有三,而其所以为性者五也。”人性的三个等级和人性具有的五项道德内容,都是受之于天命。
韩愈在人性论问题上最重要的特点是把性与情并提,而以性为情的基础。他说:“性也者,与生俱生也;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
认为情是由于人们接触到外界事物,受到刺激而产生的内心反应。
而性和情的关系是“性之于情视其品”,“情之于性视其品”,两者是完全相应的。性之品有上中下三个等级,情之品也有上中下三个等级与之相互对应。性的具体内容是仁、礼、信、义、智等五德,情的具体表现是喜、怒、哀、惧、爱、恶、欲等七情。上品的性是善的,以仁德为主,但也通于其他四德,相应地必发为上品的情,“动而处其中”,《原人》。
《原性》。
《原性》。
举止都符合仁、礼、信、义、智的道德规范。中品的性既可能善也可能恶,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对于仁德有所不足或有所违背,对其余四德或有而不完全纯粹,中品的性也相应地必发为中品的情,中品的情的发动,“有所甚有所亡,然而求合其中”,虽然有过与不及,但是也有合乎道德规范的要求。下品的性是恶的,对于仁德是违反的,对其余四德也是不符合的,下品的性相应地必发为下品的情,下品的情的发动,“亡与甚直情而行”,都不符合道德规范。
这种人性分三品的理论,把封建地主阶级的仁礼信义智等道德原则,说成是人天生固有的本性,用封建地主阶级的道德原则作为区分善恶的标准,使社会上各阶级各阶层的人,都遵从地主阶级道德原则的制约,从而达到维护封建社会秩序的目的。
在中国历史上,人性论是重要的理论问题,为历来的思想家所重视。他们提出不同的学说。孔丘较早接触人性论问题,他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等几个相关命题。孟轲则提出性善论,荀况则提出性恶论,董仲舒提出性三品说,扬雄提出性善恶论。所有这些,都成为思想理论遗产。韩愈在人性论上直接继承西汉董仲舒的性三品说。董仲舒把人性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三类,以论证君在上、臣在中、民在下的封建等级制度。韩愈就在继承这种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他的性三品说。他认为孟轲的性善论,荀况的性恶论,扬雄的性善恶论,都各有所得有所失,批评了他们的片面性。孟子与荀子都是“得其一而失其二”,扬雄则是“举其中而遗其上下”,理论上都不完善,都需要修正与补充。
韩愈依据他的性三品说,不认为人一概性善,或一概恶,或一概性善恶混,而是认为有的人性善,有的人性恶,有的人兼有善恶而可善可恶。他把性与情结合起来,比以往的人性论说得更细致,但仍然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人性论。
他分析人有各种情感欲望,他反对任情纵欲,也反对绝情禁欲,而主张遵照封建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来控制情欲,使人的情感行为表现适“中”,合乎基本原则。他没有像后来的理学家要求抑制情欲而得出禁欲主义的结论。
韩愈以封建道德为标准制定了性三品说,其所强调的是人性天生存在差别,人性有上中下三等级不可改变。这种理论的实际意义,就是以人性的等级来作为社会阶级划分的理论依据,从而断定人类社会也存在天命的等级差别。封建统治者是上品,劳动人民是下品,处于两者之间的是中品。既然人性三品不能改变,以人性为根据的社会三个等级也不能改变。天命已定,名分也无法改变,统治者命定为统治者,被统治者命定为被统治者,这种理论必然受到统治者的欢迎。
韩愈精心构思的“性三品”的人性论,也成为他的教育学说的理论基础。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人性决定教育所起的作用。由于人性存在等级差别,教育对不同的人性发挥不同的作用,教育虽然有重要的作用,但不是决定性的作用。他说“上之性就学而愈明”,对上品的人,教育能使其先天具有的仁义之善性得到发扬,使君为圣君,臣为忠臣,有知识才能来管理国家和人民,举动都符合封建道德原则。“中焉者可导而上下”,对中品的人,可引导他往上靠也可引导他往下靠,这部分人存在着被改造的可能性,教育的条件,对这部分人的人性的改造起着重要的作用,封建统治者应按地主阶级的道德标准来教育改造这一部分人,使之往上品的人靠拢。“下之性畏威而寡罪”,下品的人,是低贱的,他们的行为举动总是违反封建道德标准的,他们不会接受教育,只害怕刑罚,因此统治者就应当用刑罚去对付那些劳力的低贱者,要他们来供养统治者,“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要使人民认识到刑罚的可怕,不敢任情而行,避免罪过,以此来保证封建社会的秩序。所以对下品的人,刑罚起重要作《原道》。
用,教育不起重要作用。但下品的人既能害怕刑罚而避免犯罪,他们就不是绝对不可改造的。
其次,由人性而规定了教育的权利。人性有不同等级,对不同等级的人,教育起不同的作用,所以教育的实施只限在一定范围之内,没有必要遍及每一个人。他说:“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也。”只有封建统治阶级才可以享受学校教育的权利,而对被统治阶级则实行专制,剥夺教育权利。由此可见,韩愈是封建文化专制主义公然的鼓吹者。
再次,由人性决定了教育的主要内容。人性天生就是以仁礼信义智为内容,实际是拿封建道德为标准。
教育要发挥人固有的内在的善性,应当以封建道德的修养为首要的教育内容。而有助于灌输封建道德观念的最好教本,则是儒家的《诗》、《书》、《易》、《春秋》。所以不论是自己进行自学或是教导别人,都是强调“六艺之文”。这种主张,和他扞卫儒学、反对佛道在思想路线上是一致的。
韩愈的《原性》,是唐代人性论问题的重要着作,当初的目的在于要把唐以前的人性论作一总结,并将新的人性论公式化,成为政治、教育的理论工具。《原性》的总结,不仅不能结束争论,反而进一步引起争论。唯物主义者批评他的性三品说是一种唯心的先验主义,忽视后天社会环境的影响,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唯心主义者则批评他没有区分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没有达到存天理灭人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