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兼综百家”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第一辑·第九卷)
3830700000005

第5章 稷下黄老“精气”说与德、智、体统-论

稷下先生创立了黄老精气说,他们认为这种无所不在的“精气”

是构成万物的物质基础,对于人来说,不论是人的身体还是人的精神,都是由“精气”构成的。他们还运用“精气”说解释了人的“德”、“智”、“体”,提出了三者统一的论述。《管子·枢言》篇指出:“有气则生,无气则死。”揭示了“精气”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没有“精气”生命就不复存在。稷下黄老强调人要“全生”注重身体健康。这种“精气”如同“源泉”一样,“渊之不涸,四体乃固;泉之不竭,九窍遂通。”所谓“四体”和“九窍”都是人的器官和机体,人只有“精气”

充足,才可能健康。人的智力同样是由“精气”产生的,所谓:“气道(即通)乃生,生乃思,思乃知(即智),知乃止矣。”此处的“思”

和“知(即智)”皆为人的思维,稷下黄老认为这是由“精气”生成的。至于人的道德修养也是“精气”的外在表现。《管子·心术下》说:“正形饰德,万物毕得,翼然自来,神莫知其极。照知天下,通于四极。是故曰:无以物乱官,毋以官乱心。此之谓内德。”冯友兰先生认为“内德”就是心中原有的“精气”。不要让外界的事物扰乱自己的感官,也不要让自己的感官扰乱自己的心,这就是“饰德”,即修德。根据以上论述可知,稷下黄老之学用“精气”理论,揭示了人自身德、智、体三方面的统一,它们都统一于产生万物及人的“精气”。

尤为可贵的是,稷下先生们还论证了德、智、体三者的相互影响作用,触及到德、智、体应当和谐发展的思想。首先,他们指出身体是人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只有身体健康,四肢健强、九窍通顺,其智力才能充沛。诚如《管子·内业》等篇所说:“人能正静,皮肤裕宽,耳目聪明,筋信(即伸)而骨强;乃能戴大圜而履大方,鉴于大清,视于大明。”这是说人精气充足,身心都得到发展,智力也就高超,能够更加明了天地万物的变化。此处提到“聪明”一词,原意是指耳与眼的功能,由于能够正确感知外界事物是人智力水平的重要表现,所以后人将“聪明”用来直言人的智慧。这种表述方式,生动地告诉人们,身体健康是人聪明智慧的基础,这种认识可以追溯到稷下黄老的“精气”说。稷下黄老十分重视“德”对于人的身体和智力发展的影响。《管子·心术上》说:“世人之所职者,精也。去欲则宣,宣则静矣;静则精,精则独立矣;独则明,明则神矣。”指出人如果寡欲,精气就能充沛,人就能聪明,有智慧。保持身体健康的根本方法,就是要保存人的精气。人的身体好比是一座房子,是精气居住的场所,只有精气长期保存在体内,使之不失,人才能生存健康。人体是为“形”,精必须与“形”和,才能使其长住不离去。这就要求“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肢坚固,可以为精舍。”心定了神才宁,“形”与精才能和而不悖。如若不然,“内困外薄”,为“忧乐喜怒欲利”所困扰,那是绝对留不住“精气”的,“精气”一离,生命也就终止了。此处已经涉及“德”对于“体”和“智”的影响,揭示了身体健康者必须善于正确处理人的物欲,只有寡欲才能保有“精气”,获得健康。同样,寡欲还能增长人的智慧。“寡欲”论本来是道家所创发,道家以此否定人的知识才智,提出了所谓“绝圣弃智”的主张,颇有取消教育之嫌。而稷下黄老之学引入了精气说,将寡欲论改造成发展人的智慧的理论,是对于道家寡欲论的一种否定和发展,表现了稷下先生善于兼采众长而避之所短的学风。

如果将稷下黄老德、智、体统一论,放在世界教育史的宏卷中作比较,又可进一步发现它的思想价值。世界教育史上最早提出德、智、体统一和谐发展理论的大师是亚里士多德。曹孚先生介绍道:

“亚里士(即斯)区别人的肉体和灵魂,认为它们是互不可分地存在着,就象质料和形式一样。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共有三部分”

曹先生指出这三部分相当于教育学上的智育、德育和体育。显然,亚氏的三育统一,是统一于人的灵魂活动。而稷下黄老的三育统一则是统一于客观的物质实体“精气”,反映了东西方两种教育思想体系在其源头上就有着不同的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