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有化而无别:指形状变化而实质没有改变的东西。
2稽实定数:考察事物的实际以制定相应的法则。
[原文“见侮不辱”、“圣人不爱己”、“杀盗非杀人也”,此惑于用名以乱名者也。验之所以为有名而观其孰行,则能禁之矣。“山渊平”、“情欲寡”、“刍豢不加甘,大钟不加乐”,此惑于用实以乱名者也。验之所缘以同异而观其孰调,则能禁之矣。“非而谒盈,有牛马非马也”,此惑于用名以乱实者也。验之名约,以其所受悖其所辞,则能禁之矣。凡邪说辟言之离正道而擅作者,无不类于三惑者矣1。故明君知其分而不与辨也12。
(同上[注释“见侮不辱”语见《庄子·天下篇》,是宋、尹文学说的要点之一。
“圣人不爱己”语出不详,其说近于墨者的苦行主义。“杀盗非杀人”语见《墨子·小取篇》,墨者观点。
用名以乱名:是指用词义的含混造成概念上的错误。
所以为有名:制定名称的原因。孰行:指这种说法和通常的说法哪一种行得通。下文“孰调”仿此。
山渊平:高山和深渊一般平。语见《庄子·天下篇》,惠施的观点。情欲寡:同见上书,为宋、尹文的观点。刍豢不加甘,大钟不加乐:语出不详。意为:吃肉不比吃一般食物更甜美,用大钟演奏的声音不比其它声音更使人快乐。这种说法近于墨者“非乐”。
用实以乱名:把事物中的个别现象作为普遍现象,造成概念混乱,歪曲事实。
今本“缘”下衍“无”字,据《荀子集校》引郭嵩焘校删。调:
合,适合。
“非而谒盈,有牛”六字,未详所出,其义亦难晓。或谓“非而谒盈”当作“排而谓盈”,是说对立双方既相互排斥又相互包涵。“牛马非马”“牛”字疑衍,下脱“白”字,语见《公孙龙子·白马论》·是公孙龙的着名论题。在他之前,儿说亦持白马论。
用名以乱实:用名词的不同歪曲事实。
所受:所赞同的。悖:反驳。所辞:所反对的。
辟言,即“僻言”,谬论。擅作:随意制造谬论。
1三惑:指上述三种说法。
12分:指真理与谬误的分界。
[原文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无益于理者,废之,夫是之谓中事。凡知说,有益于理者,为之;无益于理者,舍之,夫是之谓中说。事行失中谓之奸事,知说失中谓之奸道。奸事、奸道,治世之所弃而乱世之所从服也。若夫充虚之相施易也,“坚白”、“同异”之分隔也,是聪耳之所不能听也,明目之所不能见也,辩士之所不能言也,虽有圣人之知,未能偻指也。不知,无害为君子;知之,无损为小人。
工匠不知,无害为巧;君子不知,无害为治。王公好之则乱法,百姓好之则乱事。而狂惑、戆陋之人,乃始率其群徒,辩其谈说,明其辟称,老身长子,不知恶也1。夫是之谓上愚,曾不如相鸡狗之可以为名也12。
(《荀子·儒效场》
[注释事行:事情、行为。
理:指礼义。
中事:正确的事。
知说:学术观点。
中说:正确的理论。
充:实。施:通“移”。充虚之相施易:实和虚的相互转化。
坚白:即“离坚白”,语见《公孙龙子·坚白论》,公孙龙的命题之一。同异:即合同异,语见《庄子·天下篇》,惠施的命题之一。
偻(lóu):屈。偻指:屈指可数。
辟:通“譬”。辟称:比喻和引证。
老身长子:自己老了,儿子也大了。
1不知恶:指不知厌恶“坚白”、“同异”这类说法。
12“曾不如”句:还不如那些相鸡相狗的人懂得名实问题。
邹衍[原文平原君厚待公孙龙。公孙龙善为坚白之辩,及邹衍过赵言至道,乃绌公孙龙。(《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齐使邹衍过赵,平原君见公孙龙及其徒綦毋子之属,论“白马非马”之辩,以问邹子。邹子曰:“不可。彼天下之辩有五胜三至,而辞正为下。辩者,别殊类使不相害,序异端使不相乱,杼意通指,明其所谓,使人与知焉,不务相迷也。故胜者不失其所守,不胜者得其所求。若是,故辩可为也。及至烦文以相假,饰辞以相惇,巧譬以相移,引人声使不得及其意,如此,害大道。夫缴纷争言而竞后息,不能无害君子。”坐皆称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集解引刘向《别录》
附《管子》语[原文夫名实之相怨久矣,是故绝而无交。惠者知其不可两守,乃取一焉。
(《宙合篇》
[注释名实之相怨久矣:指春秋以来名不符实、名实相违的问题已经存在很久。
惠:通“慧”。两守:既承认已经变化了的事物,又要保留原来的名称。
取一:据本篇文意,是指去名就实。
[原文有名则治,无名则乱,治者以其名。
(《枢言篇》
名正则治,名倚则乱,无名则死,故先王贵名。
(同上(十五)五行说五行说盛于稷下晚期,说者有邹衍、邹奭。邹书巳佚,据后世汉以来许多学者据《荀子、非十二子》批评子思、孟子“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一语,认为孟子亦鼓吹五行说。今考《盖子》全书,无一言及“五行”者;且荀子所非之“五行”具体何指,亦语焉不详。《荀子·乐论》另有“五行”一语,是指“贵贱明,隆杀辨,和乐而不流,弟长而无遗,安燕而不乱”,可见荀子所谓“五行”并无定指。在文献不足征的情况下,尚无法将孟子划入五行说者之列。
记述,二邹的五行说和原始五行说不同。原始五行说认为万物由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构成(参看《尚书·洪范》、《国语·郑语》记史伯语),是一种朴素的世界本原说。二邹的五行说,则是一种具有神秘主义色彩的自然发展观和历史循环论。这种观点把五行按照土木-金-火-水的次第来说明自然循行和朝代更替。说明自然运行即四季时令变化者是五行相生说;说明朝代更替者是五行相胜说。
相胜说为当时列国相争和后来秦的统一战争提供了思想武器,故受到各国统治者的推崇。
在《管子》书中,专论五行的有《幼官》、《四时》、《五行》三篇,大体阐发五行相生之旨,并从时令变化中引出人事规范。这三篇有的可能是邹衍学说之所出,有的也可能是在邹衍学说的影响下产生的。
篇中关于时令和农业生产的关系,是古代生产经验的总结,有许多科学的成分。《幼官》等三篇是后来《吕氏春秋·十二纪》和《礼记·月令》的底本。
又,《吕氏春秋·应同篇》论五行相胜,与邹衍思想合,对于了解邹衍的五行说亦有参考价值。
邹衍[原文邹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于身,施及黎庶矣。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邹子有《终始》,五德从所不胜: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
(《文选·魏都赋》注引《七略》
邹子曰:“五德从所不胜。虞土,夏木,殷金,周火。”
(《文选·齐故安陆昭王碑文》注引自齐威、宣之时,驺子之徒,论着《终始》五德之运。
(《史记·封禅书》
今其书有《五德终始》。五德各以所胜为行。秦谓周为火德,灭火者水,故自谓水德。
(《史记·封禅书》集解引如淳口驺衍以阴阳《主运》显于诸侯。
(《史记·封禅书》
今其书有《主运》,五行相次转用事,随方面为服。
(《史记·封禅书》集解引如淳曰鄹(邹)子曰:“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
(《周礼·夏官·司爟》郑注引附《管子》语[原文五和时节,君服黄色,味甘味,听宫声,治和气,用五数,饮于黄后之井,以倮兽之火爨。藏温濡,行欧养,坦气循通。凡物开静,形生理1。
春行冬政,肃;行秋政,霜;行夏政,阉12。十二,地气发,戒春事13;十二,小卯14,出耕;十二,天气下,赐与;十二,和气至15,修门闾;十二,清明,发禁;十二,始卯,合男女16;十二中卯,十二下卯,三卯同事。八举时节17,君服青色,味酸味,听角声,治燥气,用八数,饮于青后之井,以羽兽之火爨18。藏不忍,行欧养,坦气循通。凡物开静,形生理。
夏行春政,风;行冬政,落19,重则雨雹;行秋政,水。十二,小郢20,至德;十二,绝气下21,爵赏;十二,中郢,赐与,十二,中绝,收聚;十二,小暑至2,尽善;十二中暑,十二大暑终,三暑同事。七举时节23,君服赤色,味苦味,听羽声,治阳气,用七数,饮于赤后之井,以毛兽之火爨24。藏薄纯,行笃厚,坦气循通。凡物开静,形生理。
秋行夏政,叶25;行春政,华26;行冬政,耗27。十二,期风至29,戒秋事;十二,小卯,搏百爵29;十二,白露下,收聚;十二,复理,赐与;十二,始节,赋事;十二,始卯,合男女30;十二中卯,十二下卯,三卯同事。九和时节31,君服白色,味辛味,听商声,治湿气,用九数,饮于白后之井,以介兽之火爨32。
藏恭敬,行搏悦3,坦气循通。凡物开静,形生理。
冬行秋政,雾;行夏政,雷;行春政,泄34。十二,始寒,尽刑;十二,小榆35,赐予;十二,中寒,收聚;十二,中榆,大收;十二,大寒36,至静;十二大寒之阴,十二大寒终,三寒同事。
六行时节37,君服黑色,味咸味,听徵声,治阴气,用六数,饮于黑后之井,以鳞兽之火爨38。藏慈厚,行薄纯,坦气循通。
凡物开静,形生理。
(《幼官篇》
[注释五和时节:此节言土德,土生数五,主和,故云“五和时节”。
五行配四时:木配春,火配夏,金配秋,水配冬、土无所属,此篇置于春前,《礼记·月令》、《吕氏春秋十二纪》丽于季夏后。
君服黄色:五行配五色,土色黄,木色青,火色赤,金色白,水色黑。此节言土德,故服黄色。以下各节服色仿此,不另注。
味甘味:五行配五味:土味甘,木味酸,火味苦,金味辛,水味咸。此节言土德,故味甘味。以下各节口味仿此,不另注。
听宫声:五行配五声:土听宫,木听角,火听羽,金听商,水听徵。此节言土德,故听宫声。以下各节听声仿此,不另注。
治和气:此篇以和、燥、阳、湿、阴为五气,分别与土、木、火、金、水相应。
用五数:土生数五,故用五数。
黄后:黄帝。黄后之井:乃就井之方位而言。五行说者以五行配五方:土主中,木主东,火主南,金主西,水主北。黄帝以土德胜,此节言土行,故黄后之井乃中央之井。下文“青后”、“赤后”、“白后”、“黑后”即青帝、赤帝、白帝、黑帝;其井依次为东井、南井、西井、北井。
倮兽:尹注未达。按下文“羽兽”、“毛兽”、“介兽”、“鳞兽”分别指四方之宿,则“倮兽”或指中天某宿。倮兽之火,即中央之火。
爨(cuàn):烧火做饭。
濡(rú):迟缓,柔顺。欧:读为呕,养育的意思。“藏温濡,行欧养”与下文“藏不忍,行欧养”等,皆就君立言,申言慈惠之意。
坦气:平和之气。循通:顺通。今本作“修通”,据许维校改。下文各“循通”同此。
1开静:或谓“开”为闲字之误,开静即闲静。形生理:促进生长之道。此句以下,以及下文各节“形生理”下,均言治国治民之术,不录。
12肃:指草木萎缩。阉:男子去势,此指万物繁殖机能遭到掩闭。
五行说者以不同时节行不同政令,违者必灾。肃、霜、阉即所致之灾。
霜:今本作“雷”,据丁士涵校改。
13此节“十二”及下文各节“十二”均指天数。戒:同“诫”,告。
14小卯:节气名。本篇节气名与今名多不合,尹注以为齐之异俗,无得而详。或以“卯”为“卵”之误字。卵:产卵,万物生发之意。
15和气:今本作“义气”,据丁士涵校改。
16合男女:指青年男女合会,自由择偶。据《周礼·地官·媒氏》,古代于仲春之月(二月)有男女合会之俗,此篇在三月,盖亦相去不远。
17八:木成数。五行生数次第为: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
地上五行各加以土之数。木三,加土五,故八。下句“用八数”,本此。八举时节:行木德时节。
18羽兽:尹注以为南方朱鸟(南方七宿),并谓:“用南方之火,故曰羽兽之火。”按,此说与木德方位不合,或别一说。《淮南子时则训》孟春下:“其虫鳞。”高注:“鳞虫,龙为之长,位在东方也。”据此,“羽兽之火”当作“鳞兽之火”。鳞兽,指东方青龙;鳞兽之火,即东方之火。
19落:指草木摇落。
20郢:通“盈”。“小郢”与下句“中郢”,指白昼时间见长。
21今本“绝气下”后重下字,据丁士涵校删。绝气:节气名。下文“白露下”与此同例。
2小暑:今本作“大暑”;下句“大暑终”,今本作“小暑终”,小、大二字误乙,据下文“十二大寒终”改。
23七举时节:行火德时节。火生数二,加以土数五,故七。下句“用七数”,本此。
24毛兽:尹注以为西方白虎(西方七宿),并云:“用西方之火,故曰毛兽之火。”按,此说与火德方位不合,或别一说。《淮南子·时则训》孟夏下:“其虫羽。”高注:“羽虫,凤为长。”凤,又名朱鸟。据此,“毛兽之火”当作“羽兽之火”。羽兽,指南方朱鸟;羽兽之火,即南方之火。
25叶:长叶。
26华:开花。
27耗:亏损。秋实之节,草木生叶,五谷不实,物资亏损,乃行政逆时所致之灾。
28期风:丁士涵以为“朗风”之误。朗风:凉风。
29搏:捕捉。今本作“簿”,据张佩纶校改。爵:通“雀”。搏百爵:即捕杀群鸟。“小卯”及下文“中卯”、“下卯”与春节同文,当误。
或以为“卯”乃“酉”字之讹,酉位在西,主秋,故以名节。
30此时“合男女”,与古俗不合。《礼记·月令》、《吕氏春秋·十二纪》作“合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