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苏]中等教育课程改革理论发展与列德涅夫《普通中等教育内容的结构问题》选读
3830600000025

第25章 科学知识的分科结构及其在普通教育内容结构中的反映(3)

(4)没有说明科学知识由理论到实践的方向性(顺便说一句,在Б.М.凯德罗夫的分类体系中就考虑到了这一点)。换句话说,在ВС.卡扎科夫采夫的分类体系中,没有在划出基础科学同时划出应用科学这一类别(工艺科学和其他科学)。图表中标出的一些应用科学(教育学和其他科学),却被В.С.卡扎科夫采夫列入社会科学。

总的来说,这一观点显然已不只是有争议的,而是不正确的了。这一点在Б.М.凯德罗夫的着作中已令人信服地予以证实。

如果克服了В.С.卡扎科夫采夫分类体系中的缺点,我们就会得到图12所示的分类体系。不难发现,这一分类从根本上说和恩格斯所制定的科学分类体系是完全一致的。

(三)科学知识的基本分支和一般结构

前面各章中已经表明,科学知识的基本分类法之一是将其分为普遍的和局部的--分为哲学科学和局部知识的科学。

将科学知识分成基本分支的第二种分类法,是将客观现实的最为抽象的诸方面--从具体物质内容中抽象出来的形式和关系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进行划分。根据这一点,整个科学知识可分成形式科学即各种数学科学或者就是数学,及实义知识分支。

科学知识的第三种分类法是将其分为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这一分类法反映了一个事实,即存在着不直接研究属于人类活动各个领域的“工艺”的科学(例如物理学、化学和其他科学),以及正好以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为自己对象的科学(医学、教育学、工艺科学和其他科学)。

下面我们来较详细地讨论上述三种科学知识分类法。

哲学和局部知识科学众所周知,在科学知识萌芽时期,哲学被认为是一门统一的科学,它略有区分地包罗了总的方面的原始认识,用现代语言来说,也包罗了来自自然和社会知识的认识。随着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哲学的分解过程,由从前的一门统一的科学分成许多局部知识分支,同时也导致作为一个知识分支的哲学的形成。

自古以来,直到马克思主义形成之前,人们对这一过程以及和它相关的哲学和局部知识科学的关系问题,作过各种各样的解释。在这个问题上,自然哲学的观点和实证主义的观点都属于绝对的片面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否定这两种观点。它确认哲学是一门有着自己独立对象和自己研究方法的独立的科学。它虽与局部知识的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并不包括这些科学。同时,哲学是一门普遍科学,它的对象,不论是在今天,或者是在将来,都不会由于科学的发展而化为乌有。

哲学的对象是自然、社会和人类存在的最普遍的规律,以及认识它们的规律。

依照这一观点,将全部科学划分为哲学和局部知识的科学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里(毫无疑问,这里我们所指的哲学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读到哲学和各门局部知识科学的区别时,还必须考虑到哲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作用。按照П.В.科普宁的解释,“哲学曾经是并且仍然是一个有着自己的对象并处于自身发展的一定水平上的知识系统。但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它还有着自身的目的和自身的意义--是一种世界观”[80,126页]。

哲学和各局部知识科学在对象上的差别还取决于П.В.科普宁所指出的如下情况。科普宁写道:“哲学的根据是各门科学的概念和理论中所肯定下来的科学认识成果,以及在艺术作品中、道德规范中和自身运动的历史中所表现的社会意识发展的整个范围。所有这一切综合起来构成一种经验,哲学是基于这种经验提出并论证自己的理论体系的。其他任何一门科学都没有如此丰富的和形式多样的经验。譬如说,物理学就可以不考虑历史或艺术的经验而自行发展。其他自然科学的情况也完全如此。任何一门自然科学都不把人类精神发展的综合经验作为自己的出发点,作为实验的基础”

[80,129页]。

本书从哲学和局部知识科学的关系问题开始来研究科学分类的一些具体问题,绝非出自偶然。这一问题的解决对于整个科学分类问题的解决,有着实质性的影响。这一论点已由Б.М.凯德罗夫作了全面论证。他强调:“科学的一般结构,它的系统,也就是说,构成它的各个分支的分类,首先取决于其中给哲学划定的位置”[66,500页]。

前面(第二节)中已经说明,恩格斯在总的科学知识系统中,将哲学定为科学知识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将上面所说的加以总结,可以指出,恩格斯提出的这一科学分类观点,随着后来科学的发展而完全得到了证实。

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早在科学产生区分之初,就已根据知识领域的对象的不同,而将科学划分为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Б.М.凯德罗夫发展了恩格斯的下述观点:“在希腊哲学的各种形式中,就已经有了处于萌芽时期和兴起过程中的几乎所有后来的世界观类型”,他指出,这一点也完全适用于科学分类问题。同时,Б.М.凯德罗夫强调:“古希腊哲学家非常明确地将知识分为理论的和应用的,虽然‘理论’和‘应用’这两个概念本身在当时还远远不够明确”[65,44,45页]。其中,德谟克里特认为物质世界是认识的客体,并以古代原子学的观点解释物质世界。他在自己的着作中,除了论述逻辑学、数学、物理学和其他理论科学问题外,还阐述了教育学和人类其他各种活动的问题,有关这一切的知识都属于应用科学[同上,45页]。

从把知识分解为理论的和应用的观点看,老普里尼(古罗马人的分类体系是很有意义的。Е.И.沙穆林将这一分类的各个知识方面的名称相应地翻译成了现代语言。根据他的意见,普里尼区分出了下面这些知识方面:

(1)天文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物理学和化学;(2)地理学,国家-民族学;(3)人类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文化史,民族志学、经济学;(4)动物学,畜牧学及畜牧产品的应用;(5)植物学,植物栽培学及植物栽培产品的应用;(6)制药学和药物学,医学;(7)金相学和金属学,冶金学和金属加工学;(8)矿业工程学;(9)写生、造型艺术;(10)矿物学,陶瓷生产,岩石及矿石工艺;(11)混合物--宝石、涂料等等的工艺[185,28-30页]。

又如,在十一世纪,伊朋-西拿(阿维森纳)就十分明确地将知识分为基础的和应用的。根据这种分类观点,“科学分为两类:第一类使我们了解我们自己的活动,叫做应用科学。。第二类使我们了解事物存在的状态。这种科学叫做理论科学”[56,139页]。

伊用-西拿又将应用科学细分为三个方面:关于国家管理的科学;关于家庭管理的科学,关于自身管理的科学。理论科学--这就是:高级科学(神学);中级科学(数学);初级科学,关于自然的科学(物理学)。

在以后的科学发展的所有历史阶段中,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都有着独立的意义。尽管如此,关于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一直到十九世纪上半叶,通常都是用下述两种方式之一来处理的;仅仅将基础科学分类,而应用科学则被舍弃;进行混合分类,以基础科学为主要科学,对其中的每一门科学都列出一门研究对象与之最接近的“实用科学”(应用科学)。法国大物理学家昂德列·马里·安培的分类体系(1834年),就是其中一例。

对局部知识的科学进行分类的这两种方式,由于没有反映出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之间的相互联系的实质,所以我们今天都不能采用。第一种方式之所以不能采用,是因为它不承认应用科学,或者是对其意义估计不足。而第二种方式之所以不能采用,则是由于它未能充分反映出各门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之间实际的相互联系。这些相互联系的特点在于,任何一门应用科学不只是与一门而是与好几门基础科学有关,同样,每一门基础科学也与好几门(甚至是所有各门)应用科学有关。

然而,前面引用的例子表明,十九世纪以前就已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各基础科学之间的关系问题,并开始设法解决这个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之前,在解决科学分类这个问题上,阿求斯特·孔德占有显着的地位。他建立的分类体系对许多学者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其中包括Д.И.门捷列也夫和К.А.季米里亚泽夫。恩格斯在整体上对孔德的分类系统给予了否定的评价,这从《自然辩证法》的下述札记可以看出;“孔德绝不可能是他的从圣西门那里抄来的百科全书式的自然科学整理法的创造者,这从下列事实就可以看出:这套整理法在他那里只是为了安排教材和教学,因而就导致那套愚蠢的全科教学,在那里,不到一门科学完全教完之后不教另一门科学,在那里,一个基本上正确的思想被数学地夸大成胡说八道”[8,第228页]。同时我们也应当指出,在恩格斯的着作中,没有对孔德的分类作全面分析。

孔德在1930初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的前两篇讲义中,对自己的分类的原理作了叙述。孔德分类的概貌如下。

人类所积累的全部知识分为理论知识和应用知识(未分析应用知识的结构)。理论知识(按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中的说法)包括:1)数学;2)关于无机体的科学:包括天文学、物理学和化学;3)关于有机体的科学:包括生理学(生物学)和社会物理学或社会学[79,24-25页]。

我们这里不讨论孔德哲学观点的缺点,也不对它作总的评价(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的着作中均有论述),也不重复БМ.凯德罗夫对孔德科学整理法的详细评论,我们仅仅指出,将所有知识分为理论的和应用的,无疑是孔德分类的优点。

孔德在他的《实证哲学教程》(第一卷)的第二篇讲义中相当详细地阐述了这个问题并作出结论:“在考察整个人类知识的总和时,应当承认,对自然的研究,似乎注定是要作为人类影响自然的真正合理的基础,因为认识对现象起支配作用的规律,可以使我们经常预见到现象本身。只有这样的认识才能使我们在有利于我们自身的活动中借助一些现象去改变另一些现象总之,科学是预见的基础,预见是活动的基础”[79,27页]。接着,孔德概括道:“我们对自然的认识的总和以及从这些认识中根据我们的利益而得出的影响自然的方式的总和,形成了实质上迥然不同的两个系统,对它们应进行彼此完全独立的研究”[同上,28页]。

孔德的这些见解明显地说明他已接近于客观地认识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相互联系。然而,也必须指出,孔德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也有着明显的缺点。

孔德将数学、物理学和研究自然及社会的其他科学划归一个部类,而将医学、工艺科学及研究对象与之类似的其他科学列为另一部类,这一点他是正确的。在上面以引文形式摘录的那部分论述中,孔德的观点也接近于真理。但是他的论述的总的部分却不能整体地采纳。孔德以最概括的形式对自己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作了如下论述:“人的一切行为或者导致思考,或者导致行动,所以对我们的认识的最普遍的划分方法,在于将理论的认识和应用的认识区别开来”[同上,26-27页]。

孔德就这样以存在着人的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来论证存在着理论科学(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这个事实。这至少从两个方面来说是不正确的。第一,因为实践的和理论的活动,其产物分别是人所创造的两类价值: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而不是应用科学和基础科学。

其次,因为不论是应用科学还是基础科学都是人的理论活动的产物。

同时,虽然孔德也采用了应用科学这一术语,但是按照他的观点,应用科学还不是关于人类实践活动的科学,而只是从经验中得到的“人影响自然的方式的总和”;形象地说,这还不是艺术学,而是实践活动的艺术。

最后,应当指出,孔德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还存在着一个缺点,即他生硬地划分了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界限;对于各门基础科学,他也是这样做的。实际上,不能绝对地割裂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

相反,倒是存在着由基础科学向应用科学的逐步转化。

孔德的分类表明,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就曾根据经验确定了一个事实,即将科学知识分为两个互相联系的科学部类--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但是没有也不可能对这种划分作出辩证唯物主义的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建立之后,才出现了这种论证的可能。

现在我们来讨论对象领域和反映这一领域的方面,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应用科学的综合对象及其与基础科学和实践的相互联系。

应用科学从“工艺”方面研究人的实践活动的一切具体形式:物质生产,教育,保健,等等。

人的实践活动以及人对自然的影响的范围,在空间方面受到人能够与周围世界发生互相影响的区域的限制。从这个观点来看,应用科学的对象领域,要比基础科学的对象领域狭窄。因为基础科学可以超越人对自然的影响的界限,而进入譬如说微观世界的领域。

但是,单凭这种说明还不足以理解应用科学的对象领域。应用科学的间接对象领域要比上面所提到的宽,因为应用科学同哲学一样,是以基础科学所积累的知识为根据的。

应用科学综合对象的特点及应用科学与基础科学相互关系的性质,除了取决于对象领域方面的差异之外,还取决于这些知识领域反映现实的特点,而这一情况又牵涉到并取决于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在使命和应用方面的差异。

从知识产生的目的及运用知识的特征来看,基础科学是以全面认识世界并在认识世界基本规律性的基础上解释并预见世界的各种现象为目的的科学,这就决定了这些科学具有特殊的实用意义。应用科学从其使命来看,可以说是旨在在工农业生产、卫生、教育等一切领域内保证人的最有成效的社会活动的科学。

基础科学与实践活动的关系可以说是间接的,特别是从基础科学的成果的采用这一点来看问题时,尤其是这样,因为,譬如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基础研究的成果都要通过应用科学对它的注意和应用,才能变成实践的财富。从整体上说,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不是各门基础科学的对象。至于应用科学与实践的关系(正是从这种关系中产生了应用科学的名称),则正好与基础科学对实践的关系相反,虽然--我们再重复一遍--基础研究具有头等的实用意义。

应用科学的综合对象和应用科学与基础科学的相互关系,总的来说就是如此。

在论述基础科学时,文献中常常运用“理论科学”这个术语。在Б.М.凯德罗夫的着作中也是这样运用的。应用科学常常称为实用科学。如果考虑到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相互关系,那么使用上述术语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相互关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