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先进教师的教学实践中,传统的综合课格式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变式:在讲解新教材的同时,也酌情巩固和检查知识;教师在检查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进行巩固知识的工作;教师还把新知识的因素渗透到巩固和检查知识的过程中去。
提问不仅用来查明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也用来巩固知识和技能,以便对学生产生发展的和教育的影响。因此,提问需要以灵活的方法加以运用,并探索对学生的知识进行个别检查和普遍检查的新方法。连续地对学生进行个人的口头提问,这种方法本身固然有益于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系统,有益于发展学生的言语,但是,时间拖得很久,形式也单调,则会降低整节课的认识价值和教育价值。
在现代的课的结构中,反映出对教学过程实行控制的思想和程序教学所依据的一些原则:教材的按“步子”的编排;与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认识活动的有序性;以分阶段巩固和检查知识掌握情况的形式保证外部的和内部的反馈联系等。
目前,在课堂上广泛地采用快速而普遍地获得学生掌握情况的信息的方法(密集的程序式的提问,使用写有单词、字母、音节和数字等等的卡片),还采用初步的(同步的)巩固方法:背熟新单词,作语音练习,说出正字法等等。在随后的知识和技能的巩固中,在课堂上和家庭作业中又为学生完成创造性的独立作业创造有利的条件。
所有这些把学生的独立活动与教师的讲述进行各种结合的做法,都使课的结构’课的阶段具有各自的特点,体现出教师对教学认识的运动的逻辑所进行的程序化处理。加强学生的独立性和发挥他们的创造性的做法,对课的结构有着显着的影响。目前,在广泛流行的问题教学的课上,鲜明地表现出课的结构与探索性认识活动的特点相适应的趋向:
创设问题性情境,提出问题和基本思想(假设);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或再现必要的事实材料,并加以分析、概括);检查解决问题的情况,提出解题的理论根据,作结论;将知识予以系统化并予以巩固;在新的情况下运用知识(在课上或家里)。
无论学习新知识的课,或者复习-总结课,只要是按问题性的课来组织的,都可采用上述的结构。这些探索性认识活动的因素既可以在综合课上,也可以在检查课上,或者在巩固知识和运算方法的课的某些阶段上以紧缩的形式表现出来。
教师从外部给定的课的结构,由于经常地重复使用,逐渐向学生活动的内部转化,从而使学生掌握探索性认识活动与再现性认识活动的模式以及两者相结合的变式。因此,课的结构的灵活性,在这种结构中反映出学生认识活动的所有特点,并使之为解决多样化的教学任务服务--这些都是提高整个教学过程的效果的条件之一。
总之,课的结构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它必须依据课的类型、依据该类型内部的教学任务的体系而采取灵活的变式。但是,在每节课上,课的结构都是由教师组织的学生认识活动的各个阶段的反映。
现代的课的结构的建立,是以认识过程和掌握过程的特点,以整个教学过程发展的当前趋势和远景线索为依据的,课的结构反映这些东西,并且服从于掌握一定的知识和相应的技能和技巧的逻辑和规律性。在课上要组织学生的感知、理解和对活动方法(其中包括创造性的方法)的掌握,要组织学生的注意和兴趣,组织检查和自我检查。
课的本身是由相互联系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活动的形式、教学活动的内在因素(动机、方法、组织技巧等)的总和、反馈联系的种类、关系等等所构成的一个复杂的教学系统。在这个复杂的系统内部,则分出它的结构单位--课的阶段,它是在逻辑上完整的一段教学时间,其特点是在该教学阶段的任务、内容、师生的活动形式以及效果之间有着一定的相关性。在低年级,课的结构阶段着重于采取学生活动的多种形式,经常地变换活动形式可防止儿童过度疲劳。随着学生独立性的发展,课的阶段就不再划分得很细,而是引入越来越复杂的任务,并加强在探索过程中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
为此目的,在高年级应排一些两节课连上的课,以便于进行概括性的演讲,进行实验作业、实习作业、课堂讨论或教学参观。
学生上课时学习活动的各种组织形式课的结构的安排应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各种形式结合起来。研究结果证明,大多数学生喜欢以集体的方式学习新知识,因为集体学习可以组织共同的探索,相互帮助,这种情况往往可以在共同解决探索性问题时看到。学生们说:“集体学习更加有趣、更加活跃、更加亲切”,“大家在一起学习要动脑筋”,“当其他同学回答时,可以检查自己”,“如果一个人不知道,其他人可以补充”,“从同学那里能学到许多新东西”,等等。这样,在认识过程中还能增加一些来自学生集体关系的学习动力,每个学生都想在解决共同的问题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对该门学科兴趣较高的学生还能为其他同学提供新的知识。
教师对全班进行教学即全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同时完成同一项任务,这是一种经济的教学组织形式,它可以使为一个人所有的东西变为大家所有。
但是,由于学生学习速度各不相同,学生的认识可能性和发展水平有所差异,所以有必要把全体的活动与个人通过完成独立作业的个体活动结合起来。
有些学生喜欢个人学习,他们说:一个人“能更好地领会教材”,“必须自己动脑筋思考”,“每个人都应学习,谁也不要无所事事”。
学生的个人学习几乎始终是与组织学生的独立学习活动分不开的。个人所积累的经验需要加以核对、检查和概括,这就需要和教师、同学们集体讨论才能做到。有些课以组织个别学习的形式来安排较为适当(例如在程序教学中,每个学生按自己的速度学习,只运用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技巧)。此外,学生通过为个人专门选择的独立作业而积累起来的个人认识经验,也为组织集体(小组、全班)的学习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在集体的学习活动中,通过和其他同学的交往,个人的知识可以继续发展和锤炼。
在课堂上组织学习活动的集体形式(合作、相互帮助、相互检查),有助于发挥教学的教育职能,这种职能通过问题教学的途径可得到加强。在问题教学中产生的一些认识困难,是个人难以克服的。
共同的探索活动则常常是更有趣而且更有效的。这样一来,组织个人的或小组的活动就成为全班的集体活动的必要条件。在全班的集体活动中,所有学生都可积极参加,虽然他们各自所完成的任务各不相同,但对于解决课(或课题)的总的认识任务却都是必要的。
区别对待的小组活动是将学生按相同的特点组成各个小组,完成该小组的共同任务。
这种形式为在小组内部集体活动创造条件,并且可以同问题教学、传统教学和程序教学结合使用。
目前对改进教学的途径所进行的探索,目的都在于通过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总和达到学生的创造性认识活动与复现性认识活动的最优结合。
认识活动的组织形式既是引起学习兴趣的动力,又是进行教学的手段。在集体的探索中,能使学生积极地运用知识,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把知识和技能迁移于新的情境。在个人活动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使学生进行自我检查,自我练习和巩固知识。这两种活动形式,无论对探索的成效,或者对巩固探索的兴趣,都是很重要的。
在课堂上,既按外部组织的性质,又接掌握教材的方式把各种活动形式灵活而合理地结合起来,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极重要的条件。
建立课堂上的良好关系对学生的教学和教育能否取得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上形成的学生与教师、与同学的关系经验和专门的研究都证明:教学过程参加者之间的关系,对学生在课堂上认识活动的总的气氛和效果都起着推动作用。社会动因对学生个性的影响往往比其他动因更为强烈。经研究查明,与教学过程参加者之间的关系有联系的、能刺激学生认识兴趣和积极性的动因有以下一些:创造富有情感的教学活动气氛,教师表现出教育乐观主义精神,教师信任和鼓励学生的认识能力,师生在上课的共同活动中相互支持,等等。所有这些不仅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中反映出来,而且有助于积累正面的道德关系的经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道主义和尊重他人的思想。
上课时,教师应从学生那里取得关于教学结果的反馈信息。学生也应从教师那里取得关于自己的信息(自己的学习成绩,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动机、个性品质和能力的评价)。师生相互交流信息对调节教学有重要的作用。这一过程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表现得更加明显。
专门研究的材料指出,学生回答问题时的心理状态,不仅取决于学生对指定的教材学会没有,而且主要地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如何。
如果教师有意找学生的“差错”,无理地干预学生的回答,向学生表示不满或愤怒,对学生的回答爱理不理,对学生的劳动成果不感兴趣,那么所有这些都会引起学生的不良的情绪反应,不利于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知识,其不良后果会使许多重要的教学和教育任务的解决遇到困难。
在课堂上组织集体的探索性谈话,安排小组的共同活动,这些都有助于在学生之间建立相互依靠和共同负责、相互帮助和相互支持,有共同感受的关系,有助于养成集体劳动的习惯。这种社会性的关系,同样可以在把区别教学、问题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情况下,在组织辩论和分析同学的回答的过程中建立起来。
教师的备课这个极其重要的过程是从制定课题计划开始的。在课题计划中,应写明就某一课题的若干节课对学生进行教学、教育和发展的主要的和远景的方面。在计划里写明该课程的课题,然后写出主要设备远景的课题计划有助于教师明确从一节课到另一节课的教学目的的连贯性,提出内容中的主要思想,决定教师和学生活动的主要形式,揭示学科间的联系,考虑好上课要用的参考资料、直观教具和技术手段,以及预测学习这个课题的结果。
在制定课题计划以及估计以前上过的课的直接效果的基础上,教师开始准备每一节课。对一节课的准备要从明确这节课的题目(学习的问题)和把这节课的任务具体化开始。根据课题计划拟订出每节课的十分明确的任务,而这些任务是由课的内容及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来决定的。同时,还必须规定积极地去实现教学的下列各项职能:
教养职能--做到牢固地掌握系统知识,掌握该门科学的主要思想、方法及其成就,使学生能从因果联系和规律性来解释各种事实,善于运用知识去解决新的认识任务和实际任务,等等;发展职能--促进发展学生的言语、记忆、知觉、想象,发展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操作能力,发展观察力、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掌握认识活动的方法(实际的、智力的、研究的、组织的方法),培养学习的技能和技巧,培养概括性的认识技巧,等等;教育职能--促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对学生进行无神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美育、劳动教育,促进班级集体的教育。
课的各项任务和各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这些任务不是相互隔离地,而是联系课的具体内容、课的主要教学目的来解决的。
每节课都有一系列的任务,这些任务是通过课的内容,通过教学方法,通过学生学习-认识活动的组织形式,通过课堂上的师生关系来实现的。归根结底,这些任务由每节课在其总的体系中的地位所确定。
备课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选择教材内容。这就是要决定每节课的思想-理论方向:找出那些必须在上课时加以阐明或加深的主要思想,概念、规律性(具有世界观意义的思想、有关科学思想的最新成就的事实、历史知识、综合技术知识和实际知识)。同时,很重要的是要考虑与过去所学知识的联系,决定整节课内容安排的逻辑性。事实材料的选择应该经济,要与教材内容中理论原理的探讨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