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苏]阿莫纳什维利实验教学体系与教育论著选读
3829200000025

第25章 不是为了分数

Ш.A.阿莫纳什维利是苏联当代着名教育家、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心理科学博士,现任格鲁吉亚共和国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他从1961年起就致力于改革小学教育的实验,以他自己的改革小学教育的新方法继续了苏联着名教育家赞科夫的事业。他以苏联着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乌兹纳泽、鲁宾斯坦关于教学与发展的理论为指导思想,从“折断”和“丢弃”教师手中的“权杖”(即分数,他又把它称做“偶像”、学校的“顶梁柱”),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他称做“人道主义的师生关系”)入手,冲破了苏联传统的教育理论、教学制度、教学方法的束缚,经过二十多年的实验,创立了他的独创的没有分数这一套在学生脖子上的枷锁的教学体系。在他的实验学校里,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学得主动,积极,热情,有旺盛的求知欲,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家长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家长之间的关系)。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技巧方面的水平,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和一般发展水平都比非实验学校同年级的学生要高得多。在实验过程中,他也汲取了赞科夫、艾利康宁、达维多夫、缅钦斯卡娅等着名学者的研究成果和苏霍姆林斯基的实践经验。

阿莫纳什维利不是一个坐在办公室的“温室里栽培自己的科学”的理论空谈家,而是一个把理论与实践密切地结合起来的、集学者和普通的教师于一身的教育革新家。可以说,这就是他成功的秘密所在。他的教育着作以生动、尖锐泼辣、富有哲理的语言论述了自己的教育主张,他的论点都有大量的事实为佐证,有说服力。不仅如此,他在教育艺术上也堪称模范。他上的课是引人入胜的,善于把学生引入“思想的王国”,成为学习的主人,对知识的孜孜不倦的追求者。例如,一个刚跨进校门第一天的小学一年级学生,在开学第一堂课上,竟然会抱住他的脖子,亲着他的脸说:“大叔,你是个好老师,我爱你!”这决非偶然。是什么力量能使他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在入学第一天就给予他一个教师所不易得到的最高的奖赏(学生对教师的爱)呢?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就是教师首先要把自己的精神和心灵都贡献给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维护他做人的尊严,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内外都得到认识、获得知识的快乐,得到成长、发展的快乐,得到与教师交往的快乐,使学校生活成为学生终生难忘的最幸福的时刻。

针对苏联当前的教育改革,阿莫纳什维利指出,教育改革,归根到底是改变教师的本身的问题,要改变教师的儿童观,改变教师的心理,破除陈腐的教育理论、教育观念、教学思想、教学制度和方法的束缚,用现代科学的成果、进步的教育思想、现代的、科学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武装教师的头脑,创造符合未来社会理想和要求的教学体系来。

我认为,没有必要通过实验来证明儿童天生就有的“研究的需求”。一个二、三岁的小孩往往每天都要提出无数极其复杂的很奥妙的问题,对此,我们每一个成人都是深有体会的。儿童在五岁,有时甚至在四岁的时候,就已自己尝试着学会读、写、算,竟然能够灵巧地“知道”技术成就、社会现象的最新信息,这对我们大家来说,也是司空见惯的。

现在正在上学的就是这样的现代儿童。可见,使儿童天生就有的对知识的欲望更加炽烈起来,使他们形成完全符合社会要求的、有意义的和自觉的学习活动的动机,已成了我们的主要的教育任务。

我们的很多学生确实在树立这样的动机。但难道是全体学生吗?

在已经上学的六、七岁的儿童面前,渐渐地出现了一个庞然大物--学习积极性所不需要的偶像。这个偶像就是分数,它是学习积极性的表面结果。

关于分数这个偶像,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它对这一个儿童是仁慈的、温情的,对另一个儿童却是残忍的、冷酷的、铁石心肠的。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它袒护这一个儿童,虐待另一个儿童--儿童是不懂得的,儿童不是竭力地使偶像满意,就是--在最坏的场合--竭力地欺骗它,因而逐步地养成了为分数而学习的习惯,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快乐而学习”,要是有可能用显微镜来观察一下分数,我们就可以从分数的“结晶体”中看到社会与学校、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复杂的关系网络,发现有这样一个动机体系:“不触怒父母”、“在集体里有地位”、“避免与老师发生不愉快的事”、“得第一名”、“让给买一辆自行车”、“让给看电影”,等等。

我们可以设想有这么一个儿童:他坐在座位上在做测验作业。

他十分努力、仔细和聚精会神。但是,如果他考“5”分,是为了让父母带他去旅游,那么,我们能说这个儿童现在真正在学习吗?在心理学上不能这样说,因为他在完成的行为是受去旅游的动机所支配的,只是从形式上看他好像在学习。但是,一个儿童为什么而集中自己的情感和意志的力量,这对于学习活动的质量、形成完整的个性,并不是完全不相干的事。此外,有什么样的动机,就有什么样的实现目的的手段。我们应该对用尽种种方法千方百计获得好分数的学生(其中可能也包括我们自己)有一个充分的认识。

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在学校的教学和家庭教育中,产生下述情景确实是常有的,也是很自然的事:当一个儿童逐步地学会了利用分数这一偶像来满足自己的动机的方法以后,他会以“要挟”的口吻对家长说:“要我好好学习吗?给买一辆自行车”。在这种情况下,分数实际上已变成了成人和儿童彼此施加压力的一种手段,不再起刺激的作用了。

“就是说,该推倒分数这一偶像么?”--我预料很多读者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并援引学校发展史上的事例来证明,推倒分数这一偶像是得不偿失的:在历史上有过这种尝试,但都毫无结果。

可是我却觉得,推倒分数这个偶像,这再好也没有了。可以展开些说:在已形成的教学体系中,分数是万万少不了的。我们应该在历史上进步的教育思想和现代科学的成就的基础上创建出最能符合共产主义社会的学校理想的教学体系来,在这种教学体系中,分数、强制手段将逐步地被排除出去,学生对知识的日益增长的自然而然的渴望将成为学习的推动力。我国成千上万的教师的教学工作正是具有这样的性质。

由着名的学者Л.赞科夫、Д.艾利康宁、Н.缅钦斯卡娅、В.达维多夫等人领导的苏联教育科学院各研究所的科学实验室正在创建很有意义的教学过程的体系。在他们的教学体系中,分数这一偶像的压力被限制到了最低限度。他们的实验业已表明,教学过程的性质、结构和它基本要素的变化,随之引起了学生的个性表现、他的意向的变化。在我们的简单地称做“没有分数”①的教学实验中也证明了这一点。限于报纸的篇幅,在这篇短文里我不可能全面地论述我们的实验的本质。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全苏第一次“改革小学教学问题实验研究”讨论会资料及有关资料。在这里我仅举一些实例来说明。

在三年级,孩子们打开实验教学的本族语阅读课本。上面并排印着两首不是同一诗人所写的关于秋天的诗。教师给孩子们提出下述问题:在这两首诗中你们比较喜欢哪一首?哪一首诗更优美些?

接着就开始了一场真正的辩论。孩子们不仅一起讨论、论证、互相辩论,而且也与教师一起讨论、论证和互相辩论。他们在当天都能背出自己所选择的其中一首诗,或者从各种书报杂志中寻找同一题材的其他诗作。因而,第二天的课就变成了诗歌朗诵会,每一个孩子都充满着激情地朗诵自己喜爱的一首诗。

有一个二年级学生的母亲心怀不满地跑来找我:

“不给孩子们布置家庭作业,这是您自己向我们保证的!为什么现在又布置啦?”

“我们什么作业也没有布置呀!”

“可我的儿子却每天都有二、三个小时书本、练习本不离手的,有时还要找一些杂志出来东翻西翻的”。

在我们的实验班里,确实是不布置家庭作业的--我们给他们“布置”的是激起他们去探索的动机,--可是学生们自己乐于一小时又一小时地思考想出的习题、例子和他们明天将互相向对方提出的许多复杂的问题。他们在赶超教师,他们在预习明天要学习的教材。

有一次,一位女教师到我们的实验班来听课,在课后的交谈中,她说,在课堂上,她一下子就发现了使她感到“惊异的新鲜事”:

“当我叫我的一个学生站出来回答我的提问并给他打分数的时候,我看到,他紧张死了,而在你们这里,孩子们都感觉不到有任何的拘束”。

以各种不同的方案和规模进行的十二年的实验工作已经过去了:在过去的九年里、捷拉夫斯克区的所有小学都是我们的实验学校。在这期间,编写了本族语、俄语、英语,自然常识及其他学科的教科书,拟定了专门的练习体系和编制了为发展言语、形成合乎规范地书写的技能、掌握图画、五线谱等基本知识的作业本。我们试图以下述学习活动的新原则作为所有这些教材的基本原则:依靠学生的积极的情绪,使他们形成完全合乎要求的学习动机。

若干种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已被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教育部所采纳,并用格鲁吉亚文出版发行,在各地的学校里得到了广泛的推广。还出版了供操练书写技能和发展书面语基本技巧的作业本。从新学年起,在十一个区的学校里,所有预备班(六岁儿童的班级)都将按我们的教学体系工作。近200名实验班的教师将进行次一教学法和心理学知识的业务培训。还将“培训”家长,给他们解释实验教学的本质,与儿童交往的方式、方法和形式。

不用说,要把上述新的目标和达到这一目标的手段变为每一所一般学校的共同财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那些没有相应的教材和教学用的材料的学校尤其是这样。但是,我觉得,现在已到了在我国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实验室里更广泛地开展这一工作的时候了。我认为,我们已具备了做到这一点的现实条件。在成千上万的教师的实践中,我们已经看到了这种学校的轮廓。现在需要的仅仅是使他们的探索活动更加活跃起来。为此,首先要让他们有机会在高等师范学校和业务进修班里用最新的心理学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

除了充分认识新的心理学和教育学思想的本质和致力的目标以外,教师不能仅仅充当儿童的心灵的塑造者,他还应该改造自己的心灵,破除陈腐的教学工作的框框。只有这样,每一个教师才能在各自的岗位上独立地找到无数的、互不雷同的形成儿童认识积极性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