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苏]阿莫纳什维利实验教学体系与教育论著选读
3829200000023

第23章 教学:问题教学法(1)

早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及50年代初期,苏联就抱着要创造出一些新的教学方法的目的开始进行教学实验;苏联的教育心理学家也探索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种种途径。

苏联社会的发展远景需要对未来学校做出科学的设想。许多科学集体和实验室正在从事这项研究,其中包括格鲁吉亚共和国教育部以戈盖巴什维利命名的教育科学研究所实验教学法实验室。这个实验室采用的小学低年级的实验教学体系是以问题教学法为基础的,而在问题教学中,学生本身的努力又起着重要作用。问题教学法立足于把个性作为整体来看待。形成学生个性的主要因素不仅是他在各种活动中所获得的知识,最重要的还是学生的种种需要以及动机的形成。要求学习的动机是在教育过程中,即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发展的。然而,也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即儿童应当在什么样的教育过程中以及应当进行什么样的学习活动才能使他们的认知活动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展。

(一)对于分数体制的批评

有关研究表明,一个年龄很小的儿童就可以表现出很强的好奇心和认知能力,儿童所具有的这些素质被认为是先天遗传的。学校向儿童提供构成学习活动的学习材料和学习方法,从而为他们的热切愿望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如果这种学习成为儿童形成认知兴趣的过程,那么他们就会乐意地进行学习。小学生的个人动机便成为一种学习的促进物:将儿童的兴趣,对学习过程(本质上为“有所发现的喜悦”)所持的积极态度以及克服种种困难的情况综合起来看,就可以较鲜明地表现出儿童的个性品质。因此,儿童的学业表现不应该受到分数的束缚,(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分数取代了儿童对于知识的追求而成为学习的动力。社会对于分数的重视对学生造成了压力。)而应该用某种形式的评定或评价取而代之,这种评价是按标准(典型)的反应来测量儿童在解决问题方面的进展的。

以问题教学法为基础的教育有时被称为“没有分数的教育”。

然而,本实验的目的不只是提出一个没有分数的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发展小学生的个人品质,激发学习兴趣,在这里,评价、练习和评定起着调节作用。

在进行深入讨论之前,重要的是,要弄清“评价”和“分数”的概念。评价作为学习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我们看来是一种具有特定目的的认知活动。评价以作为标准的特定教学模式为依据,试图对学科问题、活动结果以及已经完成或计划进行的活动过程进行分析。在评价过程中,学生获得新的经验,完善为了达到目的而采用的方法,预防或者及时改正错误。

作为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评价并不是教学过程的结束,它是伴随着教学过程的所有阶段进行的。当需要检查已经完成或即将进行的具体的智力的和实际的操作及其结果是否正确的,评价尤为有用。通过与标准(典型)反应作比较,学生可以获得自己的行动是否正确的有用信息。这种评价的结果决定了学生今后学习活动的进程,并根据需要对其进行调整,同时指出学生是否作好了进入下一阶段学习的准备。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小学生的评价能力几乎没有得到发展。

人们也许认为由于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进行评价是困难的。但是事实上,传统教育从整个学习活动结构中排除了评价这一因素。

学生从一开始就没有进行评价的职责,评价完全由教师来承担。教师传授知识,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的知识,记录学习成绩和不足之处,发现错误并对学习活动的结果进行评定;但是他没有努力分析教学过程的实际情况。上述这些环节(有时是相互脱节的)的最终结果就是分数,它是教师的愿望和权力的具体体现。

在这种情况下,教学活动自然而然地陷于简单化并且没有发挥它应用的作用。学生完成一项练习,但是他们不能自己检验、评价这些作业,也不能发现自己所犯的错误。小学生不知道教师为什么给他们打这个分数或者那个分数。这在中年级甚至高年级的学生中,情况也是如此。

人们通常认为分数对于学习活动具有刺激作用。然而,它也能对学生产生消极的作用;它可以动摇学生对自己能力的信心。孩子们追求分数往往不是为了掌握知识,而是为了维护和提高自己的地位。这种态度便在小学生中形成了这样一种倾向:过分地重视自己在学校的学业成绩,以至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去获取他们想要得到的分数(但不一定能得到)。对于这一点,有关的试验已表明:78%的低年级学生每天怀着不满意的心情离开学校,因为他们认为教师给自己的评分不合理。在没有得到他们所希望的分数的学生中,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能力逐渐丧失信心,并对教师的批评抱冷漠的态度。

早在1911年,娜·康·克鲁普斯卡娅关于未来的学校写下了如下一段话:

“在当今的学校里,每一件事都使小学生们分裂,而不是把他们紧密地团结起来。分数,具有竞争性的考试--它们总是引起妒忌和自负。每一件事都旨在把学生与他的同学们隔离开来;学生不能与坐在他旁边的同学说任何话,没有布置任何需要全班同学共同努力和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的作业。这一切迫使每一个孩子只想到自己,只考虑个人的成功,而未来的学校必须采用一切可能的方法,培养儿童形成相互团结的情感。学校必须克服各种形式主义,坚决消灭强制性的教学。实际上,未来的学校应该成为学生自由联合,共同努力,在知识的领域中一起向前迈进的场所。在这样的学校中,教师仅作为一名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大同学来指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教师为学生举出一些实例和获取知识的方法,并帮助学生制定一些联合独立学习的方案,教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何相互帮助,共同解决困难。只有这种学校,才能成为团结一致的学校,教育学生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的学校”。

以分数作为学业表现的主要衡量标准,使运用分数这种做法本身成为一种目标,并且在教育过程的各个方面都加以采用。然而这种状况并没有对学业表现产生有利的影响。因为对于学生来说,取得与他抱负的水平相一致的分数是重要的--即他在班级、家庭、社会中的地位取决于分数。正因为分数是教师给的,所以学生的声誉便取决于教师,因而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了对立状态。由于小学生不能客观地评价教师对自己的制约,所以这种对立更为加重。

格鲁吉亚教育家Д·H·乌兹纳泽分析了教育过程,写道:一个教育家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目标,他必须注重他的学生的将来利益,因而,他必须为了将来的利益而牺牲眼前的利益。然而学生总要表现出其个人主义的倾向,并在当时当地决定他的行为。所有这些,就导致了对学生的将来必须承担义务的教师与只希望满足眼前需要的学生之间的冲突。乌兹纳泽认为这种状况是教育上的主要悲剧。他认为,只要消除师生之间的所有矛盾,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爱护和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才能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

1916年,当乌兹纳泽担任一所学校的校长的时候,他将这种思想付诸实践,在所有的年级中取消了分数。他写道:

“由于分数是评价的结果,因而是主观的,它总是使师生之间产生误解。此外,教师是依据学科的一般性质和儿童的将来利益来作出评价的。而学生却并不理解这两点之中的任何一点,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是不满意的。”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师生之间的对立还不明显,它开始是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可是后来就表现为各种类似的形式。

这种对立会在小学生的学习表现中反映出来:小学生表现出高度紧张、胆怯、情绪不稳定、神经质甚至慌乱等症状。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上述症状的程度也不同,这取决于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对周围的特殊环境如何作出反应。

根据前面所说的一切,现在我们可以把这项教育研究的目的表述如下:通过评价和评定学生在解决特定问题方面的进展情况,对学生的学业活动进行检查和调整,并以此为基础,创造一种能使学生对学习过程本身持积极态度的教育模式。

(二)教育实验的组织形式

我们的教育实验的组织形式是以问题教学为基础的,重视改善师生、家长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对现行的教材教法实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