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三农”新论:当前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研究
3826700000029

第29章 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建议当前县乡财政体制需要重新调整(17)

现在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不平衡。城乡发展很不协调,有些城市已经相当现代化了,但很多农村却很落后,发展很不平衡从1978年~1984年、1985年~1996年、1997年以来,差距一年一年扩大。2001年我国城乡差别是2.9∶1,2002年是3.1∶年扩大到3.2∶1,再加上城市居民所享受的各种福利,城乡差别实际是6∶1,即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是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的6倍目前我国可以说是世界上城乡差距最大的国家。

4.可持续发展

发展既要考虑当前发展,又要考虑未来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不能吃子孙饭,不能杀鸡取卵,这是解决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最重要的方针。

经济建设要与资源环境协调。我们的建设成就巨大,但环境、资源的压力也很大。我国的人均资源只有世界平均的1/2。

年我国的GDP是11万亿,占世界的4%,投资16万亿元,生产钢材2.4亿吨,还进口了700万吨,但用了石油7.4%,煤水泥41%,氧化铝25%。我国600个城市中1/2是缺水的,几条大江大河都污染了,西部、北部不少的成了季节河;此外,沙漠化、沙尘暴,空气污染等等环境问题也非常严重,曾有段时间流行“中国的月亮没有外国的圆”之说,现在是真的了,空气质量三级以上的很多,有不少城市看不到明亮的月亮和星星了。

当前,我国很多耕地被蚕食。有些领导搞形象工程、作秀工程,以地生财,搞大广场、大马路、大楼房,为了自己升大官却不管这个地区以后的债务(几亿、几千万的债)及百姓的生计(拆了房,占了地,不管百姓的生活)。

可持续发展还不仅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还必须处理好人与社会、企业与人、企业与社会等关系问题。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要办好、长久地办下去,要讲诚信,靠坑蒙拐骗,企业是办不好、办不大、也办不长久的。企业与人、职工与企业的关系也必须处理好。现在不少企业都在用农民工,农民工便宜,没有社会保障,也不进行培训,用人比用机器还省事,这对企业是最有利了,但能长久么?这样的工人队伍能成为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强国吗?当前我国工人队伍的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非常低如在发达国家中,高级工占35%左右,中级工占50%左右,初级工占15%,而我国高级工只有4%,中级工36%,初级工则达到了60%,这样的工人队伍是不能成为制造业强国的。

所以,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是一个整体其内涵是全面的。以人为本是中心、是主题、是本质,是说明为什么要发展,发展的宗旨问题。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指明发展什么,怎样发展的问题,是怎样更好发展的问题。

(三)深刻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党中央反复强调要牢固树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再指出,这是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出发提出的战略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方针,也是新世纪新阶段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指路明灯,今后的一切工作都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实与展开。所以要落实和实施科学发展观,就要深刻地理解它、认识它,把握它的精神实质。

关于科学发展观和传统的发展观的关系,应该说有两个方面,第一是继承的关系,第二是创新和转变的关系,二者既一脉相承,又有了新的内容,有转变、有发展。

第一,科学发展观与传统的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可持续发展观是对传统发展观的直接继承。我们的发展目标是要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从20世纪50年代第一个五年计划起就是这个目标。中国的问题还是要靠发展,还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我国建国初期的GDP总量不到世界GDP总量的1%,全国人民经过半个多世纪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现在已经占了靠的是发展。中国的发展虽然有曲折,但要建设、要发展是始终一致的。“文化大革命”以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从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果断地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提出了“三步走”的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强调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解决改革中的问题。解决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还是要靠发展,在国际大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也要靠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用来指导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就在于要用新的发展观做指导,使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更好、更快地发展。

第二,科学发展观对于传统发展观来说是要转变、创新,有了新的发展。无论从发展内容还是发展手段及对发展的理解来说,科学发展观都与传统发展观有所不同。

一是因为我们的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新的历史阶段决定的历史任务不同,新阶段对发展提出了新要求。经过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综合国力增强了,人民生活普遍提高了,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新阶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阶段有新任务,要依靠新的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适应这个要求的。

二是从国际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后,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济方面产业结构调整、企业规模扩大,管理模式变更;社会方面分配格局变化,贫富差距扩大,社会阶层分化。这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阶段。这一阶段犯罪率上升,资源环境形势严峻,社会问题增多。搞得好就进入了一个现代化国家,搞不好就会引起社会冲突、社会动乱,很有可能倒退,很有可能出大乱子。国际上真正实现现代化的发达国家也就20多个国家,如西欧,美国,加拿大,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拉美一些国家虽然经济发展了,但是社会结构没有调整好,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加上政治体制也没有改革好,一场危机,经济就大大倒退了,并出现社会危机,陷入恶性循环。

所以,单纯追求经济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的。目前我国正处于这样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2001~2020年我国经济还要翻两番,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这只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基本条件之一,要实现现代化还需要创造其他基本条件,所以在这个发展的关键阶段,提出科学发展观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三是25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胜利但我们已经实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很不平衡的。

年来的改革和发展虽然成绩巨大,但也积累起来不少矛盾和问题如城乡二元体制还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差别、地区差别、社会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已经拉的很大,而且还在继续扩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很严重,也就是几个不平衡、几个不协调的问题。所有这些问题,有的在所难免,但也与传统发展观的片面性指导有关系。提出新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克服这种片面性,转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轨道上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新发展观的提出,就是一种转变,是与时俱进的创新。所以,对于科学发展观和传统发展观的异同,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既要看到一脉相承的一面,也要看到转变、创新的一面。

25年来的发展经验和教训,大的方面中央已经总结了。当前,各级干部要认同科学发展观,并按照这个发展观的要求去做,要结合本单位、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用新的科学发展观来总结,坚持以人为本,分清是非,该做调整的做调整。对于25年来的经验教训要进行总结,哪些是成功的要坚持、要发扬哪些是不成功的要改正、要转变,这样对新发展观的认识才能深化。当然,实践科学发展观是一个长远的过程,实践科学发展观将伴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解决了上述五个方面的矛盾,还会有新的矛盾,就会有新的不协调、不平衡产生,还要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指导解决。

(四)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党中央审时度势的英明决策,是非常重要、适时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同时也提出了五个坚持和五个统筹。这五个坚持、五个统筹就是现阶段实施科学发展观的实际步骤,具有很现实的针对性。做到了五个坚持,实施了五个统筹,就可以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大大地向前跨进一步。因为城乡矛盾、区域矛盾、经济社会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对内对外工作是当前影响我国发展的重要矛盾。这五个方面的不平衡、不协调解决好了,就能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地向前发展。

关于如何实施五个统筹,温家宝总理在中央党校的专题研究会上已经有了系统的阐述,不少报刊文章也有很多论述,这里就不一一讲了。我在这里讲几点与如何解决五个不协调、实施五个统筹有关的问题1.五个不协调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而遗留下来的问题统筹就是统一筹划、统一安排,统筹是为了兼顾,统筹是为了协调。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议共有42条,其中有4条讲到统筹这个概念。原来的城乡关系是重城轻乡,城乡不协调,城市发展快,农村发展慢,形成了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不协调局面,所以要统筹城乡发展,使之全面协调发展。早在党的“十六大”就提出了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两年过去了,虽然党和政府把“三农”工作列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了诸如税费改革,改善农民工的外出打工环境,增加粮食补贴等一系列措施,但是城乡关系仍然没有调整过来,还是城市发展快,农村发展慢。城乡居民收入2002年是3.1∶1,2003年是3.2∶2004年城乡差别还是继续在扩大,仍是一条腿继续长,一条腿继续短的情况。

问题在哪里呢?因为城乡关系不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区域发展不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不协调,说到底,还是在社会运转中表现出来的问题。这些不协调的根本原因,则是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很多东西还没有改革好造成的。所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议明确提出,要通过“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也就是说要通过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解决。

我国目前正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社会转变,正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两个转变交织在一起,现在仍处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中。可以说上述几个不协调都是这种转变还没有完成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例如城乡关系,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通过户籍制度,实行城乡分治、一国两策,形成了二元社会结构。农民被束缚在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框架里,只能从事集体的农业劳动。当时的经济组织、生产方式、分配方式决定了农民是要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做牺牲、做贡献的。农产品生产出来,先要交公粮,完成统购以后剩下的才能按工分分配。现在虽然人民公社解散了,土地承包到户了,农民有了生产的自主权,农业生产发展了,农民生活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人民公社的行政框架却留下来了。公社改为乡镇、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以后,生产队为村民小组,但是乡村两级权力还很大,经济上如土地还是集体的,村民委员会是发包方,是土地集体所有权实际的实现者,在东部地区还包括乡村两级的乡镇企业也是集体的。在政治上、社会上有些功能比公社时期扩大了,干部人数普遍扩大了3到5倍,加上以户口制度为特征的城乡分治的格局基本没有改变,国家仍然对农村、对农民实行一种政策,对城市、对市民实行另一种政策,如财政、税收、土地、金融、信贷、住房、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现在还是城乡二元社会结构。

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农村还相当严重,可以说,当前的很多问题主要还是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问题,是对计划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完成的问题。不从体制上改变这种“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体制格局,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很难奏效的。

2.实施五个统筹,要靠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实现,而且,实施五个统筹本身就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从50年代初开始,我们学习前苏联的做法,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那时把计划经济认定为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之一),这个体制名为经济体制,实际上渗透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思想各个领域。1978年以来实行改革开放,从一定意义上说,一开始就是实行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来又明确提出要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确定到2000年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并进一步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也就是在这个决定中,提出了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现在回过头来总结,这25年中,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其中,有许多方面都是因为实施了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都是因为实施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各地各部门的实践都说明了这一点,无论是哪个地区,哪个部门、哪个单位、哪个企业,以至哪个个人,谁能率先冲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去实践,这个地区、这个部门、这个单位、这个企业乃至这个个人就先发展起来,先富起来,先好起来。如广东、浙江、深圳等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是这样;农业产业中的水产、水果生产最早实行市场化改革,这些产品很快就结束供应短缺的局面年来一直长盛不衰;许多较早走向市场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先富起来也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