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三农论”
3826600000034

第34章 农村的改革与发展(18)

近几年,中国的政界和学术界逐渐得到共识,认为“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一个最基本事实是,200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中,农业(第一产业)只占15.9%,而在农业就业的劳动力却占总就业劳动力的50.1%,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69.4%。农业、农村不需要也容纳不了这么多的劳动力,这是农民苦,农村穷的根本原因。随着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农业在GDP中的比重还会进一步减少,在农业就业的劳动力就必然要越来越少,这是各现代化国家都经历过的事实。中国也不能例外。中国现在面对的实际是一方面是现代化经济越发展,一方面是农民越来越多,能长此以往吗?一方面是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繁荣富裕的城市社会;另一方面农民越来越多,越来越(相对)贫困,市场越来越萎缩的农村社会。这样下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确立和完善吗?

在民主革命时期,农民问题的重点是要解决土地问题,现在中国农村的改革和发展这个问题中国基本解决了。现在中国农民问题的重点是要解决就业问题。人均不到2亩地,农民不能充分就业(据学者和农业部调查,现在农业劳动力在农业上每年只要80~90天就够了),1999年,农村从业的各种劳动力为49572万人,除去在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和常年外出打工的人员外,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有35364万人,占全国就业劳动力的50.1%,占农村总劳动力的71.3%。现在实有1.3亿公顷耕地,按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一个劳动力,耕种1公顷耕地,可保持目前农业生产水平。所以现在的农村,有2亿多个农业剩余劳动力。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把这2亿多个农业剩余劳动力,逐步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和城镇去,这是中国现代化建设要解决的大问题。

解决这个大问题的出路只有一个,必须改革现在还在实行的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打开城门、市门、镇门,还农民以迁徙的自由,让农民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自己开动脑筋,利用自身的各种社会资本,创造条件,到城镇去就业。

政府也应该创造各种环境,支持帮助农民到第二、第三产业去就业,这样双管、多管齐下,使农村剩余多年的劳动力转移出去,使农业劳动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就业空间,使农民逐年减少,从而解决中国的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的局面,使城乡协调发展。

如果改革和发展顺利,到2025年左右,中国的城市化率达到60%,那中国的农民问题可以说是基本解决了。

三农村问题清代以前,历朝中央政府只管到县,向县派出行政长官,乡镇不是一级行政政权。到民国以后,提倡乡村自治,在一部分省《中国统计摘要》(2000年)。

区,在县以下成立区公所、乡公所,由县政府任命区长、乡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开始是承旧制,在县以下设区、乡,1954年宪法实施以后,乡是一级政权,建立乡人民委员会。但不久就搞合作化,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乡政府被取消,职能由公社委员会施行。有些省、市、自治区,县直接管人民公社,有些省、市、自治区,县以下设若干个区,由区政府管辖若干个人民公社。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人民公社下设生产大队,生产大队下设生产队。公社、大队、生产队既是集体经济,也是行政组织。

5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实行城乡分治的户口制度,把居民划分为非农业户口和农业户口。农业户口绝大多数居住在农村,非农业人口住在城市里,住在集镇上的有非农业户口也有一部分是农业户口。在人民公社时期,生产大队以下,都属农业人口,住在农村;公社委员会的所在地一般都在集镇上,有公社干部,有粮站、供销社、银行等单位的职工,中小学教员,卫生院的医生护士,他们多数是非农业户口,此外,也有一些农业户口。

中国农村的改革和发展1978年,农村进行改革,在农村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户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能变了。

国家在1984年,撤消人民公社,把人民公社改为乡或镇,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

从表1中可以看到20多年来,农村的基层行政组织在不断发生变动。1984年人民公社改为乡或镇人民政府,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时,只是名称改变,行政区划并没有改变。而1985年后,乡和村民委员会的总数在逐年减少,但镇在逐年增加。村民委员会下面有5~10个自然村,年时全国共有365万个自然村。1999年以后,有些省在撤并乡镇和村民委员会,现在乡镇总数只有4万个左右,村民委员会只有70万个左右,但365万个自然村并没有变动。

农村基层组织的不断变动,一方面反映了农村的生产力正在发展,农村的经济结构正在发生大的变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们对今后的农村怎样发展,怎样管理还没有一个基本方略。目前还处在各自发展的阶段,因为现在乡(镇)的设置、撤并、改变名称的权限在省、市、自治区。所以各地的做法并不同。目前农村的问题有以下一些:

第一,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以下的农村的发展,各省区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全国的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没有改变,所以,中国80%的人(其中包括一部分非农业人口)都生活乡镇以下的农村里。由于市场经济的运作,再加上原来计划经济条件下实行的“一国两策”还在继续起作用,所以城乡差别在扩大,许多大中城市,在经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业、生活福利等方面都发展得很快很好,像上海、北京、深圳、广州等大城市,已经相当现代化了,而农村的发展,则相对滞后,有的还停留在80年代中期阶段,反差特别明显。

第二,整个农村发展也是不平衡的。东部沿海诸省区,加上各地大中城市周边的农村,因为发展了乡镇企业,非农产业发展起来了,就富裕得比较快,小城镇也建设起来了,有的还相当繁荣,而中、西部农村,虽然农业生产已有很大发展,但非农产业却很不发达,所以地区之间乡镇的差别就很大了。

表21999年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和贵州省、北京市的乡镇平均指标从表2中可以看出,就农业来说,东、中、西部的差别并不大,中部人均产粮650公斤,而东部只有510公斤,西部为公斤。但因为乡镇企业的不同,所以经济总收入和财政收入的差别就很大。1999年,全国每个乡镇的人均总收入为9758元,东部为17391元,中部为8150元,西部为4716元,只有东部的1/3。财政收入的差别更大,1999年全国农村人均199元,东部为368元,中部为146元,西部为114元。西部只有东部的31%。北京农村人均年财政收入764元,贵州人均只有81元,只有北京的11%。(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乡镇财政收入是指中央和地方税费收了以后的乡镇本级的财税收入。

第三,1994年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实行中央地方分税制。

年来,执行的结果,就全国来说,提高了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提高了中央级财政收入在全国财政收入中的比重,这对中央进行宏观经济调控,进行大规模基本建设和抵御像亚洲金融风暴等方面是有效的,所以说改革是成功的。但这次改革对农村、对中西部经济欠发达、不发达地区的乡镇却是不利的。因为主要税源都上收了,而负担却逐级下移。如上述西部的一个乡镇平均1.6万多人,一年的财政收入才183万元,人均114元,要给200多人的中小学教师和近百人的干部发工资,还要维持一个乡镇办公、运转的日常开支,这183万元财政收入无论如何是不够的。所以这些年,全国有2/3的乡镇不能按月正常给教员和干部发工资,大多数的乡镇都不得不借债勉强维持。据农业部年对7个中西部省区调查,乡镇政府普遍欠债,平均一个乡镇负债400多万元,平均一个行政村欠债20万元。这两年乡镇的债务又逐年增加了。农村乡镇的这种财政状况,已经好几年了,由此引发很多社会问题。

第四,现在的财政体制,已经有了财政转移支付的做法,但并不普遍,也不规范。国家财政收入1.3万亿元,但要办的事太多,钱总不够花,所以多数的乡镇得不到转移支付,只好靠自己。有些乡镇就不得不向农民收取各种名目的税费。增加了农民负担。前面说过,这几年中西部以务农为主的农民收入是减少的,所以乡村干部向农民收费,很不容易,于是产生了种种矛盾,有的甚至发生冲突,发生恶性事件。这几年农村干群关系紧张、上访、集体上访、群体事件大量增加。

农村财政状况拮据已经多年了,使农村基层工作不能正常运转,现在的乡村干部是两头为难,对上级来说,他们不能完成各种交办的任务,下面群众埋怨他们只是收粮收款,舆论界也批评他们。所以有些乡镇干部只好消极应付等待,有的甚至辞职不干了。农村乡镇政府是我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农村的一切工作都是通过乡镇政府去做的。当前乡镇干部的工作遇到了困难,“对上顶不住,对下压不住”,而且长期得不到解决。如果说县一级是城乡结合部,那么乡镇一级就是城乡结合的点。现在乡镇穷了,基层空虚了。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农村社会矛盾增多,社会治安状况不好,社会不安定的原因。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那样:“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啊!”

中国目前农村面临的重大问题需要解决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如何深化改革,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目前乡(镇)和村存在的问题,使乡和村的工作能正常运转起来,这是当务之急。

第二,中国农村今后将怎样发展?现在的二元社会结构将怎样转变为现代化的一元社会,8亿农民将怎样逐步转到第二、第三产业就业并转化为居民,现行的户口制度将如何改革?中国农村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要明确地制定出来,这是近期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中国到21世纪中叶要建成中等发达的现代化国家。

现在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发展得很快,建设得很好,有的是相当超前,都在向国际最发达的城市看齐,搞所谓的国际接轨,但多数县以下农村的发展和建设则相当滞后,反差越来越大。这是不能持久的。何时把建设的重点逐步向农村转移,把农村的基础设施如道路、电力、电讯、上下水道和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设施都建设起来,使城乡融合,并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城乡都实现现代化。这是我们要完成的中长期任务。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努力,中国基本解决了农业问题,解决了人多地少条件下的农产品供给问题,这是非常了不起中国农村的改革和发展的伟大成就。但中国的农民和农村问题仍然很大,需要我们按照市场经济和历史规律一步一步地逐渐解决。只有妥善解决好了中国的农村、农民问题,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才有希望,才有可能建成中等发达的现代化国家。

(2001年5月在新加坡大学学术会议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