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事功”教育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
3826500000024

第24章 叶适的社会政治思想(2)

面对着南宋社会财竭、兵弱、民困、势衰的腐败状况,叶适要求限制贵族地主的封建特权,要“修实政,行实德”。他认为“多财本以富国,财既多而国愈贫,加赋本以就事,赋加而事愈散。然则英主自济非常之业,岂以财货多少为拘!”(文集卷三,子一)他要求朝廷裁减经费,减少十之五六的开支,罢去经总制钱之半及和买、折帛等不正之敛,原来起供上用的也还州县以用于雇役,减税所造成的经费短缺由君王负担,“尽斥内帑封以补助之。”在土地问题上,他认为道学家的所谓恢复井田不过是空洞的幻想,历史的变迁已经不可能恢复到以前的状况。同时,他又站在庶族地主的立场上,反对俗吏“抑夺兼并之家以宽细曲”的意见,认为穷困的农民从庶族地主那里租得田地,借得资金,在围困时从他们那里获得帮助,社会的游手末作、俳优技艺又仰食于夫人,而且他们又为国家提供税收,因此他们乃是国家的根本,他们的财产来自于自己的勤劳,有其合理性,只是不能走向贪虐。假如过于贪虐,只应适当加以节制,让他们得以改进,总之,然则富人者,州县之本,上下之所赖也。妇人为天下养小民,又供上用,虽厚取赢以自封殖,计其勤劳,亦相当矣。乃其豪暴过甚,兼取无已者,吏当教戒之;不可教戒,随时而治之,使之自改而止矣。不宜预置疾恶于其心。在差役的问题上,他同样也有这种妥协性的表现,如他认为对免役的官户的仇视,或对逃避的诡产的追究,是“浅夫庸人之论,不宜过多追究,也不能从根本上根绝,因为流弊已遍于天下,只要把雇役钱还于州县,除去差役之害,官户也就可以应役而不必加以督责。”叶适的社会政治思想,反映了在积贫积弱的南宋社会中下阶层的政治态度,并与当时的道学形成某种差异和对立,并在相对的意义上形成务实而不务虚,注重功利的特色。对于这些特点,后代可以站在各种立场上去评价,但每一种评价都有他的合理性。倾向于理性的人自然会认为其注重功利而在理论上有所欠缺,而那些注重现实的人又会对其中的唯物主义成分有好感。事实上,在人类的思想史上,每一种思想都是真实的存在,都代表了人们从特定的角度对现存世界的感受和态度。对于叶适及其永嘉学派来说,我们不能仅仅将其放在与道学的对立上来判断其是非,而要放在一个更广的背景来看待其存在和特色。他们所代表的中小地主阶层既不同于世家贵族,也不同于下层的农民,而是处于中间的立场上。另外,从时代的变迁来看,叶适的思想尽管批评宋代的弊政,但在各方面也仍然带上了宋代社会的许多特征。由此我们也就可以理解叶适思想中那些复杂的方面(宋代社会也同样处于某种过渡阶段上),尽管他面向现实和强调事功,也仍然保留了儒家的某些道德和理性化的成分,所以人们才说他的思想是有体有用,或内外交相成之道。当然,这种兼有很难精确地加以描述,相对于朱熹而言,现实的一面是更加突出了。但假如比起明代以后的许多学者,他的现实性无疑又显得不足,他毕竟生活在宋代的社会中。他对君权的批评,反映了宋代以来皇权不断加强的现状,也反映了儒家士大夫的态度。他既反对前代帝王的严酷和残暴,也反对当世的智谋和巧诈,以及烦琐和细密的法度,他希望帝王以道和仁爱来临天下,这样他的基本的态度仍是属于儒家的,只不过倾向儒家思想中接近现实的一面罢了。他在批评当代时弊的时候,也认为宋代的刑法未达到前代的程度,这是为宋代社会决定的。而到了明代以后,当封建社会的集权更加走向严酷时,我们就在黄宗羲那里看到不同的风格,亦即更加激烈的批判了,“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在对待南宋的许多弊政上,他一方面说国家的根本在于民,要关心民之疾苦,但在另一方面又强调富人的合理存在并维护他们的利益。在国家的纪纲和法度问题上,一方面认为国家失其纪纲和法度,同时又认为施政太密,“而欲恃繁文细故以维持其国家,可静而不可动,易屈辱而难尊荣,则本朝之事是已。”对于其他的许多弊政,他也只是局限于形式上,即所谓制度上的改良,而不会去触动君王和世家贵族的根本利益。他在晚年,曾立定了一个买官田以赡军的计划,例如在温州绕城四周三十里之内,由官府买其田之一半,以租佃给农民,则每年收入可养一州军士2722人,可以革除敛民财以养兵的弊政。在其计划里,并且规定了监官吏卒、乡官保甲的人数、待遇和职务,以严密地防范官吏的贪暴,来使民众减轻税负和官吏的剥削。但在当时的现实社会里,仍然只是一些美好的理想而已,缺少真正的现实性,也不能到达真正的事功。

因此,尽管“天子以保民为职。宰相群臣,助天子保民者也,智虽绝伦,谋虽超众,必其可以保民而后用之,不足以保民者不可用也,”但事实却是“我百姓死者四十余万人也,是累岁守边之策不足以保民也。行之不变,民命却尽,其事非远。且民知其不足以保我,必将自求生路,东南全蜀皆为盗区,是时虽欲一守而百固,可得乎?” 第1章叶适:南宋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

叶适是南宋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和主要代表,是与朱熹、陆九渊“鼎足而三”的思想家。本馆通过叶适生平事迹的陈列,系统、全面地展示叶适的唯物主义思想、功利主义思想、批判精神和务实精神;展示叶适主张改革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积弊,以求富民强国,实现抗金、恢复故土的爱国壮志和宏图大略;展示叶适在危难之际守土抗战的杰出功绩和在学术研究上独立思想、勇于创新、不存门户之见的坦荡胸怀。再现了这位改革思想家和爱国主义者的形象。

叶适在我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叶适的思想对后世尤其在温州起了很大的影响。叶适故乡的人民正继承和发扬务实创新精神,建设更加美好富饶的现代化新家园。

生于瑞安叶适,字正则,学者称水心先生,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五月初九(公历5月26日)生于瑞安县县城南门望江桥一带,一个三世贫穷的知识分子家庭。父光祖,字显之,教书为业。母杜氏,是一位勤劳贤慧的农家妇女。她生于瑞安,善于教子,给童年时代的叶适影响很大。

叶家祖籍处州(今丽水地区)龙泉县,光祖之祖公济徙居温州瑞安县。

迁居永嘉

十三岁随父迁居永嘉(今温州市)。时浙南水灾频发,叶家遭灾。少年叶适无定居,飘泊于瑞安。永嘉间。

叶适居住过永强、楠溪等地。叶适从小聪慧,童年随父读书,少年受教于陈傅良,青年结识名士游学大江南北,博学多师,终成有宋一代大儒。

求学地方:瑞安,温州、乐清(白石。北雁荡山)、永嘉(楠溪)、永强、瓯海、金华、义乌、永康、武义、衢州、嘉兴等。

受教止斋

叶适十一岁寄学于瑞安邻居林元章家。林家聘陈傅良为师,叶适始受教于陈傅良,从游四十余年。陈傅良(1137-1203),字君举,学者称止斋先生,南宋瑞安村(今凤川)人。乾道八年(1172)进士,官至集英殿修纂、宝谟阁待制。曾主讲于永嘉城南茶院寺学塾,湖南岳麓书院等,创办仙岩书院。师从薛季宣,结交张、吕祖谦、朱熹、陈亮等,为永嘉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叶适《陈傅良墓志铭》:“余亦陪公游四十年,教余勤矣”。(《水心文集》卷16《宝谟阔待制中书舍人陈公墓志铭)。

求学城南

叶适十四岁在毛主办的永嘉县城南茶院寺学塾读书。

问学刘愈后又在永嘉楠溪从刘愈学习,并与当时名流戴溪、王楠、陈武、刘凤、刘朔等结识交游、问学。刘愈,宇进之,永嘉楠溪人,绍兴二十七年(1157)任温州州学学正,以义行慈善着称,长叶适岁。叶适《刘子怡墓志铭》:“余少学于君。”

问学王楠

王楠(1143-1217),字叔,号合斋。永嘉亭山人。乾道二年(1166)进士,历官国子司业,赣州知州。为官刚直,为文古谈,为陈傅良、叶适等人所叹服。

叶适《王楠墓志铭》:“余稚从公至耄。”《水心文集》卷《王楠墓志铭》。

步入仕途

滓熙八年(1181),叶适三十三岁,守制已满,改任武昌军节度推官。因少师史浩荐,叶氏力辞升招之召,改任浙西路提刑司干办公事。

叶适在苏州游览许多名胜古迹,写下《虎丘》,《齐云楼》、《灵岩》、葑门》等诗篇。

淳熙十二年(1185)叶适三十六岁,被召人都,以宰相王推荐,改京官,授宣教郎太学正,改太学博士。

上殿札子

为应召对,叶适准备了奏稿四十余篇。淳熙十四年(1187),叶适上殿轮对,进《上殿札子》,论复仇大事。《上殿札子》提出“变国是、变议论、变人材,所以举人事”的变革主张,深深打动了这个有志恢复的孝宗皇帝的心。孝宗看了这个奏札“惨然久之”。

上书荐士

叶适上书丞远相周必大,荐举陈傅良、刘清之,陆九渊、郑伯英、吕祖俭、徐谊、杨简、戴溪等三十四人。这些人“后皆召用,时称得人”。

叶适上书、荐士的举动,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反响强烈。朱熹在致陈亮的信中十分赞赏叶适。(参考《朱文公集》卷三十六:“承谕正则自以为进,‘后生可畏’,非虚言也。想已相见,必深得其要领,恨不得与闻一、二。”)叶适在任满改官的过程中,同陈亮,朱熹都有书信往来。(《水心文集》卷六《陈亮集》卷二十八·《又乙已春书之一》:“正则学识,日以超颖,非复向1时建宁相见之正则也。”

辩护朱熹

泞熙十五年(1188)六月,发生了朱煮被兵部侍郎林栗参劾的事。叶适上《辨兵部郎官朱元晦状》,激烈抨击林栗以政治权力来,压制学术的恶劣行径。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翁。先肚徽州婺源,迁居福建祟安县。绍兴十八(1148)十九岁中进士,官至焕章阁待制兼侍讲。

卒谥文。他足宋代理学的集火成者,长期在武夷山聚众讲学,着作等身,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参考《宋诗三百首》328下图再论恢复淳熙十六年(1189),孝宗内禅,光宗即位。叶适以太常博士上书《应诏条奏六事》,再论恢复之事。(《水心别集》卷十五·《应诏条奏六事》

淳熙十六年五月间,周必大免去相职。叶适请求外调,被任命为荆湖北路安抚司参议官,任上作《江陵府修城记》。

陈亮作词《祝英台近·六月十一日送叶正则如江陵》。(《陈亮集》增订本卷二十九)。

讲学活动

研究学术时期(1208~叶适一生们导重教兴学,以培养人为己任。少年时期,他边读书边讲学。中年时期,在求学之间,从政之暇均设熟授徒。晚年居水心村,悉心讲学,培养大批复合型人才。

乾道元年(1165),叶适十六岁到乐清白石北山小学舍讲习。

乾道二年(1166),浙南遭遇特大水灾,给叶适讲习生活带来一场灾难。

葑门讲学

淳熙八年(1181),叶适以浙西路提刑司干办公事出任平江府。

在苏州葑门讲学授徒,培养了滕朗,周南,厉仲方、薛仲庚等一批学者。

滕庞(1156~1218),长期从叶适游,曾佐助叶氏坚守建康,击退金兵。

周南(1159-1213),宋史有传。

厉仲方(1159-1212),陈亮女婿。曾协助叶适防守建康,在抗金中屡建功勋。

台州讲学

叶适罢职还乡后,尝寓居台州、黄岩、温岭一带办学授业,培养出陈耆卿、吴子良、丁希亮等许多名士,对台州当时学术界影响颇大。

后入在台州路桥罗洋街叶适讲学处建毓英庙纪念。

水心讲学

叶适被诬罢职后,于庆元四年回到永嘉,定居水心,悉心讲学。

学生中有宰相王淮之侄王植和黄岩柯大春等。晚年潜居水心,杜门家居,讲学授徒。问学者有着名人物如永嘉四灵,永嘉薛师石,瑞安曹豳,还有台州、余姚、福建等地来受业的学者。

南宋着名学者刘宰记述叶适讲学情况。(《漫塘文集》卷十九·《送黄竹涧序》:叶水心在永嘉,户外之履常满,盖其师友相从,尽有乐地亦徘徊而不忍去。

病逝水心

嘉定十六年(1223)正月二十日,叶适病逝于水心村,年七十四岁,封赠光禄大夫,谥文定。

永远纪念

人民永远纪念叶适,在温州、台州、瑞安建造祠宇、纪念馆,组织各种纪念活动。图为瑞安水心街和水心殿。

台州路桥大岙山叫叶适衣冠冢碑。

莘塍洛川叶适纪念馆落成。

莘塍筹建叶适纪念馆座谈会。

近年出版的《叶适集》、《习学记言序目》、《叶适与永嘉学派》、《叶适年谱《,《叶适评传》、《叶适与永嘉学派论集》等文集。

2000年11月,纪念叶适诞辰850周年暨永嘉学派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温州举行。

记录叶适一生中所经历或参于过的大事宋绍兴二十年(1150)一岁叶适生于瑞安县城内。

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十岁能文,从小聪慧,随父读书。

宋绍兴三十年(1160)十一岁初识陈傅良于林元章家,交游四十年。

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二岁寄学于瑞安林元章家,始就教于陈傅良。

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十三岁随父母迁居永嘉。无常居,随僦随迁,凡迁二十一所。

乾道元年(1165)十六岁。在乐清白石北山小学舍讲习。

乾道四年(1168)十九岁。游学婺州。与永康陈亮定交。

乾道八年(1172)二十三岁。向郑伯熊请益。

乾道九年(1173)二十四岁。赴临安。次年上书枢密院,论治国大事。

淳熙二年(1175)二十六岁。问学于吕祖谦,受吕氏赏识。

爱国主义思想

功利主义思想批判精神务实精神爱国主义思想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一生有着强烈的爱国思想。当南宋江山遭受夷狄女真族侵犯时,他主张抗击、收复故土。同时他通过揭露宋代政治、经济、军事等制度的弊端,深入和系统地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当开禧北伐失败后,国家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毅然受命带病出镇建康,组织兵民,抗击金兵,收复失土,立下不朽功勋。

功利主义思想

是叶适暨永嘉学派的最具特色的思想。叶适反对朱陆空谈义理和心性,面把义和利、理和欲统一起来。叶适的功利思想,更重要的是国家民族之功和为民谋利,于是提倡修实政,行实德,建实功,改革社会,发展商贾,去害兴利,改弱就强,实现复仇的大义。

批判精神

叶适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独立思考和批判的精神。他对孔子之外的古今经、史、百家都作了认真研究。对旧说,敢于怀疑,勇于批判,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叶适对《易经》为孔子所作提出怀疑,对”

易有太极”等说提出批判。

叶适对《诗》,《书》、《春秋》等古代着作都作过考订,提出怀疑。

叶适对《中庸》、《大学》提出批评。叶适对程朱道学的理论”道统”学提出严厉的批判,从而与唯心主义彻底决裂。务实精神是叶适思想的光辉点。他作为一位爱国的思想家,首先忧国忧民,以实际行动报仇雪耻,收复失地;同时,他研究史学,吸取历史上国家兴亡的教训,针对当时社会在政治、经济、军事、法制、人事等方面的积弊,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他还主张记史叙事应实事求是,对后人有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