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事功”教育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
3826500000016

第16章 叶适的生平和教育活动

叶适,字正则,学者称水心先生,浙江温州永嘉人。生于高宗绍兴二十年(1150年),死于宁宗嘉定十六年(1223年),终年73岁。

叶适比陈亮晚生6年,晚死28年。

叶适出身于“贫匮三世”之家。其父以教童子为生,其母是一位农家女子。自叶适出生后,又遭连年灾荒,生活极度贫困。叶适自述其家世称:“岁大水,飘没数百里,室庐什器皆尽,自是连困厄,无常居,随僦辄迁,凡迁二十一所。所至或出门无行,或栋宇不完。”“家君聚数童子以自给,多不继。”其母“至乃拾滞麻遗鴈缉之,仅成端匹”,“穷居如是二十余年,皆人耳目所未尝见闻者”。叶适在生活极端困苦的条件下,仍勤奋攻读。他的母亲教导他,使知事业的成败,全靠个人的努力。“尝戒适等曰:‘吾无师以教汝也,汝善为之,无累我也。’又曰:‘废兴成败,天也,若义不能立,徒以积困之故受怜于人,此人为之缪耳。汝勉之,善不可失也。’”所以,其家境虽穷困,仍能保持着“士人之家”的门风,全赖其母“见之之明而所守者笃也。”陈亮对其母至为敬爱,他的成长也深受她的影响。

叶适14岁时,永嘉着名学者陈傅良(君举)应瑞安林家之聘,为林家子弟授学。叶适因与林家子弟同学,所以得与陈傅良相交往。

大约在叶适20岁左右,又专程拜访了当时永嘉另一位着名学者薛季宣(士龙),交流学问。薛季宣少从袁道洁学。袁氏虽学于二程,但不专讲义理,自六经百氏、博弈小数、方术兵书无不洽通。陈傅良也曾拜薛季宣为师。薛季宣、陈傅良被认为是南宋事功学派的创始人。

黄百家在《艮斋学案》中说:“季宣既得道洁之传,加以考订千载,凡夫礼乐兵农,莫不该通委曲,真可施之实用。又得陈傅良继之,其徒益盛,此亦一时灿然学问之区也。然为考亭(朱熹)之徒所不喜,目之为功利之学。”薛、陈二人对叶适的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叶适与薛、陈二人过从甚密,书信不断,尤其是同陈傅良交游更久,叶适自称“余亦陪公游四十年,教余勤矣。”正是在薛、陈二人的影响下,叶适走上了“言事功”、“谋功利”、“求实用”的事功学派治学教人的道路。

叶适二十二、三岁,其母患重病,儿女“不知所为,但相聚环旁泣耳”。其母一边安慰儿女,一边鼓励儿女要靠自立谋生,以前程为重:“汝所谋以养者在千里之外,汝去矣,徒守我亡益也。”于是,叶适奉母命赴京师临安(今杭州)谋生。

叶适24岁至京师临安,第二年即上书枢密使,对当时的政治形势和国家命运作了详细分析,并提出切实的建议,初步表明了他的政治主张和学术见解。他批评当权者“畏战无勇”,“以求苟安”,“不自知其耻”,提出必须树立“刚心勇气”,“使民无嗜战之意而亦无畏战之心”,做到“外可以立功而内不失为无事”。他提出的具体改革措施有:“辟和同之论,息朋党之争”,“罢太甚之求以纾民力”,“耕因屯之田以代军输”,“收召废弃有名之士,斥去大言无验之臣”等等。在教育上,他明确提出要“广武举之路”,“爱人之功,求人之善,举之公卿之上而忘其疏贱之丑”,“惩人之过,明人之恶,加之窜殛之戮而遗其贵近之厚”。这正是叶适一生中政治、学术和教育活动的基本指导思想。

淳熙五年(1178年),叶适29岁,应试中进士第二,授平江节度推官,但因母死服丧,未能赴任;后改任武昌节度判官,以后又改授浙西提刑司干办公事。在浙西一带,叶适生活了8年时间,当地的读书士子许多人与他频繁交往,一起探讨政治、学术问题。叶适成为颇有声望的学者,在浙西一带有广泛的影响。

淳熙十四年(1187年),叶适38岁,由于参知政事龚茂良的推荐,被召为大学正,又迁为博士。赴任不久,即上书孝宗,对朝廷“屈意损威以求和好”的投降政策提出批评,建议“变国是,变议论,变人材”,以举“大事”,主张进行政治、学术和教育改革。他特别指出:

“学科举,挂名荫,计级而升,循途而进,无不可为者,何贤何不肖,何君子何小人之有哉!廉耻日阙,名实日丧,风俗日坏而不可救,盖不任人而任法之弊,遂至于不用贤能而用资格耳。”为革此弊,必须“讲利害,明虚实,断是非,决废置”,“使贤能与资格并行而不屈于资格”。孝宗阅后深受感动,“惨然久之”。不久,叶适升任太常博士兼录院检讨官,并曾上书执事,推荐陈傅良等34人,提出:“国家之用贤才,必如饥渴之于饮食,诚心为之,求取之急惟恐不至,口腹之获惟恐不尽”,必须“急求力取,博选亟用”。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叶适41岁,又应诏条奏六事,详细分析当时形势,指出存在的六大问题,即:“国势未善”,“士未善”,“民未善”,“兵未善”,“财未善”,“纪纲法度未善”。他认为“士未善”是“治国之意未明”的重要标志。朝廷“不以任贤使能为急”,使贤能不能用于今世。“今之修饬廉隅者反以行见异,研玩经术者反以学见非,志尚卓荦者反以材见嫉,伦类通博者反以名见忌。”这样,必然迫使贤能之士“锢于朋党,沉于卑贱,老于岩穴”,造成“风流日以坠失,士俗日以颓败”。他极力主张锐意振起,反对保守苟安。在人材选拔和任用上,要杜塞侥幸,招徕英杰。但书疏奏于朝廷,未得反应,叶适大失所望。此后五年,叶适历任秘书郎,蕲州知府、尚书左选郎官、国子司业、太府卿、总领淮东军马钱粮等职。由于统治集团内部党派斗争纷起,叶适的才智难得发挥之机,使他抱恨不已。

宁宗庆元元年(1195年),叶适46岁。当时支持程、朱道学的宰相赵汝愚被罢相,韩閞胄代之而起任宰相。叶适由于在淳熙十五年林栗弹劾朱熹时曾出面辩诬,因而被目为朱熹同党,被御史胡所劾而罢官。庆元四年(1198年)立伪学逆党籍,叶适也名列其中。

宁宗嘉泰二年(1202年)解除党禁,此时叶适已53岁,又复官为兵部侍郎,后又为工部侍郎、吏部侍郎。这期间,叶适曾为建康府知府兼沿江制置使,节制江北诸州,并曾取得对金作战的胜利,收复了滁州,为进一步巩固两淮江北地区的边防作出了贡献。这也是叶适在政治生涯中所取得的最大事功。

开禧三年(1207年),韩閞胄被害,叶适又被劾助韩用兵而被罢官。曾经被韩閞胄的党徒视为朱熹同党的叶适,此时又被拥护朱学之人弹劾为助韩用兵。宦海浮沉,竟如此变幻莫测。自此,叶适结束了多年的政治生涯。这年叶适已58岁,于是返回故乡水心村,从事学术研究,授徒讲学。直到病逝为止。16年来,他精心研究经史和诸子典籍,结合自己的经验体会,对历史事件、历代人物和各家学说进行考察比较,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提出了区别于朱、陆的教育主张。

叶适一生的活动,大体上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从事实际政治活动为主,奠定了事功学派的实际基础;后期专门从事学术研究、讲学和着述,结合实际政治活动和历史的批判,创建和发展了自己的学术理论体系。这正是叶适思想由萌芽到成熟的独特过程。

叶适的门人孙之宏曾说:“初,先生辑录经史百家条目,名《习学记言》,未有论述。自金陵归,间研玩群书,更十六寒暑,乃成《序目》五十卷。”据陈耆卿所着《鴔窗集》卷五《上水心先生书》称:“闻所着作有曰《习学记言》者,天下学子争师诵之。”陈的书信写于宁宗嘉定十年(1217年)。表明代表叶适思想的着作《习学记言序目》一书,此时已基本完成。这年叶适已68岁。

叶适的着作保存比较完整,中华书局校点出版的《叶适集》(包括《水心文集》、《水心别集》)和《习学记言序目》,是研究叶适教育思想的主要资料。

对陈亮、叶适二人思想的学派,历来有不同看法。一般认为同属于事功学派而重点与风格略异,并非如全祖望所言:“永嘉功利之说,至水心始一洗之”也非如黄震所言:“又以功利之说为卑”。因此,我们在分别记述他们的生平和学术教育活动之后,仍然把他们视为同一个学派,综合评析他们的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