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让口才帮你结人缘
3784100000003

第3章 社交口才让你左右逢源(3)

口才在社会交往中占着很重要的地位,因为语言本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在人的交往中,时时刻刻都离不开这个工具。口才是一种艺术,一种美。也是一种日常口语技巧。那些能言善辩,应答如流,表现了非凡口才的,那些音质优美,吐珠泻玉,言谈娓娓动听的,就会给人一种美感,使人乐于和他们交往。反之而言,口拙舌笨,结结巴巴,辞不达意,语无伦次;杂乱无辜或者是南腔北调,半土半洋,声音嘶哑发涩的,显然这些就会使人感到厌恶,不愿意与这些人接近。

谈吐口才是否优美,其直接会影响到社交的成败与否。同样的一件事,会说与不会说有很大的区别,一句话可以把人说笑,一句话也可以把人说恼,效果可以有天壤之别。举个例子:在某联欢晚会上,有一位女孩穿了一件新颖柔美的连衣裙,那款式和色彩都很招人注目,一位男孩看到后,欣赏之余不由得脱口说:“这件连衣裙多美呀!把人衬托得更漂亮了。”这位女孩听了之后,并不介意,却是有礼貌地应答:“是吗?谢谢你!”于是气氛就显得和谐欢融了。假如这位女孩不是这样说话,而是怀着反感,以粗话反击:“谁要你管,流氓!”这样说不定就会引起一场争吵,使气氛紧张起来。所以,在社交场合中,一定要特别注意说话得体,讲究语言优美。

在社交场合,把话说得更美,运用自己的口才帮助交际的胜利,可以从以下几条入手:

第一,说话要诚恳、亲切、谦虚、热情、生动活泼、富有风趣,这样才有吸引力,这样才能使对方喜爱听。

第二,最好是说普通话,力求规范化。最低要求的就是容易让人听懂,不致于产生误解。还要吐字清晰,声音悦耳,另外给人一种美的感受。

第三,说话还要有一定的技巧,讲究方式方法,必须该含蓄的含蓄,该婉转的婉转,另外还要善于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第四,说话要禁忌用教训人的口气,要多多运用商量式的口气。不要打断别人说话,也不要随意插话。

第五,说话要有一定的中心,题旨,不要信口开河,漫无边际,使人摸不着头脑。要简洁扼要,不要啰哩啰嗦,没完没了,使人感到非常地腻烦,不想再听下去。

第六,遇到不愉快的事,不乱发脾气,不说粗话,不强词夺理,冷讽热嘲,恶语伤人。要表现得有涵养。

第七,在社交场合,切忌任意贬低别人,揭人之短。应尽量避免谈到对方以前的过失,生理上的缺陷,或对方本人及亲属中的某些难于启齿的事。以免伤害对方,结下怨隙。

第八,对方和你说话时,要洗耳恭听,不要漫不经心,似听非听,在那里打毛衣、钩花边、看书报,或左顾右盼,哈欠不断。凡此种种,是对人不尊重的表现,易引起对方反感,以后再不愿和你交谈。

总而言之,谈话是人与人交流思想的重要方式之一,一定要做到大方得体,语优言美。

9.称呼上面学问大

与人交往,“称呼”是门学问,也是避免不了的环节。社会在变化,重要称呼也在变化,使用恰当的称呼,能让你迅速打开局面。

“称呼”看似简单,却是复杂的事情。对于称呼,在以前可能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在现代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我们要避免因称呼不当发生的不愉快。

1.日常惯用的称呼语

(1)亲属之间的称谓。亲属之间,对长辈应以亲属称谓相称,如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姑姑、舅舅等。称呼长辈的姓名、职务、身份、职业等都是不礼貌的。对平辈,可相互用亲属称谓或加排行序列称谓相称,如哥哥、妹妹、二哥、三妹等;夫妻之间可以姓名相称,俩人在一起时,可用昵称,但不宜在父母面前,孩子面前和公开场合使用;年长的平辈可直接称呼年少者的名字,若年少者已成年,则用亲属称谓较礼貌。对晚辈,可称呼其亲属称谓,也可直呼其名,这样显得亲切。但当晚辈有了他自己的成年晚辈时,直呼其名也就不妥当了。

(2)熟人之间的称谓。对关系较密切的熟人,可大致仿照自己亲属的性别、年龄、身份等来确定相应的称呼,还可以“姓加亲属称谓”、“名加亲属称谓”、“姓名加亲属称谓”称呼,如“王奶奶”、“李叔叔”等。

在一些正式、公开的场合,可以称呼熟人职务、职业,也可以“姓加职务、职业称谓”、“名加职务、职业称谓”、“姓名加职务、职业称谓”相称。如“赵厂长”、“向真校长”等等。

年纪较大、职务较高、辈分较高的人常对年纪较轻、职务较低、辈分较小的人称呼姓名,这种称呼明快直爽。反之,年纪较轻、职务较低、辈分较小的人对年纪较大、职务较高、辈分较高的人直呼姓名,则是没有礼貌的表现。

不称姓而直呼其名,是最亲切、最随便的一种称呼。但这只限于长者对年轻人、老师对学生或关系亲密的人之间,没有这种特殊关系而直呼人家的名字就不礼貌,甚至还会使人生厌。

朋友、同学、同事之间,因为相处长了,称呼可以随便一些,可在姓氏前加“老”、“小”、“大”等,如“老彭”、“小陈”等。在人的亲属、职称、身份等称谓前,加上“老”、“大”等词,是更为尊敬的称谓,如老厂长、大姐等。对德高望重的老年人,可以在姓后加“老”字,如“李老”、“张老”等,这种称呼是很恭敬的。

(3)对陌生人的称谓。对陌生人的称谓,一般来说可用以下几种方法:一是用通称。可根据人的具体年龄、性别、职业等情况称“同志”、“朋友”、“师傅”、“先生”、“小姐”等。对男人一般可以称“先生”,未婚女子称“小姐”,已婚女子称“夫人”或“太太”,若已婚女子年龄不是太大,叫“小姐”,对方也决不会反感。而称未婚女子为“夫人”就是极不尊重了。所以,宁肯把“太太”、“夫人”称作“小姐”,也决不要冒失地称对方为“夫人”、“太太”。一般说成年的女子都可称“女士”。二是可以亲属称谓相呼。可根据对方的性别、年龄等情况,以父辈、祖辈、平辈的亲属称谓相称,如“大伯”、“阿姨”、“老爷爷”、“大娘”、“大嫂”、“大姐”等。称呼对方“大嫂”还是“大姐”时,必须谨慎从事,因为对方婚否不好确定,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称“大姐”比较稳妥。

2.运用称呼语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民族、时代、地域的差异。

各个不同的国家、民族对人的称呼都有一些独特的习惯,如在日本,对妇女也可不称“女士”、“太太”、“小姐”,而称“先生”,如“米费子先生”。而汉民族语言中的称呼语相对于其他民族语言中的称呼语要复杂得多,不仅要看人的性别、辈分、年龄,还要分敬称和谦称。有的民族语言就没这么讲究,如英语中的“aunt”翻译成现代汉语可以是“姨母、姑母、伯母、叔母”等等。所以各个民族有不同的称呼习惯,在实际运用中,要遵从各民族的习惯。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生活习惯,造成了各种方言,所以还要注意方言间称呼的异同。如在大陆用得最广泛、最普通的“同志”称谓,而在港澳台同胞中,几乎就没有这个概念。所以与港澳台同胞打交道,不宜用“同志”这一称呼。

(2)注意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

口语相对于书面语言而言,显得通俗、随便,更为亲切。现代汉语中,同一个对象,可有口语和书面语两种不同的称呼,如爸爸(口语)、父亲(书面语)。在口语中,如果面对称呼对象时,运用书面语中的称呼语就显得生硬、不自然、不亲切。但是,在口语中,书面语中的称呼语可以作为他称用语出现。如“我的祖父”、“你的母亲”等。

(3)注意语言环境和称呼对象的不同。

在日常生活中,对我们比较熟悉的人,我们对其称呼就可随便点,甚至可叫别人小名、绰号,夫妻、恋人之间私下里还可用昵称,这样显得较亲切、自然,可以增加彼此之间的感情。但在公众场合,尤其是在会场上、课堂上,叫别人的小名、绰号,就会显得不严肃,太放肆,应当以“××同志”或“××同学”相称。对不太熟悉的人,对长辈、领导和老师,也都不宜用“小名”和“绰号”,否则,就会显得不尊敬。所以,运用称呼语时,应特别注意语言的环境和称呼对象,灵活使用。在不同的语境中,对不同的称呼对象,应运用适当的符合人的身份、地位及体现与自己恰当关系的称呼语。

10.入乡随俗避忌讳

中国恐怕是方言最多的国家之一,其方言的含义也丰富多变。要想在交际中减少麻烦,就必须入乡随俗,务避忌讳。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方言不同,往往同样一句话,意义却完全相反,你以为侮辱,他以为尊敬,你以为尊敬,他以为侮辱,所以古人才有“入乡随俗”的主张。

从前有个浙江人,到北方去做官,他的妻子也是南方人。有一天,太太教女仆洗衣服,她说:“洗好后,出去晾晾。”晾晾的字音,南方人读做浪浪,浪浪在北方是不好听的词。女仆听了,当然觉得奇怪。太太询问原因后出口笑骂道:“堂客!”堂客在江苏、浙江一带,是骂人的词,女仆听了,急着说:“太太,不敢当”!太太又问其所以,才知道原来在湖北等省,“堂客”是尊敬女人的意思。

这是一个笑话,却可证明方言意义的不同。与人交往,必须留心对方的忌讳,如果无心说出哪怕忌讳话,也会令人不快的。比方你称呼人家的小男孩,叫他小弟弟,应该不算错吧?但是在太仓人听来,认为你是骂他;比方你对老年男子,叫他老先生,应该不错吧?但是在江苏嘉定人听来,当你是侮辱他。你在安徽,称朋友的母亲,叫老太婆是尊敬她;但是你在江浙地方,称朋友的母亲为老太婆,那肯定是骂她了。各地的风俗不同,说话上的忌讳各异。

虽然对方知道你不懂他的忌讳,情有可原,但你总是近乎失礼,至少是你犯了对方的忌讳,在友谊上也是有听损害的。比方你对江浙人骂一声混账,还不是十分严重,但你如果骂北方女子一声,那就会被认为是奇耻大辱,非与你讨个说法不可。从前有一位小学教师,为了一些小争执,骂学生的母亲混账,不料这位家长,是一个北方人,因此向学校当局大兴问罪之师,要那位教师举出她混账事实来。原来“混账”二字,在北方是女子偷汉的意思,这种解说使问题显得严重了,学校当局虽一再道歉,声明误会,对方还是不肯罢休,只好请出他人劝解,才算了事。这近乎笑话的故事,更足以证明方言上的忌讳是必须特别留心的。

留心对方忌讳,在交际上原是小事,在彼此交谊上却有极大影响做人,当然是冤家越少越好,因为说话不懂忌讳而多招空心冤家,那更是不值得了。

交往中交谈的目的就在于使事情变得顺畅,使人们心平气和,使人们得到重视,同别人合得来。不可因小失大。

虽然,许多的忌讳有封建色彩,但有一些是约定俗成的,需加以注意。由于种种原因,有些词和词语是不能或不便说出来的,就需要一个同义或近义词去代替。人们把“拉屎”说成“大便”、“大解”、“上厕所”,这样就文雅一些。妇女怀孕不好意思说出口,用一个别致的词语叫“有喜了”。这样,既避免了粗鄙俗气,又不失教养,显得彬彬有礼。

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有些情况下的语言避讳不可不注意。比如朋友中间有一个谢顶,就不能对着人家老说什么“秃子”或“光头”的。如果家里来客人,又矮又胖,就不能说“矮子”、“胖子”,否则会伤害人家的自尊心。言谈中,淫词秽语、不健康的口头禅更应禁忌。见到青年女子,一般不应问对方年龄、婚否。径直询问别人的履历、工资收入、家庭财产等私生活方面的问题易使人反感,切莫对心情惆怅的人说得意话、快活事。若对方曾犯过错误或有某种缺陷,言淡时要避免刺激性的话语。对别人不愿回答的问题不要追问,不要刨根问底,如果一旦触及,应立即表示歉意,巧妙转移话题。

探望病人,更要注意病人的忌讳,否则会好心人办坏事。比如看到病人面容憔悴,切不可吃惊地问“你的脸色怎么这样难看”之类的话,否则,除加重病人的思想负担外,没有其他任何用处。平时同人交谈,一般不要涉及疾病、死亡等事情。在喜庆场合,更要避免不吉祥的话语。虽然人们知道,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规律,但从感情上说,仍忌讳说死。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演说中谈到马克思逝世时说:“他在安乐椅上平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在北京话中。“没能熬过来”、“终于没挺住”、“吹灯儿了”等等均是表示死亡之意。有人统计,在北京话中死的婉语就不下30种。

为使交谈顺畅、融洽,还要注意对方的禁忌,否则就会给社交凭添周折。有一个工厂的几位青年人,一次去慰问一个退休老职工上,当时有这样一段对活。青年人说:“您的身子真够硬朗的,今年高寿多少?”“79啦!”“人生七十古来稀。厂里数您最长寿吧?”哪里,××活到88呢。“那您老也称得上长寿亚军呀。”“不过,××去年归天了。”老农工感叹地说。“唷,这回可轮到你了。”谈兴正浓的老人一听此言,脸色陡变,话锋顿收。这是因为说话者刚才接触到老人最敏感的问题,老人肯定理解,快要轮到他归天了。

这个例子讲的虽然比较极端,但这样不懂事理的青年人还是有的。再说一个例子,某大公司的一位男同志热心为另一同事结婚筹款赠送礼品,他笑嘻嘻地向本单位一位四十几岁的女同志请求,要她“合伙”,没想到这位女同志竟伤心地哭了起来,这位男同志不知所措,愣住了。原来,她至今还未结婚,而且她在恋爱上受过很大的刺激,别人的喜庆勾起她辛酸的往事。由于经办人未注意避讳,触动了她伤感的神经,弄得大家都很尴尬。

人类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但不可能所有的忌讳都会“消亡”。“忌讳”反映在待人接物上,也可以说它是礼仪的补充。在社交中,注意语言的忌讳,是敬重别人和有修养的表现,同时也会提高社交的成功率。

11.道歉真诚不敷衍

在与人交往时,难免说错话,做错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我们能及时说声“对不起”,真诚地向对方道歉,往往能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句真诚的“对不起”可以使持刀找你拼命的人,怒气全无,拉你进饭馆,万万不可小瞧了这句“对不起”。

日常生活中,需要道歉的事情很多,大到不小心损坏别人家的重要物品,出言不逊伤了别人的自尊心,或者一时性起打伤了别人;小到打断了别人的谈话,干扰了别人的工作,约会迟到了,公共汽车上踩了人家的脚等等,这都是难免的。问题就在于有没有勇气,有没有诚心向对方道歉。真正的道歉不只是认错,而是承认自己的言行给对方带来了伤害和损失,希望弥补这种过失,希望能与对方言归于好。

当然,向别人道歉时,除了要有诚意外,还需讲究一定的技巧和方法,避免争吵和冲突。那么,怎样向人道歉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呢?

1.立即道歉。因为时间拖得越久就越难以启齿,有时甚至追悔莫及。发现自己的过错时,立即向对方说声“对不起”,这才是道歉的最好时机。

2.有时可避开正面接触对方,采用多种方式表达你的悔意。如果你觉得道歉的话一时说不出口,那么不妨想点其他办法,让对方知道你有悔过的诚意。比如托人送件小礼物;间接帮助对方解决某些困难;写封信或者打个电话等。

3.道歉时,语气要诚恳,态度要自然。说“对不起”时,要面带微笑,语气低缓,使人感觉到你是在真心悔过。有时在“对不起”、“抱歉”前面再加上“很”、“非常”、“实在”、“太”等表示加强的词语,则更能体现你的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