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百年一遇
3768500000024

第24章 百年一遇

就要说真话

这些天大雨一接一场,不但把河堤冲跨了,还“冲”出了一位“竹排爷”。谁呀?杨家庄的杨大爷。大水冲进村的时候,他撑起一张竹排,帮助转移了不少人。这画面一经电视播放,立刻得了这个绰号。

这不,镇里刘主任一到吴家庄,啥也不看,就直奔“竹排爷”家去。杨大爷的儿子老杨是村里的书记,领着刘主任回到家,一看杨大爷正坐在床上抽烟。

刘主任亲切地凑上去,慰问了几句,然后问道:“大爷,这么大的水,您以前见过吗?”

“见过!”杨大爷激动地说,“你们那时还小呢,我三十八岁那年,就发过一场大水,也跨堤了,比现在这场还大哩,水冲下来,连屋顶都不见了!”

刘主任长长地哦了一声,沉吟半晌,说道:“大爷,等会儿记者来采访您的时候,您可不能说见过哟。”

杨大爷愣了一下,问:“记者咋会来采访我呢?”刘主任说:“大爷,您之前在电视上那么一露脸,都成名人啦!”

刘主任接着细细给他们分析:每逢大水,记者都爱采访老人。杨大爷今年八十多了,是村里年纪最大的老人之一,加上他如今名声在外,记者百分之百会采访他。而记者采访老人,总是先无聊地来一句:“老人家,您见过这么大的水吗?”

刘主任有些神秘地叮嘱杨大爷:“大爷,您可千万不能说见过啊!”

“为啥?”杨大爷疑惑地盯着刘主任,“我明明见过嘛,这不是叫我说假话吗?”

刘主任有些尴尬地笑了笑,说:“大爷,这是一场百年一遇的洪水啊!”

杨大爷一怔。他人老,脑瓜却没生锈,一想就明白了,当即就不客气地说:“你们想造假?我三十多岁的时候明明就来过一场比这次还大的水,这才不到五十年呢!怎么是百年一遇,胡扯!”

刘主任脸一红,咳了两咳,正色道:“大爷,镇里和县里,都是这个意思。百年一遇,这是已经定了调的!”

杨大爷脑袋虽然不糊涂,但也想不通,他们为什么非要把大水定为百年一遇,几十年一遇跟一百年一遇,那又有啥分别?杨大爷是个耿直脾气,他冲刘主任一摆手,冷冷地说:“我这个人说不得假话!见过就是见过,没见过就是没见过,谁问我,我也是这样答!”

一看把话说僵了,刘主任默不作声。想了半晌,冲老杨使了个眼色,走了出来。

老杨心里倒是明白了。他理解上级把这场水定为百年一遇的“良苦用心”。因为那段跨掉的堤才刚刚修过,当时号称可以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水,哪知道连四十多年一遇的水也挡不住,实在说不过去。老爹今年才八十多,却见过两场这样的水,自然就显得这场水不够级别。

刘主任揽着老杨的肩头,边走边说:“老杨啊,你家老爷子这么固执,完全不响应上级的指示,你可得好好劝劝他,千万千万,不要给上级找不必要的麻烦!”

老杨重重地点了点头,刘主任鼓励了他几句,说他还得去交代其他老人,急匆匆地走了。

就是不让说

老杨深感为难,老爹的脾气他比谁都清楚。在门口搓了一阵手,他硬着头皮走了进去,哪知刚开口,就被老爹斥了回来。

杨大爷用手指着他的鼻子,严厉地说:“我不知道你们到底想搞什么鬼?天下没有这个理,不让老百姓说真话!除非你们做了什么亏心事!你是不是也有份?”

老杨支支吾吾,这其中的原因也不好跟老爹解释。刚好有村民来找他,老杨趁这个机会脱身跑了。

刘主任还在村里,问他爹的思想工作做得怎么样?老杨叹口气,说他爹这个人的脾气他是清楚的,你越是不让他说,他越非说不可。

刘主任灵机一动,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把老爹送到亲戚家,干脆让记者找不到人,躲几天就行了。

老杨一听哭笑不得,可看来也只能这样了。考虑来考虑去,决定把老头子送到姐姐家避避风头。

谁知杨大爷一听,立刻明白了他的意图,正要大义凛然地斥责,老杨扑通跪了下来:“爹,你要么别说真话,要么就躲,我求求您了!我这个村支书的位子,就挂在您这张嘴上了!”

听说关系到儿子的前途命运,杨大爷举起的手犹豫了,半晌感叹了一句:“你们这些人啊,不说假话就办不成一件事!”老杨趁他发呆,推着他就往外走。就这样,杨大爷被他软硬兼施地塞上了自家的面包车。

老杨连夜把老头子送到了姐姐家,交代一番,匆匆赶了回来,在路上给刘主任通报了情况。

第二天天还没亮,老杨就被刘主任的电话叫醒了,刘主任叫他马上出来。老杨走出门一看,我的天,记者竟然天没亮就摸进了村。一夜之间,村里停满了大大小小的汽车,一大帮拿着长枪短炮的家伙正在拍个不停。

采访持续了三天,一直很顺利。因为村里所有的老人事先都被交代过,所以在问到有没有见过这样大的水时,回答都是一致的。记者们果然问起了杨大爷,说他们以及全国的网友们都非常关心“竹排爷”现在的情况。幸亏老杨早有准备,骗他们说,老爷子跳下竹排后,就被亲戚接去住了,现在情况一切都好。记者们虽然遗憾,但也无可奈何了。

就在采访即将结束时,忽然看见村里来了一辆小四轮。老杨一看,暗吃了一惊,这不是姐夫的车吗?接着,从驾驶室里下来一个胡子花白的老人,正是杨大爷。

真假一块说

老杨和刘主任都是大吃一惊,老爷子这个时候回来,恐怕要坏事啊!没等他们反应过来,一帮记者已经欢呼了起来:“看,竹排爷!”争先恐后向杨大爷跑去。

刘主任随即回过神来,一拉老杨:“快!”撒腿就往前冲。

两人抢在记者前冲到杨大爷跟前,刘主任焦急万分地说:“我的爷爷啊,您怎么又跑回来了?”

老杨的姐夫跳下车,跟他们解释,说是他们村外的堤好像也有崩堤的兆头,以防万一,就先把老爷子送回来了。原以为记者都走了,哪知道迎头撞个正着。

老杨和刘主任面面相觑,急得直跺脚。眼看记者就要围上来了,刘主任突然有了主意,他一弯腰,把杨大爷往背上一背,快步如飞,径直往村里跑。

那些记者一看,又一窝蜂地在后面追,边追边喊:“我们要采访大爷!”

刘主任头也不回,只顾飞奔:“大爷病了,不能接受采访!”

记者哪里肯放过一个好素材,穷追不舍。刘主任正感觉不知往哪儿跑,背后的杨大爷在他耳朵旁一笑:“别跑了,放我下来,我让他们采访。”

刘主任喘着粗气说:“放、放也行………您可不能、可不能说真话………”

杨大爷说:“好吧,我不说真话,可我也不会说假话。”

刘主任一愣,既不说假话,又不说真话,那怎么说法。

“你就放心吧!”杨大爷胸有成竹地说,“我知道怎么说了,保证坏不了你们的事,保证跟你们的意思一个样,行了吧?”

刘主任不太明白,还在琢磨呢,记者已经把他们包围了。刘主任这下彻底没辙了,只得把杨大爷放下来。

只见杨大爷两脚刚一沾地,无数只话筒就伸到了他面前,一人问一句,杂七杂八的,谁也听不清楚谁的。杨大爷大声说:“一个一个来,我没有这么多嘴巴。”

一个女记者抢先问:“大爷,您活了这么大岁数,见过这么大的水吗?”

杨大爷点点头,想都不想就答:“见过,上次的比这次还大得多!”

老杨和刘主任在外面听得真真切切,不约而同喊了句:“坏了!”

记者们也都是一怔,他们原以为杨大爷会摇头的呢,马上追着问:“大爷您见过啊?是哪一年见过的呀?”

杨大爷说:“我三十八岁那年。”

女记者惊讶极了:“大爷,您高寿啊?”

杨大爷摸了摸白花花的胡子,笑呵呵地应道:“今年一百三十八啦!”

这话一出,在场的人都怔住了,以为杨大爷报错了岁数。哪知杨大爷却扳着手指头,认认真真地说道:“我三十八岁那年,见过这样一场大水。后来这一百年,就只见过这一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