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黄帝内经养生智慧一日通
3767300000010

第10章 九型体质养生经(1)

健康的平和体质

调养法则

调养气血,协理阴阳。

气血的平和充足、阴阳的协调平衡是平和体质的基础。先天禀赋良好的人,对环境的适应强,自身免疫调节机制灵活完善,只需要保持原有的生活规律就能达到健康平和的状态。后天调养得当的人注重养生,虽然先天条件不是十分完美,但是讲究调养,顺应自然规律,依靠饮食、作息、运动、精神方面的调摄使自己的脏腑、气血、阴阳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

精神调养

平和体质的人,精神状态积极乐观、精力充沛,这得益于脏腑气血的充足与阴阳的协调。平和体质的人本身各方面素质较好,达到精神平和也较为容易。遇怒不怒,遇悲不悲,遇恐不恐,遇惊不惊,不妄忧思是一种理想境界,需要长期努力,要根据不同年龄时期的性格特点逐步磨炼而成。

起居调养

平和体质的人往往作息规律,睡眠充足。这说明人们若能起居有常、合理作息,就能保养神气,使人体精力充沛,生命力旺盛。人体的阴阳应顺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般来说,做到早晨六七点钟起床,晚上10点或11点入睡为宜。儿童要保证10个小时的睡眠时间,青壮年要有8个小时的睡眠,老年人睡眠时间可适当减少。

平和体质的人还要讲究劳逸结合,既不能自恃体壮过度劳累,也不能过于安逸骄纵,要做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合理安排劳动程序。

运动调养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运动是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重要方法。

日常的运动锻炼应遵饮食调养

循一定的原则,否则不仅达不到锻炼的目的,反而会对身体造成损伤。首先,运动应当掌握养生要领,调心、调息,做到精神专注、呼吸均匀,使得内外和谐、气血周流;第二,运动量要适度,不宜过量,尤其是老年人,即便是身体健壮也不要做过于激烈的运动,以传统的太极拳、八段锦、气功、快走为佳;第三,运动应当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锻炼不仅是身体的锻炼,同时也是意志和毅力的锻炼。

平和体质的饮食调养关键在于膳食平衡,食物多样化,谷类、瓜果、禽肉、蔬菜应当兼顾,不可偏废。其次,酸、苦、甘、辛、咸搭配,饮食口味调和不可偏嗜。另外,过饥、过饱、过生、过冷、过热、饮食不洁均可影响健康,导致疾病发生,长此以往,甚至改变体质状态。饮食讲究冷热适中,过分偏嗜寒热饮食,可导致人体阴阳失调而发生病变。饮食不洁也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以胃肠疾病为主,多是由于缺乏良好的卫生习惯,进食陈腐变质,或被疫毒、寄生虫等污染的食物所造成,轻则变生疾病,重则久病不愈,破坏体质。

饮食还应当有较为固定的时间。中国传统进食方法是一日三餐,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长期保持按时进餐对身体大有好处。进食时应当缓和从容,细嚼慢咽,专心致志。另外,进食的环境应当宁静整洁、气氛轻松愉快,这些都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进食之后,可以做一些调理,如食后散步、食后摩腹、食后漱口,长期坚持也可益脾健胃,不失为养生之法。

易得疾病

平和体质的人较少患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种体质的人大都正气充足,抵抗力强,耐受寒热干湿,环境适应力强,不易受外邪侵袭。但是,身强体健之人往往不注意自身的保护,反而因为疏忽而受伤患病。季节更替,应适时增减衣被,祛暑避寒,防止一些外感性的疾病,如伤风感冒、中暑、冻伤等。在疫病流行的时候,应当加强自我防护,杜绝传染途径。另外,在运动、旅游和日常生活中应当避免外伤的发生。运动损伤、交通伤亡以及虫兽伤等意外伤害是平和体质的人要注意的。

气短的气虚体质

调养法则

培补元气,补气健脾。气虚体质的调养应当从调补后天之气和先天元气两方面入手。

后天之气包括起抵御作用的卫气、起推动呼吸作用的肺气、综合营养作用的脾胃之气、维持心脏正常搏动的心气;先天之气指储存于肾的肾气以及丹田部的元气。通过补益脾气可以促进其他各部位后天之气的形成,滋肾培元则是调动体内元气发挥原始的推动作用。

精神调养

气虚体质的人多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胆小、不喜欢冒险。五志过极均可导致气的紊乱和虚损,因此,气虚体质之人应保持一个好心情和平和的心态。

肺主一身之气,悲则气消,悲忧伤肺,所以气虚体质不宜过悲;恐则气下,过度恐惧会伤肾,导致肾气失固,严重的有大小便失禁、遗精。

起居调养

气虚体质的人容易乏力嗜睡。“久卧伤气”,睡眠时间过长不利于脾胃之气运达全身,身体各部分得不到充分调养,倦怠乏力成为恶性循环。所以既应当保证睡眠的充足,也要控制睡眠时间,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做到四季起居有常。

气虚者卫阳不足,抵抗力差,易感受外邪,疾病缠绵难愈,故要做好预防保健,注意保暖,不要汗出当风,免受外界风寒雾露等邪气的侵袭。

脾主四肢,所以要多活动四肢,以流通气血,促进脾胃运化,改善气虚体质。过劳则气耗,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过度体力劳动、大汗、大渴,气随津脱,耗伤脾肺之气,或者房劳过度损伤肾气。

运动调养

运动有助于气血通达周身,使身体各部滋养充分,能量充足,更有助于气的生成。

状态。

饮食调养

气虚体质者的体能偏低,运动应当适度,并且循序渐进,过度运动会出现疲劳、汗出,甚至喘咳、眩晕。慢跑、散步、太极拳、气功等缓和的运动比较适合气虚体质者,这些传统的运动方式可固肾气、壮筋骨,逐渐改善体质锻炼时要采取低强度、多次数的运动方式,掌握运动时间,每次不宜过长,做到“形劳而不倦”,注重四肢柔韧性的训练,如伸腰、压腿等,注意呼吸深度和呼吸的均匀平稳,忌用猛力和做长久憋气的动作。

培补元气也可以靠饮食进行调养,元气调动起来,可以使整体的效率得到提高。气虚者多脾胃虚弱,所以凡是可以健脾益胃的食物都对补气有好处。可以补气的食物有:粳米、糯米、大麦、小米、薏米、扁豆、白菜、藕、红薯、南瓜、黑木耳、蘑菇、苹果、莲子、芡实、红枣、栗子、核桃、畜肉、禽肉、鲫鱼、牛奶、蛋、红糖等。烹饪的时候宜久炖,熟透后方能固护脾胃之气。气虚体质的人不宜多食生冷苦寒、辛辣燥热等偏颇较大的食物,也不宜食用过于滋腻、难消化的食品,以免产生“虚不受补”现象。

易得疾病

气的不足常体现在懒言少语、疲乏神倦、肌肉松软、情绪不稳定、善惊易恐等。外貌可见面色萎黄或淡白、易出汗、舌淡胖嫩、舌边有齿痕、步态缓慢,会有头晕、健忘、自汗、乏力、便溏、腹胀、食欲减退、心悸、嗜睡、气短、胸闷、下肢水肿、小便清长、夜尿频多、睡时流涎、目露白睛、出血不易止等症状特点。这都是由于气的不足致使全身各脏腑的功能减弱,达不到正常生理要求。

心气的虚损会导致脉律不齐、精神委靡、胸闷自汗,尤其是在劳累后加重症状表现,甚至易得心肌炎、冠心病以及一些神经官能症和精神类疾病。

肺气虚会有哮喘、咳嗽无力、声低懒言、呼吸急促、痰涎清稀、肺叶痿弱不用、肺活量低下、自汗畏风、反复感冒等症状。

脾胃气虚则会引起多种消化类疾病,如慢性胃炎、胃溃疡、消化不良、泄泻,也可能有脏器。

药物保健

脱垂、眼睑下垂、虚劳,或有出血不易止血、伤口不易愈合、紫癜等情况出现,患者可以出现有消瘦或者肥胖的体型。

肾气虚则会有小儿遗尿、男子遗精早泄、夜尿频多、余沥不尽、耳鸣失聪、下肢水肿、腰酸腿痛、妇女月经淋漓不尽,及孕妇胎动不安、滑胎、小产等疾病。

可以补气的中药有人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黄芪、白术、山药、白扁豆、甘草、红枣、刺五加、绞股蓝、红景天、茯苓、薏米、饴糖、蜂蜜等。以上药物均可佐料制成药膳,或搭配起来代茶饮用:神倦乏力可用西洋参或人参3克沸水冲泡当茶饮;反复感冒抵抗力弱者可用黄芪克、防风6克、甘草3克沸水冲泡代茶饮用;经常心悸、心慌,善惊易恐者可用太子参6克,枣仁克,甘草3克,用沸水冲泡,代茶饮用;经常气短心慌、出汗劳累后加重者可用人参3克、五味子克、麦冬6克,每日沸水冲服,代茶饮用;喘促日久,动则喘甚,呼多吸少,气不得续者,可用蛤蚧粉和人参粉各3克,每日冲服,早晚各1次。

怕冷的阳虚体质

调养法则

温补脾肾,化湿通阳。

阳虚体质的调养应当以温阳驱寒为主。阳气虚损可以导致人体脏器的功能受损,代谢受阻,从而寒湿之邪内生。肾是“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温阳当从两个“根本”入手,推动阳气在体内生长、交通,使气血周流顺畅。人体好比一个火炉,应当把湿气驱除,燃料干燥充足,炉内通风良好,生命之火才能旺盛。

精神调养

阳虚体质的人由于身体各部分处于功能低减状态,精神亦不振奋,性格多沉静、内向,常常情绪不佳,易低沉。精神的调养应当以振奋精神为主,和喜怒、去忧悲、防惊恐,要善于自我排遣或与人倾诉,宽宏大量,以愉悦改变心境,提高心理素质。

阳虚体质应当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生活起居调整精神状态。如阳光明媚、气候温暖之时,饭。

起居调养

运动调养

后,晨起,运动中,等阳气生发旺盛时,积极调畅情志,借势开胸抒怀,使阳气通达全身。

阳虚体质的人尤其应当注意保暖的重要性。

很多阳虚的人盛夏之时依旧长衣长裤,隆冬时节不敢出门,这一点都不夸张。所以,保暖十分有必要。本身身体阳气虚弱,出门更应当保护好体内热量不要轻易散失,需要注意的是一旦有汗出,应当及时增减衣物,防止大汗,或汗出当风,避免进一步损伤阳气。平日作息应有规律,不能因畏寒倦怠,放弃劳作,应适当进行体力劳动,以微微出汗、不致疲乏为度。

卧室应当朝阳,多接受正午阳光照射,帮助体内阳气的生发,不宜在阴暗潮湿寒冷的环境下长期工作和生活。

“动能生阳”,所以阳虚体质的人,要加强体育锻炼,一年四季坚持不懈,每天1.2次。具体项目因个人体力强弱而定,如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广播操、球类活动等,重点加强腰腹部和脊柱的运动,也可于天气晴暖之时,郊游爬山。

运动强度应控制在手脚温热、面色红润、微微汗出为度,如出现眩晕、肢体麻木、眼前发黑等不适症状应当立即停止运动,补充水分和食物。运动时应避开极端天气,冬季应以室内运动为主,防止感染风寒。

饮食调养

阳虚体质的人脾胃之气较弱,稍有不调即容易导致消化类疾病。饮食调养应以温胃健脾为主,温热的食物可以去寒气,清淡的食物可以护脾胃。脾胃消化得好,营养物质得到吸收,身体的能量才能充足。可以补阳的食物有:韭菜、茴香、茄子、辣椒、桂圆、牛肉、羊肉、兔肉、鹿肉、驴肉、鸡肉、鸭肉、鹌鹑、鲍鱼、黄鳝、羊乳、红糖、八角、花椒、胡椒、肉桂、酒等。阳虚体质者,平时不宜多食生冷、苦寒黏腻之品,即使在盛夏也不要过食寒凉之品,如田螺、螃蟹、西瓜、黄瓜、苦瓜、冬瓜、芹菜、绿豆、蚕豆、绿茶等。

易得疾病

药物保健

阳气虚损,寒从中生,病理产物得不到代谢,脏腑功能易受损害。

心阳虚衰可导致心脏搏动无力、心脏自身滋养障碍、面色苍白、唇舌苍白、头晕目眩,甚则可有胸闷、心绞痛,心脏搏动过缓,易得冠心病、低血压等疾病。

胃阳虚可体现为腹中冷痛(得温则减)、消化不良、呕吐、呃逆、厌食,易得胃溃疡等疾病。脾阳虚体现为四肢不温、久泻久痢、晨起面目水肿、大便溏薄、身体消瘦。

肾阳虚可见周身畏寒,下肢水肿,小便清长,齿摇发脱,男子阳痿早泄,女子宫冷不孕、痛经、闭经、带下清稀量多,易患早衰、不孕不育、性功能低减、水肿等疾病。

阳虚者当以补肾温阳、培本固元、强身健体为首要原则。可以补阳的中药有鹿茸、紫河车、淫羊藿、巴戟天、仙茅、杜仲、续断、肉苁蓉、锁阳、补骨脂、益智仁、菟丝子、沙苑子、蛤蚧、核桃仁、冬虫夏草、葫芦巴、韭菜子、阳起石、紫石英、海狗肾、海马、羊红膻等。这些中药可以单服,或作为煲汤时的佐料,平时可以选择几种中药泡水喝,代茶饮用。

补阳方剂有治疗真阳虚衰的右归丸。此方可温补肾阳、填精益髓,可应用于多种由肾阳不足引起的畏寒肢冷、腰膝软弱、齿动发脱、阳痿遗精等疾病。另有桂附地黄丸,原名肾气丸,也具有补肾助阳的功效,对肾阳虚引起的腰腹冷痛、少腹拘急、下肢水肿有较好疗效。

阳虚体质调补多在冬季。说到冬令进补,大家经常会提到“膏方”和“抵补”两种方式。膏方,又称膏剂,全名为煎膏剂,是中药常用剂型之一。其制作方法是采用天然原料加水煎煮,经过浓缩后即成稠糊、半流体状的膏方。根据制作过程是否加入蜂蜜,可将煎膏分为清膏和蜜膏两种。原料煎煮浓缩后直接收膏者为清膏;蜜膏则是在清膏的基础上加入了蜂蜜。

“抵补”就是打基础,服补药可增加滋补效力,但又不会发生“虚不受补”的现象。可选用芡实炖牛肉,或芡实、红枣、花生仁加红糖炖服,以调整脾胃功能;也可炖些羊肉,加红枣成羊肉红枣汤,也有同样的功效。

缺水的阴虚体质

调养法则

滋阴降火,调补肝肾。

体内阴液的亏损,容易导致虚火的产生,这时如果单纯泻火,则会耗伤元气变生他病,适得其反。因此,调养阴虚火旺体质应以滋阴为主,体内阴液充足阳气有根,才不会变生虚火。

另外,肝“体阴而用阳”,肝阴不足容易导致肝阳上亢,而产生暴躁易怒等症状。肾是“后天之本”,最易有虚证,肾阴亏虚也是常见证型,肾阴亏于下,肝火亢于上,则会产生眩晕耳鸣、面红目赤、腰膝酸软的典型症状。因此,调补肝肾也是调养阴虚体质的关键。

精神调养

阴虚体质的人由于身体内阴液缺乏而容易虚火上扰,精神特点常常表现为性情急躁、外向好动、过于活泼、时常心烦易怒。而这种情绪上的亢奋反而更加重虚火的外跃,加速消耗阴血,助生燥热,加重阴虚体质的偏颇,成为恶性循环。

因此,应当学会调节、缓和亢奋的情绪,释放烦闷,安神定志,舒缓情志。

学会正确对待喜与忧、苦与乐、顺与逆,保持稳定平和的心态;平素加强自我修养,养成冷静、沉着的处事态度,避免与人争吵。

起居调养

阴虚体质者,畏热喜凉,适应秋冬,夏热难耐。由于阴虚不能制阳,阳气偏亢,故应当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养阴气,尤其是秋冬季节应当适当延长睡眠时间。

工作紧张、熬夜、剧烈运动、高温下工作、大汗大渴等均能耗血伤阴,加重阴虚倾向,这些生活方式应当尽量避免。宜多泡澡,不宜桑拿。

阴虚体质的人应当戒烟戒酒,长期吸烟喝酒易使燥热内生,助生虚火,而见咳痰咯血,加重体质偏颇。男性应当节制房事,以养精为要。

运动调养

阴虚体质之人体内津液偏少,运动时易出现口渴咽干、面色潮红、小便短赤、汗出黏腻等症状。因此无论老少,只适合中小强度的运动,避免参加竞技、对抗性活动。

擦润肤露。

饮食调养

阴食品。

膏、粥、羹等。

阴虚体质的人应重点锻炼肝肾之功。太极拳、八段锦、固精功等比较柔和的功法,内练生津、咽津养阴的方法对肝肾调养大有好处。锻炼时要控制出汗量,及时补充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