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孩子最需要父母解决的50个心理问题
376500000041

第41章 低忍耐高焦虑,一分钟都等不了

第40章低忍耐高焦虑,一分钟都等不了

不会克制是好多孩子的通病,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者想做的事情,他们希望马上就能得到或者去做。这时候,父母要让孩子学会“等待”,因为,孩子的耐心不是与生俱来的,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耐心,这需要爸爸妈妈付出更多的努力。

【成长的天空】

“我现在就要吃蛋羹!”

潇潇对妈妈蒸的鸡蛋羹总是百吃不厌。

一天,妈妈正在厨房里蒸鸡蛋羹,潇潇闻到香味跑了进来。

“妈妈,我要吃蛋羹。”

“蛋羹还没蒸好呢,再等几分钟吧。”

“我现在就要吃。”5岁的潇潇开始撒娇。

“蛋羹没有蒸好怎么能吃呢?你先去吃块面包吧。”妈妈说。

“不,不。我就要吃蛋羹。”潇潇甚至开始揉眼睛,企图让妈妈答应她的要求。

妈妈突然想起,自己曾经在某本教育杂志上看到过一篇有关“延迟满足”的报道,现在不正是训练女儿“延迟满足”能力的最好时机吗?她把潇潇带出了厨房,不再理她了。

过了5分钟,潇潇又跑进厨房,焦急地对妈妈说:“妈妈,我要吃蛋羹。”

蛋羹的确已经蒸好了,但为了锻炼女儿的耐心,妈妈并没有立即给她,而是让她再等一会儿。她告诉潇潇:“再等一等,蛋羹虽然蒸好了,但现在还很烫。”

“我不怕烫,我现在就要吃。”潇潇哭闹起来。

潇潇的哭声招来了奶奶,“我的小宝贝,怎么了?”

“妈妈不让我吃蛋羹。”潇潇哭着向奶奶“告状”。

“谁不让她吃了呀,只是现在还很烫。”妈妈无奈地跟奶奶讲。

“要是烫给她吹一下不就可以了。”

在奶奶的“干涉”下,妈妈只好把蛋羹放在餐桌上。

潇潇的“阴谋”又一次得逞了,妈妈无奈地摇了摇头。

【心理点拨】

等待才能尝到甜头

延迟满足是发展心理学提及的一个定义,是指为了长远的、更大的利益而自愿延缓目前的、较小的满足。例如,树上还未长熟的李子,你可以吃,但又苦又涩。如果你能耐心地多等待一段时间,你就能吃到更好吃的、又甜又脆的李子了。

美国心理学家瓦特?米切尔曾做过一个实验,给幼儿园的孩子每人一颗非常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可以吃糖,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则能吃两颗。有些孩子急不可待,马上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孩子却能等待对他们来说是漫长的20分钟,为了使自己耐住性子,他们闭上眼睛不看糖,或头枕双臂、自言自语、唱歌,有的甚至睡着了,他们终于吃到了两颗糖。

这个实验后来一直继续了下去,那些在他们几岁时就能等待吃两颗糖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仍能等待,而不急于求成;而那些急不可待,只吃了一颗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更容易有固执、优柔寡断和压抑等个性表现。

这个实验一直持续到他们成年,米切尔发现,那些能抵制诱惑的孩子,成年后更易成功。只有克制冲动才能达成某项目标,延迟满足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延迟满足是一种好习惯

延迟满足在孩子的性格形成和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现在的孩子大多低忍耐高焦虑。培养耐性,必须从儿时抓起,让孩子从小就习惯延迟满足。现代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对孩子几乎是有求必应,无论是吃的喝的,还是玩的看的,孩子只要一嚷嚷,父母则奉命立即设法满足。这种宠爱孩子的做法其实充满危险。对孩子的一些要求,倘若不是基本的要求,家长都应设法让孩子通过自身的努力而获得满足。父母要善于利用甚至制造一些让孩子学会等待的机会,让孩子养成有始有终、坚持不懈地把每件事做好的习惯,这将是送给孩子终生受益的一份厚礼。

许多父母不能理性地看待孩子的过分要求,常常在有意无意中纵容和培养了孩子的这种心态和习惯。为了满足孩子马上喝水的要求,父母把热水从保温壶倒进大杯,又从大杯倒进小杯,最后不断地用嘴吹,试图让水尽快凉下来。

为了立刻满足孩子的喝水要求,父母动用了五六个容器,无暇顾及其他事情,孩子还在旁边急得直跺脚,大人则在忙乱中不断地安抚着:“就好了,就好了,快了,快了。”如果父母被动满足孩子的每一个要求,那么父母就会成为孩子的奴隶,即使忙得四脚朝天也不会让孩子得到一半的满足。

自制力等良好的意志品质是成功者的重要心理素质。父母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应将孩子自控力的培养置于重要地位。童年的教育是培养节制品质的开始,“延迟满足”练习是培养孩子节制品质、提高孩子的自控力的重要方法。

在孩子的成长中,孩子的生活并不会随时都会有父母的呵护,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设法让孩子懂得:世界不是以他为中心的,因此,必须学会等待,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别对孩子有求必应

不会克制是好多孩子的通病。看到喜欢的玩具就抓住不放,想要吃麦当劳就非去不可,否则就哭闹不休,大发脾气。你的孩子是否也经常如此?孩子一哭闹,家长就心里发慌,就想着赶快满足孩子的小小要求。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养成习惯,不懂谦让,没有耐心,干什么事情都要让家长帮忙。而且学习起来大多坐不住,容易沉迷于刺激性的电脑游戏而不能自拔,脾气也大都暴躁,稍一批评就张口顶撞,甚至离家出走。

面对父母的有求必应、百依百顺,孩子头脑中会逐渐形成这样一种思维定式:我要什么马上就能有什么。孩子会变得越来越任性,越来越贪心。可一旦离开家庭走入社会,那种任性、暴躁、急功近利的性格特点肯定会令他们饱受挫折和打击。而事事不顺心的他们,往往不会从自身找原因,反而觉得别人有意跟他们过不去,总是与周围人处于一种对峙状态,长此以往,很可能患上忧郁、偏执、狂躁等各种心理疾病。

让孩子学会等待

要训练孩子的耐心和耐力,父母首先必须要有耐心,能够沉住气。

妈妈正在埋头工作,小维尼走过来央求:“妈妈,陪我去公园玩。”

妈妈头也没抬地对小维尼说:“妈妈的工作正做到一半,等妈妈把文章整理完就陪你去。”

过了一会儿,维尼又来催促妈妈:“妈妈,还要等多久?我现在就要出去。”

“维尼,妈妈急着赶工作,你先玩一会儿玩具,还得等妈妈一会。”

听到这些,维尼闷闷不乐地回到自己的房间里看故事书去了。

妈妈做完工作之后去叫维尼:“我完成工作了,走吧,妈妈带你出去玩。”

“不,等一等,这个故事我正看了一半。”维尼捧着一本书,模仿着妈妈的口气说道。

妈妈没有生气,她并不因为孩子的故意模仿而恼怒,她认为这是教育孩子懂得“延迟满足”的最好机会,也是对孩子的尊重。因此,妈妈很有耐心地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等女儿。最后,等到小维尼读完那个故事,母女俩才一起出门。

在现实生活中,孩子往往欲求过分:刚刚吃过一个冰激凌却还想再吃一个;刚买过一个书包,还想再买一个;或者不管是什么要求,一想到就要求父母必须马上满足,否则就会苦恼不已。

这时候,父母要让孩子学会“等待”,对孩子的一些日常玩乐、享受的需求给予延迟满足。最好让孩子做出适度努力后,再满足他的要求。如果孩子想得到新衣服,就要学着自己洗衣服、刷鞋子、整理床铺。还可以采用积分制,每做一件值得鼓励的事,就加几分,累积到一定分数,就可以让孩子获得想要的某种奖励。

孩子产生“欲求过分”的问题,表面上看原因似乎在孩子身上,实际上根源还在家长身上,是家长的“有求必应”行为滋长了孩子的这种习惯和心态。因此,家长们从现在开始,让孩子学会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