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孩子最需要父母解决的50个心理问题
376500000026

第26章 谁都不许动我的东西

第25章谁都不许动我的东西

“为什么我的孩子这么自私?我对他那么好,可是他一点都不知道心疼我,更别说别人了……”“现在的孩子自私、冷漠,眼里根本就没有别人。”许多家长都发出这样的慨叹。其实,孩子的自私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成长的天空】

“谁让你先吃西瓜的?!”

这是一位母亲的含泪叙述:

一个夏日的正午,天特别热,孩子吵闹着要吃西瓜,我赶快到菜市场去给他买。满头大汗地拎着西瓜回到家,刚进家门,孩子就冲我嚷嚷:“妈,你怎么这么久才回来啊?我都快渴死了!”我赶忙走进厨房,洗净后切开西瓜,下意识地切了一小块,想尝尝西瓜甜不甜。这时候,我突然听见孩子尖利的呵斥:“谁让你先吃啊,你赶快给我吐出来!”我目瞪口呆地站着,简直不敢相信这些话出自我一直疼爱的孩子之口,泪水顿时流了下来。孩子可能发现我哭了,接着说:“算了,这次我原谅你,下一次可不允许你这样了啊!”他的语调是成年人式的不容分说,孩子那刀子般的话语让我心如针扎。我没有想到孩子会这样对待我,也不知道他怎么就会说出这样的话。

【心理点拨】

孩子“自私”是自我意识的增强

不少父母和老师都把孩子的“自私”看做是一种不良的行为。但也有一些专家指出,对于一岁半左右的幼儿而言,许多所谓的“自私”行为只是一种正常的,是认识“自我”的表现。

例如,一位妈妈抱怨道:“我的孩子有三块饼干,我逗他说给妈妈一块吧!孩子分了一块给我;父亲如法炮制也得到一块;但当奶奶再去要的时候,孩子便说,‘这块是我的!’”妈妈有些失望,认为孩子的这种表现是“自私”的行为。

心理专家指出,在婴幼儿时期,像最后一块饼干不给别人这样的所谓“自私”的行为,其实只是说明了孩子有了“自我意识”的概念,并不是通常人们所理解的“自私”。

孩子的自我意识是逐渐发展起来的。当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就开始懂得区分自己和别人的不同。一岁多的孩子正处于自我意识萌芽期。随着年龄的增加,孩子的自我意识更加明显,同时认知能力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他们能认识自己的衣服、玩具……开始有不让别人碰属于自己的东西等表现。此时,孩子的这种表现是正常的,不能在孩子面前说他们“自私”。这一时期,父母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个与别的小朋友一起做游戏的机会,并鼓励孩子在游戏中拿出自己的玩具和小伙伴一起玩耍,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亲身体验与他人共享的快乐。

家庭教养方式导致了孩子的自私

“为什么我的孩子这么自私?我对他那么好,可是他一点都不知道心疼我,更别说别人了……”

“现在的孩子自私、冷漠,眼里根本就没有别人。”

许多家长都发出这样的慨叹。而让家长更感到迷惑的是,孩子为什么会这么自私?不愿意让别的小朋友碰自己的玩具,不愿意把好吃的与家人一起分享,不懂得尊重长辈……

其实,孩子的自私除了有本能的意识外,主要还跟家庭教养方式有关,孩子道德品质的形成,更多是受到家庭和社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自私并不是天生的,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家长错误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导致的。

现在的独生子女比较多,大多都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宠着,生活条件又比较优越,孩子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对孩子的要求千依百顺,要星星不敢给月亮。例如:爷爷要睡觉,孙子要看电视,爷爷只能让步;女儿要吃冰激凌,不管路多远,爸爸也得去买;儿子要妈妈在家,一哭闹,妈妈便一天不去上班了……

久而久之,就会给孩子一种“错觉”,只要是我想要的东西,我想干的事情,就没有得不到、做不成的。家长过分的溺爱、迁就,使孩子渐渐地形成了以自己为中心的个性倾向。他们眼里只有他们自己,不会关爱他人,不懂得为他人着想。

让孩子学会与人分享

孩子的自私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要克服孩子的自私,关键还是要父母消除对孩子“唯命是从”的现象,教孩子学会与他人分享。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做好表率作用。父母关心别人,帮助别人,自然会给孩子留下印象。如做了好吃的点心分给邻居品尝,毫不吝啬地借给别人需用的物品,买了什么好吃的东西,要和全家人一起分享等,这些行为都会无声地告诉孩子应该与人分享。

此外,父母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些与人分享的机会。如家长应该带孩子去一些小朋友比较多的地方,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与他人分享。例如,东东正在玩皮球,他的小伙伴龙龙眼巴巴地看着他,很想玩,但是东东就是不理他,龙龙生气了,一脚把皮球踢飞了。这时候,家长可以这样教导两个孩子,对东东说:“龙龙很想和你一起玩皮球,可你不理他,他心里很难受,就把皮球给踢飞了,东东,你原谅龙龙好吗?”而要告诉龙龙:“你要想和东东一起玩,你就直接跟东东说,不能把皮球踢飞,知道了吗?”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逐渐地就会有了与人分享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