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茶书:茶艺、茶道、茶经、茶圣讲读
3741200000003

第3章 茶叶鉴别与保存(1)

第一节 茶的选用与保藏

现代的茶由于制造技术的进步,品种增多,纵使有陆羽《茶经》陆羽泉(浙江余杭)中:“善别茶者,正如相工之视人气色,隐然察之于内”的功夫,也不足以鉴别选择好茶。

因此,我们把鉴别茶的好坏、选择自己喜爱的茶的一些基本的常识,逐一细说。

也许在你选茶品茶时,不知不觉中,你已成为一个品茶的茶艺高手了!

茶的选用

饮茶的作用,有的仅是配合饮食的需要,喝一杯茶如吃一个水果一样;有的是口干就想要饮茶来解渴,多少是有以茶当水喝的习惯;有的是为享受,认为饮茶是一种高级的艺术生活;有的是为生活的调剂,使生活增加情趣。

选用自己喜爱的茶,以食味而言,吃多油腻食物的人,就选用滋味浓厚的茶;饮食味道强烈的人,就选用较芬芳的茶;蔬果吃得少的人,就选发酵较轻或不发酵的茶。以地区而言,北方人士较喜欢选用花茶;江浙及邻近省份的人,多选用龙井茶或高级绿茶;南方云贵、广东和福建人,为保健及治疾,多选用半发酵的高级包种茶、武夷岩茶或普洱茶等;居住在都市的人常喜欢选用浓味刺激性较强的红茶。以年龄来说,年轻人为了健美可选用绿茶或包种茶,为了欣赏可选用清香包种茶;上了年纪的人最好选用乌龙茶和焙火稍重的包种茶。

健美茶

选用适合自己的茶,对于一位初学饮茶者,将茶先行试泡与试饮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到卖茶叶的商店小量选购几种茶,并了解各种茶的泡法,然后再依法冲泡;自己心里抱着一种研究态度,先行试饮,细尝吟味。当茶汤进口,回荡于口中一点时间,再经喉咙吞入,稍候嗅觉与味觉的反应;凡是口腔有一种爽然快慰的感觉,芬芳久久不退,口里觉得甘润回味,就可证明这种茶对你是适宜的。当你经过数次试饮后,尤其是分别茶汤温度的高低分数次试饮,更可以探知茶的真味;如此几次试泡试饮,只要泡法没有差错,一定可以选用你喜欢的茶种了。

总之,如何选用茶是需要讲究的,否则选用自己不喜爱的茶会觉得花冤枉钱,甚至对茶也产生排斥性,谈不到所谓的“享受人生”了。

茶的鉴别

古人饮茶,大都是纯茶,因此,鉴别的方法比较简单,如唐陆羽《茶经》上说:“野者上,圆者次;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多次。”现因制造技术进步,茶种多,品类也多,鉴别就比较困难。然而,俗语说:“一回生,二回熟。”多观察、多品尝接触,就可以买到相宜品质的好茶。

一般鉴别的要领,有下列的方法。

1.从茶的形状上辨别:每一种茶都有一定的标准形状,有许多种茶叶都是根据形状来分级的。条件是茶叶的老嫩,老而粗大的总比幼嫩紧结又整齐的品质差。此外,茶梗、茶片、茶末含量多者不好,夹杂物更不该有。如红茶以短齐而不碎杂、紧结而不松薄者为佳;其他茶类仍以叶身细长卷曲如鹰鼻者为上品,佛手形者次之,叶短而舒直且夹杂着茶梗和粗叶的,便是下品了。

2.从茶的色泽上辨别:这指干茶的外观色泽,凡是有油光且新鲜呈现出色者为佳,各种茶都有其标准色泽。如红茶以深褐色有光亮为上;绿茶茶芽多呈翠绿色;包种茶贵在有灰白点的青蛙皮状,比较深绿;乌龙茶贵在具有红、黄、白三色为上品;花茶以新鲜青翠为上,色泽灰暗、杂而不匀就是下等了。

3.从茶汤颜色上辨别:各种茶都有其标准水色,以澄清透亮而呈艳丽者为佳(好品质的红茶茶汤冷后会呈乳化现象,另当别论)。如上好的红茶,呈琥珀色,有甘香而无涩味;绿茶颜色碧绿而散发出一种清香;包种茶呈金黄色,饮在口中有青果的香味;乌龙茶呈橙红色,有熟果味的芬芳。如是色泽灰暗、有青草味和涩味,甚至喝一巡过后便淡然无味,都不是高品质的茶了。这是鉴别茶可靠而实用的方法。

4.从茶的香气上辨别:这是茶品质的主要条件。最简易的办法是将一撮茶叶放在掌心,用口呵气,使茶叶受热而发出真味来,香气(不论是木香、花香、蜂蜜香、焦糖香……等)愈浓愈久愈是好茶叶,如发出的是青草味便是下品。

5.从尝茶的滋味上辨别:这要比闻茶的香气更重要。因茶是饮用咀味的,以少苦涩带有甘醇者为佳。入口之后觉得茶汤(身骨)强劲而浓郁,饮后在喉间有久久不淡的回味者才是上品,凡是淡薄或陈旧、劣变之味都是下品。

鉴定茶叶品质的方法:

(1)称取3克茶样,倒入审查杯;

(2)冲入沸腾开水,静置5分钟;

(3)然后倒入茶碗中;

(4)首先闻其茶渣之香气;

(5)然后进行水色之比较;

(6)接着进行茶汤香味之鉴定;

(7)最后进行茶叶外观之检查。

茶的保藏

对于一位喜爱饮茶的人来说,不可不知道茶叶的保藏方法。因为品质很好的茶叶,如不妥善加以保藏就会很快变质,颜色发暗,香气散失,味道不良,甚至发霉而不能饮用。

摩洛哥茶具

茶叶品质劣变的主因在于受潮与感染异味。成品茶的吸湿性很强,很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根据试验,把相当干燥的茶叶露置于室内,经过一天,茶叶的含水量可达7%左右;露置五、六天后,则上升到15%以上。在阴雨的天气里,每露置一小时,含水量就增加1%。在气温较高适合微生物活动的季节里,茶叶含水量超过10%时,茶叶就会发霉,而失去饮用价值。

在感染异味方面,因茶叶能很快吸收其他物质的气味而改变或掩盖茶叶本来的气味。如把茶叶和樟脑丸、香料、药物放在一起,或把茶叶放在气味较浓的新木器、新漆器里,在几个小时后就会感染到这些东西的气味,轻则喝了使人不快,重则不能饮用。

另外,光线对茶叶品质也有影响。特别是绿茶放置于强光下太久,很容易破坏叶绿素,使得茶叶颜色枯黄发暗,品质变坏;同时,如在日光下曝晒,还会产生日晒味,难以饮用。

为防止茶叶吸收潮气和异味,减少光线和温度的影响,避免挤压破碎,损坏茶叶美观的外形,必须采取妥善的保藏方法。

贮藏大批茶叶的仓库,应根据茶叶劣变的原因进行设计和修建,而小批茶叶可采用生石灰或木炭的保藏法。这种生石灰或木炭的保藏法是:准备一个陶罐(或用马口铁桶),大小视保藏的茶叶多少而定,要求干燥、清洁、无味、无锈;把未风化的生石灰装入细布口袋内,每袋重约500克;茶叶用干净的薄质纸包好,每包重500克,用细绳扎紧,一层一层地放进罐的四周,中央留下空位,放置一袋生石灰,上面再放一包茶叶,如未装满,还可依次再装二层,然后用皮质的塞堵塞罐口,用草垫或棕垫盖好,这样可借生石灰吸收茶叶和空气中的水分,使茶叶保持充分干燥。生石灰吸潮风化后要及时更换,一般装罐后过一个月就要更换,以后递隔一二个月更换一次。如用木炭吸潮,要先将木炭烧红,冷却后装入布袋,每袋重约1000克;每一二个月要把木炭取出烧干再用。

一般嗜好饮茶者或家庭购买的茶叶数量很少,没有必要用罐子保藏,可装入有双层盖的马口铁茶叶罐里,最好装满而不留空隙,这样罐里空气较少,有利于保藏。双层盖都要盖紧,用胶布粘好盖子缝隙,并把茶罐装入两层尼龙袋内,封好袋口;另一个办法是把茶叶装入干燥的保温瓶中,盖紧盖子,用白蜡密封瓶口。采取这两种方法可以较长时间使茶叶保持品质不变(为了泡饮方便可用茶叶盒少装一些茶叶,每次取用后注意紧好盖子,绿茶容易受到光线影响,不宜用玻璃瓶保藏)。

我们也可采用真空或充气的保藏方法。真空保藏法是把茶叶装入马口铁罐,焊好接口,用空气唧筒抽出罐内空气,使成真空。充气保藏法是在装茶叶的铝箔内填充高度纯化的惰气。使用这两种保藏法,在常温下保藏一年以上,仍可保持茶叶原来的色、香、味,在低温下保藏效果更好。

收藏时注意事项:茶叶在保藏中,绿茶的含水量不能超过5%,红茶的含水量不能超过7%。如在收藏前茶叶的含水量超过这个标准,就要先炒干或烘干,然后再收藏;而炒茶、烘茶的工具要十分洁净,不能有一点油垢或异味;并且要用文火慢烘,要十分注意防止茶叶焦糊和破碎,以防止柴炭的烟味或其他异味污染茶叶。

第二节 茶叶的认识与分类

茶叶与日常生活

茶叶起源于我国,历史悠久,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叶早已为我国百姓列入农行,成为日常生活必备的温和良药与健康饮料。

就蒙藏边疆地区而言,很早就有“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的流行谚语。北宋哲宗元柘年间(公元1089年)《滴露漫录》中亦有记载:“……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

据现今科学的研究,已知茶叶有分解脂肪、帮助消化的效能。尤其茶中所含有的多元酚类,能刺激唾液,有生津止渴之功。加上茶中含有多种维生素,这都是蒙藏高原气候干燥,以肉食为主的人所必需。茶之具有提神、解酒、利尿强心、养目保齿、杀菌、消炎等功效,早于魏代(公元221~263年)张楫的《广雅》中已有记载。

据《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若《本草经》确为战国或汉代的儒生所着,则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了。

据《尚书。顾命篇》中的记载:“王,三宿,三祭,三诧”,此三“诧”即三“茶”的假借字,可见我国早于上古,即纪元前十一世纪,也就是西周成王(公元前1104~1102年)时代,已以茶代酒,作祭祀、药物之用。

至于何时开始买卖,据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四川王褒所写的《僮约》中已有记载:“武阳买茶,……烹茶待客……煮茶尽具……”。

“茶”与“Tea”的由来

华茶的对外贸易即所谓“外销茶”,当以公元475年土耳其人经陆路商队至蒙古或华北边境,以物易茶为最早的记载,所以现今只有土耳其的“CHAI”,仍遗留我国中原“茶叶”的发音。

所谓“外销茶”或“内销茶”,只是贸易上的相对名词。“内销茶”可以“外销”,“外销茶”也可“内销”。故不宜作为分类的标准。

我国六经不载“茶”字,唐代以前,多以“荼”字代之,如横、

荈、游、茗、诧、选,都是茶的假借字或各地土音;再如苦茶、瓜芦、过罗、物罗,与目前云南省尚存在之“高庆”种,均可能为异字的回读音。至唐代苏恭重加修订本草时(公元656~660年),才划一为“茶”字,但正式普遍采用“茶”字,当以陆羽所着《茶经》为首倡(公元780年)。

在国外,不论在圣经或莎士比亚的着作中,均无“茶”字。直至6世纪末荷兰出版的《林柯登旅行记》,在其英文读本中,始称为Chaa,虽然1606年荷兰人自澳门贩卖我国茶叶至爪畦,1610年通过轮船运输茶到欧洲,但直至1644年英商人在厦门港,创办茶叶贸易业务,才采取“茶”字之厦门土音Te(Tay),拼成我国古代的造“字”与“命名”甚有意义,如“楠,苦茶也”之“楠”字从“木”,因我国云南、四川一带的大茶树,均属乔木型。但传播到亚热带的印度、缅甸、泰国等地后,演变成阿萨姆型大叶种。其幼芽及嫩叶,含有较高的黄烷醇类,味较苦涩,适于制造红茶等发酵茶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