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其实很有趣儿
3737000000052

第52章 【中医·文娱】(8)

射箭,可谓是中国古代体育项目的鼻祖了,据考古发现,它在距今两万八干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到了汉代,随着铁制器械的发展,青铜箭镞逐渐地向铁箭镞发展。随着箭头的多样化,射箭的形式发生了很多变化,譬如射箭在周代就被列入当时教育的内容之一,当时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箭就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当时,射箭是一种礼仪,射箭活动要喝酒,还要奏乐,这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早的射箭比赛了。当时的孔子、荀子以及墨子等,都是射箭爱好者,而且对学生身体力行,同时也鼓励学生射箭。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射箭出现了专业的比赛,在《魏宗室常山王遵传》里边,曾经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当时的北魏孝武帝在洛阳的华林园举行了一次射箭比赛,他把一个能容两升的酒杯,悬于百步之外,让19个运动员进行竞射,最后谁把这个酒杯射中了,谁就把这个酒杯据为已有,这在当时叫“奖杯赛”,在中国体育史上,这可是最早的一次奖杯赛了。

“投壶”指的是什么?

最古老而又持久的酒令当首推投壶。投壶产生于春秋前,盛行于战国。投壶之壶口广腹大、颈细长,内盛小豆因圆滑且极富弹性,使所投之矢往往弹出。矢的形态为一头齐一头尖,长度以“扶”(汉制,约相当于四寸)为单位,分五、七、九扶,光线愈暗距离愈远,则所用之矢愈长。投壶开始地,司射(酒司令)确实壶之位置,然后演示告知“胜饮不胜者”,即胜方罚输方饮酒,并奏“狸首”乐。投壶因其最具封建礼仪教仁意义,所以沿袭最久。在《礼记》中慎重地写着《投壶》专章。三国名士邯郸淳的《投壶赋》描绘最为出色:“络绎联翩,爰爰兔发,翻翻隼隼,不盈不缩,应壶顺入”,可窥见当时盛况。

中国武术起源于何时?

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不断创造、逐渐形成的一个运动项目。

从现有的考古发现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旧石器时代,已出现了尖状石器、石球、石手斧、骨角加工的矛,而到了新石器时代末期,则出现了大量的石斧、石铲、石刀和骨制的鱼叉、箭镞,甚至还有铜钺、铜斧等。这些原始生产工具和武器,后来大部分成了武术器械的前身。

原始社会末期,部落战争的频繁发生,进一步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在部落战争中,远则使用弓箭、投掷器,近则使用棍棒、刀斧、长矛,凡是能用于捕斗搏击的任何生产工具都成为战斗的武器。据史籍记载,大禹时期三苗部族多次反叛,征伐多次未能使之降服。后来,禹停止进攻,让士兵持斧和盾进行操练,请三苗部族的人观看这种“千戚舞”以显示武力雄厚,三苗部族从此臣服。这是原始社会一次盛大的武术自卫演练。古代的“武舞”为后来武术套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行气是气功的一种吗?

行气,又叫吐纳,又叫胎息,又叫练气。行气起源什么时候,现在文献记载还不是太明确,但是从考古资料来看,在天津历史博物馆存有一件《行气铭玉杖首》,这是一件玉器,它上面刻有四十余个字,用“三字诀”的形式,把行气的要领跟功能做了全面的描述,这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目前发现最早的行气养生文献。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现了一件写在缯帛上的《却谷食气篇》,也是一件文献,它的内容要更详细,这说明行气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与行气术有关的导引术,是以引申肢体为主的一种锻炼,当然它也配合呼吸。汉代以后,导引养生术长盛不衰,南宋传下来的《文八段锦》,它以八个形式反映了当时的行气、导引的功法过程,是很珍贵的资料。

荡秋千也是起源于古代吗?

荡秋千是我同古代女子重要娱乐方式之一,而非今天儿童用来玩耍的器材。《荆楚岁时记》言:“春节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袨服坐立其上,推引之,名‘秋千’。”汉武帝千秋节日以之戏于后庭。秋千因为使人联想到千秋万岁的“千秋”,故被用于庆贺汉武帝生日。《天宝遗事》也有“宫中至寒食节,筑秋千嬉笑为乐,帝常呼为半仙之戏”的记载。荡秋千的女子衣袂飘飘于半空之中,就像乘风飞舞的仙子,给人一种空灵潇洒的淋漓之美。秋千之戏盛行于唐宋民间,秋千佳人也成为文人诗词中常见的美好意象。

贵由赤是古代马拉松吗?

到了元代,出现了一种长跑比赛叫“贵由赤”,“贵由赤”是蒙古语,就是快行者的意思。当时“贵由赤”比赛是这么一种方式,在元大都,就是今北京一个点,元上都,就是内蒙古一个点,这个距离是180里,赛跑是两个地点同时进行。大家知道,现代马拉松是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创始的,它的距离是42. 195公里,这个“贵由赤”比马拉松的距离长两倍多,而且时间上要早六百多年,所以说,中国古代“贵由赤”的长跑赛在体育史上比马拉松的意义还重大。

锦标与奖杯是起源于中国吗?

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时代,随着我国射箭运动的盛行,锦标也应运而生。最早的锦旗是一面挂在竹竿头上用一种牛尾巴和彩色羽毛制成的旌旗。隋唐,产生了锦缎做的旗帜,成为奖励优胜者的名贵纪念品,并且正式出现了“锦标”一词。唐朝不少描写龙舟竞渡的诗歌都提到了“锦标”。

奖杯在我国出现的也比较早,北魏孝武帝元修(532~534年在位),曾让十多名武士进行射箭比赛,目标为悬在百步之外的一个银质杯,射中者获酒杯为奖,结果,一个叫王顺的军官获奖。9世纪唐宣宗时为围棋比赛还曾颁发过奖杯——盖金花碗。当然我国现代体育竞技中的奖杯可能既源于我国古代奖杯,也可能同时受到外国奖杯的影响。

什么是木射?

这是唐代时创造的一种球的玩法。它类似于地滚球以球击打木柱的运动,其法为置瓶状木柱于地,以木柱为“候”,木球为“矢”。十柱上赤书有“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五柱上墨书“慢、傲、吝、贪、滥”等字。参加者抛滚木球以击柱,中赤书者为胜,中墨书者为负,并有赏罚。与近代从西方传入的地滚球(保龄球)极相似。

什么是角抵?

摔跤基本上是沿着角力、角抵和相扑、摔跤这几个形式发展过来的,最早起源于古代“蚩尤戏”,到了汉代,由蚩尤戏发展过来的角抵的形式,有很大的文化意义,当时有一出戏叫《东海黄公》,这个戏的大概意思,就是黄公的父亲被老虎吃了,黄公为了报仇,跟老虎进行相搏,就是角抵,当时跟老虎相斗的黄公也是有道具的。这跟前面讲的蚩尤戏,是一个体系发展下来的,而且它在表演性质上占有很大的一部分因素,具有很大的文化内涵,可以说后代戏剧当中的武打,与它们的发展有很大的联系,《东海黄公》可以说首开中国古代武打戏的先河。与此相关的汉代的角抵,也在各地有了发展,例如出土于山东金雀山汉墓里边的一幅帛画,中间两个摔角抵的人物正在跃跃欲试,整个动作都很典型,旁边站着的一个应该是裁判。

蚩尤戏是戏剧还是体育活动?

摔跤被普遍认为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竞技运动。早在原始社会,人们为了求得生存,在与自然界进行斗争中,在部落之间的冲突中,利用自己的力量、技巧取得食物和进行自卫,从而产生了古代的摔跤。“蚩尤戏”是为了纪念与黄帝逐鹿中原的蚩尤而在北方流行的一种民间的竞技活动。据南朝任防在《述异记》中记载:“奏汉间说,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翼州有乐名蚩尤戏,其两两三三,头戴牛角以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这种“蚩尤戏”就是我国古代摔跤的雏形。

相扑是起源于中国吗?

角抵经过战国秦汉的发展,到晋代出现了另一个名称,叫相扑。整个宋辽金元,它的发展占主要地位,宋代的一部有关记载角抵的书,叫《角力记》,它是一个署名调露子的人写的。它把宋以前有关角抵的形式做了记录,可以说是我国体育史上最早的一部著作了。宋金元发展出来的相扑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个时候它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正式比赛的,就像打擂台;另一种相扑,是在表演场合进行表演的,它是给人看的,当时在东京,还有其他地方,在其他场合都有这种表演,而且表演的服装基本延续前代。这个相扑跟现在日本的相扑完全一样,也就是说相扑从中国晋代以后,逐渐通过文化交流传到日本去了,日本基本上把这个形式保留下来。

古人是怎么摔跤的?

明清时候出现了另一个名称,就叫做摔跤。现在所称的摔跤就从原来这个体系发展出来的。到了清代,摔跤在宫廷当中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满族人入主中原以后,摔跤是本民族很传统的活动形式。当时的摔跤有两种,一种是“官跤”,摔跤的人叫做“布库”,当时宫廷专门设立了一个机构叫“善扑营”来管理,善扑营的布库分一、二、三等,每年按等领取钱粮。每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在养心殿御前进行摔跤表演。清代的摔跤,除了在民间,在军队当中也作为一种练兵的方式。除了“官跤”,在民间还有一种摔跤叫“私跤”,私跤就是老百姓进行的一些游戏活动。当时在北京东四、西四、东单、西单、日坛、月坛、地安门等,都有当时的“跤窝子”,老百姓叫跤窝子,就是摔跤的场所,每到有关节日、有关集会的时候、休闲的时候,几对大汉就在跤窝子里进行摔跤。这是民间的一种形式,中国现在的摔跤在很大程度上与古代的摔跤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它是有很深的文化底蕴的。

古代女子也有相扑吗?

关于中国角力的起源,有说法是创始于黄帝和蚩尤的搏斗,后成为训练军队的科目。秦汉以后,角力逐渐演变为民问运动项目。两晋南北朝时代,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南迁,角力吸收了游牧民族的强悍之风、争强斗勇的习俗,于是就有了相扑。

宋代,桐扑有较大发展,北宋首都开封每年都举行一两次相扑比赛,并且成为一种流行娱乐表演节目,甚至出现了女子相扑。女子相扑,最早见诸记载者,为东吴的宫廷相扑活动。宫女们头戴金步摇以相扑为戏,日毁以千计。但是,女子相扑作为民间艺术公开表演,则始于北宋。下面所记的一场风波,则可见一斑。

嘉祐年间(1056~1063年),正月十八日上元节,宋仁宗至宣德门观看百戏,其中有一个节目,即“妇人裸体相扑”,因表演很出色,受到了皇帝的嘉赏。当时,著名史学家、朝臣司马光颇不以为然,认为“妇人裸欢”有伤风化,他特地写了《论上元会妇人相扑状》,奏请皇帝“诏有司,严加禁约,今后妇人不得于街市上以此聚众为戏”。

尽管司马光首先提倡诏禁,女子相扑并未因此绝迹,到南宋时,首都临安举行男子相扑,总是先由女子相扑手进行表演,以招揽观众。

据南宋人吴自牧《梦粱录》记载,临安(今浙江杭州)相扑手表演相扑,开始都是让女子数对相扑,以招揽观众,然后,男子才得出场,激烈竞争,形成高潮。当时,临安涌现出了一大批相扑高手,也有不少名噪京师的女子相扑明星。

元代,蒙古人人主中原,崇尚武功。骑马民族的传统风尚,也是男女老少,都酷好相扑。明清至近代,中国曾举行过多次女子摔跤大赛。

足球是起源于中国吗?

2004年7月15日,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先生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足球博览会上向世界正式宣布“足球起源于中国”,山东淄博被正式确认为世界足球起源地。足球是中国的传统运动项目,起源春秋战国,不过那时候不叫“足球”,而叫“蹴鞠”o蹴鞠的历史,体现了我国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

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圆”、“筑球”、“踢圆”等,“蹴”即用脚踢,“鞠”是一种以皮革为外壳,里面装满毛发的实心球,“蹴鞠”就是用脚踢球。

蹴鞠运动起源较早。据《史记·苏秦列传》记载,苏秦游说齐宣王时形容临淄:“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竿、鼓瑟、蹋鞠者”。齐宣王于公元前319年到公元前301年在位,由此可以断定:在距今二千三百多年前或更早的一段历史时期,在齐国故都临淄城足球活动就已发展成一种民间盛行的体育和娱乐活动项目。比这个记录更早的还有传说。西汉学者刘向在《别录》中写道:“蹴鞠,传言黄帝所作,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考古发现,在山西、陕西和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有很多磨制很光滑的石球。这就证明了黄帝时代有可能创造简单的踢石球活动。

明代以后,足球的社会性逐步缩小。清代在史籍上有关足球活动的记载,就寥寥无几了。清代冰上足球的开展,是古代足球发展的一个旁系。

我国古代的蹴鞠活动,自战国起经历了几千年,在人民中间并未完全断绝。现代足球运动在我国的发展起始于清代洋务运动以后,当时香港一些学校的华人学生开始踢起了现代足球。

水秋千是怎么玩的?

在宋代,水上运动成为一种表演活动,水秋千就是之一。水秋千指的是在大船上立一个高大的秋千,表演的人借着秋千的摆动,摆到几乎与顶架的横木相平时,突然从秋千上腾空而起,在空中完成翻筋斗等各种动作,最后轻松地跳入水中。秋千起到了活动跳台的作用,因为秋千荡平只是一瞬间的事情,如果没有适时跳离,它就会往回荡,再脱手跳离就很危险了,因此,水秋千的难度系数比今天的跳水运动要大得多。由于这种方式比较惊险,而且高度也比现在高,所以它要求运动员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艺,同时还要有一定的耐力和勇气。但是从整体上来说,这种跳水毕竟是民间的一种跳水活动,到了20世纪30年代,随着现代西方跳水运动传人中国,整个国家的跳水运动才缓慢地发展起来。

清代也有花样冰上运动吗?

清代的冰上运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除了有大型的军事集团的冰上表演外,更多的是侧重于个人的技巧表演。其花样方式之多、技巧水平之高,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当时较为普及的滑冰项目主要有3种:一种是竞赛快慢的速度滑冰,仅速滑的姿势即有扁弯子式、大弯子式、大外刃式、跪冰式等,有许多姿势跟现代的速滑姿势近似;第二种是杂技滑冰和现在所称的花样滑冰,其中的“双飞燕”类似于现代双人花样滑冰的姿势;第三种是冰上踢球表演,表演过程中每队由几十人组成,按位置站好,然后将皮革制成的球抛起,球快落地时,大家飞快地滑过去争夺,得到球的队获胜。这种冰上足球最初是作为一种军训手段在军队中进行的,后来也流传到民间。20世纪20年代在什刹海和护城河上还时常有老百姓在玩这种冰上足球。清代还有一种“打滑挞”的冰上娱乐运动。其活动方式是在滴水成冰的时节,用水浇地,在地上堆成一个三四丈高的冰堆,然后让身手矫健的兵士,穿上带毛的猪皮鞋,从上面挺身直立滑下,能顺利地滑下来不摔跤者为胜。这种活动形式在北方的民间极其常见。作为滑冰运动的一种方式,“打滑挞”要求有很高的身体平衡能力。

“牵钩”是项什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