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为何称“悬壶”?
古人行医经常叫做“悬壶济世”。悬壶济世到底是怎么来的,悬的又是怎样的一个壶呢?这与古时候一个行医的传说有关。
东汉时有个叫费长房的人。一日,他在酒楼喝酒解闷,偶见街上有一卖药的老翁,悬挂着一个药葫芦兜售丸散膏丹。卖了一阵,街上行人渐渐散去,老翁就悄悄钻入了葫芦之中。费长房看得真切,断定这位老翁绝非等闲之辈。他买了酒肉,恭恭敬敬地拜见老翁。老翁知他来意,领他一同钻入葫芦中。他睁眼一看,只见朱栏画栋,富丽堂皇,奇花异草,宛若仙山琼阁,别有洞天。后来,费长房随老翁十余日学得方术,临行前老翁送他一根竹杖,骑上如飞。
返回故里时家人都以为他死了,原来已过了十余年。从此,费长房能医百病,驱瘟疫,令人起死回生。
从那时起,医生腰间挂的和诊所前悬的葫芦,便成了行医的标志。如今,虽然中医大夫“悬壶”已很少见到,但“悬壶”这一说法保留了下来。
中医还有哪些别名?
中医,即相对西医而言。在西方医学没有流入我国以前,中医基本不叫中医这个名字,而是有独特且内涵丰富的称谓。
第一个名字是岐黄。这个名字来源于《黄帝内经》。因其是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的专著,便称《黄帝内经》为岐黄之术。自然,岐黄也就成了中医的别名。
第二个名字叫青囊。现在知此名字并使用者甚少。它的来源与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有关。据说,华佗被杀前,为报一狱吏酒肉侍奉之恩,曾将所用医书装满一青囊送与他。华佗死后,狱吏亦行医,使华佗的部分医术流传下来,据此,后人称中医为青囊。
第三个名称唤杏林。这个名字的起始,也与三国有关。有资料介绍,三国时吴国有位名医叫董奉,他一度在江西庐山隐居。附近百姓闻名求医,但董奉从不收取钱财,只求轻症被治愈者种一棵杏树,大病重病被治愈者种五棵杏树。数年后,董奉门前杏树成林,一望无际。从此,人们便唤中医为杏林。
第四个名字称苍生大医。唐代药王孙思邈,医德高尚,堪称医学界的典范。他在《千金要方》中写道:“若有疾厄(灾难)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怨亲善友,华夷智愚,普同一等,毕如至亲之想。不得瞻前顾后,自有虑吉凶,护惜身命。深心凄怆,勿避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成苍生大医。”后人对医德高尚的医生尊称为“苍生大医”。
“大夫”、“郎中”称呼如何来的?
我们通常称呼医生为“大夫”如张大夫、李大夫,那“大夫”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呢?
古代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后来成为一般任官职者之称,秦汉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谏议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隋唐以后以大夫为高级官阶称号,自宋代徽宗政和年间改定官阶时,医官是大夫以下的官阶。翰林医官院医官就分为七级,官职有22种之多,如和安大夫、成和大夫、成安大夫、成全大夫、保安大夫等。因此,从那时起人们就把医生统称为“大夫”,至今北方人仍沿称医生为“大夫”。
宋以前,对医生的称呼较为复杂,一般根据其专科进行称呼,如食医、疾医、金疮医等。宋代始,南方习惯称医生为郎中,北方则称医生为大夫。相沿至今。
郎中是南方人对医生的尊称。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尊称医生为郎中是南方方言,由唐末五代后官衔泛滥所致。
在我国古人的习惯上,不论笔记或小说里,大夫和郎中也略有区别。一般设馆治病的医生,都称为大夫;至于草药店或上街高喊包医奇难杂证的医生,却称为郎中。所以后来人们称呼医院的医生,多数叫大夫,而不叫郎中,就是这个缘故。
《黄帝内经》与黄帝有关系吗?
《黄帝内经》是我国古典医籍中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现分为两本书,一是《黄帝内经素问》,简称《素问》;二是《灵枢经》,简称《灵枢》。《黄帝内经素问》中的“素”字,可作根本解释;“问”就是黄帝问岐伯的意思。《灵枢经》中的“灵枢”二字,明代名医张景岳有这样的解释:“神灵之枢要,是谓灵枢”。人身属于阳的精气叫神,属于阴的精气叫灵,是说这本书论述了“神”与“灵”的关键扼要的内容。
顾名思义,“内经”是讲内科方面的疾病,据《隋书·艺文志》记载,除了有《黄帝内经》外,还有一本《黄帝外经》。这两本书是姊妹篇。看来,《黄帝内经》是针对《黄帝外经》说的。
那么,在“内经”之前为什么要冠上“黄帝”呢?
原来,黄帝是古代的帝王,姓公孙氏,又因他生于“轩辕之丘”,又名“轩辕氏”,再因建国于有熊,又名“有熊氏”。他战胜了蚩尤以后,成为天子,“因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所以称“黄帝”。本书假托黄帝一问,医学家岐伯一答的形式来论述,因此冠以“黄帝”二字,
《伤寒论》是何人何时所作?
《伤寒论》是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的专著。
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重点论述了人体感受风寒后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进行辨证施治的医治方法。张仲景根据人体抵抗能力的强弱、病症程度等因素,提出“六经”的病症分类法,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从而根据病势进退缓急及症状特点对症医疗。
《伤寒论》是张仲景对前人医学成就和自己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汉代中医学的集大成者,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对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后世医家奉为医学经典。
五石散是种药材吗?
五石散是流行于魏晋时期的一种养生之药,服用后全身发热,对治疗伤寒很有效,是东汉名医张仲景研制出来治疗伤寒的良药。因魏晋时期玄学鼻祖何晏喜欢服用,五石散便在魏晋名士之间流行起来,成为士大夫的时尚消费。但是,长期服用五石散有很大的副作用,不禁容易上瘾,还会使人感到燥热急痴,精神恍惚。魏晋人多脾气暴躁可能也与经常服用五石散有关。何晏、王弼、嵇康、王羲之等名士都曾服用五石散。
“定心丸”是一种什么药?
“定心丸”早在明代军中就是必备之药。古代的战争异常残酷,刀光剑影,一场激战下来,伤员很多。受了战伤,痛苦自不必言,那生死肉搏式的场景,足以使人胆战心惊。所以,要治好战伤有个起码的条件,首先要恢复心神安定。于是民间的医生就专门配制了用于安定心神的丸药,取名“定心丸”。明朝末年茅元仪所辑的《武备志》中,记载有一种定心丸的配方为:“木香、硼砂、焰硝、甘草、沉香、雄黄、辰砂各等份,母丁洋减半”,效果奇佳。此后,人们又将药用的“定心丸”一词用于日常用语中,意为起安心作用的人或事。
世界上第一部药学专著是我国的吗?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该书并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而是经历了较长时期的补充和完善过程。其成书的具体年代虽尚有争议,但不会晚于公元二世纪。其“序例”部分,言简意赅地总结了药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眼药方法、剂型选择等基本原则,初步奠定了药学理论的基础。各论载药365种,按药物有毒与无毒、养身延年与祛邪治病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即后世所称的“三品分类法”。每药之下,依次介绍正名、性味、主治功用、生长环境,部分药物之后还有别名、产地等内容。所记各药功用大多朴实有验,历用不衰,如黄连治痢,阿胶止血,人参补虚,乌头止痛,半夏止呕,茵陈退黄……该书系统地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对后世本草学的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本草纲目》是何人何时所作?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其父李言闻是当地名医。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
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本草纲目》此书载药一千八百九十二种、药方一万一千余条、插图一千一百六十幅,在当时可以说是集我国中药之大成,不仅汇集了以往各药学著作的精华,也对过去某些药书记述错误及不真实的数据和结论作了一些纠正和批判。据知,十六世纪的欧洲,尚无能名之为植物学的著作,直至1657年波兰用拉丁文译出本书后,才推动了欧洲植物学的发展。在《本草纲目》成书后近两百年,林纳才达到相同的水平。由于《本草纲目》的辉煌成就,该书被称誉为“东方医学巨典”,先后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是研究植物学、动物学和矿物学的重要参考数据。李时珍亦被列为世界著名科学家之一。
“杏林”是说什么的?
我们常常用“杏林春满”、“誉满杏林”这些词语来称颂医生医道非凡、医德高尚。那么“杏林”一词是怎么来的呢?
传说三国时,吴国有位民间医生,姓董名奉,字君异,侯官县(今福州市)人,后来行医到庐山,见这里山清水秀,就定居下来,他住在山上也不种地,却开辟了一个杏园,每天为周围的群众治病,不收分文。但他有个条件,立了一个规矩:如果患重病的人治好了,必须在他开辟的园子里栽五棵杏树;如果是轻病患者,治好了后,必须栽一颗杏树。就这样连续了好几年,董奉杏园里的杏树已经达到十万余棵,郁郁葱葱,茂密成林,春天杏花满枝漫舞,夏日果实累累压满枝头,因而使山中的各种飞禽走兽都喜欢在杏林中游玩戏闹。
每年当杏子成熟的时候,董奉就在杏林里搭一粮仓,告诉人们说:“欲买杏者,不须报奉,但将谷一器,置仓中,即自往取一器去。”董奉将每年卖杏所得谷物用以救济穷困,供给旅资不足者,每岁有二万余斛。
董奉让患者种植杏树不要诊费的高尚医德和情操,却给中医药传统文化,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后来,人们便以“杏林”作为医者为民谋益的典实,并用“董仙杏林”、“杏林一绝”等称颂医术高超、医德高尚之人。
古人是怎么验尸的?
我国古代司法人员,在长期的法医实践中,形成一整套独特的检验尸体伤痕的方法。
检验前,先准备些醋、葱、川椒、食盐、白梅等。因为人的皮肤有红、黑二色,死后会泛出青色。假如验尸时看不出伤痕,可在认为可疑的部位用水把皮肤洒湿,然后将葱白打碎、摊开,涂在可能有伤痕的地方,再用纸蘸醋盖上,约一个时辰除去,用水洗净,伤痕则显现。如果尸体上有几块青黑的地方,可用水慢慢滴注。假如是伤痕,皮肉就较坚硬,水滴便停滞不流,假如不是伤痕,皮肉上较松软,水滴就会流掉。
检验尸伤和骨伤,如果在受伤的地方看不见伤损的痕迹,可以用糟醋洗敷尸体,把尸体抬到露天地方,用新油过的绸子或明亮的雨伞,张盖在需要验看的部位,迎着阳光,隔着绸或伞观看,就能看见伤痕。如果是阴雨天,用炭火隔着照,效果一样。这样做后,如果伤痕还看不见,把白梅捣烂,摊在需验看的地方,然后用糟醋洗敷,再隔着绸或伞照看。若仍看不见,就剥下白梅的肉,加进适量的葱、川椒、食盐等,合在一起研烂,做成饼子,放在火上烤得炙热,再用一张纸贴在需要验看的地方,把熟白梅饼放在上面熨烙,伤痕就会显现出来。这与现代法医学上用紫外线光照射检验伤痕的道理一样。
蒙汗药是怎么制成的?
在一些古典小说中,经常提到利用蒙汗药来窃取钱财。对这一神奇的药物,不少人认为纯系无稽之谈。其实,古人对蒙汗药早就有过存疑和研究,并力图解开蒙汗药的谜底。检核古籍,蒙汗药的药物构成有以下几种说法。
(1)曼陀罗花,曼陀罗是一种有毒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夏秋季节开花,花冠呈漏斗状。许多古医书记载,该花有致人昏睡的功效,这种麻醉剂主要用途在于服用后致睡以阻止针灸疼痛以及缓减伤痛。曼陀罗的叶、花、果、根均可作药用,各部分都含有东莨菪碱、莨菪碱及少许阿托品等生物碱。这几种生物碱都有麻醉作用。其中以花的含量为最高,约占0. 43%,这说明曼陀罗花的麻醉效果较叶、果、根更佳。到南宋时,以曼陀罗花作为麻醉药用于针灸治疗已经相当普遍。
(2)押不庐。周革草《癸辛杂志》说:“回回国有药名押不庐者,土人采之,每以少许磨酒饮人,则通身麻痹而死,至三日少以别药投之即活。”押不庐,李时珍《本草纲目》也曾于以著录。
(3)草乌末。顾名思义,草乌末就是用草乌研磨的粉末。草乌是中医的常用药物。据现代科学分析,草乌中含有乌头碱,乌头碱对人体的各种神经末梢及神经中枢具有先兴奋后麻醉的作用,某种程度下相当于毒药。
(4)醉鱼草。又叫闹鱼草,马钱科落叶灌木。花和叶含有醉鱼草甙和醉鱼草黄酮甙。其麻醉性能,对鱼类尤甚。醉鱼草对人类麻痹性能也很大,人误食其花,不久便出现口干舌燥、头晕、胸闷、呼吸困难、四肢麻木等症状。虽然主张“醉鱼草说”不乏其人,但据蒙汗药“醉人而不伤人”这一条来说,“醉鱼草说”似乎不符。
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剂吗?
东汉华佗的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剂。传说华佗曾经试图利用麻沸散给关羽刮骨疗毒,被拒绝,关公在没有接受麻醉的情况下进行了手术。后来华佗建议曹操利用麻沸散进行开颅手术,遭到曹操的猜忌而被处死。麻沸散的配方被狱卒的妻子烧掉,华佗的麻沸散配方就此失传。
传说麻沸散的配方由曼陀罗花1斤,生草乌、香白芷、当归、川芎各4钱,南天星1钱,共6味药组成。还有说是由羊踯躅3钱、茉莉花根1钱、当归3两、菖蒲3分组成。据后人考证,这些都不是华佗的原始处方。唐代孙思邈曾编集一本《华佗神方》,里面有麻沸散配方的记载,其组成是羊踯躅9克、茉莉花根3克、当归30克、菖蒲0.9克,水煎服一碗。
何谓“铃医”?
铃医,指游走江湖的民间医生,亦称“走乡医”、“串医”或“走乡药郎”。铃医古代已有,宋元时盛行,大多数是家传师授,他们有的肩挑药囊,悬挂葫芦;有的肩背药箱,手摇铜铃、串铃或弹拍竹鼓;有的铃医还慢步呼喊治病用药及介绍用法及疗效。铃医以摇铃来招徕病家,但是别以为摇着铃为人看病,就是不学无术的江湖郎中。实际上,作为我国医学史上重要一页的铃医医术在古代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古代的华佗、扁鹊都是名医。
晋代的灸治专家鲍姑是广东海南太守鲍靓的女儿、著名学者葛洪的妻子,她跟父亲和丈夫学习医术,走南闯北摇铃为人治病,用灸法救死扶伤,为民众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为此,海南曾修建一座“越岗院”(后改为三元宫),并塑像纪念她。宋代的外科能手张小娘子也是一位有名的铃医。她原先是家庭妇女,一位年迈的铃医见她贤达明礼,便赠她一部《痈疽异方》,并教她割痈等医术,使她成为一个精通外科、治疮有奇效的铃医。后来,她把医术传授给丈夫张生,夫妻俩都成为名扬四海的铃医。至于铃医的药方,在我国宋代名医赵学敏所编撰的《串雅内编》里多有记载。
铃医手拿的串铃为何叫“虎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