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其实很有趣儿
3737000000042

第42章 【文学·诗词】(4)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在盛唐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在陶谢之后使山水田园诗达到了新的高峰,在当时及后世都有重大影响。

何为边塞诗,是在边境写的诗吗?

边塞诗指以边塞生活为题材的诗歌。形成于盛唐时期,代表人物为高适、岑参;此外盛唐的王之涣、王翰、王昌龄、崔颢、李欣,中唐的卢纶、李益等,亦均为边塞诗名家。

边塞诗的作者大都具有边塞生活的经历,如高适曾弃官投奔河西节度使哥舒翰,任掌书记;岑参曾两度从军,为安西节度使府掌书记及安西北庭节度判官。

边塞诗在内容上常常描写军旅生活和边塞风光,表达慷慨从戎、不畏艰苦、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抒发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高适《燕歌行》等,都是边塞诗的名篇。此外,有些边塞诗反映征夫思妇的幽怨,有些也反映了唐代内部的各种矛盾。

边塞诗大都气势奔放、情辞慷慨、苍凉悲壮。如高适的代表作《燕歌行》,把大漠风光与艰苦的战争交融在一起,既激昂奔放,又苍凉悲壮。

李白为何有“诗仙”之誉?

凡谈古诗,必称李白。我国古代大诗人李白(701~726年),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他才华横溢,诗风奇特,有飘逸如仙之意境。同代诗人贺知章推崇李白,溢美其为“谪仙”。宋代诗论家严羽撰《沧浪诗话》云:“人言太白仙才,长吉(李贺)鬼才,不然。太白天仙之词,长吉鬼仙之词年。”明代诗词大家杨慎的《升庵诗话》则说:“李白神于诗。杜甫圣于诗。”后世评诗家冠于李白的“仙”与“神”,均因其诗而得,遂使李白“诗仙”的雅号广为流传。

李白的诗歌想象丰富而奇特。他的“狂风吹我心.两挂咸阳树”、“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即西”,都以奇特的想象力表达了对长安和诗友的怀念。他的一些诗往往通过幻想的方式来表情达意,如《古风》“西上莲花山”和《月下独酌》。在七言歌行中,李白丰富奇特的想象力表现得最为突出。

李白诗想象的丰富奇特,与他善于利用神话传说题材有关。《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都运用了神话传说,借以构造出色彩缤纷、惊心动魄的境界,被人评为“变幻错综”、“奇之又奇”。

贺知章在见其人、读其诗之后,就慨叹说:“子,谪仙人也!”

杜甫为何被称作“诗圣”?

“诗圣”的说法一般认为来源于南宋诗人杨万里,他的《江西宗派诗序》说:“苏、李之诗,子列子之御风也。杜、黄之诗,灵均之乘桂舟、驾玉车也。无待者,神于诗者欤?有待而未尝有待者,圣于诗者欤?”杨万里的这个观点,后人在评价杜甫时,多加以引述。到了明末,终生研究杜甫的王嗣爽,开始正式称杜甫为“诗圣”,他在《梦杜少陵作》诗中说:“青莲号诗仙,我翁号诗圣。”又在《浣花草堂二首》之二中说:“诗圣神交盖有年。”

宋人称杜甫“圣于诗者”,主要是指杜甫在诗歌史上的“集大成”地位,认为他无体不工、无美不备。这一认识最早发之于唐代诗人元稹的《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宋代文人苏轼、秦观也有类似的看法。

后世把杜甫简称为“诗圣”,则突出了其道德含义,认为杜甫诗所展现的人格魅力,集中了儒家文化传统里的一些最重要的品质和情怀,如忠义仁爱、忧国忧民等。郭沫若在为杜甫写的对联中,称杜甫为“诗中圣哲”,也是这个意思,这也符合杜诗中的儒学内涵。

杜甫的诗歌为什么被称作“诗史”?

杜甫的诗歌有“诗史”之称,主要在于他的诗歌准确而深刻地反映了现实,表达了包括诗人在内的广大人民的思想感情。

就反映现实而言,杜甫的大部分诗作涉及玄宗、肃宗、代宗三朝现实,举凡政治、军事、经济以及人民生活的重大问题,都有所反映。《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以及“三吏”、“三别”都是其中的代表作。

杜诗反映社会现实,并非客观叙事,而是在叙事时表现更深刻的现实——包括诗人自己和广大人民的思想感情。诗人个人生活和内心世界的表述,也是时代和社会的写真。杜甫在这方面把个人命运同国家命运、把个人情感同大众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反映了深刻而广阔的现实。清人浦起龙就此评价道:“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读杜心解》)

李贺为什么被称为“诗鬼”?

李贺(790~816年),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李昌谷、李奉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自称陇西长吉、庞眉书客、唐诸王孙、李长吉。

李贺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外出时背一破囊,得句即写投囊中,暮归足成诗篇。虽家道没落,但李贺志向远大,勤奋苦学,博览群书,顺利通过河南府试,获得了“乡贡进士”的资格。但李贺的竞争者毁谤他,说他父名晋肃,当避父讳,不得举进士。礼部官员昏庸草率,李贺虽应举赴京、却未能应试,遭落第。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卒。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其诗有相当一部分以神仙鬼魅为题材,诗中鬼魅横行:“鬼灯如漆点松花”,“鬼雨洒空草”,“秋坟鬼唱鲍家诗”,“百年老鹗成木魅”,幽灵出没,阴森可怖。故后人称其为“鬼才”(宋祁),有人责其“牛鬼蛇神太盛”(张素臣),有的则径称其为“诗鬼”。

李商隐为何会被视作朦胧诗鼻祖?

李商隐的诗歌深婉见长,有些诗迷离恍惚、晦涩费解,与现代的朦胧诗有一定的类似,故有人认为李商隐的诗即是古代的朦胧诗。

李商隐诗歌创作很少直抒胸臆,而是致力于婉曲见意,有时甚至是刻意求深求曲。这主要表现在:借助环境景物的描绘来渲染气氛、烘托情思,如《射日》;驱遣想象,将实事实情化作虚拟的情境,如《夜雨寄北》;编织绮丽文字、大量运用典故,造成光怪陆离、朦胧隐约的诗歌意象,如《锦瑟》;大量运用比兴寄托手法,托彼言此,如《嫦娥》。而大量的无题诗则更是如此。

这些诗作婉曲见意的表现形式,与“深情绵邈”的内涵相结合,表现出“寄托深而措辞婉”(叶燮《原诗》)的“深婉”风格。其诗往往寄兴深微,寓意空灵,索解无端,而又余味无穷。其中部分作品旨意难明,成为千古揭不破的“诗迷”。

词的形成是从何时开始的?

词是一种格律化了的杂言体诗歌,它的兴起和发展与音乐密切相关。隋唐时期,从西域(还有外国)传入的音乐逐渐和汉族的传统音乐融合,产生了与雅乐相对的燕乐,词就是和这种新兴音乐的乐曲相配的歌词。

词作为合乐的诗体,是先有曲调,再按其曲拍调谱来填制歌词。按乐填词早在南朝就已出现了,如梁武帝萧衍《江南弄》七曲,可以说是词的滥觞。隋文帝《上寿歌辞》、隋炀帝《夜饮朝眠曲》都已具备词的雏形。

唐初,音乐歌舞有声有词,词所配合的乐曲变化多端,歌词短长错落,严格意义上的词就此出现。

盛唐时,词逐步发展成一种独立的诗歌体裁。唐玄宗有曲子词《好时光》,李白有《菩萨蛮》、《忆秦娥》、《清平乐》等10余首。中唐以后,张志和、白居易、刘禹锡也偶尔为之。

晚唐、五代,以温庭筠、韦庄为代表的花间词派以及南唐二主、冯延巳的词作,已经是词的成熟之作。

入宋,词的创作蔚成大观。北宋晏殊、欧阳修词创作主要在于继承“花间”词派的余绪;张先则创制慢词,为词体的变革奠定了基础;晏几道在思想内容上为宋词革新开了先例,完成了由唐入宋的过渡。柳永大量创作慢词,扩大了词的体制,而苏轼则为宋词的发展打开了新局面。秦观、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竟相发展的繁荣局面。北宋后期,周邦彦兼采众家之长,促进了词体的成熟。

南宋时,词作大家李清照、陆游、辛弃疾、姜夔、吴文英等人,其创作一方面朝着雅化、文人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继续合乐应歌,与民间抒情小调融合,蜕变为曲,为元曲而开先河。

词的令、引、近、慢都指什么?

令、引、近、慢是词的四种体制。它们之间的区别原本在于音乐节奏的不同,脱离音乐则可视为长短的不同。此外,小令、中调、长调也都是相同性质的概念。

令即令曲,也叫小令,音乐上每片4拍,一般比较短(清人毛先舒《填词名解》说“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在文人创作中盛行较早。如《如梦令》、《浪淘沙令》等。

近、引在音乐上每片6拍,可增辅拍;长短适中,所以又叫中调(毛氏说“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如《阳关引》、《祝英台近》等。

慢即慢曲、慢词,音乐上每片8拍,比较舒缓,较长,故也叫“长调”,字数在91字以上,长的可达200余字。长调虽在唐五代时已有,但盛行在北宋中叶以后,如《雨霖铃慢》、《木兰花慢》等。

此外,词除了小令外,一般都要分段落,一段叫“一片”。多数词分为两片,即上、下片,也叫上、下阕,或前、后阕。慢词有多至三四片的。分两片的叫双调,不分片的叫单调。

豪放派有哪些风格特点? 豪放派是与婉约派相对的宋词风格流派。豪放作为文学风格,最早见于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意思是豪迈放纵。北宋苏轼第一个用“豪放”评词,并开始写作打破传统词风的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南宋辛弃疾继而致力于豪放派词的创作,南宋人遂把苏、辛作为豪放派的代表。

豪放派具有以下特点: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写词,用典较多,不拘守音律;但有时失于粗疏平直,甚或涉于狂怪叫嚣。豪放派的代表继苏、辛之后,又有黄庭坚、晁补之、贺铸、陈与义、叶梦德、朱敦儒、张孝祥、张元斡、刘克庄、陈亮、刘过等人。

婉约派有哪些风格特点?

婉约派是与豪放派相对的宋词风格流派。婉约是宛转含蓄之意,魏晋六朝时用以形容文学辞典。词的婉转柔美风格渊源于其合乐演唱的方式。场合无非是宫廷贵家、秦楼楚馆,目的多为娱宾遣兴,歌词的内容不外离愁别绪、闺情绮怨。唐朝《花间集》开“香软”词风先河,宋朝承其余绪,婉约词风盛行。

婉约词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内容比较窄狭;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词家正宗的观念。

婉约派的代表有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人。

“北宋第一家”指的是哪家?

欧阳修以其在散文方面的卓越成就,被称为“唐宋八大家”的北宋“第一家”。

欧阳修曾自编作品集,题名《居士集》。其文按体裁的不同可以概括为五类。一是直陈时事的政论、以古喻今的史论和专门探讨文章得失的文论。政论的重要作品如《原弊》,史论的著名篇章如《五代史伶官传序》;文论多半是与友人或青年后学的书信,如《答吴充秀才书》。二是山水游记和亭园堂院记。通过描绘山水景物以及记述亭园堂院的兴废始末,来褒扬有关人物,寄托自己的理想和爱憎,或抒发个人感受,如《醉翁亭记》、《真州东园记》等。三是为别人诗文集所写的序跋,如《梅圣俞诗集序》。四是辞赋,变“律体”为“散体”,对赋的发展具有开拓意义,如《秋声赋》。五是随笔,记录前朝掌故、奇闻轶事或典章名物,内容广泛,开宋代笔记文创作的先声。

欧阳修的散文对宋代散文的发展与繁荣起到了巨大的表率作用。欧阳修的诗词创作成就虽不及散文,但也颇具特色。他学习韩愈“以文为诗”,表现出议论化、散文化的倾向,但避免了险怪生僻,语言生动流畅。代表作有《戏答元珍》、《紫石屏歌》。

“词家之冠”是说周邦彦吗?

周邦彦(1056~1121年),北宋词人,婉约派词人的代表。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因献《汴京赋》得官,但官职一直不高。他精通音律,能自度曲。晚年被宋徽宗任命为国家最高音乐机关——大晟府提举官,审定音律,制乐作曲。

周邦彦诗、词、文、赋无所不擅,但在他生前即为词名所掩,诗、文多零落不传。有《清真词》行世。

周邦彦词集《清真词》2卷,以号名;又名《片玉集》,是南宋刘肃为周词注本作序时所名。清真词思想内容单薄,有的表现相思恋情,’怀古伤今,如《西河·金陵怀古》、《浪淘沙漫.“晓阴重”》等;有的抒写羁旅行役之感,如《琐窗寒·寒食》等。

周邦彦词艺术成就颇高,集婉约派词艺之大成。还善于运用典故,融化六朝小赋及唐人诗句入词,讲究语言的声调色泽,形成了富丽精工而音调谐美的语言风格。

周词影响巨大,“贵人、学士、妓女,知美成词为可爱”,甚为流行。同时,周词还下启一代词风,开南宋姜夔、张炎一派。后世评周词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

散曲是音乐的一种吗?

散曲是兴盛于元代的诗歌形式,又称“清曲”、“乐府”。由于这种诗歌样式在元代最为兴盛,故后人常以元曲与汉赋、唐诗、宋词并称。

散曲是在宋、金时代民谣俚曲的音乐基础和发达的说唱艺术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宋、金是散曲的萌芽时期,金末散曲已经成熟,元开始散曲创作是散曲正式成为诗歌形式的重要标志。至元代,散曲进入繁荣时期。

散曲类似于词,都是长短句形式,但又有自己的特点:可以在正字之外加衬字,多加在句首或句中,更为灵活,更适合使用口语;曲韵与词韵不同,用当时的北方话音韵,全篇通押一韵、不换韵,但四声可通协,韵字可复用;对仗形式更丰富,有三句、四句、隔句、联珠对等方式。

明代“前七子”都有谁?

“前七子”是明代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中心,包括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在内的文学流派。

弘治、正德年间,李梦阳、何景明针对当时虚饰、萎弱的文风,鄙弃自西汉以下的所有散文以及自中唐以下的所有诗歌,提倡复古,强调文章学习秦汉,古诗推崇汉魏,近体宗法盛唐。他们的主张被当时许多文人接受,于是形成了影响广泛的复古运动。

“前七子”力倡复古,影响甚巨。当时的唐诗选集,均遵从他们的主张而只收中唐以前的诗歌。作为“后七子”的前导,他们影响明代文坛达百年之久。但由于过分强调复古,他们的作品创造性显得不足,有的甚至沦为“高处是古人影子耳,其下者已落近代之口”,给文坛带来了新的流弊。

明代“后七子”都有谁?

“后七子”是明嘉靖、隆庆年间的文学流派。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成员包括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因在“前七子”之后,故称“后七子”,又有“嘉靖七子”之称。

“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汉魏、盛唐为楷模,称“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其创作则“无一语作汉以后,亦无一字不出汉以前”,较“前七子”更为绝对。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了高潮。“后七子”在文坛上活跃的时间比“前七子”长。

“后七子”的创作总体上没有脱离对前人的模仿,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有些人后来已表现出某种重视独创和性灵的倾向。故清初仍有人接受他们的观点,创作上也受其影响。

《玉台新咏》是怎样的一部诗歌总集?

《玉台新咏》是古代诗总集,南朝徐陵所编。书中收录东周至南朝梁代的诗歌,共计769首,计有五言诗8卷,歌行1卷,五言四句诗1卷,其中大多为自汉至梁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