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现在的说法,元旦和春节并不是一回事,但在古书上的元旦就是今天的春节,即农历新年的通称。
之所以有如此一说,是由于1912年改用现行公历(格里历)把格里历新年称为“元旦”,而把传统的元旦称为“春节”了,这是一种移花接木的方法,很容易造成不知真相的人们的误解,认为古书上的元旦就是现今的格里历“元旦”了。其实这是不正确的,此“元旦”非彼“元旦”,古元旦即今天的春节是我国的传统的年节,而格里历元旦(民间俗称阳历年)是从西方传来的,并不是我们的传统节日。
中国古代历法有多少种?
有名称可考的中国古代历法,据记载,包括已颁行的和未颁行的,共有以下115种。
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历术甲子历、太初历、三统历、四分历、七曜术、乾象历、黄初历、太和历、景初历、泰始历、刘智历、乾度历、通历、永和历、三纪甲子历、玄始历、永初历、三宣元历、既往七曜历、元嘉历、建元历、大明历、景明历、神龟历、正光历、兴和历、大同历、九宫行答历、七曜律历、天保历、北周历、灵宪历、天和历、刘孝孙历、甲寅元历、孟宾历、大象历、开皇历、七曜新术、张胄玄历、皇极历、大业历、戊寅元历、符天历、麟德历、经纬历、光宅历、神龙历、九执历、大衍历、干岁历、七曜历、至德历、五纪历、正元历、观象历、宣明历、崇元历、万分历、永昌历、正象历、调元历、中正历、齐政历、明元历、钦天历、应天历、乾元历、至道历、辽大明历、仪天历、乾兴历、崇天历、明天历、奉元历、十二气历、观天历、占天历、纪元历、大明历、大明历、统元历、乾道历、淳熙历、知微历、乙未元历、五星再聚历、会元历、统天历、开禧历、西征戌午元历、淳祐历、会天历、万元历、成天历、本天历、授时历、宝鉴历、回回历、大统历、圣寿万年历、黄钟历、西域历、新法历、晓庵历、顺治历、时宪历、癸卯元历、天历。
农历月份还有哪些别称?
一月:正月、端月、征月、开岁、华岁、早春、孟春、新正。
二月:命月、如月、丽月、杏月、酣香、仲春。
三月:蚕月、桃月、桐月、季春、晓春、鸢时、桃良、樱笋。
四月:余月、阴月、梅月、清和月、初夏、孟夏、正阳、朱明。
五月:皋月、榴月、蒲月、仲夏、郁蒸、天中。
六月:且月、焦月、荷月、暑月、伏月、精阳、季夏。
七月:相月、兰月、凉月、瓜月、巧月、孟秋、初秋、早秋。
八月:壮月、桂月、仲秋、中秋、正秋、仲商。
九月:玄月、菊月、青女月、季秋、穷秋、抄秋。
十月:阴月、良月、正阴月、小阳春、初冬、开冬、孟冬。
十一月:幸月、畅月、仲冬。
十二月:涂月、蜡月、腊月、季冬、暮冬、残冬、末冬、嘉平月。
为什么冬至开始“数九”呢?而不是“数十”呢?
所谓数九,就是从冬至(或其次日)这一天开始,连数九个九日,名为“连冬起九”。九九八十一日之后,时节已是惊蛰、春分之间,寒消暖至,冬尽春来,俗称“九九艳阳天”,因而数九又名“九九消寒”,古人就以这种方式来捱过冬季的漫长严寒。
数九消寒的方式各异,形态自别,民间流行的是“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另外还有一个版本的九九歌,读来则又是另一番风味:一九二九,相唤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筚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穷汉街头舞,不要舞,不要舞。还有春寒四十五,六九五十四,苍蝇躲层次,七九六十三,布衲两肩摊。八九七十二,猪狗寻阴地,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要伸脚睦,蚊虫跳蚤出。
穷人的日子一年四季都不好过,而不仅仅是冬天。但歌谣不作过多表述,只让它结束在一个带点苦意的玩笑调侃里,颇具黑色幽默。
为什么有冬三九,夏三伏之说?
“三九”指的是冬至以后第三个9天,大约在1月12日到20日前后。“三伏”指的是初伏、中伏和末伏,基本上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
冬至一年中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因此这一天地球表面获得的太阳光照射最少。但是冬至不是气温最低的一天,冬至后,尽管太阳光照射时间增加,但地面热量支出仍多于收入。所以,地面气温接着降低,到了地面受到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相同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时,天气才会是最冷的时候。这时大约在一月中下旬(三九),才会说“冷在三九”。因为同样的原因,夏至的那天是我国许多地区白昼时间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太阳辐射最强的一天。即使夏至以后,我国得到的太阳辐射逐渐减少,然而地面吸收的热量仍大于放出的热量,热量在继续缓慢上升,到了7月下旬前后,大气的热量吸收与放出处于平等的状态,我国在部分地区气温出现最高,所以有“热在三伏”之说。
万年历是谁提出来的?
万年历,是记录一定时间范围内具体阳历与阴历日期的年历,是为了方便有需要的人查询使用的。“万年”只是一种象征,表示时间跨度大。
相传,西周时期有位叫做万年的樵夫,非常爱观察和思考,除了做工之外就是思索怎样精确地确定时间。他最开始是根据太阳在一天中的移动变化设计了一个“日晷仪”,刚开始日晷仪确实能方便计时,但是一到阴雨天,日晷仪就失去了作用。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后来万年终于利用滴水的方法成功实现每天计时。
以后万年更细心地研究节令变化,经过了数十个寒暑,终于归纳出节令变化的规律并命名为“太阳历”。当万年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呈给皇帝祖乙时,他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祖乙深受感动,就把太阳历改为“万年历”,并封万年为“日月寿星”。这就是“万年历”的由来。
“十二时辰”所指具体时刻是什么?
古人用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
子时,夜半(23点至1点)。丑时,鸡鸣(1点至3点)。寅时,平旦(3点至5点)。卯时,日出(5点至7点)。辰时,食时(7点至9点)。巳时,隅中(9点至11点)。午时,日中(11点至13点)。未时,日映(13点至15点)。申时,哺时(15点至17点)。酉时,日落(17点至19点)。戌时,黄昏(19点至21点)。亥时,人定(21点至23点)。
人的生辰八字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人的生辰八字(也称“庚帖”)是怎样计算出来的?这得从干支纪年法、干支纪月法、干支纪日法、干支纪时法依次说起。
干支纪年法。如甲子为第一年,乙丑为第二年,丙寅为第三年……六十年为一周。一周完了,再由甲子年起,周而复始,循环下去。例如1929年是农历己巳年,1930年是农历庚午年……到1989年又是农历己巳年。我们在日历上看到的己巳年、庚午年,就是按干支纪年这种方法排列下来的。阳历年份除以60的余数减3便得该年农历干支序号数,再查上面的干支表便得干支年纪。如果序号数小于、等于零则干支序号数加60。例如,求1991年干支:19 91÷60一33余11,年干支序号数=11-3—8。查干支表知该年为辛未年。又如求1983年干支:1983÷60一33余3,干支序号=3-3=0,加上60,查干支表知该年为癸亥。
干支纪月法。干支纪月法未普遍实行,主要为星相家推算八字用。其方法为: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为戌寅;丙或辛之年正月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月为壬寅,戌或癸之年正月为甲寅。正月之干支知道了,其余月可按六十甲子的序推知。
干支纪日法 甲子为第一日,乙丑为第二日,丙寅为第三日……60日为一周。一周完了再由甲子日起,周而复始,循环下去。例如农历己巳年(1989年)正月初一是丁酉日,初二是戊戌日……到三月初一正好是60天,因此三月初二又是丁酉日。
干支纪时法。一天中时辰的地支也是确定的,所以二十四小时配十二地支,由夜间十一点至凌晨一点为子时,凌晨一点至三点为丑时,其余照推。时的天干由该日所对天干推求,其歌诀如下。
甲乙还生甲,乙庚丙作初,丙辛从戌起,丁壬庚子居,戊癸何方发,壬子是真途。
即若该日是甲或乙的,在子时上配上甲为甲子;若逢乙或庚的,在子时上配上丙为丙子;丙辛日子时配上戌为戊子;丁壬为庚子;戊癸日为王子。知道了子时的干支,便可推知其余。
中国为什么把一周叫“一星期”呢?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廷宣布停止乡试、会试,废除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成立“学部”,袁嘉谷即奉命调入学部筹建编译图书局,后任该局首任局长。编译图书局下设编书课、译书课,任务是研究编写“统一国之用”的官定各种教材。各种教科书的编写中自然会遇到一个“新名词”该怎么处理的问题。1909年,编译图书局设立了一个新机构统一规范教科书中的名词术语。袁嘉谷亲自参加了这个馆的工作,主持制定了很多统一的名称。把七日一周制定为中国自己的“星期”,就是在袁嘉谷主持下制定的。
我国古代历法把二十八宿按曰、月、火、水、木、金、土的次序排列,七日一周,周而复始,称为“七曜”;西洋历法中的“七日为一周”,跟我国的“七曜”暗合;日本的“七曜日”更是与其如出一辙。但袁嘉谷感到不顺口,使用起来不方便,与同事们商量后,将一周称一星期,以“星期日、星期一……星期六”依次指称周内各日。
这就是既与国际“七日一周”制“接轨”,又具中国特色的“星期”的由来。
阳历、阴历和阴阳历有什么区别?
阳历,年的时间长度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根据,一年的时间长度大约是365. 2422日,即365天5个多小时,阳历取整数,平年365天(大月31天、小月30天、2月28天),四年一闰(2月29天),闰年为366天。阳历与月亮圆缺无关。现在国际上通用的公历就是阳历。
阴历,每月的时间长度是以月亮圆缺交替一次为根据,月亮圆缺变化一次大约是29.5天,为形成整数,排列为大月30天,小月29天,平均为29.5天。一年则为354天,每年的总日数比阳历少11天,经过若干年之后,就会出现六月飞雪、十二月酷暑之怪现象。这种日期与季节不对应,不利于农业生产。在历史上也称阴历为太阴历。
阴阳历,每月日数与阴历相同,但年的总日数上以设闰月来与阳历中的年总日数相接近。我国在春秋时代创造了“十九年七闰法”,即19年里面7年算是闰年,闰年多加出一个月来,为13个月,这样安排和调节的结果,阴阳历既反映了月亮的圆缺,也与随阳历而来的气候冷热变化相适应了。我国现在使用的农历就是阴阳历。不少人将农历理解为阴历,这是错误的。
每年春节的公历日期变化有规律吗?
由于春节是按农历来计的,它与公历是两种不同的历法,故每年春节的公历日期总是变化的,当你阅读完上一条目“阳历、阴历和阴阳历有什么区别”之后,就会发现二者之间有三条规律可循。
第一条,如果上一年没有闰月,本年春节要比上一年提前11天到来。如,1999年没有闰月,故2000年农历的春节(2月5日),比1999年提前11天(2月16日)o这是因为农历无闰月时,一年的总日数为354天,比公历少11天。
第二条,如果上一年农历有闰月,本年春节要比上一年推迟19天到来。如1982年农历有闰月(闰4月),1983年春节在公历2月13日,比1982年春节(1月25日)推迟19天。这是因为农历有闰月时,一年的总日数则比公历多19天。
第三条,春节所在公历日期为19年重复一次。如1981年的春节是在2月5日,19年后的2000年,春节也在2月5日。1980年的春节是在公历2月16日,19年后的1999年的春节也在公历2月16日。
我国为什么重视立春这个节气?
立春俗称“打春”,多半在正月,有时也在腊月,阳历2月4日前后,民间习惯把它作为春季的开始。农谚说:“立春三日,百草发芽。”这时,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土壤逐渐解冻,气温缓慢上升,万物开始萌芽。一年分24节气。立春是第一个,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开始。我国习惯上把立春作为春季开始的节气,气温回升,大地复苏从这天起,由南到北,春耕陆续开始。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自古重视农业。《礼记·月令》记载:周天子以立春之日亲率公卿诸侯大夫迎春于东郊,行布德施惠之令。《事物记原》载:“周公始创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后世,历代都要在这天举行鞭春之礼,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旧俗,立春前一日要迎春,第二天立春时分,地方官率僚属、农民鞭春。阴阳官先要举行一定的传统仪规,地方官也要主持迎春仪程,分为初献爵、亚献爵、终献爵。然后执彩鞭击打春牛三匝,礼毕回署。众农民将泥塑春牛打烂。山西民间有些地方把春牛打烂后,将士分别带回,洒在自己地里。吕粱习惯这天在门上贴“宜春”二字,晋东南习惯用春牛土涂于耕牛角,说可以避牛瘟。晋南讲究用春牛土净灶,据说可以祛蚍蜉。山两民间艺人喜欢在迎春日做小泥牛。称春牛,送往各家,谓之送春,主人要给送者以报酬。立春节,女孩子剪彩为燕,称春鸡,喜欢戴在头上。乡宁用娟制小娃娃,称春娃,佩戴在孩子们身上。晋东南缝小布袋,内装豆谷杂粮,挂在耕牛角上,意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平安吉祥。立春民间还讲究吃萝卜、姜葱、面饼,称“咬春”。运城地区新嫁女,娘家要接回,称“迎春”。临汾地区则习惯请女婿吃春饼。
所有这些习俗,目的在于希望有个风调雨顺的好年景,同时激励人们勤于耕耘。民谚:“立春一日,百草回芽”,“春打六九头,遍地走黄牛”,“春耕深一寸,顶上一次粪”,“春不忙,秋后无粮”,“立春一过雨水来,农田活计早安排”。
最早的历书是《夏小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