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渠阁、天禄阁、麒麟阁都是汉初由萧何主持建造的。石渠阁用来藏“入关所得秦之图籍”,天禄阁、麒麟阁用来“藏秘书、处贤才”。从汉宣帝(公元前73年~公元前49年)时期开始,石渠阁、天禄阁已成为校书和著述之所。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诏诸儒讲《五经》同异于石渠阁,由太子太傅萧望之平奏其议,宣帝亲自临决。其后称帝时,刘向、刘歆的大规模校书则是在天禄阁进行的。
东汉以后,兰台和东观开始成为重要的图书典藏编纂机构。兰台在西汉时为典藏御史台藏书之所,由御史中丞掌管,又设兰台令史六人,他们除负责收藏图书,还要负责监察劾奏百官。进入东汉后,兰台成为最主要的藏书、校书及编纂国史的机构。据《后汉书》记载,明帝永平五年(62年),任命班固为兰台令史,与陈宗、尹敏、孟异等共同撰写《世祖本纪》。此外,班固与贾逵、傅毅等人还曾一起“共典校书”。
隋唐五代有哪些编纂机构?
隋唐五代的政府图书编纂机构主要有秘书省、弘文馆、集贤院、史馆等。
隋代沿袭南北朝,图书事业的领导机构主要是秘书省。唐代秘书省是当时中央“六省”之一。设秘书监一人、少监二人、丞一人。下辖著作、太史二局。并在机构编制中增设各类技术人员,如熟纸匠、装潢匠、笔匠等。唐高宗和武周时期曾分别将秘书省改称兰台和麟台,不久复称旧名。唐代的编纂机构复杂,除秘书省外还有一些文馆,如弘文馆、集贤院、史馆等,这就正式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馆阁制度。此后馆阁逐渐取代了秘书省,成为政府的主要编纂机构,秘书省则“但主书写校勘而已”。
弘文馆设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初称修文馆,位置在门下省旁边。唐太宗即位后,为阐扬文教,在弘文殿中聚集四部书二十余万卷,乃将修文馆移至殿侧,改称弘文馆,弘文馆主要职责为详正图籍,并参议国家大事。
集贤院设于唐玄宗开元五年(717年),最初称乾元院,负责在乾元殿东廊下写四部书以充内库。次年(718年),乾元院改称丽正修书院,十三年(725年),又改称集贤院。集贤院的主要职责为“刊缉经籍”,如搜求佚书,网罗贤才,民间若有水平较高的著作,或有切实可行的谋略,则“考其学术以闻”,其日常工作则为撰集文章、校理经籍。
宋代有哪些图书编纂机构?
宋代政府图书编纂机构比起唐代来更为复杂,有崇文院、秘书监、著作局、太史院、会要所等。
崇文院的前身为三馆书院,是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创建的,三馆即史馆、昭文馆、集贤院。端拱元年(988年),又在崇文院中堂建秘阁,藏三馆书籍真本及古画墨迹等,仍与三馆总称崇文院。昭文馆掌经史子集四库图籍及修写校雠之事。史馆掌修日历及图书之事,监修国史。集贤院掌同昭文馆。秘阁藏三馆真本书籍及书画。
宋代的秘书省的主要工作是掌管祭祀祝版之类,与崇文院互不统属。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恢复秘书省的职能,改三馆职事官为秘书省职事官。秘书省置监、少监、丞各一人。秘书省分四案:国史案掌编修日历、会要、国史;太史案掌太史、天文、浑仪等事;经籍案掌典籍之事;知杂案掌本省杂事。
著作局、太史院、会要所都是隶属于秘书监的。著作局平时的任务是修撰日历,遇修国史则开国史院,遇修实录则开实录院。太史院掌测绘天文考定历法。下设天文院负责观测天象,印历所雕印历书。会要所是专门编辑本朝会要的机构。唐代就有会要,会要是以事类为纬,分目排列,记录某一朝代或一个时期的典章制度。到了宋代,政府专门设立了会要所,北宋修会要三次,南宋修会要七次,共2441卷。
明清政府有哪些图书编纂机构?
明清时代,政府的主要编纂机构为翰林院。明朝建立之前,吴元年(1363年),初置翰林国史院,设学士、侍讲学士等官。洪武元年(1368年),改为翰林院。翰林院主要掌管制诰(即皇帝的诏令)、史册、文翰之事。凡经筵日讲、纂修实录、玉牒、史志诸书,编纂六曹章奏,皆奉敕而统承之。史官掌修国史。凡天文、地理、宗潢、礼乐、兵刑诸大政,及诏敕、书檄,皆籍而记之,以备实录,国家有纂修著作之书,则分掌考辑撰述之事。
清初设内三院,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兼有后来内阁与翰林院之职。顺治十五年(1658年),改内三院为内阁,又另设翰林院。十八年(1661年),又并归内三院。康熙九年(1670年),内三院复改为内阁,始又恢复翰林院。清代自内三院分为内阁和翰林院后,内阁仍是一个重要的政府编纂机构。清政府在编纂某些大型书籍时,常常在内阁中为此专门设立一个机构,如“内阁实录馆”、“内阁三礼馆”、“内阁三通馆”、“内阁一统志馆”、“内阁明纪纲目馆”、“内阁八旗满洲氏族通谱馆”等。另有一些虽然不属于内阁,如玉牒馆属宗人府、方略馆属军机处、武英殿属内务府,但各书在修纂时,按例要派内阁大学士为监修总裁官。
古代图书的几种代称?
(1)青简、韦编、青编。古代没有纸张时,把字写在竹简上,用皮绳把竹简编起来,故书籍称为“青简”、“韦编”。“韦”就是用来用来编扎竹简的皮绳。“青编”即“青丝编”,以青丝编结,用来记事,因此古代记事书籍常以“青编”代称。
(2)芸帙、芸编、芸签。有了纸以后,人们为了防止虫子对书的破坏,常在书里放“芸香”,后人便用芸帙、芸编、芸签等代称书籍。
(3)坟典、坟籍。传说古代早期的典籍有“三坟五典”、“九丘八索”。“三坟五典”、“九丘八索”有时用来泛指古代典籍,而坟典、坟籍则常用做古代典籍的代称。
另外还有“缥缃”、“缃缥”等。
古代图书四部分类法是怎样的?
图书四部分类法始于三国两晋时期,当时为“甲”、“乙”、“丙”、“丁”四部。隋唐开始起,四部分类法基本定型。
(1)经部。指古代社会中的政教、纲常伦理、道德规范的教条,主要为儒家的经典。经部之下又有小类。清代的《四库全书》经部之下又分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10类。如《四书五经》、《六经》、《十三书》、《白虎通》等。
(2)史部。即历史,包括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四库全书》史部之下又分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抄、载记、时令、地理、官职、政书、目录、史评等15类。
(3)子部。是指春秋战国以来诸子之学,如《荀子》、《老子》、《庄子》、《论衡》等。
(4)集部。收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集子和文学评论、戏曲著作等。《四库全书》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5类。
古代图书有哪些装帧形式?
(1)卷轴装。又称卷子装,早期的图书装帧形式。与装裱好的书画相似。在长卷帛书、纸书的左端安装木轴,旋转卷起。敦煌石室中发现的大批唐五代写本图书,都采用这一方式。入版刻时代,图书改为册页形式,仍有一些采用卷轴装,如《开宝藏》、《赵城金藏》等。
(2)经折装。又叫梵夹装、折子装。经折装不再将长纸卷子卷成纸卷,而是将纸一反一正反复折叠,使之成为长方形的一叠。然后,将这叠书的前后各加一硬纸,予以保护。从外形上看,它已具备现代书册的形式了,只是有册无页。历代刊刻佛经道藏,多采用这种装订形式。古代奏折、书简也常采用这一形式。
(3)旋风装。旋风装可能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将经折装的书,用一整张纸,一半把书的第一页粘起来,一半把书的最后一页粘起来,等于用一整张纸把书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连书背一起包裹起来,这样就可以避免散开了。另一种形式是把单张纸不再粘成长纸去折叠,而是把一张一张写好了的书页按顺序先后鳞次相错粘到一整张纸上。然后将整纸卷成卷子,外形上仍保留卷子的形式。这种装订特点是外表仍为长卷,里面却是错落有致的书页,实为介于卷轴装和经折装之间的一种装订形式。
(4)蝴蝶装。将印好的书页,以版心中缝线为轴心,字对字地折叠。然后集数叶为一叠,排好顺序,以版口一方为准,戳齐,逐叶用糨糊粘连。再选用一张比书页略宽、略厚、略硬的纸对折,粘于版口集中的一边,以为书脊。再将上、下、左三边余幅剪齐,一部蝴蝶装的书籍就算装帧完毕。采用这种装订形式,外表与现在的平装书相似,展开阅读时,版心居中,书页朝左、右两边展开,犹如蝴蝶两翼飞舞,故称为蝴蝶装。蝴蝶装是宋元版书的主要形式,它改变了沿袭千年的卷轴形式,适应了雕版印刷的一页一版的特点,是一重大进步。
(5)包背装。将印好的书页版心向外对折,书口向外,然后用纸捻装订成册,再装上书衣,由于全书包上厚纸作皮,不见线眼,故称包背装。亦称“裹背装”。包背装出现于南宋,盛行于元代及明中期以前,著名的《永乐大典》用的就是这种形式。
(6)线装。包背装发明不久到了明代中叶出现了线装。线装书是传世古籍最常用的装订方式。它与包背装的区别是,不用整幅书页包背,而是前后各用一页书衣,打孔穿线,装订成册。其特点是解决了蝴蝶装、包背装易于脱页的问题,同时便于修补重订。线装改整幅封面为散开的前后封面,连结材料也不再用胶料,而是打眼穿线,比包背装更加牢固美观,是明、清以来雕版书籍和抄本的主要装帧形式。
古代的书有多大?
造纸术刚发明时,我国的书还是继承帛书的卷束形式,即将书卷成一个长卷,书史上称其为卷轴装书籍。这种书籍流行于东汉末年至北宋初年,最兴盛的是隋唐时期。卷轴纸书的长短取决于书的内容多少,一般在2~6米,有的则长达十多米。卷轴纸书的高度一般为40厘米,每行字数少则十多字,多则40余字,颇方便阅读。
宋代三大刻书中心都在哪里?
宋代刻书业非常繁盛,有著名的三大刻书中心。
宋代早期的刻书中心在蜀地,著名的《大藏经》是在四川成都完成刻印的。除此之外,四川还先后刻印了《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大部头类书。继成都刻书后是眉山刻书。著名的蜀刻大字本“眉山七史”,包括《宋书》、《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北周书》七部史书,就是在眉山刻印的。
浙刻的中心是杭州。北宋时,杭州就已经为国子监刻了不少书。南宋在这里建都后,官私刻书业更加兴旺发达。杭州城内棚北大街、众安桥修文坊及太庙前私人设立的书肆林立。由于刻印工匠技术熟练,纸墨工料又多选上等,许多书虽是“书棚本”,但仍不失为刻印精美的艺术品。
宋代福建刻书业主要集中于建阳和福州两地。前者以坊肆刻书著称,后者以寺院刻藏而闻名。建阳县有麻沙和书坊二镇。我国雕版印刷史上著名的“建安余氏”一族就世居于此。与余氏同时或稍后,书坊镇还有熊、陈、郑、叶等家,在其东北二十里的麻沙镇还有刘、蔡、虞诸家,也都是从宋代到明代累世从事刻书业,为历经数百年而不衰的刻书世家。
曹雪芹的祖父是印书的吗?
曹寅(1658~1712年),字楝亭,号荔轩,曹雪芹的祖父。颇受康熙的宠信,曾任通政使,江南织造等职。清代内府殿本也曾设立“分号”——扬州诗局。该局是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四月皇帝命令江南织造曹寅设立的,为内府刊印各种书籍。曹寅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奉旨校刊《全唐诗》,乃开局于扬州天宁寺,召集文人,训练刻工,并于次年雕刻完成。
《全唐诗》字体秀丽、纸墨精良、装帧考究,不仅是“康版”的典范,也是中国雕版印刷史上的佳作。从扬州诗局的受命成立、经费来源、主管人的身份及其服务对象,都说明它属于内府刻书,再看《全唐诗》的字体、纸张、雕刻、刷印、装帧等,也与武英殿本具有同样风格。此外,扬州诗局还刊行了《佩文韵府》、《集韵》、《楝亭十种》、《楝亭诗抄》等书。
古代图书外部结构包括哪些?
每册古籍内外各部分,均有固定名称。
书衣——即书的前后封衣,又称书皮、书面。书衣有布、纸两种,最常见的是用栗色毛边纸和青色连史纸做成的书衣;布料、绵绫则多施于古籍善本。
书签——用做题写书名的长方形纸条,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
书脑——线装书订线的一边。
书脊——线装书订线的侧面,相当于现代图书的书背。
书头——古籍的上端,又叫书首。
书根——古籍的下端。往往用做题写书名、卷数,靠近书脊的一端,多用于标注册数,最后一册常用做“止”字的异体字。
扉页——在书页之后,书名页之前的一页白纸。
书名页——即古籍的封面,专用题写书名,一般置于书衣及扉页之后。多以半页(一块书版的半面)刻写书名及作者,也有的以半页题书名,半页题刻版时间、刻版机构或藏版处。
古代图书的内部结构包括哪些?
正文——是古籍的主体文字。
序、跋——“序”亦作“叙”或“引”。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内容.称之为“序”或“跋”。由作者本人自己写的叫“白序”,别人写的叫“他序”。如果把这些内容放在一书的前面就称为“序”,如果把这些内容放在正文的后面就叫作“跋”或“后序”。
凡例——著作内容和编纂体例的说明文字,又称“例言”或“发凡”,一般放在正文之前。
目录——指该书的目次,是一书内容的汇集。置于正文之前,序文和凡例之后。
注释——是解释和说明正文的文字。在古书中通常采用夹注形式,用小号文字注记在正文之中。
卷末——古籍中除正文之外,还常常有一些附录性文字,一般是把较多的附录文字编排在一起,附于书后,称为“卷末”。
书尾——指一部书全文的末尾。书结尾处的文字如有缺文,俗称“不到尾”。
古代文献的产生有哪些方式?
包括“著”、“述”、“编”和“译”四类。
(1)著。古代亦称“作”、“造”、“著作”,强调“无本于前”、“前始未有”,即强调原创性。
(2)述。相对于著来说,述就是“古已有之,有所承因”,即在前人著作基础上进行解释、疏通和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