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其实很有趣儿
3737000000026

第26章 【教育·出版】(3)

四门学指的是国立学校名。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在洛阳立四门小学,因初设于京师四门,故名四门学,后与太学同在一处。立四门博士四十人,助教十二人。四门学始于此。北齐改四门小学置,隶国子监,设博士、助教各二十员,学生三百人,教授学生五经文字。隋朝沿置,博士、助教各五员,学生三百六十人。文帝开皇十三年(593年)罢。唐代的四门学为大学,隶属于国子监,设士、助教各六人,直讲四人,有生员一千三百人,五百人为七品以上及侯伯子男之子,八百人为庶人子弟之俊异者。教授儒家经典,性质与国子学、太学同,允许低品阶官员及庶人子弟就学。宋承唐制,于庆历三年(1043年)设四门学,招收八品以下官员和±庶子弟入学,一年一试,三试不中者出学,但不久被废。

国子监六馆是哪个朝代的教育形式?

唐代最高学府是国子监,分为东西两监,分别设在洛阳和长安。唐代国子监下分设六馆,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其中律、书、算三学馆是培养专才,相关的专业知识是学习的重点。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主要学习儒家经典,用来培养通才。

六馆入学的资格不同。第一等的是国子学,入国子学者须是唐朝三品以上显贵的子孙,“外藩”学生非皇子王孙不得入;太学为第二等,入太学者是唐朝五品以上官僚的子弟;四门学,供唐朝七品以上的低级官吏子弟入学就读。

国子监的所有学生都是公费就读,食宿全部由唐朝政府供给。不过,学生入学时要给老师送礼,一般情况就是一壶酒、一束干肉再加一段布帛而已。唐朝规定:国子监学生每年进行考试,考试及格即为“及第”,若再通过吏部的“释褐试”就能出去做官,但连续9年考不中就要退学。

学士、硕士和博士源于何时?

(1)学士。最早出现在周代,是指那些在学校读书的人。魏晋以后,学士是指以文字技艺供奉朝廷的官吏。南北朝以后,学士是指司文学撰述的官员。唐代翰林学士是文学侍从之臣。明代翰林院士、翰林侍读、侍讲学士是词臣的荣衔。明朝末年设有典礼院,亦置学士。学士现在专指文入学者。作为学位,大学本科毕业时,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院校授予,属于第一级学位。

(2)硕士。名称最早起源于五代,《五代史》记载:“前后左右者日益亲,则忠臣硕士日益疏。”宋代散文家曾巩在《与杜相公书》中说:“当今内自京师,外至岩野,宿师硕士,杰立相望。”硕士,在古代是指品节高尚,学问渊博的人。硕士作为学位,大学毕业生在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学习2~3年,成绩合格,论文通过者,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授予,属于第二级学位。

(3)博士。此词最早起源于战国时代。《史记·循吏列传》记载:“公议休者,鲁博士也,以高弟为鲁相。”古代博士是一种官职,是博古通今,知识渊博的人。古代的博士大体有三种职责:一是侍奉朝廷,备皇帝顾问,参与朝政;二是负责保管朝廷的文献档案,从事编撰著述;三是传授学问,培养人才。而现在博士是我国现行的第三级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高等院校或科学研究机构学习和研究3年,成绩合格,论文通过者,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授予。

鸿儒指的是什么?

“鸿”是一种体积硕大的鸟,故有“大”的意思。“儒”泛指学者,读书人。鸿儒是汉王充提出的人才培养的理想目标。他将人才分为四等:“能说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采掇传书以上书奏记者为文人;能精思著文、连结篇章者为鸿儒。故儒生过俗人,通人胜儒生,文人逾通人,鸿儒超文人。故夫鸿儒,所谓超而又超者也。”(《论衡·超奇》)他以此反对当时经学教育所培养的“章句之生”,认为教育目标应是培养博通古今、善于思考、能著书立说的“鸿儒”。

历代学校的名称主要有哪些?

(1)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至于“校”,《说文》的解释是:“从木,交声。”其原意为“木四”,即用木头或竹子围成栏格作为养马之所。后来逐渐演变为习武和比武的场所。在这里,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不仅受到内容相当广泛的军事训练,而且还要经过相当严格的各项考试。

(2)庠。音xiang,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孟子·寡人之与国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另外,商朝的学校名称还有“学”、“右学”、“左学”、“序”等。

(3)序。孟子认为,“序”就是射的意思,从文字学角度来解释,“序”从“广”,金文的“序”字,像人在“个”中射箭的样子,以表示习射之所。大致来说,军事教育是序的重要教育内容。

(4)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5)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国子监的称谓起源于何时?

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历代太学、国子监都注重考试,但考试形式方法不尽相同。汉初定岁试,后实行二岁一试。考试分口试、策试和设科射策。东汉桓帝永寿二年(156年),更定课试之法,每两年考一次,不限录取名额,以通经多寡授以不同的官职。

这种注重课试、以试取士的做法,打破了世卿世禄、任人唯亲的制度,对于选拔封建贤德之才,具有积极的意义。如唐代中央官学的旬试、岁试、毕业试;宋代太学的三舍试法;明清国子监一年积满八分为合格的积分试法。

书院是指什么?

书院为乐育人才之地,是我国古代公众教育制度的一种,类似学校的教育机构。官办书院始于唐、盛于宋,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古代书院都有教学行政组织、领导班子,有学田作为经费来源,经济独立,供学生膳食并按所制定的院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进行有序的教学和生活。

书院的主持人古称“掌教”或“主讲”,明代称“山长”,谓其尊同山岳。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清廷明令“废除科举,广设学堂”;“改书院、办学堂”的改革措施,从而福州各书院也就逐渐转为改办学堂讲授新学,书院自此全部消亡。

历史上最早的学校有哪些?

我国最早的大学——太学,创建于西汉元朔五年(公元前24年)。据载,是汉武帝为教化子孙而创办的,主要传授儒家经典。

我同最早培养数学人才的学校——算学,创建于隋文帝时期。

我同最早培育军事人才的学校——武学,创建于北宋庆历三年(1043年)。

我国最早培养医务人才的学校——医学,创建于南朝元嘉二十年(443年)。该学校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形成系统教育的一所专科学校。

我国最早培养外语人才的学校——外语馆,成立于明代永乐年间,由宫廷翰林院创办。

我国最早的女子学校,于1896年6月1日由中国女学会在上海创办,开始只有16名女生,仅2年就停办了。

我国近代最早的大学是1898年设立的京师大学堂,它是今天北京大学的前身。

古代有哪些专科学校?

中国古代教育,除建立学习儒家经典的学校系统外,还设立有专科学校,培养各种实用的专门人才。早在东汉时,就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所文艺专科学校“鸿都门学”,直到明、清,曾设立过律学、医学、武学、阴阳学、算学、书学、画学、玄学、音乐学校、工艺学校等各种专科学校。它们的教师、教材、教法、生徒及管理制度等都有比较完备的规定。这些学校培养出不少专业人才,对发展中国的自然科学、法学、文艺等方面起过很大的作用,并对世界文化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鸿都门学是指什么?

东汉文学艺术专门学校。因校址设于洛阳鸿都门而得名。建于灵帝光和元年(178年)。学生由州、郡三公择优选送,多数是土族看不起的社会地位不高的平民子弟。专攻辞赋、小说、尺牍、字画。为中国古代专科学校之始。宦官派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对鸿都门学的学生特别优待。学生毕业后,多给予高官厚禄,有些出为刺史、太守,入为尚书、侍中,还有的封侯赐爵。鸿都门学一时非常兴盛,学生多达千人,但延续时间不长。一因士族猛烈的攻击,二因黄巾起义,它随着汉王朝的衰亡而结束。

律学是指什么?

律学是中国古代学习法律的高等专科学校。中国最早提出创设律学的是南齐的廷尉孔雅硅。他于齐武帝永明九年(491年),上书要求国学置律助教,依“五经”例,国子生经过策试,优秀的可擢用为执法官职。他的建议虽被采纳,但并未实行。南朝梁武帝萧衍天监四年(505年),仿宋设学馆,招纳后进,置五经及律学博士各1人,这是律学成为专门学校的开始。隋文帝时虽设律学,但不像其他专科隶属国子寺,而属于大理寺管辖。唐代从武德初年始置律学,隶国子监,中经高宗两次废置,于龙朔二年(662年)恢复后,隶属详刑寺。从此律学才得到稳定的发展。

宋初依唐制置律学博士,掌授法律。神宗时锐意改革旧制。有鉴于当官的没学过法,典狱者未习过狱,所习非所学之积弊,十分重视培养有法律知识和执法能力的人才,于熙宁六年(1073年)下诏在国子监设律学。置教授4人,凡命官、举人皆得入学,各处一斋。学生毕业后,经过新科明法的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律学从梁武帝创立,直到宋末,其间虽几经兴废,仍然延续了700多年之久,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专科大学。

阴阳学是指什么?

阴阳学是唐、元、明三代的高等天文专科学校。唐代天文学附设于司天台,按业务范围分科教学,有天文、历法、漏刻三科,元代中央不设阴阳学,皆为地方学校,中央设司天台,掌管天文事宜,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诏诸路设置阴阳学,直隶司天台。按当时儒学例,设教授员,凡阴阳之人归其管辖。

学科有天文及术数,教材有《占算》、《三命》、《五星》、《周易》、《六壬》、《数学》等书和《三元经书》——婚元、宅元、莹元。凡艺术精通者,每岁呈报省府,并赴都举行会验,成绩相符者,由司天台录用。这一专科具有浓厚的迷信性质,与唐代医学中的咒禁科相似。明代因袭元制,于洪武十七年(1384年)设置中央和地方两级阴阳学。地方阴阳学分别由府正术、州典术、县训术任学官,其他皆同元代的制度一样。

算学是学习珠算的学校吗?

算学是中国古代培养数学人才的专科大学。始建于隋文帝时期(589~604年),是中国最早的学习研究自然科学的专门学校,隶属国子寺,后停办。唐贞观年间,大兴学校,于贞观二年(628年)重建算学,二年后又废置,将其博士下隶太史局。龙朔二年(662年)再置算学,并改隶秘书局。设博士2人,助教1人,学生30人,八品以下子弟以及庶人通算学,年龄在14~19岁者皆可入学。学习期限为9年。学生毕业后,可参加科举,唐代科举设算学科,其考试内容针对算学课程而定。

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刊“算经十书”于秘书省,供学生学习。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设置算学,隶太史局。入学分命官、庶人两种。学生210人,较唐代规模大,教学内容与唐制无多大变化,以《九章》、《周髀》及假设疑数为算问,仍兼《海岛》、《孙子》、《五曹》、《张丘建》、《夏侯阳》算法,并历算、三式,天文书等为本科。本科之外,还要占一小经或一大经。毕业考试及待遇,均与太学同。

宗学是古代的贵族学校吗?

中国古代皇族子弟学校。西汉平帝时置宗师,教育宗室子孙。北魏武帝时设皇宗学。唐高宗为宗室及功臣子孙设立小学。宋初,宗学由诸王附设在王宫里面,属私立性质,由王室聘请儒师教8~14岁的皇族儿童。宋徽宗崇宁三年,分别在南京、西京设立两敦宗院,以原各王宫的大小学教授为宗学博士。置大小学教授2人,专教皇族子弟,称为“宗学”,并改私立为公立。

宋高宗绍兴十四年,又于临安设立宗学,专教南宫北宅之子孙,后来隶属于宗正寺,规定生徒百名,同宗学情形相似的诸王宫学、内小学,也是贵胄子弟学校。明朝的宗学在两京所属地方,凡属宗室年未弱冠的世子、长子、众子及将军中尉等官的子弟,皆可入学读书。

清代也设宗学,顺治九年(1652年)十月,每旗各设宗学一所,每所学校用满汉老师各一名。凡是10岁以上,未封官爵的宗室子弟都要进入宗学学习。顺治十一年(1654年)六月,顺治皇帝为了防止宗室子弟“汉化”而忘记祖宗1日制,便下令专学满文。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帝命宗室里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子弟年满10岁者在本府中读书,这时的宗学已名存实亡了。雍正二年(1724年),恢复了宗学,订立宗学制度,凡王、贝勒、贝子、公、将军及闲散宗室子弟,18岁以下者都可入宗学读书。到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乾隆又撤销汉教习,好让宗室学生专心“国语骑射”的学习。嘉庆四年(1799年)朝廷又恢复了汉教习一职。

中国古代也有留学生吗?

古代中央官学的学校制度比较完备,形式多样,特别是太学、国子监等国家最高学府,在办学育才、繁荣学术、发展中国古代文化科学方面,都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积极促进了中国与亚欧诸国文化交流。

根据二十四史有关部分及《南雍志》、《国子监志》等史籍记载,中国唐、明、清等朝代的太学、国子监或其他专科学校,都有外国留学生留学。其中,以唐代的外国留学生最盛。日本、新罗、高丽等同都派遣子弟和臣子入唐留学。留学生入唐后,先进入国子监学习。据《日本书纪》和《大日本史》所载遣唐使诸家传记中统计的日本入唐留学生就有18人之多。外国留学生也可以像中国学生一样参加考试,日本的阿倍仲麻吕和新罗的崔致远都是结束学业后,又通过了唐朝国家的官员选拔考试而步入仕途的。

宏文书院是何时设立的?

宏文书院是中国留日学生预备教育学校。清光绪二十五年九月(1899年10月)由日本人嘉纳治五郎创办于东京神田,初名亦乐书院。20世纪初,校址迁至东京,改名弘文学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开学。后因避乾隆“弘历”名讳,改此名。

以普通科为主,兼设速成科。普通科修业3年,授以日本语及普通学科,第三学年分为文科、理科两部,毕业后升入高等专门以上学校。速成科分师范、警务、理化、音乐等科,修业期6个月至1年半不等。学级编制以学生籍贯为主,班名前冠以省籍。学生多寄宿。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后增设分校多处。宣统元年(1909年)停办。先后肄业之留学生计7192人,其中毕业者3810人。黄兴、鲁迅、陈独秀等曾肄业于该校。

北宋时期的四大书院指的是哪四个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