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一词是现在才有的吗?
“师”的名称,在夏、商、周时就有了。而“师”字最早出现是在甲骨文中,甲骨文中有“文师”之称。以后,西汉的董仲舒用了“师”一词,司马迁用了“师表”一词,他们都着重在师的表率作用这点上。
西汉末年,扬雄在言论集《法言》中说:“师者,人之模范也。”他第一次将“师”和“范”联系起来看,明确强调了教师所负有塑造教育对象的重大责任。《后汉书·赵壹传》报皇甫规书:“君学成师范,缙绅归慕。”《文心雕龙·才略评》云:“相如好书,师范屈宋。”“师范”已作为一个词组而出现了。
西周的“学在官府”是种什么教育?
“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主要体现为学术和教育被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西周的政治体制是领主贵族制度,诸侯、大夫都有自己的世袭领地,政府的官职也多是世袭的,史称“世卿世禄”。在这种体制下,培养统治阶级治国人才的学校教育,其对象必然以贵族子弟为主,即所谓“国子”,他们的教育自然由官方来安排。
学在官府具体表现为官师不分和政教合一。官吏既负行政职责,也有教学的任务。比如西周时国学的主持者称大司乐,负责祭祀和国家典礼,是国家最高礼乐官,同时兼管国学教育事务。大司乐属下的一些官员,如师氏、保氏、大胥、小胥、乐师等就是国学的教师。此时的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尚未分离,教育与政事合一。国学既是施教的场所,又是国家举行重大礼仪活动的地方,如祭祀、乡射、献俘等活动都在国学进行。各级乡学也是地方举行乡饮酒礼、乡射礼、士人议政、养老尊贤活动的场所。政事活动本身也就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参与政事的过程中接受各种教育。
在“学在官府”体制下,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较为完善的学校教育体制以及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主体的教育内容。
何谓有教无类,何谓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都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在孔子之前,“学在官府”教育是“有类”的,就是说,授受教育的权力,把持在少数贵族的手里。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进步口号。“有教无类”的提出,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框框,提高了私人讲学的地位,受教育的范围放宽了。这一风气的转变,是孔子对我国文化教育的一大贡献。孔子的学生只要献给“束脩”(十条干肉)作为见面礼,就可以随孔子读书。
孔子很重视对学生的“因材施教”,他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分别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他着重培养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四科人才。他满意地对人说过:“在德行方面的高材生,有颜渊、闵子赛、冉伯牛和仲弓。在言语方面的高材生,有宰予、子贡。在政事方面的高材生,有冉有、子路。在文学方面的高材生,有子游、子夏。”孔子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就拿言语科的高材生宰予来说吧,刚开始,宰予是孔门下的一个比较不用功的学生。有一天,宰予白天睡觉,被孔子知道了,他当面责备宰予:“烂了的木头,是不能雕东西的;粪土的墙壁,是不能刷上白粉的。”经过老师的严厉批评,宰予改正了缺点,勤奋读书。
我国古代有没有胎教?
在我国,自古就有胎教之说。古代贤人孟子的母亲为教子三次择邻而居已被广为传颂,殊不知孟母对孟子的教育未出娘胎时就开始了。孟母曾说:“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史记》曾有记载:“太任有妊,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
古代有关“胎教”论述很多,宋朝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中还专有“胎教”一门。只可惜中医古籍中多有怎样“胎教”的记述,却很少有为何“胎教”的分析。现代科学的发展,令人惊叹地证实了“胎教”的科学性。
吏师制度是哪个朝代的教育形式?
吏师制度虽然渊源于西周“官师合一”、“学在官府”的教育管理制度,但它的指导思想却出自法家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吏师制度是秦代培养官吏的主要方式。秦统一六国之前,在政府机构就设有专门训练吏员的“学室”。秦律规定:“非史子也,毋敢学学室,犯令者有罪。”“史”即秦国在政府机构中从事文字工作的低级文吏。由此可见,秦很早就存在“学室”,入学的弟子必须是“史”之子,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刀笔小吏。秦还专门制定《除弟子律》,就学吏弟子的管理、任用办法作了具体规定。秦代禁绝私学、焚毁民间藏书,±民唯一可学的只有国家的法令,教育者必然是执法的官吏。李斯说:“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群禁。”他又明确指出:“若有欲学法令,以吏为师。”这些主张得到秦始皇的认可,成为秦王朝的一项基本文化教育政策。
书馆和经馆是汉代的私学教育吗?
汉代的私学可分为初、高两级,分别称书馆、经馆。
书馆教育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识字写字教育,汉代编有多种识字课本,另外也进行一些基本的数学常识教育。第二阶段则开始接受儒家学说的基础教育,教材有《孝经》、《论语》等。
经馆实际上是一些著名学者聚徒讲学的场所。经馆教师中有在职和退隐的官员,有终生不仕的学者。其中有不少古文经学的学者,因为其学术不能立于学官,只能在民间传授。有些经馆的规模很大,弟子众多,老师不能个个当面传授,只有少数高足才能直接聆听私学大师的教诲,这部分人常称为“及门弟子”或“授业弟子”,其他人只能在教师那儿登记姓名,临时请教,称为“著录弟子”。
“杏坛”是指一坛杏还是指讲学的地方?
“杏坛”的典故最早出自于庄子的一则寓言。庄子在那则寓言里,说孔子到处聚徒授业,每到一处就在杏林里讲学。休息的时候,就坐在杏坛之上。后来人们就根据庄子的这则寓言,把“杏坛”称作孔子讲学的地方,也泛指聚众讲学的场所。后来,人们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前为之筑坛、建亭、书碑、植杏。北宋时,孔子后代又在曲阜祖庙筑坛,广植杏树,遂以“杏坛”名之。
杏坛是孔子教育光辉的象征,位于大成殿前甬道正中,传为孔子讲学之处,坛旁有一株古桧,称“先师手植桧”。杏坛周围朱栏,四面歇山,十字结脊,二层黄瓦飞檐,双重半拱。亭内细雕藻井,彩绘金色盘龙,其中还有清乾隆“杏坛赞”御碑。亭前的石香炉,高约1米,形制古朴,为金代遗物。该坛建于宋代,四周环植以杏,故名;金代又于坛上建亭。明代后期重修,即今日杏坛。
孔氏家学是孔子创立的吗?
孔氏家学,源于杏坛讲学。孔子在杏坛首开私人讲学之风,开创了平民教育的先例。孔子死后,他的四孙“即宅为庙,藏乐服礼器,世以家学相承,自为师友”,其教育者当为孔氏后裔,其学者亦不超越孔氏子孙,这就是孔氏家学的开端。
魏文帝黄初二年,“修起孔子庙”并“于庙外扩建屋宇,以居学者”,以培养孔氏家族的子弟。皇帝下诏修建学舍,这是孔氏家学的一大变化。后经战乱,社会动荡,家学时断时续。宋真宗时,追封孔子为“玄圣文宣王”诏令增扩孔子庙。宋哲宗元祜元年(1086年)十月,“改建学于庙之东南隅,置教授一员,令教谕本家子弟”,明确了庙学为孔氏家学,全面优待圣贤后裔。宋仁宗延佑年间,孔氏庙学又增颜、孟二氏子弟,孔氏庙学遂成为孔、颜、孟三氏学。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改庙学名三氏子孙教授司”,宪宗成化元年(1465年)“颁给三氏学官印”,始正式名为三氏学。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孔子第六十一代孙孔宏将庙学迁之于按察司东(即今曲阜师范学校以东,古泮池以北的地方)。万历十五年(1587年),又从巡按御史毛在之请,增入嘉祥曾氏,改名四氏学。
“门生”是指什么?
春秋时,就有“门人”的称呼。孔子聚徒讲学,对亲授业者或转相传授者都称“门人”,战国时,“门人”除了指受业弟子外,还指寄食于贵族门下的食客,这些食客都有一定的才能,属于“士”阶层。东汉“门生”是指弟子的弟子,即转相传授者,但一些不是以学问相师承的钻营投机者,也攀附权贵为“门生”,以作升官的阶梯。魏晋南北朝时此风愈炽,门生实际已变成豪族的扈从了。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科举的主考官称“座主”,及第者就称为“座主”的“门生”。同时,在学问的师承关系上仍然沿用“门生”的称呼,直到近代“门生”的称呼才渐渐消失。
稷下学官指的是什么?
稷下学官是古代齐国设立的一处专供各地学者著书论辩、传道授业的场所和机构,是我国最早的由政府创办的高等学府,也是我国最早的多学科的社会科学院。同时,它还明显地具有政府的咨询参议机构的性质。位于齐国都(今山东临淄西门外),大约创建于齐桓公田午时期,至齐王建时衰弱,历时一百四十余年,繁盛时达“数百千人”。当时各国著名的文学游说之士多曾先后或长期在此著书讲学,互相切磋驳难,掀起了当时思想界的一大波澜,形成了空前繁荣、百家争鸣的局面。其规模之大,人员之众,阵容之强,历史之久,史所罕见。
当时云集稷下的主要学者有孟子、苟子、宋钘、尹文、慎到、环渊、邹衍,田骈、彭蒙、淳于髡、接子、鲁仲连、田巴、貌说、邹爽等。这些学者在学术上各有所主,分属各派,没有统一的模式,也不威慑于权势,自由地宣传自己的学说和主张,百家立异,各持其说,争辩求知,蔚成风气。
稷下学宫创设于齐桓公田午当政之时,它之所以能够在齐国这片神州热土上产生,是与齐国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在文化教育上所采取的宽松政策密切相关的。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吗?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西周已有太学之名。西周的太学,亦称大学。天子和诸侯均设之。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在长安建立太学。最初太学中只设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名。西汉太学在长安西北七里,“有市有狱”。王莽秉政,为了树立自己的声望,并笼络广大的儒生,在长安城南兴建辟雍、明堂,又为学者筑舍万区。东汉太学发展较快、规模较大。及至唐初,太学规模完备,盛极一时。宋代太学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学制。元、明、清时期则不设太学,只设国子学或国子监。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科举制度是谁创立的?
我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朝。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后,为了选拔全国各地的人才,采取了开科取士的方法。
公元587年,隋文帝制定,每州每年保荐文章华美贡土3名。
公元599年,隋文帝七月诏令了“诏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央,以志行修谨、清平斡济二科举人”的分科科举制度。
公元607年,隋炀帝杨广执政时,定十科举人,其中开设“文采秀美”一科,提倡文人以诗赋获取功名。
科举制度在隋朝兴起和发展,到了唐朝时候得到巩固。唐太宗李世民规定学士和乡贡受吏部考试,科目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等。
隋唐以前,取用人才往往以君主和一些官僚的个人好恶为标准。相比之下,隋朝的科举制度,客观上使清贫的文人脱颖而出,充分显示了朝廷注重才学,轻门第的良好风气,也是国家兴盛的一个标志。
我国古代白发考生有多少?
从隋朝开始科举考试以后,1300多年来,不知有多少知识分子像《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一样,终身陷入科举场中。当唐太宗李世民见新科进士一个个列队而出时,乐不可支地说,天下英雄皆入我的掌握之中哪!赵嘏赋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历代白头考生多矣,下列这些例子可见一斑。
宋朝梁颢82岁才考中进士,他咏道: “也知年少登科好,争奈龙头属老成。”
1699年,100岁的广东黄章,积极参加在京的考试。凌晨进场时,他叫曾孙提着灯在前开路,灯上写着“百岁观场”四个大字。
1736年,在参加考试的人中,80岁以上者3人,70岁以上者40人。1761年应试者,80岁以上者7人,70岁以上者19人。
1770年,广东张次叔94岁,江西李炜99岁,均往应试。第二年李炜满100岁,又投入了会试。
1789年乡试,80岁以上者94人。在第二年的会试中,90岁以上者4人,80多岁者73人。
1801年,80岁以上者考生251人。次年会试,70~90岁的举人达180人,95岁以上者还有6人。
1826年,广东举人陆云从已104岁,会试没考上,道光皇帝钦赐他为国子监司业。
在鸦片战争爆发的那一年,104岁的长沙监生余会来未考中,皇帝赐其举人。
所以人们认为,科举考试既是封建统治者选拔、培养、任用各级官吏的主要途径,又是引诱、控制知识分子的牢笼。
为什么学生被称为“桃李”?
学生历来被称为桃李,称赞一个老师的学生很多,就说“桃李满天下”。还有一个成语叫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李这个词语到底怎么来的呢?
汉朝的《韩诗外传》中记:春秋时,魏国大臣子质曾经提拔和保举过很多人。后来,他因得罪魏文侯,就只身跑到北方去。子质遇到一个叫子简的人,便向他发牢骚说:“以前我当魏国大臣的时候,辛辛苦苦的提拔和培养了许多人。如今流落到北方落得这步田地,竟然没有一个人肯帮我一把。以后我再也不培养什么人。”子简听了,笑着对他说:“春天种了桃树和李树,到夏天就可以在树荫下乘凉和休息,秋天还可以吃上可口的桃子和李子。可是,你要在春天种的是蒺藜,夏天就不能利用它的叶子,到秋天它长出来的刺倒要扎人哩。培养人才,就如种树一样,应该首先选好对象,然后再加以培植啊!”这就是桃李一词的由来,即培养和提拔的优秀人才。同时,培养人才称作“树人”,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五魁首”与明朝的科举制度有关吗?
“五魁首”是“五经魁首”的简称。“五魁首”者,是指古人苦读《诗》、《书》、《易》、《礼》、《春秋》五种经籍著作,以求功名,夺得魁首。明代科举考试,以儒家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取士,每经的第一名叫“经魁”;每科前5名,必然分别是每一经的第一名(经魁),俗称“五魁”。魁,即是首的意思,比如一个会党的领袖,叫党魁。
魁跟中国古代的星宿崇拜有很深的关系。魁星,又称奎星,是天上二十八星宿之一,“奎主文运”。古时,魁星楼、魁星殿遍布全国各地,保佑各地的考生,金榜题名。据说“魁星点斗,独占鳌头”,许多考生在考试时带着泥塑的小魁星,或在座位前贴魁星像,以求保佑文运亨通。
在古代民俗中,魁星除了保佑学生,也能保佑老师。魁星和文昌帝君、朱衣神、关公(文衡帝君)、吕洞宾,合成“五文昌”,是教书先生的行业神。每到开学的时候,古代的教书先生们,常常在墙壁上贴一张红纸,上面写着“五文昌夫子神位”,加以供奉。
何为科举四宴?
为了笼络天下士人通过科举考试,踏上仕途为统治者效劳,古代科举制度还组织顺利通过科举考试的士子参加由官方、朝廷主办的盛大庆祝宴会,以示恩典,这就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科举四宴。科举四宴中的鹿鸣宴、琼林宴是一种文科宴,会武宴、鹰扬宴为武林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