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母亲河,别再流泪
3735500000034

第34章 河流需要美化和治理(3)

蓄滞洪区包括行洪区、分洪区、蓄洪区和滞洪区。行洪区是指天然河道及其两侧或河岸大堤之间,在大洪水时用以宣泄洪水的区域;分洪区是利用平原区湖泊、洼地、淀泊修筑围堤,或利用原有低洼圩垸分泄河段超额洪水的区域;蓄洪区是分洪区发挥调洪性能的一种,它是指用于暂时蓄存河段分泄的超额洪水,待防洪情况许可时,再向区外排泄的区域;滞洪区也是分洪区起调洪性能的一种,这种区域具有“止吞下吐”的能力,其容量只能对河段分泄的洪水起到削减洪峰,或短期阻滞洪水作用。蓄滞洪区通常选择毗邻河流或沿河两岸地势相对平坦的地区,历史上通常是蓄滞洪水的低洼地带。

早在2000年以前,我国就有利用蓄滞洪区蓄纳处理江河超量洪水的先例。多年江河防洪调度和防洪经验证明,这种从整体利益出发,为保大局安澜,牺牲局部,确保重点的措施是必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由于我国江河洪峰高、洪量大,且丰枯变化大,以及为防御超标准洪水和意外事件,蓄滞洪区在较长的时期内仍是我国江河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建设和科学管理蓄滞洪区,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由于我国长期对蓄滞洪区管理的疏忽,导致其非理性发展,现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人口经济发展引起行蓄洪矛盾突出

对于分蓄洪区,一方面要求其在超标准洪水时及时行蓄洪,牺牲局部保护全局。从减少分洪损失的角度讲,国家是应该限制分洪区的经济发展,特别是限制高投入、易损性较大的项目的建设。另一方面分蓄洪区群众生活还相当贫困,他们有发展的需要,从这个角度讲,蓄滞洪区又要求发展区内经济,改善生活条件。限制发展与要求发展就成了一种似乎不可调和的矛盾。

2.人居环境差与土地利用不合理

随着分蓄洪区人口的增加,加上庄台建设资金的投入不够,使得人均居住面积较少,一旦行洪,人畜都拥挤在庄台上,极容易发生疫情。

由于分蓄洪区运用频率并不高,对人口增长、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未加以严格控制,其发展水平与保护区相同或相近,分洪一次淹没损失很大。调查资料显示,1980年(1980年价格水平计)淹没损失约达1.5万元/hm2,1990年(1990年价格水平计)淹没损失则达到6.8万元/hm2。分蓄洪区经济的不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分洪损失也必然日益增大,但必须适当控制,趋利避害。

3.分蓄洪区运用难度逐年增大

很多的原因造成分洪区的启用难度逐年增大,表现在:①随着人口的增加,群众为了减少行洪次数,不断加高行洪区堤防;②当地政府领导强调照顾局部,总是希望迟点行洪或争取不行洪,阻碍了分蓄洪区的及时启用;③分洪区的经济发展没有宏观的把握,造成分洪的损失过大,分洪与不分洪造成的损失相差不大;④实施分洪后,缺乏健全的救灾补偿机制,往往国家补贴的救灾款和救灾物资不能及时发放到灾民手中,严重影响了灾民的正常日常生活,造成灾民不愿分洪的心理,影响分洪的实施;⑤国家只能对一次分洪后的灾民的直接损失进行一定的补偿,灾民只能得到基本的生存物资,然而分洪过后,灾民往往需要很多年才能恢复家园,给灾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巨大危害。近几年,国家已加强了这方面的管理和投入,如在淮河流域的洪水调度中利用蓄滞洪区分洪,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目前我国在主要江河规划建设的蓄滞洪区共有98处(含黄河滩区),分布在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总计蓄滞洪面积约3.5万km2,蓄滞洪容量980亿m3,区内有耕地面积2957万亩,人口约1809万。

可以看出我国蓄滞洪区的人口数量非常大,并且随着人口的自然增长在不断加大。人口的增加,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肥沃河滩地的诱惑,使得人与河争地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越来越严重,大量增加的人口给蓄滞洪区的管理和使用带来很多限制。目前大部分蓄滞洪区的人口管理工作薄弱,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机构,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也缺乏对蓄滞洪区人口管理的相关规定。

(二)蓄滞洪区人口管理的措施

1.移民建镇,鼓励区内人口外迁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行蓄洪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已引起国家和水利部门的重视。目前行蓄洪区的居民主要居住在庄台上,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庄台占有面积减少,农民在庄台上只有栖身之地,难以持续保持正常的生存条件,更不具备积极发展的条件,况且国家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费用用于庄台加固和维修,对国家也是一大负担。扩大庄台面积对改善行蓄洪区农民居住条件有一定帮助,但从长远考虑,即使能实施,也仅是权宜。这种方式不能从根本上改善人居环境和发展经济,反而加大了洪水的威胁。因此,可以说移民是解决行蓄洪区适时分洪和居民脱贫致富的长期战略。

为根本上解决蓄滞洪区内群众安居问题,满足蓄滞洪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蓄滞洪区外适度建设中小城镇,实施蓄滞洪区人口外迁措施,可以容纳农村更多的剩余劳动力进入第二、第三产业,分流蓄滞洪区人口。

“移民建镇”是分蓄洪区安全建设的理想模式,其基本特征是:农民的房屋、财产、企业等与农田分离,在安全区(镇)内生活,到安全区外耕种生产。一般情况下,安全区的间隔距离控制在l0km左右,居民与耕地的距离最大为5km左右,通过农业机械、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到田间耕作。当然,必要时在田头可以搭建临时工棚或利用原有的旧平房等作为农忙季节的临时住所、工具房等。这种生活和生产方式具有以下优点:①一旦要求分洪,一般不需临时转移,最多只需从田头转移到安全区,转移距离短;②房屋和生活、生产资料以及贵重物品都放在安全区内,避免了分洪的转移负担和财产损失;③居民不需搬迁到其他临时安置区,既避免了生活上的不便,又不会给安置区带来新的压力;④灾后重建工作主要集中在恢复农业生产,不再需要建造大量的安置房;⑤分洪损失相对单一(主要是一季农作物),使得运用补偿问题更加简便易行;⑥便于在分蓄洪区内开展综合的非工程措施,如洪水保险等,以减少分蓄洪区的运用难度。

2.控制分蓄洪区人口

目前,我国蓄滞洪区内平均人口密度约为522人/km2,远远超过全国平均人口密度,属于人口密集居住区。严格控制蓄滞洪区内部人口增长的任务越来越迫切。

控制分蓄洪区人口增长,必须建立和完善人口控制政策法规体系,加强人口控制的监督管理,采用经济、政策法规、行政和宣传教育等相互结合的综合措施进行控制。应尽快制定《分蓄洪区人口控制管理办法》,流域内相关地方也应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应的配套规定,急需明确规定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明确分蓄洪区人口控制原则(如增长速度不高于保护区的原则等);②控制分蓄洪区人口增长的一般措施(经济措施、行政措施、政策法规措施等);③与“移民建镇”措施相结合的人口外迁鼓励政策等;④与分蓄洪区运用补偿制度结合起来进行控制;⑤运用洪水保险措施进行控制等。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限制分蓄洪区的人口增长。

黄河下游滩区的人性化管理

(一)黄河下游滩区概况

黄河下游滩区是河道的一部分,是大洪水的行洪区,也是滩区群众居住和从事生产活动的地方。黄河下游河道自有堤防以来就是复式河槽,两堤之间既有滩岸,又有河槽。洪水时漫滩,起到调洪作用,同时洪水携带大量的地表土,漫滩淤积后又使滩区变成肥沃的土地,利于耕作。在滩槽较为分明的河段,逐步积聚了一些人口。20世纪50年代,因靠后修建黄河大堤,使得一批原住在保护区的群众也成了滩区群众。滩区涉及河南、山东两省43个县(区),滩区内有村庄2052个,居住着180.94万人,耕地375.5万亩。黄河下游河道总面积为4647km2,其中滩地面积3956km2,占河道总面积的85%。滩区面积大于l00km2的有6个,50~l00km2的有9个,30~50km2的有12个,30km2以下的有90多个。

黄河下游滩区由于受洪涝灾害等自然条件的影响,滩区群众的居住环境较差,生活水平较低。滩区虽属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地区,但受汛期洪水漫滩的影响,秋粮往往种不保收,产量低而不稳,滩区群众主要依靠一季夏粮维持全年生活。据资料显示,滩区群众人均纯收入600~2200元,滩区所属的县很大部分是全国的贫困县。

黄河下游滩区现有开发情况有三种:①在老滩区进行成规模的综合开发;②在一些中低滩进行以湿地保护和种植养殖为主的开发;③结合移民建镇进行的开发,近几年,滩区人民要求致富“奔小康”的愿望日趋强烈,开发黄河下游滩区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有些地区已经进行了一些经济开发项目。中低滩区的开发目前还是以畜牧养殖或种植为主,多为个人承包形式。例如河南省郑州市邙山区将邙山滩地内7.2万亩土地依法收为邙山区政府所有后,制定了滩地综合开发规划,计划规模经营、综合开发。1999年后邙山区政府加大了开发力度,分别在东滩、西滩依次按照生态保护、发展种植与养殖、旅游观光的开发模式兴建了黄河生态园、黄河牧草原、丰乐葵园、大河山庄等开发项目,目前已形成一定规模,部分项目已经取得经济效益。

(二)黄河下游滩区治理现状

在历代的治河过程中,对黄河下游滩区治理虽有一些设想和方略,但受历史条件所限,收效甚微。新中国成立后,在大力治理黄河的同时,也有计划地进行了滩区综合治理。

(1)修筑避洪工程,保护滩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截至2000年底,,黄河下游共迁出村庄176个,迁出人口9.35万人,其中河南省外迁村庄9个,迁出人口0.46万人;山东省外迁村庄167个,迁出人口8.89万人。累计修筑村台、避水台总面积7354.63万m2,完成有效土方量14055.35万m3,其中河南省修筑避水村台3543.80万m2,完成有效土方量7762.04万m3;山东省修筑避水村台面积3810.83万m2,完成有效土方量6293.31万m3。另外,已建撤退道路1116.8km,其中河南省976.6km,山东省140.2km。

(2)发展滩区水利建设,改善滩区的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量。滩区水利自1988年开展大规模建设以来,完成灌溉面积6.95万km2,除涝面积1.1万km2,淤滩改土面积0.47万km2。

(3)修建控导护滩工程,因势利导,控制河势,稳定滩地。截至2001年,河南黄河滩区已建控导护滩工程92处,工程总长210km,坝岸2063道。

(4)淤滩淤串沟,既有利于二级悬河治理,又有利于农业生产。2004年黄河调水调沙试验期间,按照要求封堵串沟,各乡既封堵了串沟也封堵了生产堤口门。

(三)黄河下游滩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1.洪水威胁依然存在

小浪底水库建成后,大大提高了下游的防洪标准,但小浪底至花园口之间还有2.7万km2流域面积尚无工程控制,100年一遇洪水花园口站仍有洪峰流量l5700m3/s;通过小浪底等水库调蓄后,20年一遇洪水花园口站洪峰流量为l2370m3/s;另外,花园口8000m3/s流量以下的洪水还会经常发生,下游滩区群众的生命财产依然受到严重威胁。

2.悬河形势严峻,河势尚未有效控制

由于种种原因,多年来,泥沙集中淤积在河槽内,主河槽严重萎缩,平滩流量减小,漫滩几率增加。如2003年9月在当地流量约2500m3/s时,兰考、东明滩区生产堤决口造成严重的灾害,形成典型的“小水大灾”。主河槽淤积还使槽高滩低的“二级悬河”形势加剧,滩面横比降加大。目前,滩面横比降一般为1/1000~1/4000,漫滩流量一般小于3000~4000m3/s。“96.8”洪水时,花园口站洪峰流量仅为7680m3/s,却造成大部分滩区受淹,淹没耕地达10.6万hm2。

另外,下游河道经过治理,河势的游荡范围已大大减小,但河道整治工程还不完善,同时,滩区内有大的串沟14条,长l00km,宽400~800m,比较突出的堤河有226km,不利河势时有发生,危及滩岸稳定和堤防安全。这些都严重影响滩区的治理与开发。

3.滩区旱涝灾严重

2002年7月,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期高村以下流量l8003/s开始漫滩,濮阳滩区受淹。由于槽高、滩低、堤根洼的地势,每遇涝年,滩区排水困难,大片堤根洼地积水成灾。同时由于“二级悬河”的存在,滩区地势低,排涝设施缺乏,内涝现象也很严重。

黄河滩区不仅经常发生水涝,而且旱灾也比较严重。据原阳、濮阳、台前等县资料统计,年平均降雨量为521~593mm,且降雨多集中于7~9月,年平均蒸发量为1250~1879mm,特别是黄河滩区处于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区,春夏之交热风经常发生,几乎年年都会出现旱灾。

4.滩区产业结构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