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母亲河,别再流泪
3735500000027

第27章 湿地,需要我们去保护(2)

当你来到红树林海岸时,你会看到一些奇特的景象,海水涨潮时,海面上漂浮着一团团深绿、黄绿、浅绿的东西,细看原来是树木的树冠,这是因为海水面升高,把红树林淹没在海中,高大的树木将其树冠露于海面。当退潮时,各种各样奇特形状的支柱根、板状根、呼吸根露出地面,纵横交错,千姿百态,展现出海中森林特有的景色。

红树林植物由于它们的生物学特性,使它们能够长期适应于海水的淹没、不良的土壤、盐沼、高温和暴风等多种生活环境。红树林的这种特殊性的适应能力,吸引着众多的科学家来研究、探讨红树林的奥秘。红树林有一种特殊的“生儿育女”的方式,即红树林植物的种子不脱离母体而浸入水中,在其果实内萌芽,最后长成长约13—30厘米的绿色胚轴,这些无数的像一个个小棒棒的胚轴挂在树上,当它们发育到一定程度后,便随着风浪离开母体,掉落到海滩的淤泥中。这些胚辎的结构也很特别,下端粗又重,上端细而且轻,这就便于插入淤泥中生根。当然也不是所有的胚轴落下去就插入淤泥中扎根了,有些还没有及时扎下根的胚轴便随着海水漂流到海滩上,继续生根发芽。奇特的是有些胚轴在海上漂移了4个月后,仍能发芽,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红树林这种特殊的繁育后代的方式叫作植物的“胎生”。

红树林生长在热带海湾、河口,因此,热带树林的许多特点都能在红树林中体现出来,比如在其茎的中下部,生长着密集的支柱根,有些支柱根在茎的基部膨大,增宽增高,犹如一块平整的木板支撑在根部,这就是所谓的板状根,有了这些支柱根、板状根,就可使树木牢牢地扎在海滩淤泥里。

红树林生长的地方,土壤的透气性非常差,不利于植物生长。为了弥补这个缺陷,红树林的植物有它们自身适应这种生境的本领。每当落潮后,我们可以看到无数的指状物立在地面上,这是红树林植物的一种特殊结构的根,这种根叫做呼吸根。这种根上有粗大的皮孔,易于通气,而且这种根的再生能力极强。大量的呼吸根的存在,保证了红树生命活动所需的空气,这种现象正是植物在生存竞争中对环境适应性的表现。

我们大家都知道,植物通常是不能忍受含盐量过高的土壤。可海滩上的淤泥长期被海水浸泡,盐分含量显然是很高的。然而红树林为什么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呢?是否它可以吸收土壤中含盐量很高的水分呢?其实,红树与其它植物一样,是不能吸收这样的水分。只是红树的叶子比较特别,红树植物大多长有厚实的、光亮的草质叶,这种叶片可反射强烈的光照,减少水分蒸腾。此外,叶子上面还能分泌腺体,它可以排出体内多余的盐分,从而保持了体内的水分平衡。

红树林由于有着较强的生命力,所以能在沿海地区漫延滋长,形成密集的丛林,宛如海上的一道绿色长城。这道长城不但可以保护海岸,防止海浪冲击,同时由于红树的那种特别的树根可以逐渐固定土壤,从而扩大陆地的面积,这样也就可使其它种类的植物到此安家,逐渐向陆地森林过渡。因而,红树林被称为海上的“造陆先锋”和“海岸卫士”。此外,红树林还可有效地阻止海上的强劲风暴登陆,减轻风暴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危害。

红树林内密集的支柱根使人难以通行,可这却为野生生物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栖息场所。红树的叶和分化的碎屑被分解后,可成为鱼、虾、蟹等海洋生物的主要养分和食物。另外,红树林特殊的生境和丰富的食物源,成了许多海洋生物育儿的好地方,也成了许多生物产后的休息场所。如虾就是在海洋中繁殖后迁住到红树林的。所以红树林是海产品生产的重要基地。在亚洲,红树林支撑着283种鱼、229种甲壳类动物和211种软体动物的生存。在哥斯达黎加,每年从红树林中可收获500万只鲜贝,给当地增加了8.5万美元的收入。在许多热带国家,以红树林为基地的河虾和对虾捕捞业是其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

除此之外,红树林还有着多方面的用途,一些植物的根、皮含有丰富的单宁。鲜艳的红木,不仅可作木材,而且还是上好的天然染料,沿海渔民用其树汁作染料,染出的鱼网久不退色。有些红树树叶还可药用,可做绿肥。所以说红树林是一宝贵的资源,是自然界的财富,应很好地保护。

然而,红树林的命运并不好,大面积的红树林被毁掉,特别是80年代,破坏的速度和毁坏的面积达到了最高点。目前,红树林的破坏现象仍有发生,红树林的面积还在减少。

商业用林、居民烧林,对红树林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砍伐红树林已到了不可持续发展的程度。许多红树林变为光秃裸地,已不可能靠自然再生。在印度,一片大约有16000平方公里的红树林已经绝迹,这个面积要比香港大25倍,另有100万公顷的红树林变成水产养殖塘,至此改变了排水方式、营养供应和潮汐频率,对残存的红树林内的植物生长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红树林依靠其极强的生命力,广泛分布在亚洲、非洲、中美洲和南美洲,目前地球上最大的一片红树林在印度尼西亚,面积为400万公顷。我国的广东、广西、海南、台湾、福建、香港和浙江沿海都有红树林分布,红树种类占世界红树种类的40%以上。50年代初,我国南部海岸还有红树林5万公顷,几十年来的围垦毁林,现仅存2万公顷,而且部分已退化成半红树林和次生疏林。

红树林这个大自然的宝藏,海上的绿色长城,我们人类应珍惜它、爱护它、保护好它们。我们希望我们的后代可以看到它、利用它,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

(2).多国共有的湿地——瓦登海

瓦登海是指丹麦、德国西部和荷兰西部和北部的浅海区域。它拥有一连串大小不等的岛屿,沿着海岸有一些盐滩和古老的悬崖。埃姆斯河、威悉河和易比河以及一些小支流从这里入海,形成了河口湿地。这里是欧洲最大的海湾区,海岸、海岛的景观特点是以森林、草滩和沼泽以及沙丘草为主,此外这里还有港口和城市的景象。瓦登海面对浩瀚的北海,落潮时,出现大面积的潮汐平原,约占这个区域面积的三分之二。这个区域是欧洲著名的海岸鸟类的栖息地,也是北海鱼类及其它海洋生物的重要繁殖区,是一个拥有多种生境的区域。

早在20年代,德国就在这里建立了以保护鸟类为中心的自然保护区。70年代,在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保护环境的热潮,人们认识到,这里已不是一个简单的保护鸟类的问题,应加强对这里环境的保护,对整个生态系统的保护。经过认真的讨论,于1987年正式建立为国家公园(与我国的保护区的含义相似),即瓦登海国家公园,面积为24万公顷,是当时联邦德国的五个国家公园之一。

在欧洲由于各个国家的面积都不大,因此,几个国家共处一脉山、共临一片海、共用一条河的情况太多太多了。如欧洲非常著名的阿尔卑斯山跨越了南斯拉夫、奥地利、德国、意大利、瑞士、法国等六个国家。著名的莱茵河,也流经了六个国家,在它穿越各国时,同时也就汇集了各国的污染源,并将污染物带到下游,污染海湾。因此,保护环境、保护物种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它需要各个国家的共同努力,一致行动。否则难以实现其保护的目标,这一点在欧洲就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

瓦登海国家公园面对北海,是多条河流入海的区域。河流带来的污染以及国际海运带来的油污和垃圾,严重地污染了这片海域,为此海洋生物遭了难。从70年代起,这里就发现了很多的死鸟,经研究检测,原因是死于油污。另外,由于许多丢弃的鱼网成了裹包动物的牢笼,使误入歧途的动物困死于网中。80年代末,海豹面悔了世界性的灾难,迅速漫延的一种病毒引起了海豹的大批死亡,在这个海域就死了几千只。当然,关于海豹的死亡原因众说纷纭,是污染死亡,还是气候异常,或是传染病等意见不一。但无论怎样,这种众多的环境变化不是一个国家能够控制的,污染问题就是一个多国的问题,需要各个国家的努力,需要国际间的合作,需要共同采取一些措施。

1985年在不来梅、1987年在伦敦相继召开讨论北海污染问题的国际会议,试图解决污染问题。各国政府都相继采取了一些措施来保护环境、防止污染,与瓦登海国家公园相邻的丹麦、荷兰也相继建立了自然保护区,保护这片海域,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污染是没有国界的,物种是没有国界的,我们都应该共同来负责。为此,三国为了更好地保护好这片海域,这三个国家组成了联合办公室,开始了国际间的合作。瓦登海国家公园目前已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中。

(3)望而生畏的沼泽林——别列津纳

在白俄罗斯共和国首都明斯克城郊,有一个自然保护区,那就是著名的别列津纳自然保护区。这是一个以物种资源十分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为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始建于1925年,总面积为81000公顷,是前苏联建立的最早、最有影响的保护区之一。该保护区作为以保护整个生态系统为对象,加入了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

别列津纳自然保护区内的松林、赤杨林、云杉林共同组成了具有代表性的温带针阔混交林,其森林覆盖面积占保护区面积的83.6%。保护区内有鸟类210种,哺乳类52种,两栖、爬行类5种,鱼类34种。保护区内几乎包括了东欧针阔混交林带中所有的典型类型,有森林、沼泽、河流、湖泊、草原和浅滩。保护区境内有50多条河流、小溪,有无数的泉水和湖泡,著名的别列津纳河就起源于这里。保护区内沼泽面积达48000多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60%。据人们说,这里是欧洲最大、也是最原始的湿地生态系统。

别列津纳自然保护区周围是农业区,同时又是距离城市很近的一个保护区,它除了要保护好生物多样性非常大的湿地生态系统,还要密切监测人工生态系统对它的干扰和影响。此外,保护区还有一个社会责任,对学生开展自然方面的教育,每年受教育的人数达4万左右。这里也是国内和国际自然保护会议的承办地。

别列津纳自然保护区湿地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森林沼泽的面积大,在淤泥中生长着以杨树为主的混交林。

据资料介绍,别列津纳自然保护区内的沼泽上面长着树,也长着草,而且非常地茂盛,只是在树草之间,留着一滩滩的黑水。在这样的沼泽里行走是非常艰难的,稍不留意,就会陷入到泥泞中,而且越陷越深,整个身体都可能被淹没在泥泞中。然而,就是这人行走起来非常艰难的沼泽,却为野生生物的栖息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世界珍稀濒危鸟类黑鹳就栖息在这里。黑鹳在我国属于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在前苏联被列入到红皮书的前列。别列津纳自然保护区的沼泽林为黑鹳筑巢繁殖提供了特殊的条件,这里又高又大的杨树正好作为黑鹳筑巢之地。难以行走的沼泽,为黑鹳提供了一个免受人类骚扰的环境。

黑鹳个体较大,筑巢一般都在树的顶部,黑鹳的巢又高又大,但却比较粗糙。别列津纳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经常要从沼泽中穿行,寻找黑鹳的巢,观测它们的生活习性、生态习性,开展有关方面的研究。可以想象,他们的工作是多么有趣、又是多么危险!据说,来到别列津纳自然保护区,不到林中探黑鹳,犹如没有来,走后会留下很多很多的遗憾。

(4)中国最大的湿地——三江平原

在我国的东北地区有三条江,即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在这三条江之间,是一块低洼的洪积平原,这就是著名的三江平原。这块平原的面积约为400万公顷,其中有一半是湿地。这些湿地包括190条小河与小溪,众多的湖泡和宽广的沼泽地、湿草甸。三江平原地势低洼,河流左右摆荡,水流缓慢,滩地宽阔,一般宽度在2~10公里之间,最宽处达34公里。在河滩阶地上,存在着各种形状的低洼积水小湖,在分水岭上则生长着一些森林,这里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一块湿地。

在三江平原的湖滨洼地、河漫滩等湿地上,分布着小叶樟、毛果苔草、漂筏苔草、乌拉苔草、水葱、芦苇等湿地植被。其中小叶樟被当地人称为“羊草”,属较好的饲料。小时樟的分布面积广,产草量也高,初步估算,三江平原年产小叶樟1300万吨,可供140万只牛羊吃一年。另外,芦苇沼泽在这里分布较为集中,面积约有16万公顷,占三江平原沼泽面积的14%,它集中分布在两个地区,一处是在杜鲁河下游和七星河中游的河漫滩上,面积较大,约有13.3万公顷。另一处是在小兴凯湖湖滨及其周围地区,这一区域受湖水涨落的影响,水深经常处在20厘米以上的地段,分布面积约有2.7万公顷。三江平原的芦苇长势很好,其高度在2.5~3米之间,粗为0.5~0.8厘米,每平方米有120株。据统计,三江平原草类纤维的蕴藏量可达884万多吨,其中芦苇贮量为40万吨。三江平原众多的河流、小溪和湖泊,大面积的沼泽、湿草甸,为野生生物栖息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这里是丹顶鹤、东方白鹳、疣鼻天鹅等许多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繁殖的主要地区,也是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棕熊等7种哺乳动物的栖息地。

此外,沼泽发育过程中产生的产物——泥炭,在三江平原也有一定的分布。泥炭是由死亡的植物在潮湿和通气困难的条件下,经过物理化学作用,转化成的一种不容易分解、不易矿质化的有机化合物复杂体。由于泥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腐殖酸、营养元素、纤维素、木质素等成份,并且还具有较大的持水吸气性能。因此,泥炭作为燃料、肥料、建筑材料被广泛利用,近些年来,泥炭在环境保护、医药等方面发挥着很好的作用。

三江平原与其它区域相比,算是开发历史较短、受人类干扰较晚的地区。多年来,人们一直称这里是北大荒,即把这片珍贵的湿地看作是一片荒原。自从1958年开始,在开发“北大荒”的口号下,农垦大军从四面八方汇集在这里进住“北大荒”,在此建立起了一些农场,大兴水利,开垦草原、湿地,至此,这里的宁静消失了,拖拉机、收割机的轰隆声,人们的雀跃声代替了兽吼、鸟鸣。“文革”时期,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政策指引下,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涌入这里,掀起了第二次开发“北大荒”的热潮,今日的“北大荒”已成了驰名中外的“北大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