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母亲河,别再流泪
3735500000013

第13章 是母亲河在滋养着人类(1)

神秘的印度圣河

在古老的印度文化中,恒河不仅仅是一条奔涌不息的河流,在印度人心中它是圣洁的甘露,滋润着流经过的这片沃土;它又晶莹剔透得如同乳汁一般,哺育了生生不息的印度人,因而被尊称为母亲河。

(一)大自然中的恒河

恒河发源于印度一侧喜马拉雅山脉南部,有两个较大的源头,即阿勒格嫩达河和帕吉勒提河。这两条河的上游水流湍急而汹涌,奔腾于喜马拉雅山间,地势由海拔3150米骤然降至海拔300米。两河在代沃布勒亚格附近汇合后被称为恒河。恒河穿过西瓦利山脉后,在古城哈德瓦附近进入平原,与另一条著名大河朱木拿河结伴并排而行1400千米,流至阿拉哈巴德时合流,恒河的地势再一次降至海拔120米。汇集了多条支流后,恒河最后气势磅礴地流向印度的宗教圣地瓦腊纳两。当恒河进入孟加拉国境内后,则被当地人称为帕德玛河,分成数条支流,这些支流最终又汇合成了布拉马普特拉河,形成“丫”字形,最后注入孟加拉湾。在孟加拉湾处,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汇合后,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恒河三角洲。

恒河有五条源流——帕吉勒提河、阿勒格嫩达河、曼达基尼河、道里根加河与品达尔河——全发源于印度北方邦的北部山区。其中两条主要源流为阿勒格嫩达河与帕吉勒提河,前者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楠达德维山以北约48千米处,后者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根戈德里冰川脚下冰洞,冰洞海拔约3050米。根戈德里本身是印度教徒的一个朝觐圣地。然而,根戈德里东南约21千米处的高穆克被认为是恒河的真正源头。一般认为,恒河主流是阿勒格嫩达河与帕吉勒提河在代沃布勒亚格汇合后形成的。

来自恒河与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的泥沙沉积物,延伸到海中构成的三角洲,面积约6万平方千米,由反复交错的黏土、沙子和泥灰构成,并有一层层循环重叠的泥炭、褐煤和曾为森林覆盖的林地。就整个恒河三角洲而言,每个部分都有所不同,在南部表面,有大量泥沙在近期迅速沉积形成;在东面临海一侧的三角洲,正由于新地和新岛的形成而迅速改变着;而在西海岸的三角洲,自18世纪以来实际上没有什么变化。

在盂加拉境内的三角洲,河流宽阔而活跃,水量丰沛,并与无数港湾沟通。在每年6~10月的雨季间,这一地区大部洪水泛滥,时常让三角洲上的村庄和住户都成为洪水中的孤岛。在雨季期间,居民点之间的交通只能靠船来通行。在整个三角洲临海一边而言,有一片辽阔的潮汐林和沼泽地,还有一片被称为是孙德尔本斯的森林,这片森林受到印度和孟加拉国的重点保护。

恒河的水量会因季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每年的4~6月,喜马拉雅山脉融雪汇入恒河,而7~9月的雨季,带雨的季风形成洪水。恒河上游的降水则与西南季风密切相关,但也与6~10月间从孟加拉湾而来的热带气旋有关。在每年的12月到来年的1月间,三角洲地区会有少量的降雨发生。每年在雨季开始前的3~5月间和雨季结束后的9~10月间,三角洲地区都遭受强气旋风暴的侵袭。其中的一些风暴还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给沿岸居民的家园、庄稼及牲畜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在1970年11月的一场灾难性的风暴中,就造成至少20万人甚至可能多达50万人死亡的悲剧。

在恒河的历史上,亚穆纳河曾经是森林密布的地区。在16~17世纪,可以在当地猎到野象、水牛、野牛、犀、狮和虎等大量的野生动物。当多数原有的自然植被从整个恒河流域消失后,如今的土地更是被机械化耕种以满足人口不断增长的需要。现在这一地区,除了鹿、野猪和野猫以及狼、胡狼和狐之外,其他的野生动物已经灭绝了。

(二)恒河的传说

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经创造了人类历史上著名的“恒河文明”。恒河这条世界名川,被印度人民尊称为“圣河”和“印度的母亲”。众多的神话故事和宗教传说构成了它独特的文化内涵。

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注入孟加拉湾,流域面积占印度领土1/4,养育着两岸高度密集的人口。恒河流经恒河平原,恒河两岸一直是印度的政治和经济重心,是从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时期至公元16世纪的莫卧儿帝国为止一系列王朝的摇篮。

恒河流域居住的人民在种族上属于混合人种。在流域的西部和中部,他们原为雅利安人的后裔。后来,突厥人、蒙古人、阿富汗人、波斯人与阿拉伯人从西面到来,与他们混居在一起。在东部和南部,主要是在孟加拉国地区,藏族人、缅甸人和各种山地民族也混合起来。欧洲人来得还要晚些,并没有定居下来或与当地人通婚。在三角洲,加尔各答及其卫星城镇沿胡格利河两岸延伸约80千米,形成印度人口、商业和工业集中的最重要地区之一。

恒河平原自古是印度的文明中心地带。公元前3世纪的阿育王朝的中心为巴特那,在比哈尔横跨恒河两岸。伟大的莫卧尔帝国的中心在恒河流域西缘的德里和阿格拉。坎普尔北面恒河畔的卡瑙季是7世纪中叶包括北印度大部地区的戒日王帝国的中心。在12世纪开始的伊斯兰时期,穆斯林的统治不仅扩展到整个恒河平原,而且扩展到整个孟加拉国。三角洲地区的达卡与穆尔希达巴德是穆斯林政权的中心。

恒河大部分流域处在印度境内,不过巨大的恒河三角洲则主要位于孟加拉国内。恒河总流向是从北到西北至东南。在三角洲,水流一般是南向。就长度而言,恒河不算是世界大河,可它却古今中外闻名。原因就在于,恒河用它丰沛的河水哺育着两岸的土地,给沿岸人民以舟楫之便和灌溉之利。恒河携带而来的肥沃泥土冲积成辽阔的恒河平原和三角洲,两岸勤劳的人民世世代代在这里劳动生息。寻找文明踪迹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的足迹遍布恒河两岸,赞美大河的诗人、歌手们行吟于河畔,久久不肯离去。21世纪的今天,这里仍是印度、孟加拉的精粹所集,尤其是在恒河中上游,这里是经济文化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地区。

在我国西藏阿里地区的习底斯山的东南坡地区,有一个名叫玛法木错的幽静淡水湖。这里的湖水来源于高山融化的冰雪,因此清澈见底、平如明镜。相传,“神中之神”湿婆就在冈底斯山修行,所以印度教徒尊它为“神山”。玛法木错湖就是湿婆和他的妻子沐浴的地方,因此印度教徒尊它为“圣湖”,由于恒河水是从这“神山圣湖”中流出的,所以整个恒河都是“圣水”。一直以来,成千上万虔诚的印度教徒长途跋涉,甚至于赤足翻越喜马拉雅山,到中国境内的“神山圣湖”来朝圣,为的就是到“圣湖”中洗澡,祛病消灾,益寿延年。

恒河在宗教上的重要性可能超过世界上的任何一条河流。它从远古就受到崇敬,今天则被印度教徒视为最神圣的河流。虽然被称为圣地的印度教徒朝觐之地遍布印度次大陆,但那些坐落在恒河边上的圣地更具特殊意义。

恒河是印度的圣河,历史悠久,有着浓厚的民俗和文化色彩,即使经过千年的文明洗礼,恒河两岸的人们仍然保持着古老的习俗。许多千古流传的神话,使印度人民对恒河母亲生起无限的怀想,烙下不可磨灭的情结。这一生中至少要在恒河中沐浴一次,让圣河洗净生生世世所有的罪业。

在印度,大多数印度教信徒终生怀有四大乐趣:敬仰湿婆神;到恒河洗圣水澡并饮用恒河圣水;结交圣人朋友;居住在瓦拉纳西圣城。印度人视恒河为圣河,将恒河看做是女神的化身,虔诚地敬仰恒河,据说是起源于一个传说故事。古时候,恒河水流湍急,汹涌澎湃,经常泛滥成灾,毁灭良田,残害生灵。有个国王为了洗刷先辈的罪孽,请求女神帮助驯服恒河,为人类造福。湿婆神来到喜马拉雅山下,散开头发,让汹涌的河水从自己头上缓缓流过,灌溉两岸的田野,两岸的居民得以安居乐业。从此,印度教便将恒河奉若神明,敬奉湿婆神和洗圣水澡成为印度教徒的两大宗教活动。

(三)涤罪攘祸的晨浴

恒河,在印度人民心目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印度教徒也一直把恒河看做是可以涤罪攘祸的圣河。去恒河洗浴,是印度教徒最向往和最倾心的事情。在印度,最盛大的洗浴应当说是印度教的甘露庙会,每次都有千万人参加洗浴。但由于甘露庙会是每十二年一次轮流在各个圣地举行,所以遇到一回也是不易。虽然现在的恒河水已经相当混浊,但在信徒心目中它仍然是一条清净的圣河,并且相信在恒河中沐浴净身,可以洗去自己身上的污浊和罪孽。他们还相信,管理死者“大限”的湿婆大神常在恒河岸边巡视,凡是死后在这里火化的人,都可以免受轮回再生之苦,直接升人天堂。恒河是印度教信徒们天堂的人口,因此在他们一生之中,至少要到恒河沐浴净身一次。就整个恒河而言,不管在上游、中游,还是下游,也不管是在春夏秋冬,一天到晚总是有印度教徒在洗浴。在印度教徒洗浴中,最壮观的还要数瓦腊纳西的恒河晨浴,前往此地朝圣、观光的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这个而来的。瓦腊纳西古城旁的河岸是恒河中最神圣的一段,这里是恒河沿岸最大的圣城,两岸清清的恒河水无声地流过,河岸边则是错落有致、风格各异的神庙,一座紧挨一座,形成陡立的峭壁,造就了河岸壮观的风景。

瓦腊纳西恒河之岸长达6.7千米,共有64个码头,当地人称其为“卡德”。这些卡德据说都是虔诚的印度教徒捐钱修建的,捐建的越多,积善也就越多。最让人神往的是,花几十个卢比租上一叶扁舟,向恒河中央漂去。在东方欲白之时,淡淡的雾慢慢地散去,一轮火红的太阳喷薄而出,让岸边陡立的建筑披上了金色的衣裳,并在河面泛起一片金光,而在河水洗浴的男女老少却进入了忘我之境。印度无数的教徒,千里迢迢地来到瓦拉纳西,就为了浸身于河中沐浴。他们要在恒河的圣水洗脱去一生所犯下的罪孽与病痛,让自己的灵魂得到纯洁而升天。

每天清晨,人们都可以看到成千上万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印度教徒来到恒河边。他们中有本地人,也有外乡人,但都怀着虔诚的心情走进恒河,痛痛快快地来个圣河之浴,以求用圣水冲刷掉自己身上的污浊或罪孽,实现前生超脱凡尘、死后到天国永生的愿望。印度教徒便是这样虔诚地把用恒河水“冲洗身上的过失”看成是莫大的安慰和荣幸。在这些虔诚的教徒中,有的站在齐腰深的水中双手忙碌,尽情搓洗;有的双手合十,面对太阳默祷,安详的脸上金色溢彩,灵魂的净化表露无遗;有的则屏息潜入水中,唯恐这圣水不能把自己的罪孽洗涤干净;而有些自知来日无多的教徒,更是来这里等待死亡;也有的信徒在死后,家人将其遗体运来此处火化,骨灰撒人河里,让灵魂修成正果,从止超生。

与此同时,在印度的历史中,在洪水泛滥时借助重力水渠以利用恒河水灌溉时有所见。2000多年前撰写的经典和神话中已经描述过这样的灌溉。自12世纪以来的穆斯林统治时期,灌溉业高度发达,莫卧尔帝国后来修筑了几条灌溉渠。英国人占领印度之后进一步完善了灌渠系统。较古老的灌溉渠主要在恒河的亚穆纳河地区。上恒河灌溉渠及其分渠长9575千米,始于赫尔德瓦尔。下恒河灌渠及其分渠长8240千米,始于纳拉乌拉。到了19世纪中叶,随着铁路建设的兴起,大规模水路运输开始衰落。恒河流域中部的安拉阿巴德附近河运微不足道,多为各种类型的农村河船。然而,西孟加拉国和孟加拉国仍然依靠水路运输黄麻、茶、粮食和其他农业及农村产品。1947年,印巴分治对水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实际上中断了从前经由内陆水路从阿萨姆运到加尔各答的茶和黄麻的大宗贸易。恒河的水力发电蕴藏量约为1300万千瓦,其中约2/5在印度境内,其余在尼泊尔。

对于居住在恒河两岸的3亿5千万人口而言,恒河意味着生命之源。恒河水滋养着他们的生活,沐浴着他们的身躯,载着他们来来往往,还深深地透到他们的宗教信仰中。

两河流域的美丽传说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在希腊语中的意思是“两河之间的土地”,因为它是一片位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冲积平原。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是古代人类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举世闻名的两河流域文明在此孕育而生。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与亚述文明组成了两河流域文明,而其中的巴比伦文明以其成就斐然而成为两河流域文明的典范。所谓的两河流域就是底格里斯河流域与幼发拉底河流域的统称,两河流域在今天依然对世界具有重要影响。

(一)古代城市文明的肇始地——底格里斯河

底格里斯河是西亚地区水量最大的河流,发源于土耳其境内安纳托利亚高原东南部的东托罗斯山南麓,往东南,流经土耳其东南部城市迪亚巴克尔后,在土耳其和叙利亚之间形成了约32千米界河,然后进入伊拉克境内。进入伊拉克境内后,底格里斯河基本沿扎格罗斯山脉西南侧山麓流动。首先穿越伊拉克北部重要油田基尔库克油田,并流经本区重要石油化工中心摩苏尔。此后,来自山地的大扎卜河、小扎卜河、迪亚拉河等支流沿左岸汇入底格里斯河,汇流之后直抵首都巴格达。自巴格达以下,底格里斯河两岸湖泊成群,沼泽密布,并在古尔奈与幼发拉底河汇合成为阿拉伯河,最后在法奥附近注入波斯湾。

底格里斯河自河源至亩尔奈,河长1950千米,流域面积37.5万平方千米,年径流量近400亿立方米,其河水主要靠高山融雪和上游春雨补给,每年3月涨水,5月水位达到最高。底格里斯河是沿山麓流动,沿途支流流程短、汇水快,所以常使河水暴涨,洪水泛滥,在沿岸形成了广阔肥沃的冲积平原,是伊拉克重要的农业灌溉区。沿河建有各种水利工程,其中以巴格达西北部的巴迪塔塔水库最为著名。

在土耳其境内,底格里斯河是一条典型的山间河流,它河谷狭窄,流速快,河槽深,沿途多峡谷与险滩。在进入伊拉克后,底格里斯河穿行于托罗斯及库尔德山脉伸出的余脉之间,并开始曲折蜿蜒的流淌。当到了提克里特村的西北160千米处时,底格里斯河便流入一片宽阔、起伏和缓的波状平原,此时它缓缓地降到海平面高度。当底格里斯河流到库特和阿马拉时,地面非常平坦,河流曲折较少,但有辫状汊流,河水分散到岸外沼泽地,或在河槽中各部分漫流。从巴格达到库尔纳一段,两岸有大片沼泽,由汊流供水。由于沼泽、灌溉渠、渗漏和蒸发等原因,底格里斯河失去了其水量的80%以上,此后河面收束,流速减慢,弯度加大,河身狭窄,航行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