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年轻人要懂得的106条人生经验
3735300000006

第6章 修养是你立足的身价(1)

现实社会中充满着竞争,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不断的提升自我,完善自我,修炼自己的性情和德行,要学会坦然笑对一切,既不妥协,也不软弱,做到恰到好处。

1.亦刚亦柔,适当时候要低头

有一句俗语说“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有时候在不如别人的时候,不能不低头退让。对于这种情况,不同的人可能会采取不同的态度。有志进取者,将此当作磨炼自己的机会,借此取得休生养息的时间,而绝不一味地消极乃至消沉;而那些经不起困难和挫折的人,往往将此看作是事业的尽头,或是畏缩不前,不愿想办法克服眼前的困难,只是一味地怨天尤人、听天由命。

面对强势,有时候要学会适当的“低头”,但这种低头并不是趋炎附势,丧失自我,而是一种卧薪尝胆的磨练,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要想在复杂的社会中生存,就要练就刚柔并济的本领。

在中国历史上,政治斗争、军事斗争乃至权力斗争,极其复杂,有时更是瞬息万变,忍受暂时的屈辱,厚脸低头磨炼自己的意志,寻找合适的机会,也就成了一个成功者所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质。所谓“尺蠖之曲,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求存也。”正是这个意思。西汉时期的韩信忍胯下之辱正是这种“低头”的最好体现。因为他不低头就把自己弄到和地痞无赖同等的地步,奋起还击,闹出人命吃官司不说,很可能赔上一条小命。

另一种更高层次上的“低头”,是有意识地主动消隐一个阶段,借这一阶段来了解各方面的情况,消除各方面的隐患,为将来的大举行动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隋朝的时候,隋炀帝十分残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的许多官员也纷纷倒戈,转向农民起义军,因此,隋炀帝的疑心很重,对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易起疑心。唐国公李渊即唐太祖曾多次担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处,悉心结纳当地的英雄豪杰,多方树立恩德,因而声望很高,许多人都来归附。这样,大家都替他担心,怕遭到隋炀帝的猜忌。正在这时,隋炀帝下诏让李渊到他的行宫去晋见。李渊因病未能前往,隋炀帝很不高兴,多少有点猜疑之心。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的妃子,隋炀帝向她问起李渊未来朝见的原因,王氏回答说是因为病了,隋炀帝又问道:“会死吗?”

王氏把这消息传给了李渊,李渊更加谨慎起来,他知道迟早为隋炀帝所不容,但过早起事又力量不足,只好缩头隐忍,等待时机。于是,他故意广纳贿赂,败坏自己的名声,整天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且大肆张扬。隋炀帝听到这些,果然放松了对他的警惕。试想,如果当初李渊不低头,或者头低得稍微有点勉强,很可能就被正猜疑他的隋炀帝杨广送上了断头台,哪里还会有后来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国的建立。

在待人处世中,“低头”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与现实环境有和谐的关系,把二者的磨擦降至最低,是为了保存自己的能量,好走更长远的路,更为了把不利的环境转化成对你有利的力量,这是处世的一种柔软,一种权变,更是最高明的生存智慧。

2.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

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好习惯能够造就人,坏习惯可以摧毁人。年轻人要想将来有所作为必须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戒除不良恶习。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好习惯是一个人在社交场合中所能穿着的最佳服饰。”而坏习惯则是你的敌人,它只会让你难堪、丢丑、添麻烦、损坏健康或者事业失败。

莎士比亚说:“习惯若不是最好的仆人,它便是最坏的主人。”这句话很有意思,如果真的让让坏习惯主宰了自己的生活,它可不就是你“最坏的主人”吗?

有的人习惯“黎明即起,洒扫庭院”,而有的人则习惯早上美美地睡个懒觉;有的人烟酒不沾,有的人则每天都要喝几杯,遇到动脑筋的事喜欢抽支烟提提神;有的人喜欢衣着整洁,有的人则大大咧咧,不修边幅;有的人说话谦恭有礼,有的人则唯我自大;有的人做事有条不紊,有的人则杂乱无章;有的人总是乐观地对待每一件事,有的人一遇到一点儿小事,就唉声叹气、愁眉不展;有的人承诺了别人,就决不食言。有的人刚刚答应得好好的,一转身就忘得一干二净;有的人勤俭节约,有的人铺张浪费。

有些时候,习惯并不只限于行为方面,像是绑鞋带或开车。我们的情绪反应以及感觉也决定于习惯上。如美国著名的成功学的奠基者之一马尔登所说:“你可以养成这样的好习惯:把自己想象成为一个有用、积极的公民,每天都有生活目标;也可把自己想成一名失败者,一个没有价值的人,这种思想方式也是一种习惯。”

明人吕坤把坏习惯称为“惯病”。他说,“任意”、“惯病”,都是很难戒除的,如果能真正在戒除它们上下功夫,那就像是扎针治病找准了穴位,挠痒痒找对了地方。

戒除惯病是很难的。古时候有一个当官的,特别容易发怒。他下决心要改掉这毛病,便在案头上放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制怒”。一天属下人来说事,他听着听着又怒了,拿起牌子便扔向了属下。

吕坤说,要戒除惯病,就要下功夫,事实的确如此。不以坚强的意志来强迫自己改正,坏习惯是很难去掉的。

张学良将军年轻时染上了吸鸦片的习惯。他决意戒除,便把自己关在一间屋子里,吩咐家人和手下人无论听到屋里有什么动静,都不许进来。他的烟瘾犯了,十分痛苦,头直撞床,大声叫唤。屋外的人听见了,怕他出意外,但谁也不敢进去。这样折腾了一天,屋里没动静了。家人进去看时,张学良静静地在床上睡着了。经过这样的几次折腾,张学良终于戒除了鸦片瘾。对人身体的残害,莫过于毒品,张学良成功的戒掉了毒品,使其保持健康体魄,直至百岁高龄而寿终。

圣雄甘地是印度人民心目中的英雄。一次,有一位母亲带着自己的孩子来见甘地,她说自己的孩子非常喜欢吃糖,她很想让孩子改掉这个习惯,但孩子怎么也改不掉这个习惯,请甘地来帮帮自己的孩子。甘地听完后,沉默了一会儿,对那位母亲说:“一个星期后你再带孩子来吧。”一个星期很快过去了,那母子俩如约来到。甘地对孩子说了一番话,孩子回去后便改掉了自己爱吃糖的习惯。多年形成的习惯不是轻易能改变的,即使是“圣雄”,甘地也要花一个星期才能改掉自己的“坏习惯”。

想要戒除坏习惯并不容易,那就是习惯已成自然,如果要戒除它,有可能很快见效,但一段时间过后它可能又会发作,周而复始,很难戒除。拿戒烟来说,就是这样。很多烟民都多次戒烟,但大多以失败而告终。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幽默地说:“戒烟有何难?我在第一千零一次一定戒了它。”由此可见,坏习惯的戒除,不但要有坚强的毅力,而且还要有足够的耐力。

《韩非子》一书中记载,西门豹因性格急躁,耽误了许多事。他一心要改掉这毛病,就在身上围了一条皮带。皮子轻柔而有韧性,他常借此提醒自己不要急躁。还有一个叫董安于的慢性子,为了改掉慢性子这毛病,他随身佩带一根弓弦。弓弦又紧又直,能用它来提醒他办事不要拖沓。“韦弦”这个典故就是由此而来的。

在经济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的现代社会,一方面,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人们承受的压力也不断增大。由此,我们人类的“惯病”也生出了许多“新花样”。例如酗酒和吸烟,在女性和孩子中间已不罕见。营养过剩造成的肥胖,已成为富裕社会的大问题。美国政府调查了半数美国人的体重,结果三分之一人患了肥胖症。最近,美国西雅图一家渡轮公司准备为他们所有渡轮更换座椅,因为美国人普遍体积增大,过去的座椅已容不下他们的肥臀了。玩电子游戏,已经成为许多青少年陷入其中不能自拔的“惯病”。网上聊天更是如此。还有一些人沾染了更坏的“惯病”,例如吸毒,滥用药物,赌博等等。

美国有一个已故的邓勒普博士花了很多年来研究习惯问题,并协助很多人改掉了咬指甲及吮大拇指的坏习惯。

马尔登说:“你可以改变你的习惯,当然不像滚动木头那样简单,但是你总可以办得到,只要你努力去做。”他向有志于改掉坏习惯的朋友提出了五条建议:

(1)首先相信自己能够改变自身的不良习惯。对你自我控制的能力要有信心,如此才能为你的基本个性带来积极的改变。

(2)彻底了解这些坏习惯对自己造成的不良影响。例如:体重过重会使你的重要器官不堪负荷;酒精会破坏你的身体组织;过度工作可能会使你的死期提早来临等等。

(3)找出能让自己感兴趣的事,暂时安慰自己。因为你在戒除一项长期的习惯之后,必会经历一段痛苦的时期,这时就要找些事物来安慰你,像摄影、园艺或弹钢琴这些嗜好,可能会协助你不抽太多香烟。

(4)发掘将你逼到这种情况的基本问题。你的挫折究竟是什么?你是否低估了自己的价值?为何对自己如此敌视?认真处理这些问题,调整你的思想,接受你的失败,重新发掘你的胜利。

(5)引导你自己迈向积极的习惯,这将使你的生活获益。为你自己制定新的目标。在积极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感觉,这将发挥你的能力与热诚。

假如你有坏习惯,还是想办法改掉你的坏习惯。当你在改变的过程中发生了动摇,不妨参照一下马尔登的建议。因为这对你的健康、事业、生活乃至一生都受益无穷。

3.不要轻易发怒

作为年轻人,总免不了年轻气盛,有时候可能因为一点小事就发火,这不是一个聪明人的举动,要想在众人心中站稳脚跟,一定要学会克制自己的脾气,不要动辄就发怒,不然,久而久之,别人都会对你敬而远之,最后变得孤立无援。

愤怒情绪是人生的一大误区,是一种心理病毒;它同其它病一样,可以使你重病缠身,一蹶不振。也许你会说:“是的,我也明知自己不该发怒,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但是,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应该必须时刻注意学会制怒,不能让愤怒左右自己的情绪。

同其它所有情感一样,发怒是大脑思维后产生的一种结果。它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当你遇到不合意愿的事情时,就告诉自己:事情不应该这样或那样,于是你感到沮丧、灰心;然后,你便会作出自己所熟悉的愤怒的反应,因为你认为这样会解决问题。只要你认为愤怒是人的本性之一,就总有理由接受愤怒情绪而不去改正。

只要你不去改正,你的愤怒情绪将会阻止你做好事情。成功人士是不会让愤怒情绪所左右的。历史上有好多这样的例子,他们中能压下怒火的就成功,而凭着这一时之气行事的则大多失败了。

公元前283年,刘邦与项羽在战场上进行激烈的战争,就在此时,韩信攻占齐地后派人给刘邦送来了信,要求封他为假齐王。刘邦见信后勃然大怒说:我被困在这里天天盼他来帮助,他却想自立为王。正在这一时刻,张良用手拉了拉刘邦的袖子,悄声对他说:“现在战场形势于我不利,怎么能阻止韩信称王呢?不如答应他的要求,立他为王以稳住其心,否则他会倒戈叛乱的。”刘邦这才恍然大悟,忙改口对使者说:“大丈夫平定诸侯,就当个真王,哪能当假王呢?”这一步棋稳住了韩信,使韩信尽心竭力地为刘邦效命,为汉朝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国时期,关云长失守荆州,败走麦城被杀,此事激怒刘备,遂起兵攻打东吴,众臣苦谏皆无济于事,实在是因小失大。正如赵云所说:“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宜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汉,当图中原……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上交,不得卒解也。”诸葛亮也上表谏曰:“臣亮等切以吴贼逞奸诡之计,致荆州有覆亡之祸;陨将皇于斗牛,折天柱于楚地,此情哀痛,诚不可忘。但念迁汉鼎者,罪由曹操;移刘祚者,过非孙权。窃谓魏贼若除,则吴自宾服。陛下纳秦宓金石之言,以养士卒之力,别作良图。则社稷幸甚!天下幸甚!”可是刘备看完后,把表掷于地上,说:“朕意已决,无得再议。”执意起大军东征,最终导致兵败,自己也因此丢了性命。

由此可见,在关键时刻是不可以让怒火左右情感的。不然有可能会为此付出代价。

如何消除不良的情绪,控制易怒的脾气呢?可以从一下几点入手:

(1)找到愤怒的误区

如果你仍然决定保留心中的愤怒,你可以以不造成重大损害的方式来发泄愤怒。然而,你不妨想想,你是否可以在沮丧时以新的思维支配自己,且以一种更为健康的情感来取代使你产生惰性的愤怒,虽然世界绝不会像你所期望的那样,你很可能会继续厌烦、生气或失望;但无论如何,你完全可以消除那种不利于精神健康的有害情感——愤怒。

每当你以愤怒来应对他人的行为时,你会在心里说:“你为什么不跟我一样呢?这样我就不会动怒,甚至会喜欢你。”然而,别人不会永远像你希望的那样说话、办事;实际上,他们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会按照你的意愿行事。这下现实永远不会改变。所以,每当你为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事动怒时,你其实是不敢正视现实而让自己经受情感的折磨,从而使自己陷入一种情性。为根本不可能改变的事物自寻烦恼真是太愚蠢了。其实,你大可不必动摇;只要你想想,别人有权以不同于你所希望的方式说话、行事,你就会对世事采取更为宽容的态度。对于别人的言行,你或许不喜欢,但决不应动怒。动怒只会使别人继续气你,并会导致生理上心理上的病症。真的,你完全可以做出选择——要么动怒,要么以新的态度对待世事,从而最终消除愤怒。

也许你认为自己属于这样一类人,即对某人某事有许多愤愤不平之处,但从不敢有所表示。你积怨在胸,敢怒不敢言,成天忧心忡忡,最后积怨成疾。但是,这并不是那些咆哮大怒的人的反面。在你心里,同样的有这样下句话:“要是你跟我一样就好了。”你想,别人要是和你一样,你就不会动怒了,这是下一个错误的推理,只有消除这一推理,你才能消除心中的怨愤。以新的思维方式看待世事,根本不动怒,这才是最可取的。你可以这样安慰自己:“他要是想捣乱,就随他去。我可不会为此烦恼。对他这种愚蠢行为负责的,是他不是我。”你也可以这样想:“我尽管真不喜欢这件事,却不会因此陷入愤怒的误区。”

所以,为了消除了这一误区,首先你要以一种平静的方式勇敢地表示出自己的愤怒,然后,以新的思维方式让自己保持精神愉快;最后,不再对任何人的行为负责,不因为别人的言行影响自己的精神状态。你可以学会不让别人的言行搅乱自己的心境。总之,你只要自尊自重,拒绝受别人的控制,便不会用愤怒折磨自己。

(2)消除愤怒的最佳方法

生活中有些人,他们对生活的态度严格得近乎呆板,这当然是一种不可取的态度。只要我们观察一下周围那些精神愉快的人就会发现,他们最为明显的特点是善意的幽默感。让别人开怀大笑,在笑声中观察五彩缤纷的现实生活,这是消除愤怒的最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