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东京城第一中学刘俊英
一、说教材
1教学主要内容、前后联系、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学习等腰三角形的两条性质:“等边对等角”和“三线合一”。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础上接着学习的。这节课的内容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运用,也是今后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及直线垂直的重要工具,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及依据
根据学生认识基础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通过折纸实验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让学生进一步经历观察、实验、归纳、推理、交流等活动,体验数学证明的必要性,培养学生数学说理的习惯。
(3)通过例题的教学,学会利用代数法求解几何问题,培养学生学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
3.教学重难点及依据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在今后应用较广,但“三线合一”这一性质的条件和结论容易混淆,学生不会灵活运用。因此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1)重点: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性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灵活运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以前接触过等腰三角形有关知识,并且在§82学生已经历画图方法感知“三线合一”这一性质,所以等腰三角形的这两个性质学生可以通过折叠发现出来,但对“三线合一”中的“三线”指代学生可能出现混淆情况,且对“三线合一”这一性质不够重视,但它是本节课的难点又是今后用得较广泛的性质之一。由于本班中学生各科的基础都较差,合作、交流的意识不强,不敢提问,不善于探索与实践,所以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启发,要多加激励和鼓励。
三、说教法、学法
初中生的观察、记忆、逻辑思维等能力逐步增强,他们能够在观察中注意到事物的细微处,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地表达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模仿力强,但七年级的学生思维往往要依赖于直观具体的形象,而学生刚学过轴对称图形,对轴对称图形的分析相对比较好。
根据学生这一年龄特征和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在教师的组织、引导、点拨启发下,采用直观教学法,探究、发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动手、动脑、动口,操作实验、直观感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师生互动、情感交流,培养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的研讨式学习模式,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教具准备:多媒体计算机、课件、投影机。
学具准备:三角板、透明纸片、剪刀、铅笔。
四、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1因为在§82已经学过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所以让学生在事先准备好的半透明纸上画一个等腰三角形,并标上字母A、B、C。
选一位学生画好的等腰三角形投影到大屏幕上,结合学生的图形介绍等腰三角形的一些有关概念。
〔设计意图〕从一开始就提供给学生动手操作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无意中,了解等腰三角形的一些概念,同时觉得有一种轻松感。
2.让学生打开课本P46重做§82练习1,即在已知的等腰三角形ABC中,画底边BC上的中线和高以及顶角的平分线,并量一量课本图中两个底角的度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画图、测量,先整体感知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这两条性质,然后再经过后面的动手、动脑折叠等腰三角形的实验来验证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使学生初步体会到,观察实验的方法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个直观形象的数学结论。
(二)动手实验,合作探究
1让同桌或前后的同学互相检查对方刚才所画的三角形是否“等腰”。然后把各自画好的等腰三角形剪下来,并把纸片对折,让两腰AB、AC重叠在一起,折痕为AD。最后问同学: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吗?
〔设计意图〕通过富有激励和挑战的语句来激发、引导学生。
2.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观察、思考、交流,然后互相补充,并请学生起来发言,同时老师用多媒体演示模型,并在大屏幕上显示如下内容:
发现:(1)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AD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
(2)∠B=∠C。
(3)BD=CD,AD是底边上的中线。
(4)∠ADB=∠ADC=90°,AD为底边上的高。
(5)∠BAD=∠CAD,AD为顶角的平分线。
3.由学生用文字归纳结论(2),教师纠正并投影: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师问:你能用数学语言表达这句话吗?
学生讨论交流、发言。
投影:在△ABC中,因为AB=AC,所以∠B=∠C。
4.问学生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结论(3)、(4)、(5)吗?
教师提示:可联系开始所复习的P46§82练习1(画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接着用多媒体演示“三线合一”动画。
投影: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逐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经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
5.对比练习(补充):画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的平分线及该角所对的中线和高,看看他们是否重合(即是否有“三线合一”这一性质)。
(三)初步应用,巩固拓展
例1已知:在△ABC中,AB=AC,∠B=80°,求∠C和∠A的度数。(投影显示,P83例1)
学生交流、讨论、口述。
师:板书解题过程(在黑板上写)。
解:因为AB=AC
所以∠C=∠B=80°
又∠A+∠B+∠C=180°
所以∠A=180-80-80=20°
引申练习(补充):已知在△ABC中,AB=AC,∠A=30求∠B和∠C的度数。(投影显示)
学生交流、讨论、并写在纸上。
师:巡视,选两位学生的练习投影讲评。
小结(老师问、学生答):
在等腰三角形中,
(1)已知一个角,就能求另外两个角。
(2)顶角+2×底角=180°
(3)0°<顶角〈180°,0°〈底角〈90o
师问:在一般的三角形中,已知一个角能求另外两个角吗?为什么等腰三角形可以?
生答:因为隐含一个条件: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例2建筑工人在盖房子的时候,要看房梁是否水平,可以用一块等腰三角板放在梁上,从顶点系一重物的绳正好经过三角板底边中点,房梁就是水平的,你能说出为什么吗?(投影显示例2和图形。)
学生思考,分组讨论,交流并回答。
教师纠正,并投影显示解答
解:系重物的绳子正好经过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中点,根据“三线合一”可以知道这条绳子也垂直于房梁,故房梁是水平的。
〔设计意图〕通过本例让学生对“三线合一”这一性质进一步得到巩固,也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反馈练习
课本P84练习1、2、
补充:在△ABC和△ABD中,因为AB=AC,所以∠C=∠D。对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注意“等边对等角”,是在同一个三角形内用的。
(五)归纳小结
老师:今天这节课即将结束,你能告诉老师你的收获吗?
学生相互归纳和补充(幻灯片显示):
1等腰三角形的两条性质:“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
2.已知等腰三角形一个角(或一条边)时,要注意分类讨论,判断是顶角还是底角(是腰还是底边)。
3.注意:等边对等角是指在一个三角形内用的。
(六)布置作业
课本P86练习1、
思考题:你能用数学语言表示“等边对等角”和“三线合一”吗?
五、说板书设计
§93等腰三角形(一)
1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3、例15、作业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4、小结
(1)“等边对等角”
(2)“三线合一”
六、设计理念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验,实施开放性教学,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由表演者变为激发学生灵感的激发者与捕捉者,学生由听者变为实验者、发现者、演讲者。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操作为重要手段,以感悟为学习目的,以发现为宗旨。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新身实践、合作交流,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掌握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和引导者。
七、课后反思
这节课以轴对称图形为切入点,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观察猜想、自主探究、证明应用等方式学习,获得新知。本节课的切入点是通过学生动手实践,由此引出等腰三角形的定义,以同桌为一个小组,在不断探讨过程中发现等腰三角形所蕴含的性质,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的品质。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使学生加深前面所学全等的运用,因此考虑让三名学生同时板演,进行类比,进一步复习了全等三角形。
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运用1学习如何用代数的方法解决几何的有关计算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设未知数,如何建立方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