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勇于品尝苦涩人生
3730000000013

第13章 怎样正确认识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也称为逆向心理。它是指一个人内心潜在的一种比较稳定的认识、情感和意识行为,是经常对各种刺激产生的与众不同、与常态截然相反的心理反应。因此说,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心理。

逆反心理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可见于任何人群,但以青少年尤为普遍和突出,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有多种行为表现。例如,在家庭,有的青少年对父母的正当管教和要求,听不进去,比较反感,甚至进行抵制和反抗,对着干,“教我往东,我偏朝西”,非常固执任性。在学校,对老师的教诲和劝导,认为纯粹是说教、唱高调,而不以为然。有了错误,对待批评,情绪对立,进行顶撞,甚至“横竖横”、“破罐子破摔”;有时还故意在课堂上捣乱、搞恶作剧。在日常生活中,常用扭曲、颠倒的眼光,看待现实社会,凡是国家倡导、号召的事,就不满抵制;对批评、禁止的事则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好奇,又不听别人的忠告,我行我素,以情感代替理智。

由此可见,逆反心理对青少年是极其有害的。首先,它明显损害心身健康。

因为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往往对自己比较放纵,看问题比较狭隘偏激,遇事情绪易抵触,产生不满、愤懑、烦恼,使心理常处于冲突之中。长此以往,必然容易导致各种心身疾病。有的人还容易借酒浇愁,寻找刺激,摆脱烦恼,其结果更会进一步损害心身健康。其次,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和进步。逆反心理犹如心灵的腐蚀剂,使有的青少年是非不明、好坏不辨,凡事抵触、偏激、放纵,一味凭感情行事,又难以接受教育和规劝,这种反常心态必然成为他们成长和进步的巨大障碍。个别人甚至还可能变得玩世不恭、为所欲为、违法乱纪而坠入泥潭。

另外,逆反心理影响社会安定。由于逆反心理作祟,使一些青少年常对现实生活抵触不满,牢骚满腹且又缺乏理智,在消极思想的支配下很容易做出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影响社会安定,损害国家利益。

为什么青少年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呢?其原因很多。从家长、教师来说,多是由于教育失误、方式不当、过于苛求甚至任意训斥、体罚和歧视,以致严重挫伤了青少年的自尊心,进而发展为变态的逆反心理。从社会环境来说,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错误思潮的侵蚀与不良伙伴为伍,都会诱发逆反心理,对现实生活的一些事物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从青少年自身来说,他们处在青春期,有传统观念少、好奇、多疑、顾虑少、有抱负、敢创新等特点,但他们缺乏人生知识和社会经验,认识能力不高,自我调节能力较低,再加之情绪不稳定,对身边乃至世界上错综复杂的事物难以全面、客观、冷静地去认识、去分析,去看待,对其中某些事物不仅常常感到困惑不解,是很容易产生不满、反感情绪,以致反其道而行之。

因此,要克服和弱化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也需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除了家长和老师改进教育方法,保护青少年的自尊心;净化社会环境,防止不良风气影响外,作为青少年本人,至少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要认识到逆反心理是非常有害的,时时警惕它的滋生和发展,千万不要以此为荣,误以为自己有主见、有水平。

2.要深知自己身体、心理发展还不成熟,知识还很不足,需要得到家长、老师和周围成人的指导和帮助。

3.凡事要多动脑,勤思考,认真分析和判断,加强社会责任感,以情感代替理智,以认识代替盲从,自觉抵制社会上不正之风和错误思潮的引诱和腐蚀。

4.对自己的错误认识和看法,应虚心听取成人的劝导,不任性固执,不我行我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