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美食文化
3725800000012

第12章 中华民族饮食民俗文化(7)

祝福时,祭祀供神像,绍俗称“祝福菩萨”、“大菩萨”。神像上印有“黄山西南”或“南朝圣宗”两种。“黄山西南”的画像上是两个神;“南朝圣宗”上却印有帝王和将领多人。传说,前者是宋朝金兵南侵时,绍兴有弟兄两人,腊月年底,从萧山西乡探亲回来,路过铁岭关,遇上金兵在抓捆当地百姓充当向导,因百姓不从,金兵欲置之于死地。为了制止金兵的屠杀,兄弟俩挺身而出,冒死领路。此时夜黑无光,兄弟俩翻山越岭,把金兵带到黄山西甫外的海涂上。两人佯装走不动,金兵也早已精疲力尽,就在海涂上歇息。到午夜子时,海潮似万马奔腾,席卷而来,顷刻之间,金兵大队人马被滚滚巨浪吞噬,兄弟俩也壮烈牺牲。为了纪念他们为国捐躯,却又不知其姓名,就以他们牺牲的地点为名,尊他俩为“黄山西南”。后者传说:明朝灭亡以后,百姓为了纪念抗清复明的英烈,过年时,在祭祖前先祭忠烈,祈祷光复明室。神像正中着帝王服饰的据传是明末的“福王”,旁边的是杨继盛、左光斗、史可法、张苍水等。因反清复明在当时不能公开进行,就在夜深人静时,偷偷地祭祀忠烈“祝复”明室,后来就这样相沿成习为祝福。

这两种传说的说法不同,但在反对侵略,保持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上,却是一致的。

祝福的仪式是十分隆重的,大抵如周作人在《鲁迅的故家》中所述:祝福日子选定后,即在这一天的凌晨起床,煮烧福礼。到拂晓之前,便搬出两张八仙桌(也有用四张的),视桌面木纹横于堂屋前,与祭祖相反,绍兴俗称“横神直祖”。到夜里祭祀时,端上“五牲福礼”(也有三牲福礼),如鸡、鹅、元宝肉、猪头及鱼。福礼装在红漆的木桶盘内,福礼上插着许多筷子,旁边还备有一把厨刀,和蒸熟的一碗牲血,附带作供,表示全鸡、全鹅、福礼丰盛。此外,福礼中还须有一盘豆腐、一碟盐、数块年糕、一串粽子,外加三盅茶、六盅酒。福礼的摆法也很有讲究。如鸡、鹅要跪着放,头朝福神,表示欢迎,一尾活鲤鱼,用红绳穿过鱼的背脊,悬挂在“龙门架”上,再用红纸贴住眼睛,是取“鲤鱼跳龙门”之意。

祭神开始,先点燃香烛。蜡烛台的大小,视家庭贫富不一,贫民是木制烛台,小康之家则用铜、锡铸成,富绅用的就象电影《祝福》中所陈列的那样,叫“五字蜡烛台”,五字即福、禄、寿、喜一副烛台和一副供花筒,加上中间的字七宝鼎。同样的“五字蜡烛台”,还有“桌上五字”和“落地五字’之分。“落地五字”直接放在地上,高出桌面,有重达千斤的。

祭神,由家中男人依辈份大小,逐个按次序向外跪拜行礼(女人一概不准拜神)。拜毕,便将纸元宝、烧纸连同神杩(绍兴俗称马张千)一起焚化。接着将桌子改成直摆,调转福礼,拔下筷子,由外向里叩拜,算是祭祖,俗称“做回盘羹饭”。祭祖完毕,用煮福礼的汁汤挠年糕吃,叫作“散福”,表示神赐之福,散给了一家人。随后,放“关门爆仗”。有的人家关门以后,还终夜围炉而坐,俗称“守岁”。

解放以后,虽然革除了繁琐的礼仪,去掉迷信色彩,改跪拜为鞠躬,但“祝福”的风俗,直到今天,特别是农村还在流行。

二十、曲阜有关鸡的习俗

远古的时候,鸡是一种飞禽,它的名字是“吉”而不是“鸡”。它和凤凰同族,也是凤冠、彩羽、金尾。其漂亮程度和凤凰无二。它很得上帝的青睐,专司负责降吉祥予人间之职,是上帝派往人间的“吉祥之鸟”。但它的降落要遵奉上帝的旨意行事,不能擅自与凡人接近。

这一年,由于天庭诸事繁忙,上帝对“吉”的管束无暇顾及,“吉”在天庭里闷得慌,便悄悄地向人间飞去。当它飞至山东曲阜境内时,见当地居民在庭院里撒瞒了白米、金谷。“吉”当时又饥又渴,它顾不得天条的约束,竟降落在农家大院里寻米啄食,并把吉祥带给了古老的曲阜人民。

谁知这事被上帝察觉了,他大发雷霆,命天兵天将把“吉”缉拿到天庭审问。“吉”声泪俱下地陈述了降落的原委,上帝虽也有些同情,但“吉”触犯了天条,不得不下令将它罚下凡界。“吉”选择在曲阜地方落了户,厚道的曲阜人把“吉”看作是吉祥的象征,并取“吉”的同音,称它为“鸡”。这样,鸡就在曲阜一带繁衍生殖开了,成了家家户户饲养的家禽。

年代久远,慢慢地还形成了一些关于鸡的风俗。

无鸡不成席:曲阜人待客是十分讲究的,贵宾上门,宴席上总得有鸡。可能是孔夫子重男轻女的影响,这只待客所用的鸡一定是公鸡,决不能是母鸡。这公鸡一定要求是红的,白、黑或其他杂色的不能用。宴席上的第一道莱总要是鸡,“万事吉当头”。上了鸡这道菜后,别的菜方可依次上席。面这种鸡的吃法又十分考究,不管是清蒸鸡,还是红烧鸡等等,绝对不能把鸡头分开或斩碎,而必须完好无缺地摆在碗的正中央。开宴时,坐在首席的人将鸡头夹起后,别人才能吃鸡,否则,谁也不能动筷。

这种上菜方法,慢慢延续下来,后人又有了发展:宴席上的最后一道菜,又增添了一味糖水梨,这样和前面的鸡首尾呼应,取谐音凑成“吉利”二字。但由于梨受季节的限制,冬春间很难买到,聪明人为了使这种独特习惯完美无缺,在缺梨之时,就要补上大红鲤鱼一尾,取“鱼”的谐音,成为“吉庆有余”了。

喜庆之事鸡开路:鸡既是吉祥如意的象征,那么一些喜庆之事当然更离不开鸡了,尤其是男婚女嫁之事更是如此。

迎娶新人,首先要下聘礼,下聘礼时必须要送一只公鸡,这公鸡必须是红的,这预示着这桩婚姻的吉利。这只鸡被送到女家后绝不能杀死:要么卖掉,要么养着。

青年人嫁娶临近之时,男女双方都要选取一只上好的鸡作为自己的象征,表示是吉人。男方备红公鸡一只,女方备肥母鸡一只。等到姑娘出嫁那一天,女方所备的肥母鸡由自己未成年的弟弟用篮子提着,用曲阜人的话说这就是“抱鸡”。代表女方送亲的人,要在公鸡啼鸣之前赶到男方家,这样公鸡睡着,女方的母鸡未睡,母鸡从气势上就压倒了公鸡,嫁过去的新娘就不会受男人的欺负了。

到了男的家后,男方迎客的把新娘迎进家门后,随即将事先预备好的公鸡交给女方抱鸡的弟弟,由他把公鸡和母鸡用绳子系在一块,拴到桌子腿上。聪明的弟弟往往趁人不注意的时候用手掌使劲打公鸡的脸,一直把公鸡打得有气无力。这就是说,给姐夫来个下马威,这样姐夫就不敢欺负姐姐了。这种习俗,说穿了,是女方在那男尊女卑的社会里求得一点心理上的安慰。当然男方也要采取类似的手段打母鸡,可是抱鸡的弟弟老是守住母鸡,男方往往千方百计地想把抱鸡的弟弟支开,以便偷偷打几下母鸡,用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当然,不论是男方家的公鸡还是女方家的母鸡,都是绝对不能杀的。因为这一对鸡叫做“长命鸡”,只能任其老死。据说孔子第七十七代孙孔德成的“长命鸡”现在还活着哩!

二十一、东北吃火锅的习俗

东北的火锅,是用金属或陶烧制成的炊具。锅是圆形的,锅的中间有烟筒,置入炭火,使菜保持一定热度或使汤沸腾,然后把薄薄的肉片、蔬菜及调料等放在汤里,随煮随吃。过去,一般多是来了高贵客人,亲朋好友时,才生起火锅。宾主围坐,边吃边谈,汤莱沸腾,不仅味道鲜美,也给客桌上增添了气氛。俗称“吃火锅”。

说起吃火锅,还有一段趣闻。早先年,北方临江村王家湾,住着一户渔民降龙老汉。因为自小在江边长大,聪明伶俐,练就一身好水性,人们就叫他“降龙”哥。那时苛捐杂税,名目繁多,生活贫苦。到后来,爹娘双亡,老伴又过早去世,只给他留下一个女儿和一口祖传的火锅。降龙老汉不仅做的火锅味道鲜美,而且姑娘也越来越美,象出水的芙蓉一样。

县官赵太爷闻听此讯,早已垂涎三尺。这一天,由一个贴身文官陪同,来到临江村降龙老汉家。名为吃火锅,实际是黄鼠狼给小鸡拜年,没安好心。这个消息传遍了临江村。渔民们都纷纷赶到降龙老汉家看热闹。

降龙老汉虽然憋了一肚子气,可还得招待。姑娘把小饭桌放在炕当腰,摆上碗筷。赵太爷坐上座,贴身文官坐下座。饭莱已经吃到一半,满屋的人都等着看出名的拿手菜——火锅。这时,门开了,香味扑鼻,降龙老汉端着托盘,将沸腾着的火锅,端端正正地放在赵太爷面前。

“请吧,赵太爷!”降龙老汉说。赵太爷贪婪地看着姑娘,一见火锅端上来了,这才转过脸来,刚要伸筷子,只见贴身文官拽了拽赵太爷的衣襟,耳语几句,两个人央着尾巴就向外溜。满屋人见了哄堂大笑。

原来,“吃火锅”有讲究:如果是招待贵客,火锅里的菜是前飞后走、左鱼右虾,四周轻撒菜花。也就是把飞禽类(鸡,雁等)嫩肉放在火锅对着炉口的前方,走兽类(狍子、猪、牛、羊等)肉放在火锅后边,左边放鱼类,右边放虾类,各种菜丝再随便轻轻少放。如果是对待不速之客,火锅的菜则又是一种摆法:把两个特别大的肉丸子放在火锅的前边,后边是走兽类,意思是——滚蛋!这是临江村王家湾自古留传下来的民间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