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诊断学学习记忆手册(便携式)
3721700000002

第2章 学习篇(2)

腰脊或腰骶部冷痛沉重,阴雨天加重——寒湿痹痛。

腰痛如刺,固定不移,日轻夜重,或有外伤史——瘀血阻络。

腰背疼痛连下肢——经络痹阻。

腰痛牵扯少腹或侧腹,伴尿频、尿急、尿痛或尿血——下焦湿热蕴结(淋证)

8.四肢痛——四肢的肌肉、筋脉和关节等部位疼痛,常见于痹病。

四肢疼痛,游走不定——感受风邪为主(行痹)

疼痛剧烈,遇寒尤甚,得温痛减——感受寒邪为主(痛痹)

四肢重着而痛,肌肤麻木不仁——感受湿邪为主(着痹)

关节红肿灼痛——感受热邪为主(热痹)

关节痛剧,肿大变形——湿热久蕴,痰瘀阻。络(尫痹)

独见足跟或胫膝酸痛——肾虚。

9.周身痛

新病周身痛——感受风寒湿邪,经气不利。

久病卧床不起,周身痛——气血亏虚,筋脉失养。

四、问头身胸腹不适

(一)头晕、身重、麻木、乏力。

(二)胸闷——心、肺、肝等脏气机不畅。

胸闷,心悸,气短——心气不足,心阳不振。

胸闷,心痛如刺——心血瘀阻。

胸闷,咳喘痰多——痰湿阻肺。

(三)心悸

惊骇气乱,心神不安。

营血亏虚,心神失养。

阴虚火旺,内扰心神。

心阳气虚,鼓动乏力,心失所养。

脾肾阳虚,水气凌心。

心脉痹阻,血行不畅。

(四)胁胀、脘痞、腹胀可以诊察肝胆、脾胃、肠的病变。

五、问耳目

可以诊察耳目局部的病变,并可测知肝、胆、肾等脏腑的病变。

六、问睡眠

可以诊察阴阳气血的盛衰,心肾等脏腑功能的强弱。

(一)问失眠

阳不入阴,神不守舍——失眠。

虚:阴虚火旺,心肝血虚,心胆气虚——心神失养。

实:心火,肝火,痰热,食积,瘀血——邪气干扰心神。

(二)问嗜睡

阳虚阴盛,痰湿内盛——嗜睡。

七、问饮食口味

可以诊察津液的盈亏及输布状况,水谷精气的盛衰及脾胃等相关脏腑的功能。

(一)问口渴与饮水

可以诊察津液的盛衰和输布状况。

(二)问食欲与食量

可以诊察脾胃功能的强弱及判断疾病的预后转归。

(三)问口味

此外,口舌麻木而感觉减退——肝阳化风。

或某些药物过量;口腔疼痛——脾胃蕴热;心火上炎;阴虚火旺。

八、问二便

可以诊察水谷在体内的新陈代谢状况,判断肺、脾、肾、小肠、大肠、膀胱等相关脏腑功能病变和病证的寒热虚实。

(一)问大便

(二)问小便

九、问经带

(一)月经

(二)带下

十、问小儿

(一)问出生前后情况

新生儿(出生后至1个月)应着重询问妊娠期及产育期母亲的营养健康状况,有何疾病,曾服何药,分娩时是否难产、早产等。

婴幼儿(1个月至3周岁)应重点询问喂养方法及坐、爬、立、走、出牙、学语的情况。

(二)问预防接种史,传染病史,家族遗传

病史

(三)问易使小儿致病的原因

感受六淫,饮食失调,惊吓等。

切诊

——第一节脉诊

一、脉象形成的原理

心脏搏动是形成脉象的动力;气血运行是形成脉象的基础;五脏协同是脉象正常的前提。

二、脉诊的部位、方法

(一)脉诊的部位

1.遍诊法遍诊上(头)、中(手)、下(足)

三部有关的动脉,每部又分为天、人、地三候,合而为“三部九候”。

2.三部诊法首见于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即诊寸口(候十二经)、人迎、趺阳(分候胃气)三部脉象。

3.寸口诊法寸口指桡骨茎突内侧一段桡动脉搏动处。又称“气口”或“脉口”。

(二)诊脉方法

1.时间诊法常以平旦;候五十动。

2.体位正坐或仰卧,手臂放松,与心脏近于同一水平,直腕,掌心向上。

3.指法

(1)手指定位与布指:三指平齐,以指按脉脊;中指定关,食指在关前定寸,无名指在关后定尺,布指疏密适中。

(2)单按、总按。

(3)举(浮取)、按(沉取)、寻。

寸、关、尺三部每部进行浮、中、沉三候——“三部九候”。

4.平息

5.体察脉象

三、脉象要素及平脉特征

(一)脉象要素

位:指脉管搏动部位的浅深、长短。

数:指脉管搏动的至数和节律。

形:指脉管搏动的形态,包括脉形的粗细、长短,脉管的硬度及脉搏往来的流利度。

势:指脉管搏动力量的强弱,与脉的硬度及流利度也密切相关。

(二)平脉

1.平脉的表现三部有脉,一息四五至(70~90次/分),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柔和有力,节律一致,尺部沉取有一定力量,随生理活动和气候环境的不同而有相应的正常变化。

2.平脉的特点有胃气、有神、有根。

有胃气从容、和缓、流利判断脾胃功能,气血盛衰,疾病的进退转归,有神柔和有力,节律整齐判断心气盛衰和神的得失。

3.平脉的生理变异

引起平脉生理变异的因素:四季气候,地理环境,性别,年龄,体格,情志,劳逸;反关脉,斜飞脉。

四、常见脉象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一)浮脉、散脉、芤脉、革脉

(二)沉脉、伏脉、牢脉

(三)迟脉、缓脉

(四)数脉、疾脉

儿童脉一息五六至(每分钟100次左右),婴儿脉一息七八至(每分钟120次左右),为平脉。正常人在运动和情绪激动时脉率加快。

(五)虚脉、实脉、长脉、短脉

脉名脉象特征临床意义。

虚脉三部举之无力,按之空虚。

虚证:气、血及脏腑。

诸虚实脉三部举按均有力实证:邪气亢盛,正气不虚。

长脉,脉形长,首尾端直,超过寸关尺本位阳热内盛有余之证:阳亢,热盛,痰火内盛短脉首尾俱短,不能达于短而有力气滞短而无力气虚正常人气血充足,运行流畅通达,可见脉象长而和缓有力。即“长则气治”。

(六)洪脉、大脉

洪脉,脉形宽大,充实有力,状若波涛汹涌,来盛去衰气分热盛浮取盛大,沉取无根久病气虚;虚劳;失血;生理性洪脉可见于夏季,阳气亢盛,脉微洪。

健康人寸口三部脉皆大而和缓、从容,是体魄健壮之征象。

(七)细脉、濡脉、弱脉、微脉

冬季气候寒冷,脉道收缩,可见脉象沉细。

体胖之人亦可见脉沉细。

(八)滑脉、动脉、涩脉

生理性滑脉可见于妇女妊娠期,气血调和;正常人脉滑而冲和,是营卫充实之象。

(九)弦脉、紧脉

生理性弦脉可见于春季,脉微弦而柔和。

老年人阴血不足,脉管渐失柔和而硬,亦可见弦脉。

(十)促脉、结脉、代脉

五、相兼脉及其临床意义

概念: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一或复合脉象相兼出现的脉。

相兼脉象的主病:一般是各组成脉象主病的总和。

六、诊妇人脉与小儿脉

(一)诊妇人脉

1.月经脉

左关尺脉忽洪大于右手——月经将至。

寸关调和尺脉弱或细涩——月经不利。

尺脉虚细涩——精血亏少——虚证闭经。

尺脉弦涩——气滞血瘀——实证闭经。

2.妊娠脉

脉来滑数冲和,尺脉尤甚,兼停经,饮食偏嗜。

(二)诊小儿脉

1.一指三部诊法

2.小儿脉象主病小儿脉象一般只诊浮沉、迟数、强弱、缓急,以辨别阴阳、表里、寒热和邪盛正衰,不详求二十八脉。

3岁以下的小儿,一息七八至为平脉;5~6岁小儿,一息六至为平脉,七至以上为数脉,四五至为迟脉。

数为热,迟为寒;浮数为阳,沉迟为阴;强弱可测虚实,缓紧可测邪正。沉滑为食积,浮滑为风痰;紧主寒,缓主湿,大小不齐多食滞。

七、脉诊的临床意义及脉症顺逆

(一)脉诊的临床意义

识别疾病的病位和病性;推测疾病的病因和病证;判断疾病的进退和预后。

(二)脉症顺逆与从舍

脉症顺逆,是指从脉症的相应、不相应来判断疾病的吉凶。

脉症相应者为顺;脉症不相应者为逆。

脉与症不相应者,当舍脉从症或舍症从脉。

说明临床应四诊合参,不可仅凭脉象诊病。

——第二节按诊

一、按诊的方法

触法——轻轻接触皮肤,多用于诊头额部及四肢皮肤。

摸法——稍用力抚摸肌肤,多用于诊肢体腧穴和浅表肿胀等。

按法——重手按压或推寻局部,多用于诊胸腹和深部肿物等。

叩法——用手叩击局部产生叩击声、波动

感、震动感,多用于诊胸腹和腰部。

二、按诊的内容

(一)按胸胁

可诊察心肺与肝胆的病变。

1.按胸部

2.按胁下

(二)按脘腹

重点了解凉热、软硬、肿满、肿块、压痛等。

1.按胃脘和大腹。

2.按小腹和少腹。

(三)按肌肤

可以诊察疾病的寒热虚实及气血阴阳的盛衰。

1.按肌肤的寒热、润燥及疼痛、肿胀。

2.按肌肤疮疡,按尺肤。

(四)按手足

可辨别阴阳盛衰及病邪性质,推测疾病的预后吉凶。

(五)按腧穴

按压腧穴处,有结节或条索状物、压痛及其他异常反应,有助于判断病位。

肺俞穴有结节,或中府穴压痛——肺病。

肝俞或期门穴压痛——肝病。

胃俞或足三里压痛——胃病。

阑尾穴压痛——肠痈。

八纲辨证

——第一节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

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辨证纲领。

八纲辨证,即运用八纲,对四诊所获得的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病变部位的浅深、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的辨证方法。

——第二节八纲辨证的基本内容

一、表里辨证

表证是指外邪经皮毛、口鼻侵犯人体,正气抗邪,而引起的外感病初期阶段所表现的证候。

里证是指病变部位在里(脏腑、气血、骨髓)所表现的证候。

表里证鉴别要点:(1)寒热(有无新起恶寒发热并见)。(2)脏腑功能失调症状是否突出。

(3)舌苔。(4)脉象。

附:半表半里证

概念:外邪既不在表,又未入里,邪正相搏于表里之间的证候。

临床表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二、寒热辨证

寒证是指由多种原因导致机体阴盛或阳虚所产生的以寒冷表现为主的一类证候。

热证是指由多种原因导致机体阳盛或阴虚所产生的以温热表现为主的一类证候。

热证鉴别要点:应对疾病的全部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其中,重点是寒热的轻重,肢体的温凉和对冷暖的喜恶,口渴与饮水情况,及面色、神态、二便、舌象、脉象等。

三、虚实辨证

虚证是指正气虚弱而邪气亦不盛所表现的证候。

实证是指邪气盛实而正气不虚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有气虚证、阳虚证、血虚证、阴虚证、津液不足证等不同随邪气性质不同,影响脏腑的不同而不同虚、实证鉴别要点:应对疾病的病程及全部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判断。(1)久病多虚证,暴病多实证。(2)注意寒热的轻重,肢体的温凉和对冷暖的喜恶,及面色、神态、疼痛性质特点、汗出、语言气息、二便、舌象、脉象等的辨别。

四、阴阳辨证

(一)阴阳是辨证的总纲

阳——表、热、实。

阴——里、寒、虚。

(二)阴阳辨证的特定内容

1.阴盛证与阳盛证

阴盛证是指阴寒之邪侵袭、停聚体内所表现的实寒证候。

阳盛证是指阳热之邪侵袭、壅滞体内所表现的实热证候。

2.阴虚证与阳虚证

阴虚证是指由于机体阴液亏虚而导致阴不制阳所表现的虚热证候。

阳虚证是指由于机体阳气亏虚而导致阳不制阴所表现的虚寒证候。

3.亡阴证与亡阳证

亡阴证是指由于体内阴液严重亏损而欲竭所表现的危重证候。

亡阳证是指由于体内阳气衰微而欲脱所表现的危重证候。

临床表现:

除原发病严重症状外,尚见:汗热味咸而黏,身热恶热,肌肤干瘪,面赤唇焦,口渴喜冷饮,呼吸气促,虚烦躁扰,甚或昏谵,小便极少,舌红干瘦,脉细数疾而按之无力,除原发病严重症状外,尚见:冷汗淋漓,汗质清稀,面色苍白,肢冷肤凉,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呼吸气微,神情淡漠,甚则神志模糊、昏迷,舌淡而润,脉微欲绝。

4.亡阴证与亡阳证的鉴别

——第三节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一、证候相兼

(一)同一对纲领证候相兼

1.表里同病

概念:患者在同一时间,既出现表证,又出现里证。

形成:(1)外邪同时侵犯表里。(2)表证未

愈,病邪又传及于里。(3)旧病未愈,又患新病。

常见证型:表里同病时,若以表里与寒热

或虚实分别组合,可见下列八种相兼证候:

(1)表里俱寒。(2)表里俱热。(3)表里俱实。

(4)表里俱虚。(5)表寒里热。(6)表热里寒。

(7)表虚里实。(8)表实里虚。

2.寒热错杂

概念:患者同一时间,既出现寒证,又出现热证。

形成:(1)疾病发展过程中,部分寒邪化热

入里;(2)患者同时患有寒、热两种病证。

常见证型、临床举例:

证候临床表现

上热下寒:

胸中烦热,频欲呕吐上热腹痛喜暖,大便稀溏下寒。

上寒下热:

胃脘冷痛,食少,呕吐清涎上寒小便短赤,尿频,尿痛下热。

表热里寒:

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喉肿痛表热肠鸣腹痛、下利清谷里寒。

表寒里热: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表寒心烦口渴,咳喘痰黄,舌红脉数里热。

3.虚实夹杂

概念:患者同一时间,存在正虚与邪实两方面的病变。

形成:(1)病患实证,邪未去而正已伤。

(2)病患虚证,正气不足又感新邪。(3)病患虚证,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致病理产物停积体内。

常见证型、临床举例:

证候临床表现病

实中夹虚

壮热,面赤,烦躁,舌红,脉洪大里热炽盛口渴,尿短赤,便干结,舌干津液亏虚。

虚中夹实

神疲倦怠,口干,苔剥,脉细气阴两虚低热,脉数余热未尽。

虚实并重

畏寒肢冷,腰膝酸冷,脉沉细脾肾阳虚浮肿,腹大如鼓,小便短少水湿内停。

(二)不同对纲领证候的相兼

1.表证

表寒证是风寒之邪侵袭肌表引起的外感病初期阶段所表现的证候。

表热证是风热之邪侵袭肌表引起的外感温热病初期阶段所表现的证候。

表实证习惯上指寒邪侵袭肌表引起的外感病初期阶段所表现的证候。

习惯上所说的表虚证有两种:(1)指因外感风邪引起的外感病初期阶段所表现的证候,称“外感表虚证”(即“太阳中风证”)。(2)指肺脾气虚,致卫气不能固密所表现的证候,称“内伤表虚证”。

2.里证

里实寒证是指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

里虚寒证是指由于机体阳气亏虚,阳不制阴所表现的虚寒证候。

里实热证是指阳热之邪内盛所表现的证候。

里虚热证是指由于机体阴液亏虚,阴不制阳所表现的虚热证候。

失养

里实寒证和里实热证的临床表现,由于形成原因不同,临床表现各异,上述仅就一般可以出现的临床表现而言。

二、证候转化

(一)表里出入

表邪入里是指患者先出现表证,后出现里证,而表证随之消失。

里邪出表是指某些里证,在一定条件下,病邪从里透达于外,出现某些肌表的症状,而里证随之减轻。

邪入里,多见于外感病的发展过程中,提示病情加重。里邪出表,多见于外感病的中后期,提示邪有去路,病情减轻。

(二)寒热转化

寒证转化为热证是指患者先出现寒证,后出现热证,同时寒证表现消失。

热证转化为寒证是指患者先出现热证,后出现寒证,同时热证表现消失。

(三)虚实转化

实证转虚是指患者先出现实证,后出现虚证,同时实证表现消失。

因虚致实是指病本为虚证,由于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减退,以致痰、食、血、水湿等病理产物停滞体内,而表现出实证的症状。

上述症状同时,又见腹胀,大便秘结。

三、证候真假

(一)寒热真假

真寒假热证是指病本质为寒证,而外见假热征象的证候。

真热假寒证是指病本质是热证,而外见假寒征象的证候。

虚实真假的辨证要点:

(1)舌象、脉象为诊断的主要依据;

(2)注意对语声气息、胀痛等症的仔细。

诊察;

(3)结合患者体质的强弱,发病的原因,病程的长短,以及治疗经过等。

——第四节八纲辨证的意义

八纲辨证是辨证的基础,有提纲挈领,执简驭繁的作用,适用于临床各科。

病因辨证

病因辨证,是在中医病因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病人所表现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综合,从而确定疾病当前证候的原因,也称为“审证求因”。

疾病的原发病因如六淫外感、七情内伤、饮食劳倦、外伤等,是发病的必要条件,属于病因学的范畴,而通过辨证所确定的病因,则是通过对证候的分析,综合了邪正双方情况而对疾病当前病理本质所作的结论,属于辨证学的范畴。

原始病因与辨证所确定的原因,在称谓与概念上可能相同,也可不同。

——第一节外感病因辨证

一、六淫辨证

(一)风淫证候

外感风邪引起的证候统称为风淫证候,亦称为外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