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便携式)针刺手法图解手册
3721500000002

第2章 毫针基本知识(2)

(1)高压蒸气灭菌法将毫针等针具用布包好或用铝饭盒装好,放在密闭的高压蒸气锅内灭菌。一般在1.0耀1.4kg/cm2的压力、115一123益的高温下,保持30min以上,才可达到灭菌要求。

(2)药液浸泡消毒法将针具放入75%乙醇内浸泡30耀60min,取出用棉球擦干后使用。亦可放在一般器械消毒液内浸泡,如“84”消毒液、新洁尔灭液。

(3)煮沸消毒法将毫针等针具用布包好,放入盛有清水的消毒锅内煮沸,一般在水沸后再煮15耀20min即可。

2.医生手指消毒在施术前,医生应先用肥皂将双手洗刷干净,待干后再用75%乙醇棉瑜察拭,方可持针操作。

3.针刺部位消毒在患者需要针刺的腧穴皮肤上用75%乙醇棉球擦拭,应从中心点向外绕圈擦拭。或先用2豫碘酊涂擦,稍干后再用75%乙醇棉球擦拭脱碘。腧穴皮肤消毒后,必须保持洁净,防止再污染。

针剌宜忌

在具体应用针刺时,要注意施术部位、患者体质、疾病及时间等因素,有宜有忌,应从实际情况出发,避免发生不良后果。

1.部位宜忌针刺腧穴,有一定的位置,一般多位于筋骨凹陷或动脉边缘。除了以刺血络、刺筋肉为目的的特殊刺法外,都要避开内脏、筋骨和血管。如《素问·诊要经终论》院野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脏。”指出必须掌握重要脏器的解剖部位,以免误伤。又如《素问·刺禁论》院野刺附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郄中大脉,令人仆脱色”,“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这些情况说明一旦刺伤重要血管,会引起死亡。故临床对一些特殊部位的腧穴,针刺时必须严格掌握针刺的深浅、角度和方向。例如,胸腹和背腰部的腧穴,严禁深刺;后项部腧穴内为延髓,亦不可深刺;大血管附近的腧穴,操作时要慎重,如邻近动脉的委中、箕门、气冲、曲泽、太渊、冲阳等;乳中、神阙、小儿囟门部位也不宜针刺。

2.体质宜忌人的体质有肥痩、强弱、老幼之不同,体质的类型也各有异,针刺时必须区别对待。《灵枢·逆顺肥痩》院“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紧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广肩腋项,肉薄厚皮而黑色……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也”,“痩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其血清气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刺此者,浅而疾之”,“刺壮士真骨,坚肉缓节,监监然,此人重则气涩血浊,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劲则气滑血清,刺此者,浅而疾之”,“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毫针浅刺而疾发针,日再可也”另外,孕妇尤其是有习惯性流产史者慎用针刺。

3.病情宜忌

(1)危重证候《灵枢·五禁》院“形肉已夺,是一夺也曰大夺血之后,是二夺也曰大汗出之后,是三夺也曰大泄之后,是四夺也曰新产大血之后,是五夺也,此皆不可泻。”此五夺都是正气大损、元气大伤,不可再行泻法。本篇还有院野热病脉静,汗已出,脉盛躁,是一逆也;病泄,脉洪大,是二逆也曰著痹不移,肉破,身热,脉偏绝,是三逆也;淫而夺形,身热,色夭然白,及后下血衃不,血衃笃重,是谓四逆也;寒热夺形,脉坚搏,是谓五逆也。”这五逆证者是病症与脉象相逆,病情危重,不宜针刺。

(2)暂时现象《素问·刺禁论》:“无刺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怒,令人气逆;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灵枢·终始》:野凡刺之禁:新内勿刺,新刺勿内;已醉勿刺,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曰新劳勿刺,已刺勿劳;已饱勿刺,已刺勿饱;已饥勿刺,已刺勿饥;已渴勿刺,已刺勿渴。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乘车而来者,卧而休之,如食顷,乃刺之;出行来者,坐而休之,如行十里顷,乃刺之。凡此十二禁者,其脉乱气散,逆其营卫,经气不次,因而刺之……是谓失气也。”说明针刺前后,患者的起居、饮食、劳逸、情绪等方面是不可忽视的,对暂时性的劳累、饥饱、情绪激动、气血不定等情况,不宜立刻针刺,须作适当休息,气血调和后,方可针刺,否则就会导致不良后果。另外,针刺之后,亦不宜马上进行剧烈活动,须作适当休息,以使气血调和,才有助于治疗。

(3)疾病性质《灵枢·终始》:“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灵枢·官能》:“疾浅针深,内伤良肉……

病深针浅,病气不泻。”说明疾病有表里、虚实、寒热之不同,针刺亦有浅深之分。一般来说,表证者宜浅刺,表寒证可用温针,表热证应疾出针;里证者宜深刺,里寒证可用补法,里热证应行泻法。虚证者用补法,虚寒证宜少针,虚热证可多针;实证者用泻法,表实证宜浅刺,里实证可深刺。寒证者宜深刺,久留针曰热证者宜浅刺,疾出针,并可泻血。

4.时间宜忌

(1)留针久暂留针主要是为了延长针刺作用的时间。对表热证,宜疾出针曰对里证和虚寒证,一般均需留针。留针的宜忌,如《灵枢·经脉》:“热则疾之,寒则留之”;《灵枢·终始》院“刺热厥者,留针反为寒。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灵枢·根结》:“气滑即出疾,其气涩则出迟;气悍则针小而入浅,气涩则针大而入深,深则欲留,浅则欲疾”这是说懔悍滑利,其人易脱于气,不宜久留;相反,气涩迟钝,则宜久留以(2)施针时刻和时令《素问·八正神明论》:“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曰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说明人体生理功能与天时的变化有一定关系。正因为如此,古人结合日月的运行盈亏,推论人体血气的周期性活动,根据气的开阖而行补泻法,如:野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凝,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其中的“天温无凝”

是指人的气血易行,适宜针刺,故后人多于夏季伏天施行针刺,以治疗宿疾;“候时而刺”的思想,后世发展为“子午流注”的时间针法。

《灵枢·终始》:野春气在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刺此病者,各以其时为齐。故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齐曰刺痩人者,以春夏之齐”这里指出春夏季节与痩人宜刺浅;秋冬季节与月巴人宜刺深。当然,在临床上还必须根据病情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针刺异常

针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由于种种原因,有时也可能出现某种异常情况,如晕针、滞针、弯针等,须立即进行有效处理。

1.晕针

(1)现象轻度晕针,表现为精神疲倦,头晕目眩,恶心欲吐曰重度晕针,表现为心慌气短,面色苍白,出冷汗,脉细弱,甚则神志昏迷,唇甲青紫,血压下降,二便失禁,脉微欲绝。

(2)原因多见于初次接受针刺治疗的患者,亦可因精神紧张、体质虚弱、劳累过度、饥饿空腹、大汗后、大泻后、大出血后,或因患者体位不当以及医生手法过重等。

(3)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取出全部留针,扶持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解衣带,注意保暖。轻者静卧片刻,饮温水后,即可恢复。如未能缓解者,用指揞或针刺人中、素、内关、足三里、涌泉等穴,亦可灸百会、气海、关元、神阙等穴,即能苏醒,必要时可配用现代急救措施。

(4)预防初次接受针刺者,要做好解释工作,解除恐惧心理;正确选取舒适持久的体位,尽量采用卧位;取穴不宜过多,手法不宜过重曰对劳累、饥饿、大渴的患者,应待休息、进食、饮水后,再行针刺;针刺过程中,应随时观察患者的神态,询问针后情况,一有不适等晕针先兆,应及早采取措施。

2.滞针

(1)现象针在腧穴内,进行提插、捻转或出针时感到十分涩滞困难,若勉强操作时,患者会感到疼痛。

(2)原因患者精神紧张,针刺入后局部肌肉强烈挛缩曰或因留针时患者体位移动曰或因行针时捻转角度过大过快和持续单向捻针,而致肌纤维缠绕针身所致。

(3)处理因患者精神紧张,或局部肌肉痉挛而引起的,嘱患者消除紧张,使局部肌肉放松,或延长留针时间,用循、摄、按、弹等手法,或在滞针附近加刺一针,以缓解局部肌肉紧张;因体位移动而引起滞针,必须纠正体位;因单向捻针而致者,须向相反方向退回。

(源)预防对精神紧张者,应先作好解释,消除顾虑;注意行针手法,避免连续单向捻针;进针时避开肌腱。

3.弯针

(1)现象针身弯曲,针柄改变了进针时刺入的方向和角度,提插、捻转及出针时均感困难。

(2)原因医生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或针尖碰到坚硬组织曰或因留针时患者体位移动曰或因针柄受到外物的压迫和碰撞;或因滞针后未能及时处理。

(3)处理如针身轻微弯曲,应将针缓慢退出;如针身弯曲角度大,必须顺着弯曲方向将针退出曰或因患者体位改变,应嘱患者恢复原来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后,再慢慢退针。

(源)预防医生进针手法要熟练,指力要轻巧曰患者体位要选择恰当,留针期间不要变动体位曰注意针刺部位和针柄不能受外力碰压。

4.断针

(1)现象针身折断,残断留于患者腧穴内。

(2)原因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有损伤剥蚀曰医生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局部肌肉剧烈挛缩曰或因患者体位改变,外物压迫碰撞针身和针柄曰或因滞针、弯针未及时处理所致。

(3)处理嘱患者不要惊慌,保持原有体位,以防断针陷入深层。若残端显露,可用手指或镊子取出曰若断端与皮肤相平,可用手指挤压针孔两旁,使断端暴露体外,用镊子取出;若断端完全没入皮肤肌肉内,应在载线下定位,手术取出。

(4)预防认真仔细检查针具质量,不合要求的应剔出不用曰进针、行针时,动作宜轻巧,不可强力猛刺曰嘱患者不要任意变动体位;针刺时,针身不宜全部刺入曰遇有滞针、弯针现象时,应及时处理。

5.针后异常感

(1)现象出针后,患者不能挪动体位曰或腧穴局部酸、胀、麻、重等感觉过强;或针孔出血曰或针处皮肤青紫或疼痛。

(2)原因肢体不能挪动,可能是有针遗留在腧穴内,未全部取出曰局部酸、胀、麻、重等感觉过强,可能是行针手法过重,或留针时间过长曰局部皮肤出血、青紫、结节或疼痛者,可能是刺伤血管。

(3)处理若有遗留未出之针,应随即起针;局部针感遗留过强者,可用手指在局部上下循按或艾条施灸;针孔微量渗血或针孔局部小块青紫,一般不必处理;若局部青紫肿痛较甚者,要先行冷敷止血,再行热敷,使局部瘀血消散。

(源)预防退针后应清点针数,避免遗漏;行针手法轻柔,避免手法过强、留针过久;要熟悉浅表解剖知识,避免刺伤血管。

6.创伤性气胸

(1)现象患者突然感到胸闷、胸痛、气短、心悸,严重者呼吸困难、紫绀、冷汗、烦躁、恐惧,甚则血压下降,出现休克等危重现象。检查时,肋间隙变宽,口叩诊呈鼓音,听诊肺呼吸音减弱或消失,气管向健侧移位。载线胸透可见肺组织被压缩。有的病例,起针后症状并不明显,但几小时后,才逐渐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加以注意。

(2)原因针刺胸部、背部和锁骨附近的腧穴过深,刺穿了胸膜腔和肺组织,气体进入胸膜腔导致气胸。

(3)处理一旦发生气胸,应立即起针,并让患者采取半卧位休息,保持镇静,切勿恐惧及反转体位。一般漏气量少者,加刺内关、足三里等穴,可自然吸收;医生密切观察,随时对症处理,如给予镇咳、消炎药物,以防止肺部感染和创口加大曰若出现呼吸困难、紫绀、休克等现象,应立即抢救,如胸腔穿刺抽气减压、吸氧、抗休克等治疗。

(4)预防医生针刺时思想要集中,选好适当体位,掌握腧穴的进针深度,特别是胸背部腧穴不可深刺,提插幅度不可过大,留针时间不宜过长,以斜刺、横刺为主。

7.刺伤脑脊髓

(1)现象若刺伤延髓,可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呼吸困难、休克和神志昏迷等症状曰若刺伤脊髓,可出现触电样感觉向肢端放射,甚至引起暂进性肢体瘫痪。以上情况,若提插幅度大,刺激强度大,有时可危及生命。

(2)原因在项部正中的哑门、风府以及两旁的风池,夹脊以及悬枢以上的督脉腧穴,均位于脑、脊髓的附近,若针刺方向、角度、深度不适当,可误伤延髓和脊髓,引起严重后果。

(3)处理当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出针。轻者,需安静休息,即可自行恢复;重者,应及时抢救。

(源)预防严格掌握哑门、风府、风池、夹脊以及悬枢以上的督脉腧穴的针刺方向、角度和深度,切忌针刺过深、大幅度提插捣针以及使用强刺激手法。

8.刺伤内脏

(1)现象刺伤肝、脾,可弓丨起内出血,肝区或脾区疼痛,有时可向背部放射;若出血不止,腹腔聚血过多,会出现腹痛、腹肌紧张,并有压痛及反跳痛等症状。刺伤心,轻者出现强烈刺痛,重者有剧烈撕裂痛,心向外射血,导致休克等情况。刺伤肾,可出现腰痛,肾区叩击痛,血尿,严重时血压下降、休克。刺伤胆、膀胱、胃、肠等空腔脏器时,可引起疼痛、腹膜刺激征或急腹症等。

(2)原因医生缺乏解剖学及腧穴学知识,对腧穴和脏器的位置不熟悉,加之针刺过深,提插幅度过大,针刺方向、角度不当,造成相应脏器的损伤。

(3)处理轻者,卧床休息,一般可自愈;若有出血征象者,则应加强观察病情及血压变化,或加用止血药或局部作冷敷止血曰若合并出现休克时,应迅速急救处理。

(4)预防掌握好腧穴和脏器的位置,针刺胸腹、背腰部的腧穴时,应注意控制针刺深度,特别是对心脏肥大、肝脾肿大、尿潴留的患者,尤应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