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便携式)针刺手法图解手册
3721500000010

第10章 复式补泻手法(1)

复式补泻手法,又称“复合补泻手法”、“综合补泻手法”,是各种单式补泻手法,甚至和某些辅助手法综合运用的一套补泻方法。《金针赋》提出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子午捣臼、龙虎交战、进气与留气、抽添等复式针刺补泻手法,称为“治病八法”,这些手法为后世补泻手法中的主要内容。杨继洲在继承前人针法的基础上,对补泻手法进行了总结,并有所发挥。《针灸大成》中除介绍“飞经走气四法”、“治病八法”外,还介绍了补针与泻针、进火与进水、子午补泻与龙虎升降、运气与提气等补泻手法。

烧山火、透天凉法

烧山火法,是由徐疾、提插、捻转、九六四种补法,有时可配合开阖尧呼吸等补法组合而成的较常用的复式手法。本法源于《素问·针解》“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

叶金针赋》曰院野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袁除寒之有准。”《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

指出院“烧山火,能除寒袁三进一退热涌涌……凡用针之时,须拈运入五分之中,行九阳之数……渐渐运入一寸之内,三出三入,慢提紧按。

若觉针头沉紧,其针插之时,热气复生,冷气自除。未效,依前法再施也。”操作时,根据腧穴的可刺深度,分作浅尧中、深三层或浅、深两层操作。先浅后深,每层依次各作紧按慢提(或捻转雪法九数,然后退针至浅层,称之为一度。如此反复施术数度,使之产生温热感。一旦产生了温热感,仍将针下插留针,不可马上出针。

本法操作要点是:提、按用力的轻、重一定要分明,切实做到紧按(用泻法针有慢提轻轻上提),重在紧按插针上下功夫阖以呼使阳气入深,而产生热感。本法也可组合其他成的泻手法中的补法同用,如在患者呼气时复针插法针吸气时退针出针,出针后迅速扪按针孔孔等。此法适用于顽麻冷痹等虚寒之证。

透天凉法,是由徐疾、提插、捻转、九六四种法源于《素问·针解》“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金针赋》曰院野透天凉,治肌热骨蒸。

先深后浅,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徐徐举针,退热之可凭。”叶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

指出院“透天凉,能除热,三退一进冷冰冰……凡用针时,进一寸内,行六阴之数……若得气,便退而伸之,退至五分之中,三入三出,紧提慢按,觉针头沉紧,徐徐举之,则凉气自生,热病自除。

如不效,依前法再施。”操作时,针刺入后直插深层,根据腧穴的可刺深度,分作浅尧中、深三层或浅、深两层操作。先深后浅,依次在每一层各作紧提慢按(或捻转)法六数,称之为一度。如此反复施术数度,使之产生凉。本法也可结合其他补泻手法中的泻法同用,如在患者吸气时进针插针,在呼气时退针出针,出针时摇大针孔,不扪其穴等。本法操作要点是院按、提用力的轻、重一定要分明,切实做到紧提(用力上提)、慢按(轻轻下按),重在紧提上下功夫,以使邪气外出,达到泻热生凉的作用。此法适用于肌热骨蒸等热证。

烧山火与透天凉两法相对,是针刺补泻法的综合应用。通过手法使阳气入内,可使患者在局部或全身出现温热感,故称“烧山火”;通过手法使阴气向外,可使患者在局部或全身出现凉感,故称“透天凉”。综合来看,烧山火与透天凉两法是以针刺单式补泻中的提插手法为核心,以徐疾法中的三进一退或一进三退为原则,注重提插用力轻重、紧按慢提或紧提慢按的具体方法,再结合九六数等组合而成的复式补泻法。临床应用烧山火法与透天凉法,以选用肌肉比较丰厚处的腧穴为宜,头面、胸壁、肢端等肌肉浅薄处的腧穴不宜使用。当得气感应强时,手法也不宜太重,重复次数不要太多。若经过数次操作而始终未引起温热或凉感时,更不可强求。

一般而言,三度操作即可停止,若仍无温热或凉感,则宜留针10~15min,住住可以提高疗效,出现温热或凉感。

阳中隐阴、阴中隐阳法

阳中隐阴法,是同一腧穴先补后泻、补泻兼施的一种复式手法。本法源于《金针赋》“阳中之阴,先寒后热。浅而深,以九六之法,则先补后泻也。”叶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指出院野凡用针之时,先运入五分,乃行九阳之数,如觉微热,便运一寸之内,却行六阴之数,以得气,此乃阳中隐阴,可治先寒后热之证,先补后泻也。”

操作时,根据腧穴的可刺深度,分浅、深两层操作。先在浅层行补法(即紧按慢提九数),再进入深层行泻法(即紧提慢按六数)。

此法是一种先补后泻的方法,故先在浅层行补法,后在深层行泻法,用于治疗先寒后热的病症。

阴中隐阳法,是同一腧穴先泻后补、补泻拾。

兼施的一种复式手法。本法源于《金针赋》“阴中之阳,先热后寒。深而浅,以六九之方,则先泻后补也。”《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指出院“凡用针之时,先运一寸,乃行六阴之数,如觉病微凉,即退至五分之中,却行九阳之数,以得气,此乃阴中隐阳,可治先热后寒之证,先泻后补也。”操作时,根据腧穴的可刺深度,分浅、深两层操作。先在深层行泻法(即紧提慢按六数),再退至浅层行补法(即紧按慢提九数。此法是一种先泻后补的方法,故先在深层行泻法,后在浅层行补法,用于治疗先热后寒的病症。

阳中隐阴与阴中隐阳两法相反,是由提插的徐疾、用针紧慢及用力轻重之不同,亦可结合捻转法组合而成的,均属补泻兼施法,适用于虚实夹杂之证。

子午捣臼、龙虎交战法

子午捣臼法,是提插捻转相结合、补泻兼施的一种复式手法。子午指左右捻转,捣臼指上下提插。本法源于《金针赋》“子午捣臼,水蛊膈气。

落穴之后,调气均匀,针行上下,九入六出,左右转之,千遭自平。”《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指出院野子午捣臼,上下针行,九入六出,左右不停。

且如下针之时,调气得均,以针行上下,九入六出,左右转之不已,必按阴阳之道,其症即愈。”

操作时,进针得气后,先紧按慢提九数,再紧提慢按六数,同时结合左右捻转,反复施行。此法具有导引阴阳之气、补泻兼施及消肿利水作用,可用于水肿、气胀等病症。

龙虎交战法,是通过左右反复交替捻转以镇痛的一种复式手法。龙指左转,虎指右转,交战指左转、右转两法反复交替进行遥本法源于叶金针赋》“龙虎交战,左撚九而右撚六,是亦住痛之针。”《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指出院野龙虎交战手法,三部俱一补一泻……凡用针时,先行左龙则左拈,凡得九数,阳奇零也曰却行右虎则右拈,凡得六数,阴偶对也。乃先龙后虎而战之,以得气补之,故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左捻九而右捻六,是亦住痛之针,乃得返复之道,号曰龙虎交战,以得邪尽,方知其所,此乃进退阴阳也。”操作时,进针得气后,先以左转为主,即以大指向前用力捻转九数曰再以右转为主,即以大指向后用力捻转六数,如此反复施行多次,也可分浅、中、深三层重复进行。此法具有疏通经络气血、住痛移疼作用,用于各种疼痛病症,如风寒痹痛、胃痛、牙痛等。

子午捣臼与龙虎交战两法均有捻转操作,左转为子为龙,右转为午为虎,左转用九阳数,右转用六阴数。子午捣臼法以提插操作为主,并结合捻转手法曰龙虎交战则以捻转操作为主。

进气、留气法

进气法,是指在腧穴深层施行提插补法,并配合针尖方向与吸气,以调控针感的一种手法。

身走注疼。刺九分,行九补,卧针五七吸,待气上行。”《针灸问对》指出院“进气法院针入天部,行九阳之数,气至,速卧倒针,候其气行,令患者吸气五七口,其针气上行,此乃进气之法。可治肘、臂、腰、脚、身疼。”操作时,进针后刺入深层(九分),得气后施行补法,如紧按慢提九数,然后将针卧倒,将针尖向上(向心)让针下感应上行,同时令患者吸气五口,然后留针片刻。此法具有催气、行气作用,同时还有补气助阳作用,应用于各种风湿痹证。

留气法,是指在腧穴中层施行提插补法,并配合徐疾法的一种手法。本法源于叶金针赋》“留气之诀院痃瘕癖癥,针刺七分,用纯阳,然后乃直插针,气来深刺,提针再停。”《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指出留气法,能破气,伸九提六。留气运针先七分,纯阳得气十分深,伸时用九提时六,癥瘕消溶气块匀。凡用针之时,先运入七分之中,行纯阳之数,若得气,便深刺一寸中,微伸提之,却退至原处曰若未得气,依前法再行,可治癥瘕气块之疾。”操作时,进针后刺入中层(七分),得气后施行补法,如紧按慢提九数,然后将针直插至深层,再提针回原处,使气留针下而消积聚。此法具有补气助阳、行血散瘀作用,用于癥瘕积聚。

进气与留气两法均施行提插补法,有补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