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育儿百科
3714200000062

第62章 幼儿的早期培育(8)

要激发幼儿记忆的兴趣和信心。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尽管没有人要求孩子去记,但孩子在看了自己感兴趣的电视后,往往能惟妙惟肖地表现电视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一般来讲,孩子的记忆效果与其情绪状态有很大关系,孩子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或愉快的体验,记忆都较深刻,而对感到沉闷的事物,如单调的讲话、长篇大论的训话,或由于家长的批评、惩罚而在消极的情绪状态下,孩子的记忆效果较差。

因此,为了培养幼儿的记忆,便需要为孩子创设有趣的学习环境,让孩子愉快、积极、充满自信地参与各种活动。特别注意在孩子学习时不要总是以“高标准”要求孩子,看不到孩子的成绩,-味地批评孩子、挑剔孩子的错误,在这种消极的情绪状态下,孩子的记忆效果更差。善于发现孩子已经会做什么并及时肯定孩子,比发现孩子不会做什么而批评孩子更有利于孩子的学习。

孩子记忆的量,主要从记忆范围、记忆广度和记忆保持时间长短等方面来衡量。记忆力有短时记忆和长久记忆之分,背诵、讲故事等属于短时记忆,不温习就会忘记。而经历一场重大变故,这是一生都难以忘怀的,因此是长久记忆。怎样让短时记忆形成长久记忆,这是智力发育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提高幼儿记忆力的方法

记忆能力和人的其他各种能力-样,可以经后天训练而加强。孩子正处于记忆训练最佳期,只要训练方法得当,就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记忆力的训练分为3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是无意识记的训练。

孩子的记忆以无意识记为主,凡是直观、形象、有趣味、能引起孩子强烈情绪体验的事和物大都能使他们自然而然地记住,特别是与其情感相联系的事情。所以,必须为孩子提供-些色彩鲜明,形象具体,并富有感染力的识记材料,使材料本身能吸引孩子,以充分发展孩子的无意识记和机械识记能力,促进孩子有意识记和意义识记能力的发展。如各种材料制作的、不同形状的、有趣的小卡片,各类汉字卡片,能活动的计数器,玩具和实物等。对一些杂乱无章的材料,可采用歌诀记忆法,把需识记的材料编成歌词和诗词,形成-种节奏顺序,以提高记忆效果。

记忆力游戏:

找玩具方法:

①用贴纸或其他装饰物品,将卷筒卫生纸的硬纸筒装饰得漂亮些。

②把卷筒和一件小玩具(球、小汽车或其他玩具)放在地板上。

让宝宝坐进婴儿椅,你坐在他身边。

③把纸筒放成45°角,一端顶住宝宝的膝盖。

④先给宝宝看小球或小玩具,再把它放进纸筒里,问宝宝:

“玩具跑到哪儿去了?”

⑤当玩具掉落在宝宝膝盖上时,说:“它在这里!”让宝宝看看这个玩具。

目的:

观察宝宝在玩具消失不见时的反应和行为,培养宝宝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意:

玩具不要太小,以免宝宝误食。

弄出声音方法:

①将不同的发声玩具放在宝宝手边,他会拿起花铃棒摇出声音,会用手挤压橡皮娃娃,甚至用脚去踏出声音。

②宝宝喜欢一手各拿一物对敲,或者在桌上或床架上敲积木弄出声音。

③为宝宝腾出一块活动的空间,使他可以自由地敲敲打打,使东西发出声音而产生效果。

目的:

宝宝通过动作发出声响,使每种玩具发出声音的动作并不相同,宝宝通过试玩就产生记忆。

注意:

别让宝宝敲到自己。

复述儿歌、故事。先给孩子讲一个简短的故事,让孩子在听后复述出来,让孩子能记住多少就说多少,不要强求。如果孩子在复述中加进了自己的想像,也不用强迫孩子纠正。

(2)第二个阶段是有意识记的训练。

这个阶段要让孩子有意识、有目的地去识记。有意识记的发生和发展是儿童记忆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质变,为了培养孩子有意识记的能力,在日常生活和孩子各种有组织的活动中,父母要经常有意识地向孩子提出具体明确的识记任务,促进孩子有意识记的发展。如在听故事、外出参观、饭后散步时,都应该给孩子提出识记任务,如果没有具体要求,孩子是不会主动进行识记的。

记忆力游戏:

说”妈”时会看着妈妈方法:

①奶奶抱着宝宝送父母去上班,当妈妈已经走远了,大人说到“妈妈”时宝宝会朝妈妈走的方向看;如果说到“爸爸”时,宝宝会转过头朝爸爸走的方向去看。

②妈妈回家后,大人说到“妈妈”时,宝宝马上转头朝妈妈所在的方向看去。当大人说到“爸爸该回来了”时,宝宝会朝爸爸经常放车的地方看去。宝宝懂得了“妈妈”和“爸爸”的含义。

目的:

宝宝能理解语言,听懂人的称呼和所指具体的人。这种理解比单纯学发辅音又进了一步,为将来有意识地称呼大人做准备。

注意:

一定要先从与宝宝最亲近的人开始。

(3)第三个阶段是记忆与思维的协同训练。

人的记忆能力与思维能力是密切相关的,好的记忆是正确思维的保证,好的思维能力是快速识记和长久保持的条件。这一阶段要帮助孩子把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使周围的事物有意义。为此就需要运用各种方法,如趣味记忆法和特征记忆法,尽量帮助孩子理解所要识记的材料。可提出一些问题,如“鸟为什么能飞?”

“鸭子为什么能在水中游?”等,引导他们通过积极的思考,在理解其意义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值得注意的是,在训练孩子的记忆力时,对孩子完成识记任务的情况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以提高孩子识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必须识记的内容也应在反复训练的过程中加以巩固。

记忆力游戏:

缠人的毛线方法:

①将彩色毛线的一端绑在房间一角的家具上,松开毛线在家具上缠绕,大约在宝宝身高的长度处用胶布固定在家具上。

②继续在家具上缠绕毛线,每到约宝宝身高的长度时,就用胶带固定好。

③当缠绕到你认为合适的长度时,剪断毛线,尾端大约留下30厘米长。

④把尾端交给宝宝,告诉他牵着线向前走。

⑤适时地帮助他揭去固定毛线的胶布,然后再让他牵着线向前走,直到他将所有缠在家具上的毛线都拿下来。

目的:

培养宝宝的注意力、观察力及记忆力。

注意:

毛线不要过长,以免宝宝厌烦,别让毛线缠到宝宝身上。

(第七节)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对幼儿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思维活动,幼儿不仅能认识眼前的事物,还能对过去以至未来的事物进行学习,不仅了解事物的表面特点,也有助于对事物本质特点的了解。思维力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能力。思维的发展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三个阶段。0~3岁的孩子,直观动作思维占主导地位;3~6岁的孩子,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与此同时,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而成人主要的思维方式是抽象逻辑思维。

一、幼儿思维的特点

幼儿的思维过程主要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这些过程在整个思维活动中相互紧密联系,不可分割。随幼儿年龄的增长,在教育影响下,幼儿的思维水平即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和概括的水平会不断提高。

从年龄来看,0~3岁孩子的思维活动是直观动作思维。在这个阶段,思维是依靠感知和动作来完成的。孩子只有在听、看、玩的过程中,才能进行思维。边玩边想,一旦动作停止,思维活动也随之停止。如事先他并不知道自己要画什么东西,只能画完后才能把画的东西想像成一种东西告诉你。

2~4岁孩子的思维开始从直观动作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过了3岁以后,孩子的思维就可以依靠头脑中的表象和具体事物的联想展开,他已经能摆脱具体行动,运用已经知道的、见过的、听过的知识来思考问题。虽然这时直观动作思维仍占很大成分,但是具体形象思维也占了很大比例。如,大象是动物园里的大象,老师不是所有的老师,而是专指幼儿园的老师等等。他的思维活动必须依托一个具体形象来展开。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思维由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渐过渡到抽象思维。幼儿主要凭借动作、事物的具体形象进行思维,幼儿的生活经验及各种事物在头脑中的印象直接影响他对事物的理解,如在给孩子讲故事时借助图画书,在进行数字教育时,利用各种实物如水果、柱子、小棍等,教育的效果更好。正因为思维受头脑中已有形象的影响,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幼儿很难理解。在学龄前晚期,幼儿的抽象思维开始发展,五六岁的孩子可以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解决问题,如你的书不见了怎么办?如果你饿了怎么办等一类的问题可以进行解答,也可以不借助图画,仅凭家长的讲述理解故事或与自己生活无关的事情。

二、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善于思维的孩子能更快地掌握知识和认识周围的世界。因此家长从小就应注意培养孩子的思维力。

周岁前的婴儿,尚未真正出现思维活动。而随着孩子语言的发展,1岁以后便出现了简单的思维。在3岁前,动作思维是孩子思维的主要特征,即思维离不开动作。

针对孩子思维发展的特点,家长在培养孩子思维能力时,就要注重操作性的活动,以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孩子年龄小,生活经验和知识不足,这就决定了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好奇、好问,心中充满了“为什么”。因此,家长应在日常生活中,及时捕捉孩子好奇、好问的闪光点,有意识地进行思维的训练。

比如:家长可以要求孩子根据事物的特征(形状、颜色、用途等)进行分类,也可以要求孩子比较事物的异同。例如同样是水,有的水是冷的,有的水是热的;

妈妈的鞋跟高,孩子的鞋跟低等等。

信息是思维的源泉,孩子掌握的信息越多,其思维的效率就越高,所以家长要努力拓宽孩子的视野,带孩子郊游、参观,多参加各类集体活动,这些都有助于孩子丰富知识和语言,提高信息量。

同时,家长也要抓住生活中的各种机会,多向孩子提问,设计问题让孩子来解决,如孩子的玩具坏了,家长可以引导他自己想办法修好。总之,每天让孩子认识一种事物、解决一个小问题或完成一项任务,都能起到发展孩子思维能力的作用。

三、提高幼儿思维能力的方法

(1)归类法

要求孩子把事物按一定的标准,如颜色、形状、材料、用途、内在联系在一起。

(2)进行分类

分类是在比较和归纳的基础上进行的,有助于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

分类游戏:用积木或画有大小、颜色、形状不同的纸片进行分类游戏。开始按一个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分类,如找出红色的积木、方形的纸片;再按两个特征分类,如找出红色的圆形积木;再按三个特征分类,如找出大的黄色三角形。

观察家中的各种用品,找出木材、玻璃、塑料、金属材料的用品。

(3)类比推理法

让孩子根据图形数字等的排列规律,填上适当的图形、数字等。

找关系法。让孩子按要求找出事物之间的关系,如让孩子将打乱顺序的图片重新排列。

(4)解决问题法

经常向孩子提出各种问题,让孩子回答解决的办法,如假设摔到了,怎么办?

(5)找错误法

让孩子找出图片上的错误,如三条腿的椅子、倒挂的图画等。

(6)下定义法

要求孩子用自己的话给概念下定义。如问孩子什么叫做碗、家具、玩具、梳子等。

(第八节)空间感知能力的培养

一、宝宝空间感知能力发展特点

(1)1~3岁

宝宝很早时起就有了空间的感知。一些研究认为,宝宝从2岁半到3岁,判别平面图形大小的能力急剧增加。其他的研究也认为早期幼儿认识事物是凭借事物的形状和颜色来进行的。

哺乳期的婴儿可以根据瓶子的形状认出自己的奶瓶,他们已能够依据物体的形状辨认出自己所熟悉的物体。但这时的宝宝只是对物体形状的一种感知和笼统的体验,他们还不是对抽象的几何图形的认识,还没有形成图形的概念。他们叫不出这些图形的名称,也不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对图形的感知。但对图形却已很感兴趣,能够辨认。

(2)3~4岁

3~4岁宝宝已经能够对物体之间的远近关系有较好的感知和理解。

宝宝喜欢探索物体之间的结构,如套碗。这个阶段的宝宝喜欢反复地套来套去,喜欢把东西拆开,重新摆放物体,这就意味着改变了物体的空间排列形式。幼儿在辨别空间方位的难易顺序上,只能感知和理解基本的方位,对于3~4岁的宝宝感知空间方位并加以辨别则更为困难,只能感知简单初步的空间方位。

幼儿认识空间基本方位的顺序常常是先上下,再前后,最后是左右。一般来说3岁孩子能辨别上下,4岁能辨别前后,5岁以后是左右概念的发展期。

宝宝在辨别空间方位时,要经历由自身为中心向以客体为中心的过渡发展过程。3~4岁宝宝辨别上下,先是以自身为中心的上下、前后,如自己的身体,头在上面,脚在下面;衣服前面的扣子、后面的蝴蝶结等;之后,宝宝可以进一步认识感知以自身为中心的身体以外的上下前后,如自己的头上面是屋顶,脚下是地面等。此外,3~4岁的宝宝理解的上下概念也是十分有限的,他们对离自己非常近的和正对着的物体的方位容易辨别,而对离自己太远的,或太偏离或倾斜的物体,宝宝就不容易感知和辨别了。

除了空间方位的感知以外,3~4岁宝宝已能很好地感知体验立体知觉,即对物体所占的空间范围、所占位置的前后距离有所感知。

同时,在序列排序活动中,宝宝通过排序3~5个物体,排得近一些和排得空间大一些,使宝宝对空间感觉都有不同的体验。

二、宝宝空间感知能力培养目标

(1)1~3岁

①引导关注各种形状的物体,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不同形状的物体。

②培养和满足宝宝对图形的兴趣和好奇心。喜欢玩各种图形或各种形状的物体。

(2)3~4岁

①引导宝宝感知和体验物体的简单空间关系和邻近关系。

②引导宝宝说出以自身为中心的上下方位,包括自己身体的上部与下部和自己的上面与下面的空间位置关系。引导宝宝在活动中感知、体验和说出物体所处的上下位置。

三、宝宝空间感知能力培养方法

(1)在生活中随时引导宝宝接触和感知各种形状的物体

在宝宝的用品(如杯子、碗或瓶子等)上贴上相应的图形;感知手帕、毛巾、被子、蛋糕、糖果、饼干和图书及纸张等物品;尤其是当一个新的事物出现时,利用宝宝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引导宝宝关注物体的形状。

(2)提供各种图形或各种形状的物体,供宝宝进行简单的游戏

用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卡片拼图,或玩象征性的游戏,如用圆的图形卡片当小瓶用,用小棍摆出圆形、正方形等图形,并满足宝宝用图形自由游戏的愿望和兴趣。为宝宝提供接触和感知各种形状物体与玩具的机会,并运用多种感官感知图形。让宝宝辨别图形的同时,难度也要有所考虑。如颜色相同的圆形、三角形或正方形,家长拿出一个圆形后让宝宝挑出颜色相同的三角形和正方形。

(3)让宝宝感知、体验自己身体各部分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