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中,不少同学的心理困扰都来自人际交往问题。你问这是为什么?
下面的故事很是耐人寻味。
国外有一个叫安娜的女孩。由于她是私生子,外祖父就把她藏在顶楼的一间小屋里,不许她见人。安娜只能得到最起码的维持生存的照料,不能与人交往,不能参加社会活动。结果,当她6岁被人们发现时,不会讲话,不会走路,不会保持清洁,不会自己吃东西,没有与人交往的能力,感情麻木,表情呆滞,对人毫无兴趣……
安娜为什么没有正常人的心理?就因为她的生活“与世隔绝”,就因为她没有足够的人际交往,使她的社会化过程受到阻碍。所谓社会化过程,是指一个人接受社会经验、道德规范,逐渐养成与社会一致又具有自身特点的行为、习惯、人格,以适应社会要求,成为社会合格成员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人由“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过程,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一个人真正长大成人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第一要素就是人际交往。可以说,没有人际交往我们就无法长大成人。
说到这儿,你一定想:“人际交往真是太重要了!我们可要好好学会人际交往。”
没错。正是为了帮助同学们学会人际交往,我们先来一起看看人际交往的沟通渠道有哪些。
(1)语言沟通渠道。语言是信息交流的首要工具。所谓“言为心声”,人们之间的交往先靠语言。语言学、心理学等学科的专家们发现,人际交往中的许多语言交往的规律。我们可以先不去管那些,但一个小故事会让你悟出语言交往技巧的重要:一个人请三位朋友来家里一聚。两位到了,只等一位。主人说:“你看,该来的还没来。”已到的一位心想:莫非我是不该来的?
于是起身走了。主人急忙又说:“你看,不该走的又走了。”剩下的一位心里一动:莫非我是该走的了?于是也起身告辞。主人糊里糊涂的不知毛病出在哪里。大家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说话也是大有学问的。
(2)副语言沟通渠道。所谓副语言是指除了语义之外的声调高低、音量大小、节奏快慢、重音、表情等听觉效果。同是一句“我喜欢你”,不同的听觉效果,沟通作用大不一样。这一点同学们也很好理解。
(3)非语言沟通渠道。沟通不一定靠耳朵,常常靠眼睛,有时候语言是多余的。非语言沟通的方式很多:
①目光接触。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目光接触可以传达丰富的信息:高兴、烦恼、喜欢、厌恶、羞怯、坚定……尽在不言中。有人研究了下述四种情况下交谈中断的次数:a.双方各戴面具,只露出双眼;b.双方各戴墨镜,露出面孔;c.双方的头挡在幕后,露出身体;d.双方处于黑暗之中。结果第一种情况中断最少,第二种情况中断最多。你看目光接触的作用多大?
②身体接触。最通常的是大家都知道的握手、拥抱,说明人际交往需要身体接触。不过有些同学由于不分情况喜欢动手动脚,即使是为了表示友好,也会让人家反感。你可要注意哟!
③面部表情。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达尔文关于面部表情是生物决定的观点是正确的。所以不管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哪怕是新几内亚原始部落的人们,脸上的表情显示的喜怒哀乐都可以一望便知。一种面部表情的含义往往是很丰富的,比如微笑表示的可能是幸福,是喜悦,也可能是不好意思的歉意。这是需要学会分清的。还有,研究发现,面部表情是真的感情还是装出来的,没有多大差别。这对我们的启示并非是人的虚伪,而是人需要学会必要的感情的掩饰。比如,课间同学们正兴高采烈,你却悲从中来,于是就一脸阴云要下雨。这肯定会影响你的人际交往。
④身段表情。身段表情包括手势和身体姿势,可以传达“是”、“不是”、“请坐”、“欢迎”等非常丰富的信息。以姿势助说话,这是同学们都想也都能练就的本事。
⑤人际距离。你留意就会发现,平时人际交往中关系不同距离有微妙的差别。心理学家把人际距离分为四种:亲密的,个人的,社会的,公众的。
同学之间一般属于个人的距离,有些属于亲密的距离。再有,人际距离又有个体差异,有人喜欢近些,有人喜欢远些。你会发现,两个同学边走边谈,一个不断向前凑,一个不断往后躲,就是这个原因。你可要注意调控好与同学交往时的距离。
愿同学们学会人际交往,在人际交往中长大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