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坛经》学生活
3698300000007

第7章 悟法传衣(7)

你想,“我是迷惑颠倒的人,所以要修行。既然要修行,就得把心弄好”。结果不弄还好,愈弄愈糟。为什么?因为你把“如如之心”弄错了。它本来的样子就是真实。什么叫修行?修行其实很简单,用另一个词汇来讲,就是“恢复”。精进修行就是让它赶快恢复本来的样子,而不是造作成你想要的样子。我们现在之所以找不到本来面目,就是因为过去将它捏得一塌糊涂,如今不仅没有恢复,却还再捏一遍、再造作一次,那是不是更糟呢?本已歪七扭八,这下子更严重了,因为你一直加工,它一直变形嘛!修行说难不难,但若抓不到要领,的确很难,因为方向用错,愈精进用功就愈走愈远啊!

“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你若是能见到这一点,即是无上菩提自性——本然之自性,它本来就这样。那个“本来这样”是什么?修行要如何修呢?先把心给澄净下来,你才看得到“本来的样子”。我们修行却往往反其道而行,我说把心澄净下来,你一定又想,既然要把心澄净下来,那就什么都不做了,结果最后干脆也不修了,睡觉去了。是这样吗?不对!

让心澄净下来,就是刚才讲的“少欲知足”,在少欲知足的前提下,做什么呢?去呈现那本来的自性。问题来了,“呈现”是不是一种显露?而这个显露是在少欲知足的情况下,才能显露出来的,这当中一个下沉、一个上升;要注意喔!下沉的是什么?上升的是什么?妄想纷飞的部分,要让它澄净,而被妄想纷飞所遮住的自性,要让它浮现。这综合起来是一个什么样的工作呢?

这两者看起来似乎非常矛盾,因此,如何澄净下来,又如何让它显现出来,是这整个修行过程中一个最重要的关键——也就是要具有高度警觉性的等待。澄净即是等待,让它自动呈现出来,这要有高度的警觉性,才能捕捉得到,否则因缘一至,你根本抓不住。那时节因缘一闪即逝,就像钥匙打开了无明锁,但你却不推门而进,于是它重新又锁上了。

各位都有这种机会跟经验,很多人到现在还一直不敢投资股票。低点时,正是投资时机,你却在那边害怕。股票跌下来了,你庆幸自己没买,等股票回涨时,才又跃跃欲试,晚上睡觉想着明天一定要买,然而看盘看了四天,号子进出了十三次,还是不敢下单,心里老想着万一下跌怎么办?终于打定主意买了,股票也涨得差不多了,稍一回档,你又紧张得急急杀出。逢低布局的机会经常出现,可是你一直不敢去抓,最后成了标准的追高杀低族。为什么?你没有高度的警觉性,再好的机会都流失了。看到人家失败时,你在一边庆幸,问题是,人家获利时,你也没份。

【智慧金言】

高度的警觉性要有,修行人是要对“无上菩提”具有很敏锐的警觉性。那个警觉并非要你摩拳擦掌、跃跃待试,而是静静在那儿等待,内心保持一种很平静、很敏锐的观察力和警觉性。做什么呢?一旦那个生命浮现时,能够抓得住。这个“抓”,不是什么拥抱、抓取,只是一种“了解”;它呈现出来,我了解到了,如此而已。

16.懂得放下

【原文】

神秀作礼而出。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

复两日,有一童子于碓房过,唱诵其偈。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童子言:“尔这獦獠,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书无相偈,大师令人皆诵此偈。依此偈修,免堕恶道。”能曰:“我亦要诵此,结来生缘,同生佛地。上人!我此踏碓八个余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

童子引至偈前作礼。能曰:“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时有江州别驾,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能闻已,因自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别驾言:“猫獠,汝亦作偈?其事希有!”能启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

能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云:“亦未见性。”众人疑息。

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即问曰:“米熟也未?”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能即会祖意。

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听吾偈曰: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释讲】

这一段是关键所在。前一章提到神秀作偈之后,精神恍惚。他完全是站在世间善法的立场来看,求法很精进,可是又担心别人认为他是为了祖位、法座。由此可见,神秀一开始发心便在世间法里转来转去,固然存心良善,属世间难得的佳才,但对修道人而言,却是个很大的障碍。这种人最好不要修禅,以研教进入会有相当大的成就,尤其是法相宗,可是身在禅宗,可就麻烦了。修道人一定得识得何谓“道”。这讲起来很伤感情,因为佛道真理无法卖弄人情,人情弄得再好顶多如神秀一般,不过世间善人而已,出不了三界,脱不了轮回。

五祖是大成就者,他看得很清楚,明白既然是世间人,便以世间法伺候,这时人情上必须仁至义尽,丝毫疏忽不得,否则其世间情绪马上高涨;而惠能是出世间人,就用出世间法对待,虽然以世间法来看,五祖经常虐待惠能,却成就了惠能出世间的法身慧命。

【活学活用】

就世间法来看,神秀的人品修养很难得,但是忍大师令他重作偈仍作不成,不知如何是好,因为他所想的没错啊!认真修就对了。然而,修学佛法并非认真修即可。这点说来实在惭愧,许多发心学道之人都是认真修——“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然而这是世间法。佛法则要识得当下本心,并不在有无勤拂拭。这便是语言陷阱,所以到底“精进修法”是什么,要赶快弄清楚。

一谈到精进,我们就想到用功,别人做到五点,我就做到八点,不报加班费。以世间法论,这算精进没错,但修道不是这样。许多人自以为很精进,事实上那叫“忙碌”。你要如何超越,成为精进而非忙碌呢?

佛法中讲的“精进”是一种“静态动词”,也就是“等待”。心要让它澄清,唯有等待,有如一缸混浊的水要让它澄清,唯有静静等待,你一直摇晃它,悬浮粒子会起来,纵使你一天廿四小时很精进地摇它,水还是无法澄清。内心只要存有这个疙瘩在——我要精进,我要证得——那便难以成就。放下,才能感受得到佛法所讲的精进为何。

佛法的“等待”,并非消极地蒙头大睡,而是在这个静态动词中,保持高度警觉性。做什么呢?当自性显现之时,你必须能够掌握得住。高度的警觉性,你的敏感度要够,一旦状况发生,便能马上掌握住,这便是精进修行。否则,纵使每天忙碌,身口意都忙进去了,那也是枉然。

我们常以猫捉老鼠来比喻,猫以高度的警觉性在一旁等待,只要老鼠一有动静,便把握机会,一举成擒。我们也必须以高度的警觉性去捕捉本身的自性,当它一闪动,你要瞥见并马上攫获,去体会那个生命感。

【智慧金言】

很多商人对其事业便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及警觉性,一观察到世间种种因缘变化,便能立刻捕捉,清楚如何致富。同样的,修道人对于“道”,能拥有高度的警觉性,才叫精进啊!否则一整天都忙碌地作功课,还是没用!在道上,一定要懂得这一法,否则“时时勤拂拭”,都只是世间福报。虽然你不犯戒、不造业,但由于内心还有个疙瘩在,不能获得真正的清净,你必须懂得放下。

17.对人不要有分别心

【原文】

能曰:“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时有江州别驾,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能闻已,因自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别驾言:“猫獠,汝亦作偈?其事希有!”能启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

【释讲】

惠能说:“我不识字,烦请你代我读一读。”因为神秀的句子名传千里,两三天内,所有赴京的信众都前来进香,供养礼拜神秀上座。所以惠能到的时候也有别人在,然后一位名叫张日用的江州别驾,便为他大声念一遍。惠能听了以后,说自己也有个偈子,希望别驾代他写一下。别驾讶异道:“你这猫獠也会作偈?难得!其事希有。”惠能告诉他:“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哇!一句话就把别驾驳倒了!

【活学活用】

这句话非常符合佛所说的四不可轻视:第一,太子不可轻视;太子虽未成气候,将来却会成为一国之君,如今瞧他不起,将来你会倒霉。其次是小毒蛇,毒蛇的儿子虽小,但一咬也会致命喔!所以切莫轻视。第三,龙子,龙子虽幼,长大后也能呼风唤雨,所以不能轻视。第四便是沙弥,沙弥虽然初学,将来亦能成佛,故不能轻视。惠能在此便是提到第四个。

换句话说,只要一发心,不管何等人物,一律平等。社会上众多有成就的大人物,虽然名气响亮,或许在某个领域特别杰出,然而对佛法真理却是一窍不通,谈起人生哲学,有如三岁小儿。尽管如此,只要一发心学无上菩提,或一入寺门坚心出家,八十老翁不嫌迟,六岁小儿不嫌早,人人一律平等。亦即四姓同归,四种姓一入佛门,一律平等,不分彼此,这叫“不得轻于初学”。

“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虽然在你眼中我是下下人,但我可能有上上智啊!发心,是指正确的发心,若是小朋友被父母痛打一顿以后,或是年轻人因为恋爱或事业挫败,因而喊着要出家的,都不算。对于真的意会到人生无常,想获得究竟真理成就之无上菩提者,不管出身多么微贱,绝对不能加以轻视。

各位既已发心学佛,宜应更加留意,尤其佛门中各式人等皆有,某些人看来很窝囊,不仅吃饭用手扒,甚至眼泪、鼻涕到处流,这种人可能即是阿罗汉示现,可不要轻视噢!“哪有这副德性的?在大殿里吃饭这么邋遢!”的确,正常人不会邋遢,唯有超越者才会如此。因此,不要视其为有问题,正所谓“下下人深藏不露”,你不晓得他是何方神圣啊!反倒西装笔挺者,可能连拜佛都不会,拜下去,屁股像高射炮一样。真正常来佛寺走动的人,会穿着轻松,不管盘腿、礼佛都很方便。穿着皮鞋还踩进大雄宝殿里,怎么恭敬呢?这就是“上上人有没意智”!他表现出来便是这样子,他本性、自性、佛性、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完全不了解,这就是世间的情况。所以在佛门中绝对不要以貌取人,当然,不见得每个穿西装的人都这样,但这提醒我们不要有分别心。

“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惠能说,如果以分别心来轻视人,便有无量无边的罪。同样的,也不要见是上上人,就瞧不起他。佛门中有很多这种人,我们要警惕自己。尤其有一种人的劣上慢心重,他本身条件低劣,譬如没有读书,一学佛以后听到六祖也没读书,成就却比神秀还要好,就对大学毕业生说:“你们都没用啦!所知障重,不能开悟嘛!你看,神秀就输给惠能了。”言下之意,即自比为惠能了,这叫“劣上慢心”,身为卑劣之人却又不服,反过来轻视有学问的人。有学问者也不能自恃对佛法很了解,倘若很自恃却又没有真正的认识,那也不对。要知道,很多有学问的人,在佛法中也有高度的成就。

【智慧金言】

成就,不在于学问的高下。无学之人来论断有学问的人,那是不对的;同理,有学问者瞧不起没学问的人,说人家佛法不能成就,也不对!我们要以平等心,而莫以分别心来看,否则不管轻视下下人或上上人,都有无量无边的罪!

18.本来无一物

【原文】

能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云:“亦未见性。”众人疑息。

【释讲】

本来无一物,你要惹什么尘埃啊?惠能这句是针对神秀的偈子提出来的,这一巴掌打下去,神秀真的昏了喔!关于这一偈,文字上的意义大家应该都能了解,而其运用的范围很广,此处暂不解释,有机会再回头来谈。别驾将偈子写下之后,因为刚好与神秀写的完全不同,当场所有人都吓了一跳!哪里不同?众人可能感受不出,但已经发觉到这个小蛮番与神秀上座的主张大相径庭,并且感叹:“哎哟!不能以貌取人,何时他变肉身菩萨了?”可见这些人还蛮有善根的,只是无人开示而已,现在惠能这一偈等于开示了。

【活学活用】

忍大师一看到大家惊叹,担心有人加害惠能,便拿起鞋,把偈抹掉了,嘴上还一边说这个也尚未见性。当时还没发明板擦,为何鞋子抹得掉?因为当时多半是土房子,草鞋往墙壁上一抹,泥土就掉了。这一幕若是拍成电影应该很精彩,当时意见纷纷,有赞叹的,有批评的,还有胡说八道的,因为大部分的人都站在神秀那边嘛!

【智慧金言】

你看看!忍大师对待一位非菩提道上的人,劝大家供他,按其偈多诵,可不堕三恶道;看到此偈却赶紧擦掉,为什么呢?假如不懂大师用心,定然会骂他老糊涂,这么好的偈子为何擦掉!可见,一位师父疼爱弟子、照顾全局到这种程度了。外面的人假如是非分明,这时就会跳起来怒道:“你这老糊涂!怎么搞的!哪个开悟、没开悟,你都不晓得!”忍大师把开悟的偈子擦掉,“众人疑息”,大家的怀疑就停止了,这叫“止谤”,所有毁谤通通止息了。

19.心境要清静

【原文】

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即问曰:“米熟也未?”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

【释讲】

第二天,忍大师偷偷跑到碓房,见到惠能借着腰力在推磨、打春,说道:“求道的人,为了法,忘掉自己的身体,应该这样做没错。”接着问惠能:“米熟了没?”惠能答道:“米早就熟了,现在等人来筛选罢了。”即“木已成舟”之意,现在待价而沽,看你识货否。五祖用杖敲了三下磨子就走了,惠能当下便明白其意,三更的时候便溜进五祖的寮房。这一番对话,其实暗藏着许多禅宗的玄义。

“米熟也未?”两个开悟者碰头就谈这个东西,换了旁人恐怕感受不出其中禅的机锋。惠能当时在舂米,忍大师就针对米,问熟了没,旁人一定觉得:“熟就熟了,那又怎样?还欠筛而已嘛!”因为都属日常工作,所以也当是平常的对话罢了。我们正在读经文,当然明白他们所言为何,但若换你身在现场,保证你也迷进去!“禅”与“教”的差别就在此。禅宗教法信手拈来,随处告诉你当下的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