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史记》学生活
3698200000019

第19章 商君列传(2)

商君曰:“语有之矣,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夫子果肯终日正言,鞅之药也。鞅将事子,子又何辞焉!”赵良曰:“夫五羖大夫,荆之鄙人也。闻秦缪公之贤而愿望见,行而无资,自粥于秦客,被褐食牛。

【译文】

商君担任秦相后十年,很多贵族都怨恨他。

赵良去见商君。商君说:“我见到你,是靠孟兰皋的介绍,现在我们交个朋友,行吗?”赵良说:“我不敢奢望。孔子说过:‘推荐贤能,受到人民拥戴的人才会前来;聚集不肖之徒,即使能使成王业的人也会引退。’我没有才能,所以不敢从命。我听过这样的话:‘占有不该占有的职位是贪位,享有不该享有的名声是贪名。’我要是和你做朋友,恐怕就是既贪位又贪名了。所以不敢从命。”

商鞅说:“您对我治理秦国有意见吗?”赵良说:“能够听从别人的意见叫做聪,能够自我省察叫做明,能够自我克制叫做强。虞舜曾说过:‘自我谦虚的人被人尊重。’您不如按照虞舜的做法去做,别问我了。”

商鞅说:“当初,秦国的习俗和戎狄一样,父子不分开,男女老少住在一起。现在我改变了秦国的教化,使他们知道男女有别,分开居住,建造很多宫室,把秦国建设得像鲁国、魏国一样。您看我治理秦国,与五羖大夫比,谁更有才干?”赵良说:“一千张羊皮没有一领狐腋贵重,一千个随声附和的人不如一个人正义直言。武王允许大臣们直言谏诤,国家就昌盛,纣王使大臣不敢讲话,因而灭亡了。您如果不反对武王的做法,那么,请允许我整天直言,不要责备我,好吗?”

商君说:“俗话说,表面动听的话好比是花朵,真实至诚的话如同果实,苦口相劝、听来逆耳的话是治病的良药,献媚奉承的话是疾病。您如果真的能正义直言,那就是我治病的良药了。我将拜您为师,您为什么又拒绝和我交朋友呢!”赵良说:“那五羖大夫,是楚国偏僻的乡下人。听说秦穆公贤明,就想去当面拜见,要去却没有路费。就把自己卖给秦国人,穿着粗布短衣给人家喂牛。”

【原文】

期年,缪公知之,举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国莫敢望焉。相秦六七年,而东伐郑,三置晋国之君,一救荆国之祸。发教封内,而巴人致贡;施德诸侯,而八戎来服。由余闻之,款关请见。五羖大夫之相秦也,劳不坐乘,暑不张盖,行于国中,不从车乘,不操干戈,功名藏于府库,德行施于后世。五羖大夫死,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此五羖大夫之德也。

【译文】

一年后,秦穆公知道了这件事,提拔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秦国人没有谁不满意。五羖大夫担任秦相六七年,向东讨伐过郑国,三次拥立晋国的国君,一次出兵救楚。在境内施行德政。巴国前来纳贡;施德政于诸侯,四方少数民族也来朝见。由余听到这件事,也来投奔。五羖大夫出任秦相,劳累时不坐车,酷暑炎热时不打伞,走遍整个国家,不用随从的车辆,不带防卫人员,他的功名载于史册,藏于府库,他的德行施教于后代。五羖大夫死时,秦国人都痛哭流涕,连小孩子也不唱歌了,正在舂米的人也因悲哀而不发出相应的呼声。这就是五羖大夫的德行啊。

【原文】

今君之见秦王也,因嬖人景监以为主,非所以为名也。相秦不以百姓为事,而大筑冀阙,非所以为功也。刑黥太子之师傅,残伤民以骏刑,是积怨畜祸也。教之化民也深于命,民之效上也捷于令。今君又左建外易,非所以为教也。君又南面而称寡人,日绳秦之贵公子。《诗》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何不遄死,以《诗》观之,非所以为寿也。公子虔杜门不出已八年矣,君又杀祝欢而黥公孙贾。《诗》曰:‘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此数事者,非所以得人也。君之出也,后车十数,从车载甲,多力而骈胁者为骖乘,持矛而操阒戟者旁车而趋。此一物不具,君固不出。《书》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君之危若朝露,尚将欲延年益寿乎?则何不归十五都,灌园于鄙,劝秦王显岩穴之士,养老存孤,敬父兄,序有功,尊有德,可以少安。君尚将贪商于之富,宠秦国之教,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亡可翘足而待。”商君弗从。

【译文】

“您见到秦王,是通过秦王宠臣景监介绍的,这就说不上什么名声了。身为秦国国相不为百姓造福而大规模地营建宫阙,这就不是为国家建立功业了。惩治太子的师傅,用严刑酷法残害百姓,这是在招致怨恨、聚积祸患啊。教化百姓比命令百姓更能深入人心,百姓仿照上边的行为比命令百姓更为迅速。如今您违情背理地建立权威变更法度,这不是对百姓施行教化啊!您又在封地称君,天天用新法来逼迫秦国的贵族子弟。《诗经》上说:‘相鼠还懂得礼貌,人反而没有礼仪,人既然失去了礼仪,为什么不快快地死呢。’照这样看来,实在是不敢恭维您了。公子虔闭门不出已经八年了,您又杀死祝欢而用墨刑惩处公孙贾。《诗经》上说:‘得到人心的振兴,失掉人,心的灭亡。’这几件事,都不是得人心的呀。您一出门,后边跟着很多车辆,车上都是披着铠甲的卫士,身强力壮的人做贴身警卫,持矛操戟的人紧靠您的车子奔随。防卫疏忽一点,您必不敢出门。《尚书》上说:‘凭靠施德的昌盛,凭靠武力的灭亡。’您的处境就好象早晨的露水,很快就会消亡,您还打算要活得长一些吗?那为什么不把商於十五邑封地交还秦国,到偏僻荒远的地方浇园自耕,劝秦王重用那些隐居山林的贤才,赡养老人,抚育孤儿,使父兄相互敬重,依功序爵,尊崇有德之士,这样才能平安。您如果贪图商於的富有,以独揽秦国的政权为荣耀,招致百姓的怨恨,秦王一旦去世,要拘捕您的人能少吗?您丧命的日子就要来了。”但商君没有听从赵良的劝告。

【原文】

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去之魏。魏人怨其欺公子印而破魏师,弗受。商君欲之他国。魏人曰:“商君,秦之贼。秦强而贼入魏,弗归,不可”。遂内秦。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黾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译文】

五个月后,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公子虔等人诬告商君造反,派人去逮捕商君。商君逃到边境关口,想住旅店。旅店的主人不知道他就是商君,说:“商君下命令,住店的人没有证件店主要连带判罪。”商君叹了一口气说:“唉!新法的遗害竟然到了这样的地步!”他离开秦国逃到了魏国。魏国人怨恨他欺骗公子印而打败魏军,拒绝收留他。商君打算到剐的国家。魏国人说:“商君是秦国的逃犯,秦国的逃犯跑到魏国来,不送还给秦国,不行。”于是把商君送到秦国。商君回到秦国后,就逃到了他的封地商邑,和他的部属发动士兵,攻击郑国想求得一条活路,秦国出兵攻打商君,在郑国黾池把他杀死了。秦惠王把商君五马分尸示众,说:“不要像商鞅那样谋反!”接着还杀了商君全家。

【原文】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印,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译文】

太史公说:商君天性就是个残忍少恩的人,他当初用帝王之道游说孝公,是凭虚饰浮说,不是他自身的本事。再说,他通过国君宠臣景监的推荐做了官,做官后,就刑罚公子虔,欺骗魏将公子印,不听赵良的规劝,这足以证明商君是残忍少恩的了。我曾经读过商君开塞耕战的书籍,那些内容和他本身的行为很类似。商君最终还是在秦国落得个谋反的恶名,这是有原因的啊!

【活学活用】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国

商君是卫国公室庶出的公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本来姓姬。商鞅年轻的时候喜欢刑名的学问。商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在国内求贤才,来继承穆公的霸业,光复东边被侵的失地。于是西行到秦国,通过孝公宠臣景监的关系得以求见孝公。孝公接见商鞅,交谈国事很久,孝公昏昏欲睡没有听进去。事后,孝公生气地向景监说:“你的宾客是个虚妄的人,怎么可以任用呢?”景监就来责备商鞅。商鞅说:“我向孝公说为帝之道,他的心志不开悟啊!”过了五天,商鞅又见了孝公,谈了更多,但均不中王意。事后,孝公又责备景监,景监又责备商鞅。商鞅说:“我向孝公说为王之道,他没有接受,请他再接见我吧!”商鞅又见了孝公,孝公觉得他还不错,但仍未任用他。事后,商鞅离去,孝公向景监说:“你的宾客不错,我可以与他谈话了。”商鞅向景监说:“我向孝公说为霸之道,他就要采用我了,他确实会再见我,我早就知道了。”商鞅再次见孝公,孝公跟他谈得很投机,不知不觉中把身子靠前坐,谈了几天而不知疲倦。景监说:“你用什么来猜中国君的心意来迎合他呢?我们国君高兴极了。”商鞅说:“我向国君说,行帝王之道可使秦国发展并能比夏商周盛世。而国君说:‘太久远了,我不能等待,而且贤能的国君都要在他们当世之时能有所表现,名扬天下,怎么能郁闷地等待几百年才能成就帝王之业呢?’所以我用强国之术说国君,国君很是高兴,但这样却难以与殷周的德治相比拟了。”

孝公既用商鞅,想要变法,又怕天下,议论自己。商鞅说:“疑惑不决的行为没有名声,疑惑不决的事情没有功绩。且超出常理之举本容易为俗世所反对,有独特见识的计谋必为人民所诋毁。愚笨的人仍不明白已完成的事情;聪明的人却能预见未出现的事情。行事的开始不可与人民共谋,而只可以与他们共享行事成功的快乐。因此,圣人只要可以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效法旧制度;只要可以便利人民,就不必遵循古礼教。”孝公说:“很好!”于是孝公任商鞅为左庶长,终于决定变法。

商鞅的法令已经准备齐全但还未公布,他恐怕人民不信任自己,便竖立三丈长的木杆于国都市并南门,招募民众有能把木杆搬到北门的赏金十两。民众们很是奇怪,没有人敢搬。于是又规定:有能搬走的赏金五十两。有一个人把木杆搬走了,果然给他五十两金,以表示不欺骗民众。于是最终把法令颁下。

法令在民间施行了一年,住在国都的秦国人说新令不方便的数以千计。这时太子犯了法,商鞅说:“法令之所以不行,是来自上层阶级的犯法。”要依法处罚太子,但太子是国君的继承者,不能用刑,便处罚了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法令施行了几年,秦国人民非常高兴,路上不会拾取别人的遗物,山中没有盗贼,家家富裕,人人充足。最初说新法不便的秦民,又来说新法方便,商鞅说:“这些都是扰乱教化的人!”于是把他们全部迁到边疆。从此,没有人再敢议论法令了。

“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史上非常重要的事件。商鞅在秦国掌权20多年,虽然后来身遭车裂,但新法施政,最终实现了秦国由弱变强的巨大飞跃,为秦国后来的发展,最终统一六国打下坚实基础。在这场改革中,封建贵族利益普遍遭受沉重打击,生产力获得了解放,社会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更具历史意义的是,他的变法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确立了“法家”的统治思想地位,中国历史开始进入漫长的君主专制时代。

“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了新气象,虽然后人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褒有贬,但对“立木取信”的做法,大家还是给予肯定的。宋朝的变法者王安石就曾写诗称赞过商鞅的“立木取信”:

自古驭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这首诗称赞的就是商鞅能够取信于民。历史证明,取信于民者必会得到民众的拥护,齐桓公还鲁汶阳之田取信就是其中一例,而取信于国者也必将得到其他国家的尊重。

春秋时期,齐国强大起来以后,管仲又给齐桓公出主意,让他打着周天子的旗号来号令天下。当时,正好宋国刚发生过内乱,新上台的国君还没有得到各国的正式承认。管仲就让桓公利用周厘王刚即位的机会去贺喜,同时要求周厘王下令让诸侯承认宋国新君的合法地位,如果厘王同意,齐国就可以出面召集诸侯,这样就有了成为众诸侯国盟主的机会。齐桓公照管仲的主意去做了,果然,周厘王把召集诸侯承认宋国的任务交给了桓公。于是,桓公便在齐国的北杏大会诸侯,共同确定宋国新君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