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素书》学生活
3698100000039

第39章 遵义章 做人做事要懂方法讲技巧(17)

【解读】

对领导而言,君子难处,小人易交。为什么呢?因为“君子合而不同”,他们会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却不会失去自我的判断,经常会对领导的决策提出不同的看法,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批评。所以领导有时会感到很下不了台。唐太宗就曾怒气冲冲地对他的皇后说:我非杀了魏征这个乡巴佬不可,他总是给我提意见,弄得我在朝堂上很下不了台。皇后却说我应该恭喜您呀!我听说主明则臣下才会直谏,看来您是明主。经这么一说,唐太宗才消了气。可见君子真正难以相处。但君子就像是苦口药,他会帮助你的事业走向辉煌。

而小人则“同而不和”,这种人会与领导保持高度的一致性,整天围着领导转,但却不会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所以领导会觉得这种人好交往,每天被马屁拍得舒舒服服。清朝大贪官和砷,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得到乾隆皇帝的恩宠,除了和珅确实有些本事之外,恐怕与他马屁拍得好有很大关系。和珅的座右铭是“以帝心为心”,极善于揣摩乾隆的思想意图,处处变着法儿哄乾隆高兴,皇帝想做的事、想说的话,和珅都会预先想到,这种人哪个领导不喜欢?然而,恰恰是这种人,就像是鸦片,时间久了,早晚会被他害死的。

【活学活用】

好听的话有毒逆耳之言受益

有人会说,每个人都爱听好听的话。好听的话的确能够使人精神愉悦,同时又长面子,可是有些好听的话犹如漂亮的罂粟花,开放时美丽,而结果却

有毒。

“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之中也。”一个人如果常听难以入耳的忠言,常遭遇使心中不悦的难事,就能修心养性,提高自己的品德;相反,假使一直听悦耳的话,行事又很顺利,就会自然而然地松懈下来,如同中了鸩毒一般,此生再也无望了。

闵公元年,管仲向齐桓公进谏:“宴安鸩毒,不可杯也”。原来齐桓公爱姬甚多,常在后宫饮酒作乐,管仲见了很担心,就把酒色比作鸩毒,劝诫齐桓公勿近醇酒妇人。齐桓公毛病很多,由于有管仲辅佐治国,对管仲的批评也能接受,才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事情到管仲去世后,就发生了变化。

管仲死前齐桓公去看望他,并问他:“仲父病成这个样子,有什么话要和寡人说吗?”管仲劝他离易牙、竖刁、常之巫这些人远点。

齐桓公说:“易牙把自己的宝贝儿子煮熟了让我尝鲜,这么忠心耿耿的人还值得怀疑吗?”

管仲说:“人之常情,谁不疼爱自己的孩子?既然他可以忍心烹杀自己的儿子,那么将来对你,还会有什么不忍心的事情不能做呢?”

桓公又问道:“竖刁把自己闭了以亲近寡人,这样的人也值得怀疑吗?”

管仲回答道:“按人之常情来看,没有不爱惜自己身体的。能下狠心把身体弄残了,那么对国君又什么下不得手的呢?”

桓公又问道:“常之巫知道人的生死,能治重病,这样的人也值得怀疑吗?”

管仲回答道:“死生,是一定的;疾病,是人体失常所致。主君不顺其自然,守护根本,却完全依赖于常之巫,那他将对国君无所不为了。”

桓公又问道:“卫公子启方,事奉寡人十五个年头了,他父亲死时都不肯离开寡人回去奔丧,这样的人也值得怀疑吗?”

管仲回答道:“按人之常情来说,没有不爱自己生身父亲的。他父亲死了都不肯回去,那对国君又将如何呢?”

管仲死后,齐桓公开始时还记着管仲的劝告,将这些人赶出了宫外,可是非常不习惯没有这些人的日子,又将他们接回来了。齐桓公将管仲劝告置之脑后,重用易牙、竖刁等人。这些人投其所好,阿谀谄媚,齐桓公在他们的奉承下,上进心尽失,政治渐渐腐败,他自己还觉得没有不妥,说:“仲父的话是言过其实了。”齐桓公生病的时候,这几个人一同叛乱。他们在桓公寝室四周筑起围墙,禁止任何人入内。这时,桓公哭的鼻涕横流,感慨道:“唉!还是圣人的眼光比我们远大呀!若是死者地下有知,我还有什么脸面去见仲父呢?”说罢,自己扬起衣袖捂住脸部,气绝身亡,死在寿宫。尸首无人理睬,以致腐烂发臭,蛆虫爬出门外,上面只盖一张扇,三个月没人安葬。

从此,齐国的霸业也骤然衰落了。

齐桓公的死可以说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他的悲剧提醒人们,如果听不到批评意见,听不进难以入耳的忠言,就认识不到错误,察觉不了灾祸,无法提醒、鞭策自己,如此,是件很危险的事;整天被赞扬的话包围,赞美之词不绝于耳,就像喝含有“鸩毒”的美酒一样,听多了就会丧失警觉,削弱自己奋发向上的精神,沉湎在自我陶醉的深渊中,积羽沉舟,最终毁了自己。

【智慧金言】

听到无益的谗言,就感觉心里很舒服,看到那些上谏忠告的人就像看到仇人一样,这样的当权者除了灭亡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当领导的最容易犯的过失有三:一是好谀,二是好货,三是好色。英明的领导人可以避免珍宝美色的诱惑,但最难避免的是阿谀奉承。往往最初有所警觉,日久天长,慢慢就习惯了。最后听不到唱赞歌,甚至唱得不中听就开始生气了。到了对歌功颂德者重用,犯颜直谏者仇恨的地步,倘不知悛改,那就要走向灭亡了。

安心自己所有的,忌贪他人之有

【原典】

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

注曰:“有吾之有,则心逸而身安。”

王氏曰:“若能谨守,必无疏失之患;巧计狂徒,后有败坏之殃。如智伯不仁,内起贪饕、夺地之志生,奸绞侮韩魏之君,却被韩魏与赵襄子暗合,返攻杀智伯,各分其地。此是贪人之有,返招败亡之祸。”

【解读】

能珍惜自己用劳动换来的成果,则活得心安理得,朝夕泰然。如果贪求别人所有的东西,即使得到了,也会寝食不安。

中国有句老话“千夫所指,无疾而终”,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天天被人指着脊梁骨痛骂,这个人肯定命不长。西方心理学曾经有过一个调查,凡是贪官污吏,在统计学上寿命都不太长。因为这些人做了亏心事,心理上长期处于压制状态,最后都短命而终。看来人不论活得富贵还是贫贱,最重要的是活得心安理得。如果是不义之财,即使家财万贯,终日不得安宁,困守心狱之中,活着还有什么滋味?

明代时江南有位富商,家财丰厚,但他每日不得安静,怕偷、怕抢、怕谋财害命……总之快到了食无味、夜无眠的程度,搞得一家人惶惶不可终日。终于有一天,富商的妻子说:“唉!这种日子有什么意思?你看我们隔壁的那对卖豆腐的小夫妻,每天生活无忧,快快乐乐,欢歌笑语,我们如果能过一天那种生活多好啊!”富有商恨恨地说:“想让他们不快乐很容易。”于是夜里偷偷将一笔巨款放到了这对小夫妻的门口。

自从得到这笔来历不明的钱,再也听不到这对小夫妻的欢歌笑语了,每天做豆腐也无精打采,一到夜里安静得可怕。富商得意地对妻子说:“你听,他们再不唱歌了吧。”过了不久,夜里就听到隔壁在低声吵架,发展到后来就是打架,最后这对小夫妻终于不欢而散了。

“贪人之有者”不但生前惴惴不安,死后也不得安宁。历史上有多少达官显贵死后坟墓被盗,骸骨遗撒四野,一切珍玩荡然散尽。就因为他们生前太贪,墓中珍贵太多,前世之恶死后得报。历史上只有一位帝王坟墓安然,那就是汉代的文帝刘恒之墓,他一生俭约,死后治陵寝都用瓦具。虽经历代兵乱,多数汉代帝陵皆被盗掘,唯独文帝陵得安。

【活学活用】

“知足知止”才是明智之举

春秋时期,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带领残兵逃到会稽山上,被吴军团团围住。勾践派人向吴王夫差请降,夫差不答应,勾践几乎绝望了。

这个时候,勾践的谋臣文种、范蠡为他出主意说:“吴国大臣伯噽十分贪财,他现在正受夫差宠信,如果用重礼向他行贿,他一定会为我们说好话的。”

勾践于是让文种带上大量金银财宝,又选了八位美女,前去求见伯坯。

伯噽偷偷地接见了文种,他一见重金和美人,心中就高兴起来。文种对他说:“我奉命来见你,是不想让好事给别人占去啊。财宝和美人都在这,只要你肯替我家大王美言几句,让吴王退兵,这些就都是你的了。”

伯噽说:“越国灭亡了,越国的东西都会归吴国所有,这点东西又算得了什么呢?你是骗不了我的。”

文种早有准备,他马上说:“如果是这样,越国的一切也是都归吴王所有,你是得不到半点好处的。何况只要越国不亡,我们定会时时记得你的恩德,进献永远不会停止。这是天大的好事,聪明人是不会拒绝的。”

伯噽觉得文种说得在理,于是收下美人和财宝,答应替越国求情。

伯噽的一位心腹看出了问题,他对伯噽说:“越国送钱送人,看是好事,实际上这是陷你于不义啊!他们现在有求于你,才会这样,哪里是他们的真心呢?收下礼物,以后的麻烦就大了。”

伯噽不听规劝,从此百般在吴王面前说勾践的好话,越国终于保存下来。

勾践在吴国做人质期间,文种给伯噽送礼无数,从未间断。伯噽不停地为勾践进言,帮助他回到了越国。

勾践灭掉吴国后,伯噽自以为有功,欢天喜地拜见勾践。勾践对他说:“你贪财好色,出卖自己的国家,还有脸见我吗?”

勾践杀了伯噽,他的家人也一个不留。

伯噽让主动上门的好事迷住了双眼,不厌其多,结果搭上了自己和全家人的性命,还断送了吴国。他不问青红皂白,见好事就要,这是他贪婪幼稚的表现,注定要有那样的下场。

古人因为贪欲而丢权丧命的不在少数,而现代人却依然没有感悟老子的这方面智慧——有些人认为,“吃点拿点收点,不算什么大问题”,这种自谅心态使他们忽视了贪欲之害。

清乾隆年间最风光大臣非和绅莫数,其实和绅的一生从另一角度来说是非常成功的。他由起初的一名默默无闻的三等侍卫,成长为皇帝身边的红人,不论是说他会拍马溜须也好、有真才实学也罢,总的来说他是成功的:在乾隆在位时,他可谓呼风唤雨,乾隆对于他的贪污之事并非全无不知,然而由于对他甚为喜爱,也就睁一眼闭一眼了。

和绅之死,一个是与乾隆的退位有关,另一个就是他过于贪得无厌的缘故。据查抄时记载:他的家产中包括了无数的奇珍异宝,有的甚至皇宫里都不曾拥有。他的家产折合了两亿六千四百万两白银,还有许多价值连城的宝物无法估价。如果按现在的估价一算,大概和珅拥有11亿多两白银的资产,简直富可敌国。

这么多的资产是和绅不知疲倦、不知休止地贪污而来的。也可以说这些资产加速了和绅的灭亡,是他的催命符。试想下,如果和绅能够适可而止,在乾隆退位之后,他也不至于人头落地而一无所获。

所以说做人不要过分追逐那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虚空幻物,各种贪欲就不会成为扼杀我们美好人生的隐形杀手。换句话说,人生少一分贪念,便会多一分快乐、多一分幸福。

“知足知止”才是明智之举,尽管这样不会得到很多,然而它却可以让我们拥有某些实在的东西,更不会为了无底的欲望而丢掉性命、一无所得。

【智慧金言】

能珍惜自己有的,则心安理得,朝夕泰然;贪求别人所有的,始而寝食不安,继而不择手段,最后就要铤而走险。最终的结果轻则身心交瘁,众叛亲离;重则锒铛入狱,灾祸相追。

所有的祸害和痛苦都是贪念从中作梗。

老子曾针对当时社会中某些人丧失自我于物欲、迷失本性于世俗的现象,阐述了修身养性的道理。他认为“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圣人对生存的条件并不苛刻,他们没有过多的贪欲,只追逐内心的满足。

像老子这样对人与社会认识透彻的人,对于人生的态度是不会过于激进的。他们知道人事的微妙和社会的错综复杂,如履薄冰是他们真实的感觉,很少有放松的时刻。烦恼都是因事情而起,而好事也绝非那么的单纯。其实,人们眼中的美事儿有许多都是虚幻的,它们能让人逐步堕落,过分的追逐物欲只能给人们带来一时的快乐,而引发的祸患却是长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