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素书》学生活
3698100000030

第30章 遵义章 做人做事要懂方法讲技巧(8)

秦王听说赵括已经被任命为大将,便暗中派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并下令军中:“谁敢泄露白起为上将军的消息,格杀勿论!”赵括到赵军中,全部推翻原来的规定,调换军官,下令出兵攻击秦军。白起假装战败逃走,预先布置下两支骑兵准备截击。赵括乘胜追击,直至秦军营垒,秦军坚守,不能攻克。与此同时,秦军一支二万五千人的骑兵已切断了赵军后路,另一支五千人的骑兵堵住赵军返回营垒的通道,赵军被一分为二,粮草也被断绝。武安君白起令精锐部队前去袭击,赵军战斗失利,只好坚筑营垒等待救兵。秦王听说赵军运粮通道已被切断,亲自到黄河以北征募十五岁以上的百姓调往长平,阻断赵国运粮及救兵。齐国、楚国出面援救赵国。赵国缺乏粮食,向齐国请求接济,齐王不给。周子说:“赵国对于齐国、楚国来说,是一道屏障,就像牙齿外面的嘴唇,唇亡则齿寒。如果今天赵国灭亡了,明天就会祸及齐国、楚国。援救赵国这件事,应该像捧着漏水瓦罐去浇烧焦了的铁锅那样,刻不容缓。何况援救赵国是高尚的道义;抵抗秦军,是显示威名的好事。必须主持正义援救亡国,显示威势击退强秦。不致力于此事反而吝惜粮食,这样的国家决策是错误的!”齐王仍然不听。九月,赵军已断粮四十六天,士兵们都在内部暗中残杀,互相吞吃。赵括急令进攻秦军营垒,想派出四支队伍轮番进攻,进攻了四五次,仍无法突围。赵括亲自率领精兵上前肉搏,被秦兵射死。于是赵军全线崩溃,四十万士兵全部投降。白起说:“当初秦军已攻克上党,上党百姓却不愿归秦而去投奔赵国。赵国士兵反复无常,不如全部杀掉,以绝后患。”于是使用奸计把赵国降兵全部活埋,只放出二百四十个年岁小的回到赵国。在这次战役中,秦军前后共杀死赵国四十五万人,赵国大为震惊。

历史上另一个非常著名的、因名不符实而误了大事的人,是马谡。

马谡是诸葛亮好友马良的弟弟,任绵竹成都令、越隽太守,史称其人“才器过人”,因而很受诸葛亮赏识,让他担任参军之职。马谡开始时也的确不负诸葛亮倚重,在军事上屡有建树,如提出“攻心为上”的建议,为诸葛亮“七擒孟获”、顺利平定汉中立下重大功勋。

蜀后主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为了光复汉室、统一中国,亲自率十万大军北伐。蜀汉大军出祁山后,进展顺利,给曹魏政权造成极大的震动,魏明帝赶忙派遣宿将张郃前往阻击蜀军。诸葛亮于是命令赵云、邓芝为将军,占据箕谷(今陕西汉中市北);任命马谡为前锋,镇守战略要地街亭(今甘肃秦安县东北)。诸葛亮深知街亭在整个北伐行动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临行前,再三告诫马谡不可麻痹轻敌,嘱咐道:“街亭虽小,关系重大。它是通往汉中的咽喉。如果失掉街亭,我军必败。”并极其耐心地具体指示他一定要“靠山近水安营扎寨,谨慎小心,不得有误”。

可自以为是的马谡到达街亭后,却把诸葛亮的话完全抛到了脑后,根本不按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而是自作主张地想将大军部署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当时,副将王平看出了他骄傲轻敌,提醒他说:“街亭一无水源,二无粮道,若魏军围困街亭,切断水源,断绝粮道,蜀军则不战自溃。请主将遵令履法,依山傍水,巧布精兵。”马谡不但不听劝阻,反而自信地说:“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置死地而后生,这是兵家常识,我将大军布于山上,使之绝无返顾,这正是致胜之秘诀。你王平生长戎旅,手不能书,知道什么是兵法?而我通晓兵法,世人皆知,连丞相有时候都得请教我,在这件事情上哪里有你说话的份?”王平知道他一向自得轻狂,也不计较,只是再次谏阻:“如此布兵危险。”马谡见王平不服,拿出上司的威仪,呵斥道:“丞相委任我为主将,部队指挥我负全责。如若兵败,我甘愿革职斩首,绝不怨怒于你。”王平以大局为重,再次义正辞严地提醒他:“我对主将负责,对丞相负责,对后主负责,对蜀国百姓负责。最后恳请你遵循丞相指令,依山傍水布兵。”马谡置之不理,依然固执己见,把大军布置在山上。

魏明帝曹教得知蜀将马谡占领街亭,立即派张郃领兵抗击。张郃骁勇善战,曾多次与蜀军交锋,经验丰富。张郃进军街亭后,侦察到马谡舍水上山,心中暗自大喜,立即挥兵切断水源,掐断粮道,将马谡的部队围困在山上,然后纵火烧山。一时间,蜀军饥渴难忍,军心涣散,不战自乱。张郃命令乘势进攻,蜀军“为郃所破,士卒离散”。于是魏军占了街亭,马谡大败而归。

街亭失守,整个战争局势大变,诸葛亮不得不退回汉中。总结此战失利的教训,诸葛亮痛心疾首。为了严肃军纪,他下令将马谡革职入狱、斩首示众,他自己也因此多次以用人不当为由,请求自贬。

功不可贪,过不可诿

【原典】

略己而责人者不治。

王氏曰:“功归自己,罪责他人;上无公正之明,下无信、惧之意。赞己不能为能,毁人之善为不善。功归自己,众不能治;罪责于人,事业难成。”

【解读】

有一种领导最让下级看不起,那就是贪功委过。单位里一旦出了问题,领导会把自己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而对别人的问题,会拿放大镜去看。遇上这样的领导,还是走为上策,因为这个单位是搞不好的。

无论任何单位,都有一条潜规则:出了问题总是要有追究者的,一旦你成为问题的追究者,也就获得了责任豁免权。只追究别人的责任却不需要为自己的过失承担责任。那么一般由谁来追究责任呢?肯定是领导。所以,领导有天然的免责权,如果自己再主动委过,那面目就可憎了,而属下早晚都会成为“替罪羊”。

用羊替罪的习俗来自古犹太教。古犹太人把每年的七月十日定为“赎罪日”,并在这一天举行赎罪祭祀。仪式通常是这样的:通过拈阄决定两只活公羊的命运,一只杀了作祭典,另一只由大祭司将双手按在羊头上宣称,犹太民族在一年中所犯下的罪过已经转嫁到这头羊身上了。接着,便把这头替罪羊放逐到旷野上去,即将人的罪过带入无人之境。最后,再把那赎罪的羊烧死。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无论何时,都应该成为领导者的座右铭。

把什么好事都揽在自己怀中,享受在前,吃苦在后,而对下属的利益不管也不顾,甚至百般限制。这样的领导,终竟会被下级唾弃。

吕布被困下邳的时候,有人对他说:“现在情况很不好,外面有大军围困,城内又无粮草,如今黄河水又在猛涨。城破之日该怎么办呢?”吕布说:“我的赤兔马,驮上千斤过河如履平地,我和妻子貂蝉骑马渡河而去,有什么发愁的?”听听,这叫什么话。一个大将,弃自己的部下于不顾,只考虑自己如何逃生。结果,吕布的一个手下,偷走了赤兔马投了关公,其他的人一听这话,一哄而散。吕布顿时成了光杆司令,被曹操擒杀。

【活学活用】

众叛亲离,必致灭亡

明朝的灭亡,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明熹宗于乾清宫病逝,年仅二十三岁,临终遗诏:以皇五弟、信王由检嗣皇帝位。朱由检为明光宗的第五子,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生。他于明熹宗死的那天晚上进宫,第三天即皇帝位,诏次年为崇祯元年,这就是庄烈帝,历史上称他思宗、毅宗、怀宗等。

朱由检即位后,并没有真正掌管朝政,当时是魏忠贤独霸朝纲,朱由检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把权力从魏忠贤手里抢回来。而此时的魏忠贤,已经意识到熹宗早亡,自己失去了靠山,虽然手中仍有一定势力,但不敢如以前那样放肆。九月,魏忠贤请辞东厂职,朱由检未批准;他又“乞止生祠”,但只被允止少许。十月以后,魏忠贤集团自身发生了矛盾,有人弹劾魏忠贤之罪。朱由检趁机向魏忠贤开刀,先是下令将魏忠贤安置于凤阳,继而又下令逮捕,魏忠贤知道这个消息后自缢而死。由此朱由检真正掌握了国家大权。

但内忧才定,外患又至。李自成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正式宣布建国。将西安改名为西京,国号“大顺”,建元“永昌”。李自成于西安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了农民政权的中央机构,中央机构的最高行政机关是天佑殿,六政府各任尚书一人,之后建立弘文馆、文瑜院、直指使、谏议从政、统会、尚契同、验马司、知政使、书写房等政府机构。同时,依旧推行“均田免赋”、“割富济贫”等政策,安置流民,稳定物价,将八股废除,颁布新历等等。又敕令各营增强练兵,积极备战。经过采取一系列军政措施以后,政权根基逐渐稳固,各营部队兵精粮足,于是浩浩荡荡开始东征,一路势不可挡,向明王朝都城北京攻去。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大顺军队于北京城下会师。十七日,李自成率领大军环攻九门。十八日,大顺军将士架云梯奋力攻城,越墙而入,攻破外城。与此同时,明太监曹化淳献彰义门出降。

崇祯帝朱由检听到大兵进城的消息,立即命其三个儿子更衣出逃,逼周皇后自缢,拔剑将长女乐安公主手臂斩断,又杀妃嫔数人。然后换上便服,携太监王承恩等数十人,出东华门,企图出逃,未成功,又返回宫内。十九日清晨,李自成军攻破内城。崇祯亲自响钟召集百官,竟无一人响应。崇祯见已无力挽回败局,便与太监王承恩入内苑,于煤山(今景山)寿皇亭树下自缢——明朝至此宣告灭亡。

史书曾载,崇祯帝朱由检也曾雄心勃勃试图振兴大明江山,但其他的不说,单就其“亲自敲响钟召集百官,竟无一人响应”来看,他早已是众叛亲离了,这样的王朝,哪有不灭亡的呢?

【智慧金言】

众人相助,虽弱必强;众人相去,虽大必亡。“群下外异”,众叛亲离,君上如果身处这样的境地,那这个国家的灭亡,就是必然的。

不要因一点小过就否定有功者的才能

【原典】

以过弃功者损。

注曰:“措置失宜,群情隔息:阿谀并进,私徇并行。”

王氏曰:“曾立功业,委之重权;勿以责于小过,恐有惟失;抚之以政,切莫弃于大功,以小弃大。否则,验功恕过,则可求其小过而弃大功,人心不服,必损其身。”

【解读】

赏功罚过,是领导手中的两件宝。用得好,可以激励工作热情;用不好,就是祸乱的根源。怕就怕领导有功不赏,专盯人的小毛病,一有小过则重罚。跟着这样的领导,不会有好果子吃。

三国时的张飞被属下在一个黑灯瞎火的夜晚暗杀了,原因就是赏罚不公,小过而重罚,积怨太深。相反,赏罚适当,则事倍功半。

有一天,某工厂男浴室屋顶灯泡坏了,浴室里一片漆黑,工人们都吵吵起来。厂里通知电工去换,但谁也不去,领导发话了:“谁去换灯泡,给100元。”一会儿浴室顶上七个灯泡全换好了。厂长说道:“这笔钱从集体奖金中扣。”并做了一个规定,以后公共场所灯泡坏了,假如电工们不去换而别人去换,那么换一个灯泡就拿100元奖金,这笔钱一律从电工组奖金里扣。从此,再没发生过黑灯瞎火的事情。

凡有大功,后来被小过重罚者,那就不属于管理的范畴了,几乎都是政治阴谋,如历史上的“杯酒释兵权”、“火烧庆功楼”等。

【活学活用】

任用人才必须不拘一格

管仲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治国贤才,它本是齐桓公的对手公子小白的师傅。但齐桓公不计前嫌仍然重用管仲,终于把齐国治理得强盛起来。管仲的到来,使得齐桓公十分注重有才干的人,他深知人才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他想,齐国只有一个管仲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有更多像管仲这样的人才才行。

一个领导者如果真心求贤,就必须有诚意,礼贤下士,以宽广的胸怀接纳人才,不管他以前做过什么。

刘备三请诸葛亮出山相助就足以让一些现代的领导者效法。诸葛亮胸怀伟略,卧居隆中,声明远播。刘备和曹操几乎同时听说了诸葛亮的大名。据野史记载,曹操比刘备更早一步来请诸葛亮,但最后却是刘备得偿所愿,而曹操却失之交臂,其原因就是:刘备能够礼贤下士,三顾茅庐,而曹操却只派出莽将夏侯以势相逼,以祸相胁。

曹操幕下谋士如云,猛将如雨,但最终也没有在其有生之年一统天下;刘备将寡兵微,地少人稀,却能维持局面几十年而不倒,其主要差别就在于:曹操心胸狭窄,生性多疑,不能公平地任用人才,他手下几乎都是曹氏家族和夏氏家族的人;刘备一直能平等地对待和恰当地使用荆襄、巴蜀两大集团中的精英分子。

清末名臣曾国藩颇具容人之量,很会用人所长。其幕府之中,人才济济,文武兼备。当时,李鸿章是一个好喝懒做之徒,几乎所有的人都对他深恶痛绝,必欲驱之而后快。但唯有曾国藩独具慧眼,充分发挥了他的才能。李鸿章眼光敏锐,见地深刻,看问题常能一针见血。曾国藩启用他后,一方面时加责骂,挫其傲气;一方面则法外开恩,还往往主动去和他讨论战略战术。曾国藩的一番苦心,终于造就了一个近代史上的大人物。

还有左宗棠,他是“大清王朝”的“中兴三杰”之一。左宗棠虽然很有才华,但他为人非常傲慢,曾经因此而得罪了很多人。曾国藩爱才心切,执意栽培他,总是给他最大的发展空间,使他有机会从浙江、福建一直打到新疆、甘肃,最终成为一代名臣。

清世宗说:“赦小过,举贤才,为政之体当如是也。”又说:“知识短浅之过,朕自然宽恕,加之教训,但必须知过必改……”意思是,“赦小过,举贤才”是为政的主要方面之一,由于知识缺乏而犯的过失,自然会受到宽恕,只是要加以教育训导,使之知过就改。也就是说,对于犯小过的人,“宜教而勿逐”。不仅要赦免一个人的小过,而且要帮助教育他改正,这才是真正爱护人才的做法。

【智慧金言】

在使用人才时,要识大体、看主流,苛求小过,有时无异于打击人的积极性,而“赦小过”,实质上是一种最起码的激励方式,是对一个人社会价值的最根本的肯定和认可。

白菜总是从心里往外坏

【原典】

群下外异者沦。

注曰:“人人异心,求不沦亡,不可得也。”

王氏曰:“君以名禄进其人,臣以忠正报其主。有才不加其官,能守诚者,不赐其禄;恩德爱于外权,怨结于内;群下心离,必然败乱。”

【解读】

一个单位里,如果职工有意见,不能向上直接反映,而是向外渲泻,甚至到处告状,这说明上下离德,这个单位就危险了。如果问题不解决,早晚会沦亡的。《淮南子》说:众人相助,虽弱必强;众人相去,虽大必亡。

白菜总是从心里往外坏,一个组织也一样,怕就怕内部不团结。能够打倒一个组织的,只能是组织自己,而不是外部的势力。中国历史上曾经被无数边北族外侵,政权被改变了许多次,但中国这个社会组织却一直超级稳定,始终打而不倒,败而不亡。中华文明,就像一块磁石一样,不论在任何情况下,能都将风雨漂摇的社会紧紧吸附在一起。

“群下外异”的极端就是众叛亲离,如果当领导当到这份上,那就没有救了。春秋时,卫国的公子州吁,有些气力,也喜欢打仗。他见哥哥桓公是个老实人,就把卫桓公杀了,自己做了卫国国君。他也知道,这个王位来的不正当,害怕别人反对他,所以就到处发到战争,卫国人把他恨透了。鲁国的国君隐公听到这些情况后,问大夫众仲说:“州吁这样干,能长久得了吗。”众仲回答说:“众叛亲离,难以济矣。”结果没到一年,卫国的老臣石醋,借陈国之力,把州吁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