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有一种得到叫放弃
3697700000002

第2章 果敢回避这样的人(1)

一、回避拿你开涮的人

“涮”这个字的本意是“清洗”,“拿你开涮”就是“清洗你”的意思,当然,这可不是一般的“清洗”,而是把你“晾”在一边,自己独吞好处。所以“拿你开涮”的人我们不接触为妙,因为既使平时关系再好,也指不定他哪天就把你“涮”了。

拿你开涮的人是因为他摸清了这样一个规律: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惟其难防,才容易一招制胜,所以他会千方百计地尽量使用“暗箭”。但天底下并不是只他一个聪明,为了让那些一样聪明的人落入圈套,他会使尽浑身解数先把你稳住,稳住之后再拿你开涮才涮得熟。

南齐的大司马萧衍握有实权,他想让齐和帝把江山禅让给他。沈约是萧衍身边的人,对萧衍的想法他是心知肚明。有一天,沈约向萧衍进言说:“如今连三岁小孩都知道齐朝的国运不久了,您英明神武,应该挺身而出,接受天命啊。天意不可违,人心不可失。”萧衍听了心里很舒服,说:“我正考虑这事呢。”

沈约走后,萧衍又召进范云,告诉他自己想让齐帝禅让的打算。范云的回答与沈约一样,萧衍高兴地说:“果然是智谋之士啊,见识如此相通!你明天上午带着沈约一起来!”

范云出门后,告诉了沈约,沈约眼珠子一转,叮嘱范云:“明天上午,您可一定得等着我,咱俩一起去。”范云当即答应了。但到了第二天上午,沈约却提前去了。萧衍命令沈约起草接受禅让登基的诏书,沈约忙说:“我昨晚早就起草好了。”说着递了上去。萧衍很高兴,连连夸奖沈约会办事,说:“事成之后,这头功是你的。”

不久,范云从外面赶来,到了宫门,却无法进去,只好在寿光阁外焦急万分地走来走去,口里不停地发出“咄咄”的声音,看来急得够呛。

等到沈约出门,范云赶忙上去问道:“怎样安排我?”沈约举起手来向左一指,暗示已安排范云为尚书左仆射一职,范云这才如释重负地说道:“这还差不多。”

沈约做人很成问题,为了抢头功,把朋友给涮了,一面叮嘱别人“一定要等着我”,一面却提前进宫,兜售自己的私货,将开国的头功一把抢在手中。和这样的人共事,可一定要小心啊。

五代时期也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当时有两员大将,一个叫张颢,一个叫徐温,他们在一起密谋,准备杀死节度使杨渥,然后二人取而代之。

但是,这是要冒很大的风险的事,要是事情败露,那可会招致杀身之祸,甚至牵连到九族的啊。怎么做才能既可以从事变中捞到好处,又不用担当失败的风险呢?狡猾的徐温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

一天,两人在具体讨论事变事宜的时候,徐温对张颢说:“在行动的时候,如果我们两方面的兵马都参加的话,必然步调很难协调一致,不如全部用我的兵马吧,那样便于指挥,成功的几率也大得多。”张颢想到,徐温肯定想独占功劳,那可不能让他得逞。他便对徐温的提议表示反对。徐温于是顺水推舟说:“两方面的军队确实是不便于行动,你要是不同意全部用我的兵马,那就全部用您的手下吧!”张颢欣然同意了。事情就这样决定了下来。

后来兵变果然失败了,朝廷开始彻底追查叛党,由于发现被捕的士兵全是张颢的手下,因此大家都认为徐温当时根本就未曾参与谋反的事。徐温就这样得以置身事外。

不可否认,徐温是一个阴险奸诈之徒。但是,就事论事,他的方法真是绝妙:兵变成功,自己也是一个参与者,自然可以分得一杯羹;兵变失败,自己可以安然置身事外,不担一丝风险。如沈约、徐温这一类的奸诈之徒,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不乏其人,实是大有人在,我们于平时不得不多加提防,最好的方法就是离他们远点,“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啊!

二、回避“装好人”的人

装“好人”的人一般都有他的独到之处,他一方面在你面前装着是一个好人,是一个正人君子,另一方面却又背地里净干些坏事。他用他装出的“好”蒙骗了你,使你看不到他不好的一面,使你被他光辉灿烂的表面假相所迷,等到你醒悟并认清了他的时候,他已经达到自己“坏”的目的,这种人不可谓不“奸”。

中国历史上被冠以“奸”的名份的人不计其数,但能奸过明太祖朱元璋的恐怕还真没几个。特别在他打下大明江山的过程中,他能把自己装扮成天底下最好的好人,而做事时又务求把坏事做绝做透,所以,在他手下混的没有人不着了他的道儿。

郭子兴在义军内部的倾轧中忧愤死去,朱元璋便开始筹划兼并整个郭子兴部。

朱元璋首先渡江攻占了太平(今安徽省当涂县),为进攻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元为集庆路)打下了基础;然后派降将陈野先去攻取金陵。

智将冯国用向朱元璋进谏,说陈野先靠不住,原来的投降不过是在太平一战中被俘不得不降。现在放他带领原班人马去攻金陵,恐怕是放虎归山,有去无回。朱元璋先是沉默不语,后来冯国用坚持谏阻,朱元璋才说:“人各有志,从元从我,听他自便罢了”

冯国用是朱元璋的亲信大将,朱元璋也未对他说明心事。朱元蹄的驭人权术,古今罕有其比。从陈野先被俘后的顽固,以及在后来的再三劝说下才勉强投降,朱元璋不会看不出陈野先心怀二意。他正是看出了这一点,才别有用意地加以利用。又特意派陈野先去招降旧部,而且并不将这支部队拆开分编,仍使陈野先自己统辖。陈野先主动请求进攻金陵,就欣然派他前往。

果然不出冯国用所料,陈野先去了不几日,便派人送回一份公文,报称:金陵右环大江,左枕崇冈,不易攻取,建议先南下攻取溧阳,向东夺取镇江。并说这是断敌粮道,使金陵可以不战而下的最佳方案。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陈野先的缓兵之计,不愿为朱元璋攻打金陵。朱元璋看到书信,也就一笑了之,并不采取其他措施,只让李善长写了一封复书。向陈野先指出长江天堑,已不成为夺取金陵的障碍,现在占据了上海,已扼其咽喉。陈野先不过是舍全胜之策,而为迂回之计。

这封信实际是向陈野先点明,他的反意已经被看出来,促其必反。

一切布置就绪,朱元璋就命张天右到滁州去邀郭天叙攻打金陵。

在此之前,朱元璋在表面上仍是郭子兴起义军中的一部。郭子兴死后,由其子郭天叙继任为都元帅,朱元璋与张天右为副元帅。

郭天叙见朱元璋叫他去攻金陵,开始很不满意,怀疑朱元璋有不良企图。张天右却看出了利益很大,已有陈野先的人在金陵城外,两面出击攻下金陵,即可以南面称帝,北图中原。

郭天叙受到了诱惑,立刻出兵进攻金陵。他和张天右都没有深作考虑,金陵是历代帝王之都,朱元璋自己不攻,却在占据太平等地金陵门户之后,把这一好处拱手让给他们,到底用意何在?

郭天叙和张天右率军东下,驶抵秦淮河,同元南台御史大夫(御史台在中书省南,故称南台。御史大夫掌纠察百官善恶,朝政得失,从一品)福寿遭遇,即被击败。在溃退中遇到陈野先的人马,郭天叙还以为是来了援军,喜出望外。可是等到催马走近,却被陈野先一枪杀死。张天右也被福寿的追兵赶上,与陈野先合兵夹击,当即阵亡。郭天叙的部下被杀戮殆尽,余众逃回太平向朱元璋泣诉战败经过。

“郭天叙、张天右攻集庆,野先叛,二人皆战死,于是子兴部尽归太祖矣!”(《明史·本纪第一》)可以看到,朱元璋的阴谋深入骨体,甚而可以令人不寒而栗。

他在占领太平、采石后即造成对金陵进而可取的有利形势,即可取而不取,拱手让给他人。在俘虏陈野先后,知其心向大元,不愿降而硬劝其降,然后又纵其招集旧部,放其前往金陵。又在书信中点明陈野先心怀二意促其必反,最后以“金陵伸手可得”的大利让给郭天叙,借陈野先之手而杀之。

郭氏不亡,朱元璋不好称王,这也是他金陵可取而暂时不取的另一个原因。让郭天叙先取,他既有谦让之美,又坐收兼并实利。而且郭天叙一死,他即可自取而独立称王。

朱元璋借了陈野先这把刀杀了郭天叙,令人叫绝的是,他“借”意在先,却偏偏让这把刀和周围的人都能感其“至诚”;他杀意已久,却偏偏让郭天叙对他的一番“好意”至死感激不尽。

看了以上故事,你会有什么感想,你会和陈野先及郭天叙那样着了朱元璋的道吗?如果你说不会,就有可能是违心之言,因为任何一个人在别人的假意殷情以及“我也是为了你好”的攻势下,难免会土崩瓦解。但是,如果你说会,那么我就又得问一句了,你明知会被这类装“好人”玩弄于股掌之中,难道就非得象孙悟空一样“终归逃不出如来佛的五指山”吗?

三、回避爱挑刺的人

爱挑别人刺的人,在生活中真是不少见。他们像苍蝇一样飞来飞去,时刻盯着别人的动静,伺机给别人重重地咬上一口。他们从不注意别人做对的地方,而稍有失误,便被他们抓住把柄,大肆抨击,毫不留心地责问,对于这类人,我们应该在手里拿上一柄苍蝇拍子。

谁也不可能永远正确,爱挑刺的人却不这么认为,他极端地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已当成正义的化身,所以,无论你怎么做他都会横挑鼻子竖挑眼。

当罗斯福入主白宫的时候,他坦然承认如果他的判断有75%是对的,他便觉得十分满意了。

像这样一位杰出的伟人都承认自己的判断最高只有75%的正确率,可以想见,比起他来,你我又有多少正确率呢?如果你真能做到有55%的判断是对的,你就完全可以到华尔街去日进斗金。如果你不能确定自己有55%的判断是对的,又靠什么去指责别人常常犯错呢?

你可以借助眼神、音调,或是手势甚至当面指责来批评别人的错误,但是,当你指出对方的错误时,对方绝不会同意你的观点!因为你已伤害了他们的荣誉和自尊,这只会招致对方的反击,却不会让对方妥协,也不会改变他的观点。也许你会用柏拉图或康德的哲学和逻辑理论给予竭力反驳,但这又有什么用呢?因为你早巳伤害了他们的感情。

不要一开始就扬言:“我要证明给你看。”这等于向他人表明,“我比你聪明,我要让你改变想法。”这种做法实在是场挑战!它无疑会引起反感并可能导致一场冲突。如此一来,要想改变对方的观点根本不大可能。因此,千万不要给自己找麻烦。如果你想证明什么,别让任何人知道,努力地去做好了。

正如诗人波甫所言:你在教人的时候,要好像若无其事一样。事情要不知不觉地提出来,好像被人遗忘一样。

科学家伽利略在三百多年以前说过:你不能教人什么,你只能帮助他们去发现。

查斯特·菲尔德爵士也告诉儿子:如果有可能的话,要比别人聪明,但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聪明。

苏格拉底也一再告诉弟子: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

我们不可能比苏格拉底更加聪明,所以从现在开始,最好不要再直接指出别人有什么缺点或错误,那是要付出代价的。如果你认为有些人的话不对——是的,就算你确信他说错了——你最好还是这样讲:“啊,等等,我有个想法,也许并不对。如果我错了的话,希望你们纠正我。让我们共同来探讨这件事。”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绝对没有人会对此言产生反感。

伦克就曾用这种方式解决了一场顾客投诉纠纷,他是道奇汽车在蒙大拿州的代理商。伦克指出,由于汽车市场面临的竞争压力,在处理顾客投诉案件时,办事员常常显得冷漠无情,或是竭力反驳,这就很容易引起顾客怨声载道,甚至影响生意,至少造成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他说:“后来我想清楚了,这种状况确实于事无益,我很快便改变了做事的办法,转而向顾客说:‘我们公司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我在此深表遗憾。请把你遇到的情况告诉我,好吗?’”

“这种方法有效地消除了顾客的敌意,顾客在处理事情的过程当中也显得通情达理多了。许多顾客对我的谅解态度表示感谢,其中两个人甚至后来还带来自己的朋友来买车。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我们非常需要这样的顾客。我相信:尊重顾客的意见,对待顾客周到有礼,才会赢得市场的竞争。”你永远不会因为认错而导致麻烦;而且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平息争论,诱使对方也能同你一样地宽容,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南北战争期间,有个叫何瑞思·葛里莱的编辑,坚决反对林肯的政策,并且深信能够通过他犀利、残酷的文笔,来改变林肯总统的做法,于是就不辞辛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撰文攻击林肯总统,就在林肯被刺杀身亡的当天,都未曾停止过对他的攻击。

但他这么做,是否真的改变了林肯总统呢?当然没有!批评、指责、谩骂,是永远无法改变任何人的!

爱挑刺的人似乎专门同别人作对,苛求地要要求每一个人。他们制定许许多多有形和无形的标准,并以这种谁也免不了侵犯的标准来衡量你,要求你,若有违反,不论轻重,不论缘由,这种人总会跳出来狠狠斥责你,直到你无地自容,承认错误时还不依不饶。

当然,爱挑刺的人,最终会被憎恶、厌倦。出色的人会离开他、回避他,而继续受他摆布的人,都是一些庸俗无能者。他们手中的权力,即使还勉强存在,却已不具有实际的意义。这样的权力不会带给他们成功,只能成为给别人留下把柄的线索。试问一句,你是想做一个出色的人还是一个庸俗的人?

四、回避背后捅刀子的人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这样一类人:有事的时候,他让别人站在前面,一看事情不顺利,自己就马上躲起来,让别人充当他的挡箭牌;事情若进行顺利,就说是自己的功劳。他们的卑鄙之处,就在于善于保护自己,为了某些利益,甚至于不惜在背后捅刀子,牺牲别人保全自己。

现代社会中,竞争无处不在。大家靠本事吃饭,靠业绩说话,能够从竞争中胜出的话本也无可厚非。可偏偏有一些人,也可能知道自己通过正当途径竞争难有制胜的把握,就要动些歪点子。

表面上他对你的想法一百个赞成,让你平添一份信心而更加有恃无恐,但转过脸就对上司说你的坏话,而且上司最讨厌什么,他专门把这些讨厌的东西跟你挂上钩。你卷铺盖走人的时候还在念念不忘他给你的“无私”的支持。

唐玄宗时,李林甫、裴耀卿、张九龄同为朝廷重臣。张九龄以直言敢谏著名,渐得朝廷大臣尊重。李林甫因此怀恨在心,寻机置张九龄于死地。

这时,宠妃惠妃与太子有隙,诬陷太子私结党羽,谋图不轨,求玄宗将太子废掉。枕边风吹多了,玄宗动了心,提到朝廷上讨论。张九龄坚决不同意,并说因一个女人之言就废立太子,实非圣君之所为。玄宗听了,不悦而退。李林甫乘机来到后花园,拜见玄宗,说张九龄亦为太子一党,故有此谏。自此,玄宗对张九龄产生了坏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