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世界国家地理
3691000000040

第40章 印度

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半岛上,面积2974700平方千米。

印度北部为高山地区,中部为平原,西部主要是印度沙漠,南部则是高原。全国大部分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还有山地、沙漠、亚热带草原和热带雨林气候。

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河川壮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其中最负盛名的是泰姬陵。

泰姬陵

屹立在亚格拉近郊亚穆纳河畔南岸的泰姬陵极为华丽壮观,因其气势磅礴而被称为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泰姬陵是一座陵墓,由莫卧儿第五代皇帝沙·贾汗修造,目的是怀念其宠妻阿柔曼·巴纽皇后,因后人将皇后原名蒙泰姬·玛哈尔误称为“泰姬·玛哈尔”,陵名由此而来。多情美貌的泰姬很得沙·贾汗的宠爱。她在一次出巡途中因难产而去世。临终前,她请沙·贾汗为她兴建这座陵墓,沙·贾汗答应了她,并于1632年开始动工兴建,历时22年,共耗费4000多万卢比才完成。

在占地17万平方米的整座陵墓上,正中央是陵寝。在陵寝东西两侧各建有清真寺和答辩厅这两座式样相同的建筑,两座建筑对称均衡,左右呼应。陵的四方各有一座尖塔,高达40米,内有50层阶梯,是专供******阿訇拾级登高用的。

大门与陵墓由一条用红石铺成的甬道相连接,在甬道两边是人行道,人行道中间修了一个“十”字形喷泉水池。

陵墓的基座为一座高7米、长宽各95米的正方形大理石。寝宫居于陵墓正中,四角各有一座塔身稍外倾的圆塔,以避免倾倒后压坏陵体。寝宫的上部为一高耸饱满的穹顶,下部为八角形陵壁,从上到下,总高74米,用黑色大理石镶嵌的半部古兰经的经文置于四扇拱门门框上。寝宫内有一扇由中国巧匠雕刻得极为精美的门扉窗棂。寝宫共分5间宫室,宫墙上有构思奇巧、用珠宝镶成的繁花佳卉,使宫室更显光彩照人。陵墓内部的中央八角形大厅是其中心,浅浮雕和精美的宝石镶嵌遍布于墙上。中心线上安放着泰姬的墓碑,而国王沙·贾汗的墓碑则位于其旁边。墓门由一块镶嵌宝石的大理石制成,石棺则存放在下面地窟里。

由纯白大理石砌成的陵墓在一日之中会随着晨曦、正午和晚霞三时阳光强弱不同的照射,而呈现出变化莫测的光线和色彩,其变化多端的奇景在花好月圆之夜尤为迷人。

泰姬陵的构思和布局充分体现了******建筑艺术的庄严肃穆、气势宏伟,整个建筑富于哲理,是一个完美无缺的艺术珍品,所有游客都称这一非凡杰作为印度的奇珍。阿旃陀石窟阿旃陀石窟位于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北部文达雅山的悬崖上。它的梵文意思是“无想”、“无思”。当地人将印度古代佛教徒开凿出来的佛殿和僧房称为阿旃陀石窟。环布于高100多米,长550米的新月形山峰的山腰间的石窟共有29座。全部石窟可分为两类:一类为供僧人居住的25间僧房;另一类为供佛教徒进行宗教活动的4个佛殿。石窟位于幽静、秀丽的谷底,别有一种宗教神秘色彩。有一座内藏舍利的圆形佛塔位于佛殿正中,殿壁四周建造列柱。僧房陈设仅有石床、石枕和佛龛等器具,极为简单。石窟内有精美绝伦、震惊世界的壁画和石雕等艺术杰作,这些艺术作品因建成时间不一而各具特色。用牛粪、砻糠混合黏土绘制的壁画以石灰作底,以加工后的矿物、植物粉末为壁画着色,从而使这些画层次分明,色彩鲜艳,宗教色彩浓厚。第一号石窟约建于公元7世纪,是大乘佛教建筑的代表作。窟内有一尊高约3米的释迦牟尼雕像,从正面、左面、右面三个角度看佛像,分别可看到他在沉思、微笑、庄严凝视。角度不同,神态也随之而变,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阿旃陀石窟将印度古建筑、雕刻和绘画三者融为一体。它以佛的生平事迹为题材,真实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印度古代宫廷生活和‘社会风貌。后来,中国石窟艺术也深受其影响。

戈纳勒格太阳神庙

戈纳勒格太阳神庙位于印度东部奥里萨邦加尔各答西南400千米处。在一个以石墙围成的长约260米、宽约180米的大院中央,建有太阳神庙。一座叫纳托·曼底尔的殿堂则位于神庙的前方。

造型奇特的整个主殿用红褐色的石头雕砌而成,形似一辆长约50米、宽约40米、厚2米的巨大战车,在殿前有7匹奋蹄长嘶的战马。“战车”有24个,每个车轮的直径约2米。巨轮上还刻有精美的花纹和8根粗大的楔形辐条。据介绍,一个星期7天以这七匹战马表示,而24个车轮则表示一天24小时。所有的战马和巨轮都刻满了花纹图案和雕像。

在正殿的神座上布满了光彩夺目的繁雕缛饰,正殿的北、西、南3侧,分别雕塑着旭日东升的太阳神像,炎热正午的太阳神像和奄奄西沉的太阳神像这3尊太阳神像。神像雕塑得形象生动,神态逼真。

太阳神庙的墙壁上雕满了男女相拥的人物形象,这是对印度教徒追求的“梵我同一”的境界的侧面表现。

这些集宗教与艺术于一体的雕刻,以其雕工精美、技艺高超、构思独特而令观者叹为观止。

太阳神庙的建筑构思奇特,其内的群体性雕塑大量集中、保存完好,是世上少有的艺术珍品。帕塔达卡尔的石雕群帕塔达卡尔的石雕群坐落在印度南部的卡纳塔克邦,帕塔达卡尔意即“宝石王冠之都”。建于南印度遮娄其王朝宗教鼎盛时期的帕塔达卡尔石雕群,对当时及其以后的寺院建筑影响深远。起日王二世(约公元733~744年在位)彻底打败了帕那瓦人后,为纪念、宣扬丈夫的战功,摩诃达毗王妃下令在帕塔达卡尔建造用来供奉湿婆神的毗鲁帕克舍寺,并将其建筑得十分豪华。毗鲁帕克舍寺正殿的前方,是一个立柱大厅式礼拜殿,三面设有门廊,门廊上带入口。用壁柱将壁面划分开,并在壁面上安了设计成交互样式、工艺十分精美的壁龛和窗户。背面的塔状部分被分为三层,整体风格非常和谐。

位于石雕群偏南的是一座湿婆神庙。始建于公元720年左右的这座神庙,最初只有圣室和礼拜殿,后来,又对其进行增建,将其扩大为具有宽阔的礼拜殿的大寺庙,十分壮观宏伟。

桑吉佛教古迹

位于印度中央邦的桑吉佛教古迹距首都新德里以南约580千米。

相传阿育王曾于公元前3世纪建造了8.4万座率堵波(佛塔),其中,建在桑奇的有8座,现尚存3座。半球形的大塔直径约36.6米,高16.5米。原为埋藏佛骨而修建的土墩,后又加砌砖石于覆钵形土墩上,并增建一方形平台和三层华盖于其顶上。在底部,还构筑了石制基坛和围栏。建成后的大塔雄浑古朴,庄严秀丽,成为放置供奉舍利容器的地方。它的南、北、东、西四方各建有一座陀兰那(砂石塔门牌坊),其中,公元前75~20年建造的南门是历史最久者。大塔和4座陀兰那吸收了波斯、希腊的建筑风格及雕刻艺术,将印度的雕刻艺术推向了顶峰。左右对称的浮雕嵌板及优美的人物雕像均以佛陀生平事迹和他的生前传说为题材。此外,还有与早期佛教有关的故事。雕工精湛,形象优美,堪称稀世之珍。沿一号堵波向西约行300米,即到了直径为14米的二号窣堵波。在其顶部,发掘出了4个安放舍利的容器,这4个容器刻着阿育王时代10位著名僧侣的名字。

代表了印度佛教兴盛的整个历史时期的桑吉佛建筑,后来成为重要的佛教文化中心。

胡马雍陵

胡马雍陵是莫卧儿帝国第二代皇帝胡马雍的陵墓。

建于1565年的胡马雍陵是印度第一座建造规模巨大的******式陵墓,它代表的是莫卧儿建筑的早期建筑风格。

胡马雍陵四周围以长达2000米的围墙,八角形楼阁式的大门以大理石、红砂石等拼凑出小巧的图案作为装饰。全部用红砂石筑建的陵墓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占地40多平方米。高约24米的正方形寝宫建在高大的石台上,并设了分两层排列的小拱门于其四壁之上。中央是圆形白大理石圆顶,一座黄色金属小尖塔则设于圆顶中央。呈放射状的寝宫内各有通道,通向两侧高22米的八角形宫室,上面各有两个八角顶凉亭。宫室两侧,还建有翼房和游廊。相传当年胡马雍大帝就是从右侧翼房藏书楼的楼梯摔下致死的。寝宫中央放着胡马雍和皇后的石棺,两侧宫室安放着奠卧儿王朝5个帝王的石棺。墓内的红砂石精细的镂花、花园式的内景和四周墙壁上的拱形大门都以精巧见长,体现了典型的莫卧儿风格。

站在胡马雍墓墓顶,远处的亚穆纳河、库塔布塔和贾玛清真寺皆尽收眼底。

顾特卜塔

位于新德里南部的顾特卜塔是印度最高的塔,也是印度七大奇迹之一,体现了印度教文化和******教文化的交融。

顾特卜塔全部用石块砌成的圆形塔身,由20多根小圆柱组成,呈赭红色,高72.56米,上面以古阿拉伯文和各种花纹图案为装饰。塔分五层,下面三层用红砂石建造,塔基直径约14.4米,每层的花纹互不雷同。第一层是交错连接的半圆形和三角形的肋拱;第二层全是半圆形肋拱;第三层是三角形肋拱。此外,还设了一圈平台在每一层的周围,平台上面刻满了《古兰经》的经文,极富装饰效果。

从底层的塔门循397级石阶可盘旋登上塔顶,站在塔顶,新、旧德里和亚穆纳河的秀丽景色尽收眼底。根据塔内石壁上的刻文,可推测出此塔大约是德里最后一个印度教统治者乔汉所建,目的是纪念他的王后。在塔旁的清真寺遗址内,还有一根大铁柱。传说凡是反抱铁柱双手能接在一起的人,就可一生走运,因而来此游览的游客常去一试,从而使铁柱被人抱的部分变得锃亮光滑。

红堡

位于德里城东北部亚穆纳河畔的红堡,建于1638~1648年,是印度最大的古宫。由莫卧儿帝国沙·贾汗皇帝按照阿克巴皇帝的都城亚格拉古宫修建的王宫。由于全部用红砂石砌成,故称红堡。

呈不规则八角形的城堡南北长915米,东西宽548米,除一面临河外,其余三面靠陆。四周围以长约2400米、高33.5米的城墙,墙上设有两大三小共计5座城门。西边的拉合尔门是正门,其上的拱门高12.5米,上面有八角形尖圆顶的望楼和阁楼。南边的德里门较拉合尔门小。拉合尔门内有一条拱廊街,长约70米,在其两侧有32所拱屋。

红堡由内宫、外宫两部分组成。觐见宫是夕卜宫的主要建筑物,莫卧儿皇帝就是于此接见达官贵人、王公大臣和外国使节的。内宫为供帝王与王妃和公主憩息、观赏的娱乐宫。此外,还有枢密宫、寝宫、清真寺与御花园等。其中,皇帝和大臣议事的枢密宫是红堡中最豪华的宫殿。这座宫殿具有典型的******式建筑风格,全部用白大理石砌成,除一面是透雕方形窗户外,其余三面是由方形柱组成的拱门,在石柱和窗棂上,还饰以用五颜六色的宝石镶成的花卉图案。

殿中原有一座世界著名的“孔雀王座”,这个王座把一只用彩色宝石嵌成的孔雀嵌在座位背部,周围饰以一棵用珍珠绿宝石和金刚石镶成的树。但现在,这个王座只剩一个空架。在宝座前,还有沙·贾汗下令刻在墙上的镶金波斯文字旬,其意为“如果说上有天堂,天堂就在这里”。

除部分宫殿遭受破坏外,红堡的大部分保持原样。在王宫门前,还有许多商家专门出售印度各种工艺美术品和金银首饰、宝石,以便游客在此选购。

鹿野苑

作为印度佛教圣地的鹿野苑也称“仙人鹿园”,为佛陀释迦牟尼初传****之地,位于北方邦瓦腊纳西城以北约10千米处。

传说古时有一鹿苑位于此处。前世为鹿王的佛曾在此地劝当时的人王勿多杀鹿类,而由鹿王每日向人王供奉一鹿。一次,轮到一只怀孕母鹿供奉人王,母鹿求救于鹿王,鹿王为救鹿母子,乃自愿代死,备受感动的人王下令此后不再杀鹿。因鹿王古字为沙朗那后简称沙那,后将其名意译为鹿野。

公元前5世纪佛教的盛行使这里成为北印度的一个佛教中心。建有不少香火极盛的佛寺庙宇,后经阿育王增修,更为可观。现残存的阿育王石柱高70余尺,在印度独立后,它被定为印度国徽图案。离石柱不远的中华佛寺是法显和玄奘访印时所到之处,其上还有关于二人的记述。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这样描写:“精舍西南有石窣堵波(即塔),无忧王建也。基虽倾陷,尚余百尺,前建石柱,高七十余尺,石含玉润,鉴照映彻……是如来成正觉已初******处也。”

在鹿野苑最重要的遗物是一座《最初说法佛像浮雕》,这座浮雕体现了笈多王朝艺术流派的高超技艺,在盘膝而坐的释迦牟尼的身后射有一大光轮,轮边饰有华丽花带,有两位飞天翱翔于左右。此外,还有六位僧徒面对****之像,刻于基座之上。身披贴身透体、毫无褶纹的裟衣的佛像被刻制得极为精细,是古印度雕刻艺术上一大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