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聪明人的笨功夫
3688000000006

第6章 那些让我受益匪浅的点滴(1)

艾婉冲 完美小红帽

年龄:20岁

籍贯:辽宁沈阳

星座:金牛座

微博:@婉桉冲冲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艺术体操二级运动员,古筝六级

国家专利获得者

名言:生命在于挑战,我爱不断学习

与奋斗的过程,这才不枉生命的存在。

我并不是那种聪明绝顶的天才,也没有异于常人的超能力,和其他大学生一样,日复一日地上课、锻炼、吃饭、睡觉,时不时也会进行点娱乐活动。如果让我谈谈活了这么多年的感受,我想从几个词来展开。嘿嘿,下面我来讲讲自己成长的经历和感悟吧!

毅力、坚韧

之所以第一个讲毅力这个词,是因为它是我成长过程中感触最深的词之一。

四岁时,我进入了所在幼儿园的一个幼儿基本体操团。在那里我第一次接触到了舞蹈和体操。小时候我是个好动顽皮的小鬼头,爱说爱笑爱表现,哪知道什么是体操,心想只要能跑跑跳跳跟小朋友们玩耍就行呗。于是乎,我就兴奋地参加到了日常的训练中。

首要基本功必是柔韧性啦,腿压时间长会痛得麻麻的,腰压时间长会酸,训练完第二天早上肯定浑身疲惫。小朋友们最初都还能挺住,但这日复一日的训练还是让很多小孩子招架不住。一段时间后,团里剩下的也就不到二十人了。过了柔韧关的孩子们接下来就开始参与到跳舞、跳体操的任务中。舞蹈是要在幼儿园的新年晚会上表演的,而体操则是要参加全国的幼儿基本体操比赛的。因为练得还算认真外加个头适中,教练便让我领头跳。

1998年的夏天,我们开始了全国幼儿基本体操比赛的准备,训练强度加大的同时动作难度也在一天天加大。夏天训练是光脚的,而跳体操对脚的基本要求是绷脚。由于训练时脚面经常与地毯相互摩擦,我的两个脚面全磨破了,后来还感染发炎,之后便见我两脚缠着纱布来训练。

可能是生性很要强,不想被落下,即使是不上去训练我也要坐在场边看着,生怕错过老师改的新动作或者换的新队形。当然,那时候对于我这种经常跑跳,摔倒还不长记性的小孩子来说,夏天身上破个口子也算家常便饭了,更何况教练还经常用巧克力和雪糕来“慰问”我这个小伤员呢,所以我仍旧兴致勃勃地坚持着训练。

1999年6月1日,在北京,我过了最难忘的一个儿童节,大家通过近一年的艰苦训练获得了全国幼儿基本体操比赛二等奖第一名。要知道对于一群六岁的孩子来说这个荣誉足以开心上一段时间了。而这初次备战体操比赛的经历不仅让我喜欢上了这个领域,有了小小的成就感,更使我学会了坚韧,懂得熬得住艰苦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比赛后,我就离开了幼儿园准备进入小学学习。开学前,我在电视上看到世界艺术体操比赛的直播。那时我对艺术体操也不懂,就觉得那些俄罗斯大姐姐拿着彩带的样子好美,于是就跟妈妈说想学这个。妈妈当时看我很喜欢舞蹈体操这些东西,还正在琢磨离开幼儿基本体操团是给我报个芭蕾班还是拉丁舞班(嘿嘿,看来当时我可爱的妈妈真的想多了),听完我的想法后就托人打听到了艺术体操班,就这样我在沈阳市青年宫开始了艺术体操的训练。

可能一些人以为我是专业学艺术体操的,其实我一直是个业余运动员。跟大家对当年在少年宫、青年宫学这学那的印象一样,我也只在每周末去上四五个小时的艺术体操课,周一到周五还是要乖乖上学的。

进入艺术体操班训练后我发现这才是动真格的,跟它比起来,幼儿园接触到的顶多算是入门级。我们的老师是一位因为伤病退役的专业运动员,对我们的训练很专业、很科学,不过这些都是我现在回忆起来的感受,在当时她的严厉才是我最先体会到的。

艺术体操对于柔韧性的要求很高,超一百八十度的压腿让我经受了入门的第一大考验。在这里我想举个例子讲讲什么是超一百八十度的压腿,比如压前腿,一个脚搭在一定高度的凳子上另一只脚后撤,使两腿呈劈叉状,而尽力让臀部着地,这时从侧面看两腿叉开的角度就超过了一百八十度。

我最开始根本坐不下去,老师就会让我们从矮垫子开始一点点增加高度。当然,训练必然不是坐一下子就能成的,压腿时,每条腿怎么也得坚持个六分钟,老师会时不时“帮”我们压压,这就搞得满场地的小孩子们哭声此起彼伏。

柔韧性只是基本功的第一关,接下来还要训练力量。没有力量就没办法做动作,所以力量是必须要长时间训练的。腹肌、背肌、腿都是重点锻炼对象,通过带沙袋加大锻炼强度,每次训练完都是汗流浃背,精疲力竭。相比于柔韧性的练习,锻炼力量更需要毅力,除了要长时间不断重复练习,还要克服肌肉的酸痛。我记忆最深的“肌肉酸痛后遗症”就是第二天上学时不敢笑,只要一笑肚皮就痛,对于一个笑点不咋高又极其爱笑的小孩子来讲,想笑又不敢笑这简直太“难以忍受”了……

跟其他的运动一样,艺术体操运动员也被伤病缠着,说不好什么时候不在状态就会闪着腰,崴了脚什么的,我也不例外。三年级时,我发现脚跟还有脊椎的尾骨很痛,可能是轻微的发炎,怎么休息都不好。爸妈很担心,经常给我按摩。我也尽量把注意力从痛的地方转移,不让它影响我的正常生活。就这样,几个月之后这些由于过度锻炼产生的疼痛才消除。

上四年级时我开始备战辽宁省的艺术体操比赛。当时我被老师选出打个人全能赛,也就是我要五种器械一起准备。艺术体操也是计难度分的,当时我比较擅长一个空一百八十度侧腿另一腿同时跪地的动作,因此也专门多花时间练习这个动作,但是时间久了,做支撑的那个腿的膝盖由于总磕在地上而产生病痛。无论我怎么保护,戴多厚的护膝,还是没办法避免这种硬伤。在比赛即将来临的节骨眼上,自己也挺着急的。后来我尽量减少练习这个动作。虽然膝盖还是会疼,但是训练时我想着要打好比赛,坚持到底不能让努力白费。想必是我平时呵护得到位,膝盖的疼痛在比赛后逐渐消失了。

2004年年初,在省里比赛中,我得了业余组全能第六名,并同时获得了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虽然成绩不算很优异,但是我和父母都很满意。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兴趣变成一段光荣的经历,我的体操“生涯”也可以圆满告一段落了。

在年复一年的艰苦训练中,我也有过想要放弃的时候,不过在父母的开导和自己的反复思考后还是坚持了下来。在伤病最多、训练量最大最难熬的那一段时间,爸爸妈妈一直用各种方法引导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话大体是这样的:“这么多年都坚持下来,放弃了多可惜,而且看你这么犹豫如果放弃了一定会后悔。”之后,他们还会定期奖励我一顿好吃的,就这样我熬过了最难的一段时间。当然,也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吃货诞生了!

初二之后,我不再练习艺术体操了。一是因为学业开始加重,二是因为随着年纪增长,柔韧性变差了,继续练习可能伤病会更多。另外客观地看,像艺术体操这种运动寿命较短的项目,业余运动员一般只练到十四五岁就离开了,想必再往下走就直接走专业运动员道路了。

一直以来我很感谢亲爱的爸妈让我学习艺术体操,并一直鼓励我,支持我,引导我。它不仅给予了我女性的良好气质和优美体态,更让我多了些坚忍不拔的毅力。这种优秀的品格是让一个人终身受益的。

就像妈妈从小经常跟我讲的“坚持到底就是胜利”,这句话真的很给力。它一直刻在我的心里,每当我遇到比较艰难的时期或是我周围的朋友们遇到困境时,我都会用它来激励自己或激励朋友。并且事实证明,这种品格对我初高中的学习也有所助益。我不敢断言拥有毅力的人会成功,但我敢说,拥有毅力的人会更容易成功。

勇气、魄力

其实十八岁前,我从没觉得这个词有多么重要,毕竟大学前的奋斗目标相对单一,选择性较小。直到上了大学,在学校里体会到人生抉择的艰难后,我才知道及时地作出选择需要多大勇气,也了解到在我们大学生中有许多人都有曾因为缺少勇气而错失机会的经历,懂得了作为一个青年,要想实现自己的梦想就要敢于去拼搏去争取。不论是学习、事业还是感情,都需要勇气。

拥有勇气的人不是鲁莽冲动的。从另一方面来讲,我将勇气理解为果断、魄力和胆识,而魄力和胆识取决于敏锐的判断力和强大的决策力。这些素质是一点点积累出来的。每个人成长的道路都充满了未知,面对选择时就是锻炼我们决策力的机会。我自己也常有犹豫不决的时候,反反复复思考是这个好还是那个好,到最后总归得选择其中一个走下去。而往往每种选择都是有所得,有所失,孰好孰坏根本判别不清。过些时间再回头想想,那些用在犹豫和反复思考上的时间,倒不如用来完善自己,通过提高自身能力使自己无论选择什么都能得到更多失去更少。

不仅仅是面对选择时需要勇气,在我们争取机会时也需要勇气。这个机会,有可能是表现出可以带来利益或者优势;还有可能是一次锻炼和磨砺,为我们今后的人生积累财富。无论是哪种机会,只要是有所裨益的都是需要我们勇敢争取并认真把握付诸行动的。

可能处于二十岁上下的人经常在面对机会时犹豫不决,过于衡量得失却没有勇气去挑战。我也会常常被思绪所扰,衡量半天也得不出个结果。我个人的看法是:这种情况普遍出现,一是因为,这个年纪的人刚刚独立或正在走向独立,希望一切都遂自己的心愿,过分的完美主义;二是因为,这个年纪的人还没有很多的人生经历来支撑自己,没有一颗足够勇敢的心来承担可能的失败或损失;三是因为,人云亦云,受外界影响过多,忽略了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渴望。

二十岁的人就该有二十岁人的冲劲,这种冲劲是摒除了鲁莽冲动的勇敢,是年轻人应有的魄力。当然,并不是说这个年纪的人不要仔细思考,反复推敲。深思熟虑还是必要的,只是要有一个度。过度的考虑既影响思绪,耗费精力,又容易错过机会,得不偿失。

那么如何锻炼魄力和勇气呢?我自己的亲身体会有两个:

一是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在发觉自己没有勇气或勇气不足时,默默在心里喊“你可以的”,并且潜意识中不要去想失败了怎么办。要知道如果决定去做什么或者选择什么就要一心一意努力将它做好,积极的心理暗示将对我们的行动产生积极影响。

我在高考后的假期看了一本书叫《秘密》,是当年的畅销书,这本书的主旨就是要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这种内心的力量会促使我们得到所想的。这本书中还说到如果我们总是在担心不好的事情发生,那么这些坏运气也会被你召唤来。因此,当你告诉自己你可以做到时,成功可能离你更近了。

二是平时要多给自己在人前讲话表现的机会。年纪小的孩子需要父母的引导和帮助,多鼓励小孩子去挑战。我三四岁的时候学过一年的表演,当时有个故事大王比赛,父母就给我报了名。

其实那时候我认字还认不全,可能在小孩子心里无论比赛大小都很上心,让我去声情并茂地讲故事确实是有些胆怯。当时妈妈就告诉我重在参与,把准备好的故事讲出来就行。她还一直逗我,说我叫不紧张,让我放松。结果等上场后,自己就一直默念着“我叫不紧张,我叫不紧张”,就这样迷迷糊糊地结束了比赛。后来,我才知道我是报名选手里年纪最小的,得了个优秀奖,自己还美滋滋的。

后来,我便逐渐有更多的锻炼经历,比如在学校每学期参加干部竞选,小学参加校园形象大使比赛、演讲比赛、艺术体操比赛等等,这些大大小小的经历让我增强了信心,增添了勇气,这些都是我的宝贵财富。并且在锻炼中我也会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能借此机会来取长补短,也是很棒的。因此我比较赞同在成长过程中多参加集体活动,多在众人前表达自己,这样可以锻炼自身的勇气和胆识,培养表达能力。

善良、仁爱

善良、仁爱也是一个人相当重要的品质,我从我的父母那里感触颇多。一个人如果善良、敦厚,有一颗仁爱之心,懂得包容理解,就能更容易获得生活给予的温暖和爱。有句众人皆知的俗语叫“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是教导人们因果终有报,要做个善良的人。不论社会发展到什么阶段,在社会上长久立足都不是仅靠聪明和能力的,还需要善良的品格来支撑自身的精神境界,让自己活在充满爱与宽容的世界,同时给予他人爱和温暖。

我的父母都是善良、慈爱的人,他们很少用言语教导我要善良,要如何善良,却在我成长的过程中,一点一滴地身体力行地教导着、熏陶着我。在家里,他们对于长辈的孝顺关心,以及对于所有晚辈们的照顾与引导,让我从小就树立了一个观念:当我处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时,我也要像他们一样孝顺仁爱甚至要做得更好。在社会中,朋友同事需要帮忙时他们也毫不犹豫,救灾捐款他们也尽自己所能贡献出一份力量。这些事情都一点点影响着我。

除了用行动教导我,他们也会买一些有益于成长的书籍,让我有空就翻翻。这些书很多都是引导成长中的孩子如何看待他人、看待世界的,这些书对我也有很大影响。因此我也比较赞同家长们通过书籍和自身的行动来引导孩子,培养他们善良、仁爱的品性。

上大学后,我参加了青年志愿者协会,经常与社会义工一起去养老院看望老人,做义工服务等等。虽然都是小事,但在志愿者工作中我体会到了许多。

记得一次去养老院,陪老人聊天,当一位九十高龄聋哑的老奶奶握着我的手跟我用眼神和纸笔交流时,心里的感情很是复杂。一是心疼老人家,他们很孤独,哪怕有人陪他们坐一坐都很开心;二是觉得要让自己的父母在年老时得到悉心照料,不让他们的晚年感到孤独寂寞;三是认识到这些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需要更多人的关注和支持;四是感到自己应该好好锻炼身体,免得老年时病痛缠身、生活不便。这些感受恐怕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会交织在一起吧。

当我们要离开时,老人们又会非常不舍,这时我们才体会到志愿者的工作不仅仅是一种善良的行为,更担负了一种传达爱和关怀的使命。我个人认为有精力的在校学生可以多去做做志愿者的活动,它会让我们在忙碌之中获得一段宁静的、满足的回忆,也会让我们感受到爱与善良的强大力量。

善良的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会少了一份自私,更加为人着想。因为他们不愿让周围的人甚至萍水相逢的人受到伤害,而是希望一切都和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