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太湖风云
3665700000065

第65章 芦苇青青 四

在芦苇荡中的薛永辉、秦子刚、林晓红、石翠贞等五名游击队战士,在湖水里泡,雨水中淋,皮肤都已浮肿。

因为天气炎热,芦苇荡中的铁嘴苍蝇、蚊虫、蚂蝗又日夜叮咬他们,战士们身上奇痒难忍,搔破了又溃烂化脓。

由于敌人对芦苇荡的封锁,乡亲们接近不了“十亩头”,粮食也发生了困难。

起初,他们挖芦苇根充饥,一连几天,他们竟连挖芦苇根的力气也没有了,便去折酸涩难咽的荷叶梗咀嚼,就这样,一天一天挺过去了。

到了夜里,薛永辉等游击队为了防止敌人搜索,不时转移宿营地。

平时“日进斗粮”的出名“大肚子”秦子刚,原来虎气生生,是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男子汉,连日来未进粒米,一站起身来,眼前金星乱冒,张开大口“哇哇……”呕吐,可胃中空无一物,什么也吐不出来。

他像棵大树一样哗地倒下了。

林晓红见了,心里要说多难受就有多难受。

每当转移时,秦子刚两腿迈不开步子,由她负责搀扶。

可她自己身体也十分虚弱,两腿如绑沉铅,每走一步,都得费九牛二虎之力。

秦子刚在昏迷中,不时轻轻的呻吟,生命垂危。

林晓红不时在秦子刚耳边,轻轻呼唤:“子刚,你要坚持住呀。

你可不能丢下我、丢下同志们……你不是对我说过,有朝一日,我们把日本鬼子打回了老家,就在光福冲山岛的太湖边上搭三间屋,我在家烧火做饭、做刺绣,你上山种地、下湖捕鱼,我绣出最美丽的刺绣,你捕回湖中最大的鱼……在家里,你看我绣出吴中最美丽的苏绣,我给你烹饪出你捕到的湖中最大的鲜鱼……”说着说着,泪珠儿像断线的珍珠,扑簌簌地一颗一颗掉下。

当秦子刚从昏迷中醒来,费力地喊着:“水……水……”林晓红拿起五名游击队战士仅有的一件“生活用品”——一只望远镜的壳子,摇摇晃晃地至湖边,舀来半壳子的湖水,像哄孩子一样喂秦子刚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下……此情此景,战士们看到了,都流下了感动的热泪,默默地祈祷秦子刚能活下来,坚强地活下去……“同志们!”薛永辉鼓励大家,“敌人疯狂地扫荡,妄图消灭我们新四军游击队,是在作灭亡前的垂死挣扎。

我们一定要坚持活下来,多坚持一天,就是多一份抗日的力量,多一份胜利的希望!”尽管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随时有牺牲的可能,五名战士白天分散隐蔽,晚上集中在一起,谈思想,谈参加新四军游击队的体会……有一次,大家谈起了理想,众说纷纭。

有人说,理想是大地赐予的种子,只有汗水的浇灌才能发芽、生长;有人说,理想是破浪的桨,信念是扬起的帆,理智是远航的舵;也有人说,理想的太阳在心中闪光,脸上便不会笼罩忧伤的乌云……听了年轻人的一番畅谈,薛永辉饶有兴趣也谈出了对理想的看法。

他说:“无论哪个时代,青年的特点总是怀抱各种理想,这是一种宝贵的品质。

凡是一个意志坚定和理智健全的人,决不能没有理想。

但无论是多么美好的理想之光,也得从现实的地平线上升起。

航船即已启航,就应乘风破浪,勇敢地驶向理想的彼岸;目标一旦选定,就应披荆斩棘,百折不挠地走到底!于是我要这么说:毅力是理想的脊椎骨,有了崇高的理想、向上的要求,如果没有坚强的毅力作为支柱,就会瘫痪,无法前进……真正的追求,不单单是对理想的渴望,而是要为实现理想而斗争!”……通过畅谈理想,薛永辉、秦子刚、林晓红、石翠贞等五名战士对面临残酷的现实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于是,他们有时候相互搀扶着,一步一步摸黑向前移动,随着沙沙的芦苇声,歌声也随之在他们心底唱起:“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一天半夜,薛永辉突然发现,在芦苇边缘的一块地方,有一丛刺藜蓬蓬勃勃,刺藜肯定扎根在艰硬的土里,只要把中间挖空,同志们可以免受长期浸泡在水中的苦难。

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大家,同志们不由兴奋起来。

为了挖得既不易被敌人发现、又能栖身的“小屋”,薛永辉吩咐同志们献计献策。

尔后,五个人轮流费力地拉开刺藜条,钻进去,又扒开。

半天时间,一个可供藏身的地方“构筑”好了。

薛永辉打量着“小屋”,饶有兴趣对大家说:“同志们,这可是好地方,我们的‘小莫斯科’……”此时,每个人的双手划出了一道道鲜红的血痕。

雨哗哗地又开始下了,没完没了。

太湖浊浪汹涌,发出哐当哐当的声音。

茂密的芦苇,在风浪的冲击下,时而弯了腰,时而没了顶,但浪涛过后,它们又顽强地挺立起来,连绵成一片青青的芦海……。

没有食物,铁打的汉子也会支撑不住,为此,林晓红主动请求去寻找食物。

林晓红,一个姑娘,既要照顾病号秦子刚,自己又十分虚弱,而且四周敌艇不时向芦苇荡扫射,危机四伏。

薛永辉看了看日渐消瘦的她,一时没有回答。

此时的林晓红道:“我是侦察班长,理应先打头阵!”薛永辉经过考虑,给林晓红配合了女战士石翠贞,协助林晓红工作。

林晓红和石翠贞奉命出十亩头觅寻食物。

她俩多日未吃东西,实在走不动了,但“侦察任务”一定要完成,于是两人在泥沟里爬。

爬啊爬,一会儿两个人变成了“泥人”,支撑不住,眼前一黑,不由昏厥过去……。

淅淅沥沥的雨水把她俩淋醒。

两人继续一步一步往前爬。

突然,两人在朦胧中听到了一阵“沙沙”的响声。

林晓红叫石翠贞作掩护,自己爬去看个究竟。

当她看到那里有一片黄绿色的籼稻田,沉甸甸的谷穗在风雨中左右摇摆,不由欣喜若狂。

她捋了几穗,剥了壳后吃了几颗,而后返过身,对泥沟里翠贞轻轻地道:“我们有救啦……”。

濛濛细雨下了一阵子,终于停了,可风还在劲吹。

一会儿月牙又透出云层。

当林晓红与石翠贞装了几口袋稻谷返回“小莫斯科”,大家欣喜不已,窄窄的刺藜棚里,顿时有了少有的生气。

大家围在一起,捧着林晓红和石翠贞捋来的稻谷,津津有味地咀嚼起来。

起初大家觉得一粒一粒吃不过瘾,几颗几颗往嘴里抛,但吐出来有壳又有米。

林晓红于是叫大家像吃瓜子一样,把谷子送进嘴里,吐出谷壳,嚼碎生米,往下咽。

这方法真管用。

大家吃了生米,口渴了,就用望远镜壳子舀点湖水解渴。

然而,时间一长,战士们嘴中的舌头被又硬又糙的谷壳磨出了血。

以后,他们又用手剥壳,没多久,每人的指甲出现了一道道锯痕……但是,为了坚持下去,他们还得不停地剥……。

就这样,一把稻谷一口水,他们坚持过了一天又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