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当光绪皇帝遇到明治天皇
3663900000015

第15章 历史对话(1)

他们是同一时代的两个历史人物,身份接近,命运却大相径庭。四万万子民的大国皇帝与局促岛国的天皇,同样于十九世纪中后期登上最高统治者的宝座;他们的国家,同样面临着被西方列强瓜分的严重局面:在这样的危急关头,他们同样进行了一系列的变法维新。然而,他的改革遭遇惨败,国家困境进一步加深;他的改革获得巨大成功,国家从此踏入了近代化的行列;一个沦为“瀛台囚徒”,另一个则被称为“民族之父”。种种的相同,却产生了最后的不同。他们,就是光绪皇帝与明治天皇。

一、生长的环境不同

1.难逃那拉氏股掌的光绪皇帝

四岁的光绪入宫后,远离生身父母,缺少父母的疼爱。从慈禧太后那里又得不到温柔如水的母爱,光绪就被慈禧抓在手里,或当做争夺权利的利器,或作为显示威严的权杖,更多的情况下,则当做她御案上不可缺少的摆设,或是任意玩弄的木偶。这自然是慈禧专制政治的需要。

入宫后的光绪,是在孤独中长大的,繁琐的宫中礼节,慈禧经常不断的严辞训斥,只为让他低眉顺眼地听从她的一切安排。不但白己丝毫没有母亲的样子,还禁止载湉的亲生父母、甚至他的奶妈、宫女、小厮和他接触。饮食寒暖没有人真心去细心照料,应倡导应禁忌之事,无人去指点揭示。没有童年的欢乐,致使他从小就心情抑郁,精神不快,造成身体积弱,难以抵挡疾病的侵袭,留下了难以愈治的病根。

天嘏在所著《满清野史》中称:人在幼年的时候,都受到父母的呵护,照顾其出行,料理其饮食,体慰其寒暖,即使是孤儿,也会得到亲朋好友的照顾。只有光绪皇上无人敢亲近。……皇上每日三餐,其饭食有数十种,摆满桌案,可离皇上稍远的饭食,大都已臭腐,接连数日不换。靠近皇上的饭食虽然并未臭腐,可经多次加热,已不能可口。……载湉自十余岁后,虽为天子,可还不如一个孤儿,以后身患痼疾,即是由于少年时衣食不节造成的。虽为野史,可内容与恽毓鼎的《崇陵传信录》所述:“缅怀先帝御宇不惟不久,幼而提携,长而禁制,终于损其天年。无母子之亲,无夫妇昆季之爱,无臣下侍从宴游暇豫之乐。平世齐民之福,且有胜于一人之尊者。”大致相近。说明光绪帝体弱多病之原因,实与自幼在慈禧太后淫威之下,失于调养照料有关。

在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光绪帝,性格懦弱,缺乏自信。

2.武士道精神熏陶下的明治天皇

据说明治天皇体弱多病,非常胆小,这与幼时的光绪很相似。在1864年长州藩士兵与幕府军队激战时,12岁的明治被隆隆的炮声吓昏过去,这引起朝廷上下的忧虑。在列强争霸、弱肉强食的世界里,如果作为日本的一国之君,没有勇武的阳刚之气,那是十分可悲的。为了避免继位后类似事件的发生,决定改变天皇侍臣必须出身公卿的习惯,而由各藩士族中少壮勇武之士担当,其中有萨藩的高岛辆之助、村田新八,长州的有地品之允、太田左门,越前的堤正谊,雄本的米田虎雄,土佐的高谷佐兵卫,佐贺的岛义男,旧幕臣山冈铁太郎等年轻武士,他们取代了原来宫中柔弱的公卿和女官。并且让武士出身的西乡隆盛教习明治剑术、马术、角斗术等,加上明治当时正处喜好武勇的时期,在这样的训练下,20岁时的明治已经成为崇尚武功、好勇擅斗的人了。他体质很好,甚至超过一般人,他喜欢相扑、骑马等一些粗犷的运动,成为一位充满阳刚之气的帝王。

二、皇冠下的不同面孔

1.无权无势的光绪皇帝

光绪帝的一生都是在慈禧的掌握之下,在“亲政”之前,就一直对此事持消极态度,在养心殿或乾清官,如有召见大臣奏对,光绪帝如泥塑木雕般的正襟危坐。慈禧或是在光绪帝身后垂帘,有时干脆与光绪帝并坐,应答政见,发号施令。光绪帝偶尔对国家大政参与或发表点意见,也很难引起大臣的重视。在大臣心目中,他只不过是个穿着龙袍的傀儡而已。

即使在他临朝亲政后,慈禧太后表面上退居颐和园颐养天年,事实上却权势依旧,裁决政事,一如既往。她一方面处处限制光绪的权力,国家重要大事都要秉承她的懿旨去办理;一方面又通过自己的侄女——隆裕皇后及亲信太监李莲英等人暗中监视光绪的行踪。并规定:光绪每隔一日,必须亲往颐和园向她汇报政务,听候训示。以致光绪经常披着星星来,头顶月亮去,饱受奔波,遇有重大事情,更得随时请示,名为皇帝,实为傀儡。

光绪帝和维新派脱离中国社会,连资产阶级、商人也很少关心支持他们。正如谭嗣同所讲的,“君与臣隔,大臣与小臣隔,官与绅隔,绅与士隔,士与民隔,而官与官,绅与绅,士与士,民与民,无不自相为隔。”

维新思想家严复指出,当时维新派“与守旧党比,不过千与一之比,其数极小”。力量对比过于悬殊,因此,守旧势力一旦反扑,维新势力顷刻瓦解。

谭嗣同在壮烈牺牲前,也只得仰天长叹:“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我白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而可悲的是,他手中没有刀,没有任何的武装力量。连他们死后的尸体也无人敢来收殓,直到第二年才被送回故乡。从上层顽固官僚,到下层普通百姓,在苍茫的中国大地共同结成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戊戌志士们悲壮而激越的呼号,哪怕是石破天惊的狮子吼,一进入这个“黑洞”就变得杳无踪影。行走在这个昏睡的帝国,他们的背影显得那么孤独凄凉。

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帝更是被慈禧囚禁在瀛台,成为不戴枷锁的冈徒。

2.大权在握的明治天皇

德川幕府统治时期,幕府将军名义上是“大将军”,实际上自称“大君”,对外代表国家,对内主持政府,大权独揽,天皇不过是个傀儡而已。

明治天皇于1867年登上王位不久,就开展了自上而下的维新运动,依靠以下级武士为核心的维新势力,与反幕的强藩相结合,既有基地,又有军队,而且得到包括商人、手工场主、农村富农在内的町人阶层财力、物力上的大力支持,广大农民、市民也积极参加或支持反幕武装,因此组成了强大的维新阵营,并通过次年的“王政复古”迫使德川庆喜交出政权。至此,德川幕府结束了对日本长达300多年的统治。

从此,明治天皇建立了以天皇为首的专制政权。

明治天皇在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资本主义的维新运动中,极力利用日本的封建遗制。

在政治上,树立其绝对权威;在意识形态上,宣扬皇道、神道、儒学,并引进德国唯心主义哲学。

在经济上,通过确定“皇室的财产”,到1889年,天皇已成为日本最大的地主和最大的资本家。

经过明治维新,日本从幕藩领主统治的封建国家逐渐转变为带封建性的资本主义国家。近代中央集权制建立和巩固后,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1890年11月29日是日本第一届议会开幕之日。白此日起,钦定的帝国宪法正式实施。日本式的君主立宪体制——近代天皇制从此正式确立。

通过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和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使得明治天皇作为日本民族英雄的地位变得更加稳固。

明治天皇成为“日本骄子”“强国之君”,在日本国民的心中,明治天皇是神,、

三、相似的国家命运

1.落日的帝国

从公元1644年入关后,由于清初统治者相继施行一系列缓和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措施,保证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社会安定,劳动人民得以安心生产,从而使社会经济从明末清初战争的疮痍中恢复过来,并迅速发展,登上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治世局面——康乾盛世,清朝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

但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清王朝已经走上衰败的道路,政治黑暗,国防薄弱,财政拮据,国势日衰,到了19世纪以后,嘉庆、道光王朝更呈江河日下之势。

经济上,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在全国占据主导地位。土地兼并的现象十分严重,大量耕地集中在贵族、地主手中,皇帝是全国最大的地主。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只有很少或者完全没有土地。广大农民在封建地租、赋税、徭役和高利贷的重重盘剥下,陷于贫困破产和流离失所的悲惨境地。农民阶级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政治上,清王朝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已腐朽不堪。皇帝专横独断,骄妄白大;臣民愚昧闭塞,官场贪污成风,吏治败坏。全国上下沉醉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

军事上,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的八旗兵和绿营兵编制上虽有八九十万人,但缺额甚多,武器落后,主要使用刀矛弓矢等冷兵器,而且军务废弛,缺乏训练,军纪败坏,国防力量十分虚弱。

思想文化上,清朝统治者还实行严酷的文化专制政策,沿用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大力提倡空疏的理学和脱离实际的汉学,并大兴文字狱,钳制和禁锢士人的思想。当时思想界处于一种相当麻木、压抑和沉闷的氛围中,只有龚自珍等少数人对此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不遗余力地揭露和抨击时弊。

在对外关系上,清王朝沿用明朝的闭关政策。只有在广州设置“十三行”专营对外贸易。闭关政策尽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外国人,但是从长远、从全局来看,这一政策,没有也不可能起到抵制殖民侵略的积极作用,反而限制了中国自己,到头来是作茧自缚了。

2.风雨飘摇的幕末政局

当清王朝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的时候,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领国日本也未能幸免。

当时的日本处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之下。幕府将军不仅把持着全国最高土地所有权,还掌握着全国的商业城市和矿山,垄断着对外贸易,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在政治上,德川幕府名义上是“大将军”,实际上自称“大君”,对外代表国家,对内主持政府,大权独揽,成为“事实上的皇帝”。

军事上,德川幕府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任意掠夺土地,建立由武士组成的直接听命于德川幕府的军队,他们一般都是职业军人,拥有佩刀的特权,杀死平民可以不受惩罚,是幕府将军统治人民的主要工具。幕末政府实行严格的等级身份制度,分为士、农、工、商四等,武士为第一等。另外,还有30多万被称做“非人”和“秽多”的贱民,他们被排斥在士、农、工、商之外,过着悲惨的生活。

思想文化上,德川幕府把宋朝理学家朱熹的演说定为国学,禁锢人民的思想,压制他们的反抗情绪。

在对外关系上,推行闭关自守的“锁国”政策,把整个日本严密地封闭起来。

18世纪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新兴的地主阶级和商业资本家,他们为了争得政治上的地位,摆脱封建统治,对幕府制度产生强烈的不满。而广大的人民群众不堪忍受苦难的生活,反抗的情绪也日趋高涨,接连爆发无数次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这些反抗斗争,严重地动摇了幕府的统治。

四、变法维新

1.百日维新

光绪廿四年四月廿三日(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实行变法,同年八月初六日(9月21日)慈禧太后收回政权,前后共计103天。史称“百日维新”,也称为“戊戌变法”。

在此期间,光绪皇帝根据康有为等人的建议,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和谕令。主要内容有:

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

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

军事上,裁汰绿营,编练新军。

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这些革新政令,目的在于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国家富强。

新政措施虽未触及封建统治的基础,但是,这些措施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为封建顽固势力所不容。清政府中的一些权贵显宦、守旧官僚对新政措施阳奉阴违,托词抗命。慈禧太后在光绪皇帝宣布变法的第五天,就迫使光绪连下三谕,控制了人事任免和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准备发动政变。

“百日维新”开始后,清政府中的守旧派不能容忍维新运动的发展。有人上书慈禧太后,要求杀了康有为、梁启超;奕勖、李莲英跪请太后“垂帘听政”;御史杨崇伊多次到天津与荣禄密谋;甚至宫廷内外传言将废除光绪,另立皇帝。9月中,光绪皇帝几次密诏维新派商议对策,但维新派既无实权,又束手无策,只得向光绪皇帝建议重用袁世凯,以对付荣禄。16日、17日,光绪皇帝两次召见袁世凯,授予侍郎;18日夜,谭嗣同密访袁世凯,劝袁杀荣禄,举兵救驾。事后,被袁世凯出卖。

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突然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直人光绪皇帝寝宫,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然后发布训政诏书,再次临朝“训政”,“戊戌政变”成功。

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下令捕杀在逃的康有为、梁启超;逮捕谭嗣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徐致靖、张荫桓等人。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口将谭嗣同等六人杀害;徐致靖处以永远监禁;张荫桓被遣戍新疆。所有新政措施,除7月开办的京师大学堂外,全部都被废止。从6月11日至9月21日,进行了103天的变法维新,以戊戌政变宣告失败。

2.明治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