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的消息被证实后,美国人沸腾了。在金矿所处的圣弗朗西斯科最先感受到淘金热的冲击,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停了业,海员把船只抛弃在圣弗朗西斯科湾,士兵离开了他们的营房,仆人离开了他们的主人,涌向金矿发现地。就像当时所记载的:“农民典押田宅,拓荒者放弃开垦地,工人扔下工具,公务员离开写字台,甚至连传教士也抛弃了他们的布道所,纷纷前往加利福尼亚”。到1848年6月时,圣弗朗西斯科一半的房子已人去楼空,两家报刊因排字工人离去和订户的离散而不得不停刊,连在美国海军“安妮塔号”军舰上也仅剩下六名水兵。这股热潮接着席卷了圣弗朗西斯科北部的俄勒冈和南部的墨西哥。在俄勒冈,仅1848年夏季,就有一半的成年男子,约3000多人,抛下即将收获的谷物南下加利福尼亚。与此同时,有4000多墨西哥人北上加利福尼亚。一位目睹了这一奇特景象的观察者写道:“在加利福尼亚前往矿区的路上,由于人们都奔向矿区,特别是男子劳动力,沿途工厂闲置在那里,麦田任牛羊去啃食,一幢幢房屋空无人烟,农场也变得荒芜了。”
当时,由于交通不便,从美国东部到西部要经历许多艰险。如果经由陆路前往,必须等到4 月,因为在加利福尼亚和其他区域之间横亘着洛矶山脉,在冬季,山区的牧草都埋在几英尺深的积雪之下。没有牧草,拖运车辆的牲畜就无法生存。于是等不及的人就只好走海路,但是他们必须选择绕过科恩角或横越巴拿马。而在运送淘金客的过程中,船员和水手们也因受到诱惑而纷纷开小差。因为据说一名水手只要到矿区工作两个月,就可以赚到两、三千美元;而如果在船上,他必须辛勤工作,节衣缩食21年,才能赚到这笔钱。 很快,大小船只争先恐后地涌入圣弗兰西斯科,以至于有500 多艘空荡荡的船只被遗弃在海湾里,任其泡在港中腐朽,甚至有的连货物都没卸下。为了遏止海军官兵的弃船行为,美国海军部被迫采取公开示众的处罚方式。曾有3 名水手弃船逃跑,被船长处以100 鞭刑;还有两人被公开吊死在帆船上。但即便如此,政府仍然阻止不了这股狂潮。受海军的传染,美国的陆军也受到淘金热的冲击。毕竟,当时一位陆军士兵的月薪仅有6 美元,而如果他去淘金,一天的收入就能有75美元。受此影响,加利福尼亚北部的陆军人数很快就从1300名锐减到不足600名,可笑的是,当剩余的官兵去追捕逃兵时,经常有整排的官兵带着武器和马匹逃入山中,就此消失不见。
那段时间,星罗棋布的采金点以圣弗朗西斯科为起点,沿萨克拉门托河向北和圣诺昆河向南,形成扇形,再向东一直延伸到内华达山脉。《加利福尼亚人报》曾如此描述了当时的情景:“从圣弗朗西斯科到洛杉矶,从沿海到内华达山麓,整个地区都响彻着喊声‘黄金!黄金!’”起初,由于金沙在地表层,所以只要用一个普通的洗脸盆,就可以从沙里淘洗出黄金。一年之间,几万名淘金客翻遍了从厄尔多拉多到北部普瑞所郡之间、地表6 英尺之内的每块石头;还有萨克拉门托东北的山坡地、美利坚河的3 个岔口。这股淘金热潮就像失控的森林大火,火舌此起彼伏,南北乱窜,延烧不停。淘金客搜遍了内华达山脉以西、洛矶山脉以东的山区和平原,南北纵深几达300英里。
那时,平均每人一天能有二十美元的收入,这相当于美国东部工人日工资的二十倍。在一个富矿区,人均日收入是二千美元。1853年,淘金热达到顶点,加利福尼亚的黄金产值由1848年的500万美元增加到6500万美元。1851年至1855年,美国的黄金产量几乎占全世界的45%。美国由此很快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金国,各地淘洗出的金沙堆满了圣弗朗西斯科的仓库。据说,当时在短短的两个月间,布兰纳仅通过出租库房就获得了价值36000美元的金沙。
就这样,没用多长时间,成千上万来自北美、欧洲及天涯海角的淘金者使加利福尼亚的人口猛增。1849年初,加利福尼亚大约有人口26000人,到年底已达11万5千人,而且不少新近出现和形成的城镇很快就几乎成了国际性的。尤其是圣弗朗西斯科,更成为当时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城市,1848年3月只有812人,1849年初已接近5千人,1850年则增至25000千人。
在淘金热期间,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使得衣、食、住等生活物资供应陡然紧张,特别是服务性行业的发展无法满足社会需要,这导致物价飞涨。在圣弗朗西斯科,一片在美国东部只值四至五美分的面包要卖到50到75美分;洗衣店洗一打衣服要价20美元,这使得加利福尼亚的一些工人干脆将衣服用轮船送到夏威夷去洗涤;原先一块只要15美元的地皮,现在价格上涨到8000美元。许多商店直接要求顾客用金沙支付货款。由于受淘金热的影响,1848年到1851年短短三年时间里,美国批发商品的价格指数居然从84.7提高到惊人的1025!
据统计,从1849年到1869年,有41万名旅客越过巴拿马前往西部。20年间,几乎每一两黄金都靠船只输送。根据官方的纪录,经由巴拿马路线运送的黄金,总共价值7.11亿美元;每两周就有一艘汽船从圣弗兰西斯科出航,满载货物、旅客以及大约3吨的黄金开往东部。
有趣的是,在这场淘金潮中,还诞生了一系列不可思议的财富传奇,就连我们今天看起来再寻常不过的牛仔裤,也是从加州开始其发展之路的。那是在1847年,一位17岁的名叫李维·斯特劳斯(Levi Strauss)的德国移民来到纽约,而他后来便成为了世界第一条牛仔裤的发明人。来到美国后,李维起初在纽约及肯塔基州一带贩卖布料及家庭用品。1853年,怀揣着财富梦想,李维跟随淘金大军搭船航行到旧金山。他带了数卷营帐及篷车用的帆布,准备卖给迅速增加的居民。但很快,他发现当地人急需能承受淘金劳作的长裤。于是他把卖不完的帆布送到裁缝处订制了第一条牛仔裤。1855年,李维放弃帆布,改用一种结实耐磨的靛蓝色粗斜纹布制作工装裤,并用铜钉加固裤袋和缝口。这种坚固美观的长裤迅速受到市场的青睐,大批订货纷至沓来。李维便用自己的名字(Levi’s)作为产品品牌,并在旧金山开了第一家店,由此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财富梦想。值得一提的是,该品牌至今仍是世界上销量最大的牛仔裤。
3.到西部去!
种种迹象表明,美国的这股疯狂的淘金热,其实有政府这只手在强力推动。那么,这其中的奥秘在哪儿呢?
原来早在19世纪初,美国就开始发起了所谓的西进运动。随着一批批冒险家纷纷前往西部创业,美国的边疆也从密西西比河不断向太平洋推进。也正是在淘金热兴起之前,美国刚刚通过一场战争打败墨西哥,从后者手里夺得加利福尼亚的大片领土。不过由于当时这里人烟稀少,经济落后,按照联邦宪法规定,还远远达不到成为美国一个州的标准。因此为了鼓励大量人口进入该地区,美国政府便巧妙地利用了这股淘金热。还在1848年6月,美国驻加利福尼亚总督梅森就专门向总统波尔克送交了一份报告,声称新发现金矿的价值足以支付几百倍以上的墨西哥战争的费用。12月5日,波尔克在致国会的咨文中正式公布了这份报告,证实加利福尼亚金矿的发现。这时,许多原本对发现金矿消息半信半疑的美国东部人恍然大悟,于是立即西进,涌向加利福尼亚。可以说,这股规模空前的淘金热,极大地刺激了西进运动和美国西部的开发。
知识链接:西进运动
西进运动是北美独立战争到南北战争爆发前后向北美大陆西部移民拓殖扩张、掠夺印第安人土地的运动。美国独立后,废除了1763年英国阻止移民西进的敕令,来自沿海地区和欧洲的移民越过阿巴拉契亚山脉涌向西部。他们当中既有南部奴隶主,也有北部土地投机商。人数众多的是一般贫苦的拓荒者、猎人、矿工、牧民和农民。后者以西部作为他们谋生的归宿而定居下来,从而成为西部早期移民的主体。1890年,西进运动正式结束。西进运动使美国的领土增加到建国时的3倍以上,扩大了发展工业所需的各种基本资源,对美国社会制度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美利坚民族性格的形成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实际上,在所谓的淘金热中,只有一部分前去加利福尼亚的冒险者最终获得了财富。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到头来的收获是非常可怜的。仅仅过了五六年后,传说中的金矿就如海市蜃楼般消失了。从1854年起,加利福尼亚的淘金热就已出现了降温的趋势,黄金的产值降至六千万美元,次年又降到五千五百万美元。这时,那种散兵游勇式的淘金者基本上没有了用武之地,而真正获利的则是那些实力雄厚的大商人、大企业。在政府的鼓励下,整个西部采金业开始向深度和广度发展,采金范围遍及整个西部地区,在内华达、亚利桑那、科罗拉多、爱达荷、蒙大拿、怀俄明、犹他、新墨西哥等地都发现并建立了大大小小的金矿区,使新的采金高潮在1859年前后再度兴起,并又持续到十余年之久。正是由于这些新的发展,使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的产金国的地位一直保持到1898年。据统计,从1848年至1931年,在美国西部,共生产出42亿美元黄金,31亿美元白银。而这些巨额财富的获得,又对于推动美国西部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与此同时,采矿业带动了西部地区相关工业的形成与发展,如木材加工、机械制造、冶金铸造以及交通等。而大量人员的拥入,也刺激了西部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可以说,这场轰轰烈烈的淘金热,真正获利的实际是美国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