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巨头德黑兰会晤,对世界的和平与人类的前途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正如《德黑兰宣言》中所说:“我们完全承认我们以及所有联合国家负有至上的责任,要创造一种和平,这和平将博得全世界各民族绝大多数人民大众的好感,而在今后许多世代中排除战争的灾难和恐怖。”
诺曼底登陆
诺曼底战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是盟国军队向纳粹德国发动大规模反攻的陆战。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诺曼底,它是法国西北部的一个旧省名,在它的北面就是着名的英吉利海峡,地势极其险要。
自从德军进攻苏联后,苏德战场慢慢就成为双方的主要战场。为了更好同德军作战,盟军准备在在德军占领下的西欧大陆开辟第二战场。1943年,苏军在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取得胜利,收回了被占领的国土。这场战役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世界人民抗击法西斯的决心。眼看苏军的胜利已成定局,英、美才开始履行承诺,准备开辟第二战场,实施诺曼底登陆计划。
1944年6月6日,美、英盟军在大炮的协助下,向法国诺曼底海岸开进。大批盟军部队在猛烈炮火的掩护下开始登陆,占领了三处滩头,并向纵深推进了2至6英里。这个曾被希特勒鼓吹的的“大西洋壁垒”在不到几个小时就被攻破了。
盟军为了这次远征无论是在武器上还是人员上都耗资巨大。光兵力就有287.6万人、战斗机1.1万架、运输机2300架、滑翔机2600架,以及6000艘运输舰和登陆艇等。可见盟军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也不惜人力、武力和财力。
话说回来,投入越大,损失也越大。诺曼底战役是西欧战场死亡人数最多的战役之一。双方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德军共死亡5.8万人,盟军阵亡3.7万人。武器装备更是不计其数。
诺曼底战役扫清了障碍,为法国领土的全部解放和盟军攻入德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从此,德军陷入了被动作战局面,大大加速了德军的失败。总之,诺曼底登陆战役在世界历史上乃至人类历史上具有不可抹杀的功绩,不仅开始了盟军在欧洲战场上的反攻,也大大转变了盟军在欧洲战场不利的局面。二战的最后胜利,它有不可抹杀的作用。
第三节二战中的人
女英雄卓雅
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苏联各族军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涌现出一批批着名的卫国英雄,书写了一曲曲反法西斯斗争的正义之歌。其中,在莫斯科保卫战中,有一位人们耳熟能详的女英雄——卓雅。
卓雅,1923年9月13日出生于唐波夫州一个名叫“山杨小林”的小村子里。1930年5月,卓雅一家迁往莫斯科。在莫斯科,卓雅读到了一本叫《丹娘·索罗玛哈传略》的书籍,书中讲述了国内战争时期一位叫丹娘的女英雄的故事,这位女英雄在白匪军面前英勇不屈,拒不招供,最后英勇牺牲,她的形象在卓雅幼小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1941年,卓雅还不满18岁,是一名正在读高中的花季少女。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人民踊跃参军参战,纷纷投入如火如荼的反法西斯战争。当年的10月,在反法西斯斗争形势的感召下,卓娅悄悄离开母亲,自愿加入游击队。她们从莫斯科郊外的奥布霍沃村出发,越过战争前线,深入敌后,开始了艰苦的游记作战。
11月的莫斯科滴水成冰,卓娅和她的战友们爬冰卧雪,克服重重困难和艰险,顽强地坚持着对敌斗争。
1941年11月26日深夜,游击队在执行焚烧德寇后勤基地的战斗任务时,卓娅不幸被捕。
卓娅被捕后,遭到德军无休止的严刑拷打和百般蹂躏。第一轮审讯结束后,卓娅光着脚丫,穿着单薄的衣服被带到一个叫沃罗宁的弄人家里,交给德军第332团团长留捷列尔中校亲自审讯。面对敌人的刑讯逼供,卓娅想起了中学时代读过的女英雄丹娘·索罗玛哈的故事。于是,她以丹娘为榜样,拒绝回答德寇的任何问题,拒绝泄露游击队的任何秘密。开始还一脸斯文的德军团长,很快恼羞成怒,命令士兵用皮带抽打卓娅,足足丑大了数百下,只打得卓娅浑身肿痛,但她仍咬紧牙关,一个字也没有说。后来,德军团长和行刑的士兵们疲惫地去睡了,站岗的哨兵又将她拉到室外的雪地里赤脚走了一个多小时……
第二天清早,卓娅又被带去受审,但德寇仍然一无所获。她原来所有的御寒衣物全被德军们分光,连靴子也没有了。当德国军官让女主人给卓娅穿长袜的时候,她的双腿已经被冻得肿胀,费了很大力气才勉强穿上。德寇们在卓娅的胸前挂了一块木牌,写着“纵火犯”的字样,把她带往广场去处死。
临刑前,卓娅面对着围观的人们高呼:“我们不只是我一个人,我们有两亿人,敌人不能把我们都绞死!人民会给我报仇的!德国鬼子们,你们现在投降还不算晚,最后胜利一定是我们的!”接着卓娅向人们发出号召:“大家要勇敢,要起来斗争!痛打法西斯,烧死他们,毒死他们!我这样做死而无憾,为自己人民而死是光荣的!永别了,同志们!斗争呀,别胆怯!”
今天,在俄罗斯明斯克公路86公里标记处还耸立着一座纪念碑,它的底座上镌刻着这样一句话:桌娅,万古流芳的苏联女英雄。“在卓娅的故乡唐波夫州的山杨小林村的教堂里,卓娅的形象不带一丝苦难很精,小卓娅被人们称作“小天使”,她无论何时都带着天真的笑容。在人们心里,卓娅永远是个带着笑容的“小天使”。
力挽狂澜的戴高乐
戴高乐将军不仅在法国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还在世界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领导自由法国运动,为抗击法西斯作出了重大贡献。
夏尔·戴高乐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于1890年11月22日出生在法国拉里。在戴高乐很小的时候,便立志要成为一名军人,他18岁考入圣西尔军事学校,1912年,出色的完成了学业。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戴高乐随部队厮杀在前线中,曾多次受伤。
不幸在凡尔登战役中被德军俘虏,开始了2年零8个月的囚禁生活。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被释放。回到法国之后,他继续在部队服役。
此时的法国已经没有能力与德国抗衡,只能任人宰割。戴高乐非常热爱自己的国家,他不希望法国一直这样下去,于是飞往伦敦,前往英国发动救国运动。6月18日这一天,戴高乐在英国BBC广播电台发表演讲,号召法国人民为了保卫国家抗击德国法西斯。除此之外,他还在伦敦组织“自由法国”运动,坚决对抗德国法西斯。
不能仅仅提留在口头上,也要从实际行动上打击德国法西斯的校嚣张气焰,戴高乐亲自组建了“自由法国”武装力量,并接受英国统帅部的统一指挥。这支“自由法国”部队积极参加反对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部队的作战。由于戴高乐做出的贡献,苏联认为他是“世界各地自由法国人的领袖”。
戴高乐发表《告法国人民书》之后,当时的法国政府即贝当政府非常气愤、恼火,最终恼凶成怒,驱除戴高乐,让其不再担任政府官员,并认为他的做法背叛了自己的国家。在戴高乐缺席的情况下,被判处死刑。
戴高乐为了法国的独立和复兴毫无疲倦地做着自己应作的努力。在这过程中,表现出的勇敢刚毅、坚韧不拔的精神是值得人们学习的。
他领导的“自由法国”运动顺应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潮流,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希特勒的末日
1945年4月30日下午3时30分左右,“砰”的一声枪响,让等候在门外的总理侍从破门而入。他们看到的只是这样一幅景象“德国元首希特勒侧面趴在浸透了鲜血的沙发上,一支手枪滚落在脚下的沙发上。在他的右边,躺着他新婚妻子爱娃·勃劳恩,她的口中散发着一股淡淡的剧毒药的味道……
1945年4月初,苏军和英美盟军从东西两线攻入德国。16日,苏军开始进攻柏林,4月25日,苏军完成了对柏林的包围,并与英美联军会师。随即苏军进入市区,开始了激烈的巷战。纳粹德国大势已去,希特勒开始基督惊恐、乃至绝望。
4月20日这天,正好是希特勒56岁生日,但没有人为其祝贺生日。也在这一天,苏军开始猛烈炮轰柏林,柏林处于一片火海中,成为一位孤城。希特勒曾经计划离开柏林到上萨尔斯堡去指挥他的决战,但已经没有办法出去了。希特勒只好躲在总理府地下10米深的避弹室里。
几天之内,希特勒身边的一批亲信、帮凶纷纷离他而去,包括纳粹秘密警察头子希姆莱、帝国元帅戈林。正可谓是“数到猕猴散”。眼看着就要失败,他们纷纷寻找新的靠山。戈林偷偷的溜走;希姆莱背着希特勒与盟军商量投降的事情。党卫军施坦因纳虽然奉命前去组织反击苏军,不但没有实施,本人也不知去向了。希特勒没想到自己会落个众叛亲离,非常气恼,破口大骂。
没有藏身之处,只好躲在地下避弹室。希特勒惶惶不可终日,只好每晚吃安眠药,精神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他的情绪极其急躁、生气。
4月23日,希特勒作出了最后的决定,他不想看到德国战败的惨象,准备与爱娃在地下室自尽。为了防止自己的尸体落在敌人手里,他让人准备了汽油和毛毯,让其侍卫在他们自杀之后焚烧掉。
就在苏军逼近离总统府只有一条街的波茨坦广场的时候,希特勒口述了两个遗嘱:一是任命海军上将邓尼茨为他的继承人;另一个是宣布他与爱娃结婚。
29日凌晨,希特勒急匆匆与爱娃举行了结婚仪式。之后,与他的秘书和跟随自己的将领举行了婚宴。
就在这一天,传来这样一个惊人的消息,墨索里尼在前一天被游击队抓获并被处决,尸体被运往米兰,吊在洛雷托广场上。这个消息,让希特勒无比恐慌,又坚定了他自尽的决心。为了自尽,他开始坐各种准备,并把一些重要文件全部烧毁。
4月30日上午,希特勒在例行战况通报会议上听取了有关柏林形势的最新报告。苏军已经占领动物园,到达波茨坦广场,距离总理府只有一两个街区。希特勒只是木然的听着,没有任何反应。
中午1时许,希特勒在书房与秘书们吃了最后一顿午餐。在午餐即将吃完的时候,希特勒宣布自己已经决定辞别人世。
不久,就上演了本文前面的一幕。这就是希特勒最终的归宿。
第四节二战后的格局
联合国成立
为了吸取二战的经验教训和避免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1946年1月10日,51个国家的大使聚集在伦敦,参加第一届联合国大会。这样,联合国就取代了国际联盟,正式登上舞台。
联合国的诞生,经历了一段漫长的路。美、英于1941年8月联合发表了《大西洋宪章》,促成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之后,《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中、美、英、苏四国《关于普遍安全宣言》的发表,以及一系列会议,如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和雅尔塔会议的召开,都为联合国的成立作出了贡献。
1945年4月25日,这一天历史会铭记。就在这一天,在美国旧金山召开了联合国制宪会议。各国代表抱着寻求和平与合作的愿望齐聚旧金山,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寻找一种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壁垒。
最初参加会议的有46国,在会议期间还有四国参与进来,这样,一共有50个国家的代表282人,再加上各代表团的顾问、专家、秘书、大会秘书处工作人员、到会采访记者一共达到上万人。中、美、苏、英四个发起国也派出了首席代表。作为中国代表团的成员之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董必武也参加了这次具有里程碑的会议。
此次制宪会议一共分为三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讨论不同的问题。
第一阶段是会议的一般性辩论阶段,各国代表畅所欲言;第二阶段的时候各专委会分头讨论和制定宪章;第三阶段则由大会的相关机构对已经通过的宪章条文进行文字上修饰和审查。
直到6月25日的晚上,全体成员一致通过了《联合国宪章》和它的组成部分——《国际法院规约》。26日,50个国家的153名代表聚集在旧金山退伍军人纪念堂,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宪章》。他们分别用中、法、俄、英、西五种文本签字。签字仪式持续了八小时,中国代表是第一个在宪章上签字的国家。
6月26日的晚上,历时两个月的旧金山制宪会议闭幕。在闭幕会上,中、美、英、苏、法等十个国家代表发表讲话,大力赞赏这次会议的历史意义和成果。
这样,联合国成立了,开始发挥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