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扑朔迷离的历史真相
3627900000035

第35章 建文帝为何入佛门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由于太子朱标已于洪武二十五年死掉了,当时朱元璋有意立皇四子朱棣为太子,但遭到大臣门的反对,于是,朱元璋死后便由皇长孙朱允炆即位,这就是建文帝,史称明惠帝。

建文帝朱允炆在做皇太孙时,就对藩王十分不满,他未登基时就与黄子澄商量削藩对策。朱允炆登基后,采纳齐泰和黄子澄的建议,决定先削几个力量较弱的亲王的爵位,来个下马威,然后再拿燕王朱棣开刀,因为朱棣离南京远,势力庞大。朱允炆还下令诸王不得节制文武将吏,这样一来就迅速激化了皇上与藩王之间的矛盾。

建文帝不知道朱棣的真正实力,就派人监视朱棣,并想顺势逮捕朱棣。朱棣知道后,立即诱杀了前来监视的朝廷将臣,一怒之下,于建文元年七月起兵。朱棣以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为由,说齐泰、黄子澄为奸臣,并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以诛灭奸臣为借口,可谓名正言顺。这就是朱明皇室内部的争夺战争“靖难之役”。

朱棣初起兵时,朝廷中的大将多被朱元璋害死了,朝廷已经无人可用。无能的建文帝任用素不知兵李景隆为大将军,李景隆是个纨绔子弟,号令不严,指挥不力,几次进攻,皆被击退。后朱棣带着精兵强将进逼李景隆军营,燕军内外夹攻,南军不敌,李景隆乘夜率先逃跑,退至德州。士兵听说主帅已逃,都无心再战,投降的投降,逃跑的逃跑。

昏庸的建文帝对李景隆的溃败竟毫不知情,反而奖励李景隆。建文二年四月,李景隆会同郭英、吴杰等集合兵将60万众,号称百万去攻打燕军,结果李景隆再次退走德州,燕军穷追不舍,李景隆又从德州逃到济南,结果李景隆立足未稳,在济南残败。幸好济南都督盛庸和山东布政使铁铉的死守,才得以保住济南。李景隆一败再败,建文帝终于知道内情,罢了他的职。又听黄子澄的以求和来养精蓄锐,另派盛庸为平燕将军,屯兵德州,以遏燕军南下。

建文三年,南京宫廷里不满建文帝的太监送来了南京城空虚宜直取的情报。朱棣亲率大军出击,朱棣采用谋士的建议,越过山东,以迅速行动举兵南下,直指京城。建文四年,建文帝曾想以割地分南北朝为条件同燕王议和,燕王毫不理会。六月初三,燕军自瓜洲渡江,镇江守将降城,朱棣率军直趋金陵。十三日进抵金陵金川门,守卫金川门的李景隆和谷王不战而降,亲自开门迎接燕王进京,城内文武百官为保全性命,纷纷跪迎道旁。朱棣在群臣的拥戴下登基为帝,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而就在朱棣进入南京城的那一刻,皇宫一片大火,建文帝也随着那片大火而销声匿迹。

朱允炆实在没有当皇帝的命,不过短短四年,他就被自己的叔叔燕王朱棣篡夺了皇位。可是,自那以后,就再也找不到建文帝的影子,建文帝就这么消失在战火纷飞的南京城中。关于建文帝下落,有很多种说法。他究竟是生是死?这给后人留下了深深的疑问。

有一种说法叫:“阖宫****”。这种说法见于很多的史料记载,据官修史书记载:当时,朱棣率兵打到宫门时,建文帝眼看燕王军队兵临城下,把紫禁城包围的密不透风,根本也没有其他退路可以保命,想逃也来不及了。建文帝深知他四叔是个贪权尚武、残暴无情的武夫,如果被抓住是不会有好好下场的,还不如自己一死了之。不得已下令焚宫,建文帝与他的皇后双双跳入火中****。燕王朱棣人宫后,为了找到建文帝,曾下令严密搜查了三天。最后,宫中未死的太监和宫女都说建文帝****了,并从火堆中找出了一具烧焦的尸体作为证据。燕王见到尸体,仍然放心不下,但也没有其他的办法,与是在他即位称帝后,只得以天子之礼安葬了这具尸体。这种说法在正史的记载中前后矛盾,不能不让后人产生疑问:史书记载朱棣以帝王之礼安葬了那具尸体,可是到底葬在何处?史书桑为什么没有记载?被烧焦的尸体分也不清男女,那具尸体到底是谁的呢?会不会是马皇后的,建文帝独自逃跑了呢?烧死在宫中的人多了,谁也说不清楚那具尸体是谁的。如果建文帝真的烧死了,那朱棣又为什么几次三番的派人到处去找建文帝呢?

还有一种流传较为广泛的说法:“出亡为僧,流落西南”。这个说法也最具传奇色彩,最为人所津津乐道。这种说法认为,燕王在南京城外陈兵数十万,建文帝想求和,燕王不答应,建文帝被无路可走,就想一死了之,但却被身边的老太监王诚拦住了。王诚告诉他说:“先皇临死之前留下了一个铁匣子,告诉我,只有在你大难临头时我才能交给你。我一直把它秘密收藏着。”建文帝一听,急忙把箱子抬出来,打开一看,里面有三张度牒,上面还注明了三个名字。另外还有三件僧服,一把剃刀,还有一些钱。翻到最下面,朱允炆看到一封遗书,朱元璋已经料到他四儿子必反,在信中安排朱允炆从鬼门出,其他人从水关御沟走,傍晚在神乐观西房会集。按照这封信的吩咐,朱允炆剃了头,换上了僧衣,带了九个人来到鬼门。鬼门在太平门内,是内城的一扇小矮门,仅容一人出人,外通水道。建文帝弯着身子出了鬼门,就见水道上停放着一只小船,船上站着一位白眉白须的老僧。老僧让他们赶紧上船,并叩拜建文帝,建文帝问他原由,僧人说:“臣叫王升,是神乐观的主持,昨天夜里先帝托梦于我,他原本与我同门,叫我特别在此等候,接你人观为僧”至此,建文帝似乎是当了和尚,与他爷爷朱元璋开始一样了。

建文帝下落不明,这令刚当上皇帝的朱棣十分不安。他要在有生之年找到朱允炆,否则他心中永远不得安宁。只要有一点线索,他都不会放过。据传,他听说朱允炆有可能流亡海外,就派郑和下七西洋。他还派胡荧在穷山僻壤、市井城镇之间搜寻了十多年,目的也是“隐查建文安在”。当时有许多人对燕王夺位很不满,这些人为了让燕王更加心神不宁,民间不断有假冒朱允炆的人出现。例如,正统五年,广西思恩州的知府岑英出巡,半路上忽然有一个老僧拦住道路,此老僧还大声说:“我乃建文也。”岑英不辨真假,把他带往京城,上奏给朝廷。后来经过反复调查,这个人叫杨行祥,事情弄明白后他就被斩了。朱棣派胡荧秘访民间16年,一直都没有消息,直到他死的前一年,胡荧突然回来了,胡荧告诉朱棣,他探得建文帝的消息了,建文帝离开紫禁城后,确实是出家当了和尚,并且一心向佛,毫无复国的意愿了。后来,明英宗时期,有人在西南地区发现了建文帝的行踪,这时他年纪已经很老了,英宗就把他接进宫中颐养天年,死后就以一般的仪式葬于西山。据说到现在西南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建文帝是自己的鼻祖。